① 什麼是現代經濟學主要流派
《現代經濟學主要流派》一書是經濟學思想史領域實至名歸的經典之作,系統地梳專理和評價了自1870年以來屬經濟學思想的發展和演變。這一巨著到今天為止仍然是非常「現代」的,毫不過時,《現代經濟學主要流派》在對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以來的古典經濟學稍作回溯後,起旨一編便是「對形式主義的反叛」。古典主義者遭到了德國歷史學派、馬克思主義者和制度主義者的攻擊。此後,通過由傑文斯、奧地利學派、約翰·貝茨·克拉克重新發現的邊際主義,傳統得以重申。由瓦爾拉斯和帕累托給出的均衡經濟學分析,經希克斯和薩繆爾森等人的發展,成為經濟學思想的主流。塞利格曼把現代經濟學說的根本特徵刻畫出來了,那就是為技術而技術。在熊彼特、凱恩斯、斯拉法,瓊·羅賓遜夫人和張伯倫等經濟學家共同強調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之後,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重新提出了許多自足的模型,古典的形式主義回來,「復仇」了。如今經濟學受到技術的影響如此之深遠,以至於我們的下一代也許不得不再來一次「重新發現」,才能找到讓它沖開技術之樊籬的出路。塞利格曼這《現代經濟學主要流派》正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② 現代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數學方法引入之後的形成了現代經濟學,現代經濟學以凱恩斯為界分兩部分。
以邊際革命為界,之前的叫古典,之後的叫現代。
現代經濟學以凱恩斯為界,之前的叫新古典,主要就是現在的微觀經濟學。
凱恩斯之後,總體經濟的研究成為主流,形成了宏觀經濟學,也就是凱恩斯革命。
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單純以總體研究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成為主流。
70年代經濟沖擊之後,凱恩斯經濟學在實踐無法發揮作用,經濟學又得到了發展。
微觀基礎納入了宏觀經濟學。
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尋找了微觀基礎,成為了新凱恩斯宏觀經濟學。
以微觀分析為核心的新古典理論進行了宏觀研究的擴展,形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③ 簡述什麼是現代西方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一般指20世紀30年代以後流行於歐美國家和其他某些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學說。這些經濟學說是建立在以前的經濟學說的基礎之上,是對前人經濟學說的修正和擴展。本文概括介紹各經濟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和政策主張,旨在理清西方經濟學發展的脈絡和各學派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一、經濟學發展史上的幾次革命
經濟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在這部巨著中,斯密主張經濟自由,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第一次創立了比較完整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第二次革命是邊際主義革命,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傑文斯、瑞士的萊昂·瓦爾拉斯和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他們在不同的國家、各自獨立提出了主觀效用價值理論和邊際分析方法,對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費用價值論提出了質疑和否定。第三次革命是凱恩斯革命,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三大心理規律,即邊際消費傾向、流動性偏好和資本邊際效率。
在這三大心理規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將導致大規模失業和生產過剩,市場本身的調節機制將無法發揮作用,必須由國家政府來干預經濟。
事實上,凱恩斯反對「無為而治」由市場自動調節的做法,主張國家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和引導。貨幣學派的誕生是經濟學發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以弗雷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者反對凱恩斯的主張,認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不穩定主要是貨幣不穩定造成的。
貨幣是支撐就業和物價穩定的主要因素,貨幣問題是最主要的問題。第五次革命是斯拉法革命,代表人物斯拉法提出了生產價格理論,對新古典經濟理論進行了批判。第六次革命是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過程中誕生的理性預期革命,他們認為人都是理性的經紀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理性預期,對於任何政策,出於對自我的保護,他們都會選擇相應的對策來規避對自我的不利,這會導致政策的無效。因此,理性預期學派(即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提倡由市場自身機制對經濟進行調節。
就一般來講,如果理論觀點、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張上基本一致,就將其劃分為同一個流派。上述幾次大的思想革命大致反映了西方經濟理論體系的基本發展變化,特別是後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現代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二、主張國家干預的各流派
(一)凱恩斯的經濟學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現代西方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創始人,也是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奠基者。凱恩斯從理論、方法和政策三個方面對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進行了變革。
理論上,凱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規律,即邊際消費傾向、流動性偏好和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強調總需求對決定國民收入至關重要。他指出資本主義的有效需求不足將導致大規模失業和生產過剩,而市場機制無法調節這種失調。方法上,凱恩斯克服傳統的二分法,將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合為一體。政策上,凱恩斯主張國家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干預和調節經濟生活。
④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范圍
現代經濟學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擴展到經濟問題的幾乎所有領域。我們從當前國際經濟學界的一些熱門研究課題便可見一斑,比如,公司內部組織結構的設計、經濟政策的形成與政治利益集團的關系、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演變的關系、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對經濟行為的作用、收入分配如何影響效率等等。
下面舉兩個例子來具體說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正在迅速擴充。
第一個例子有關公司金融學(corporate finance)內容的大幅度擴展。在50年代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公司金融學中的主要內容——公司融資結構的確定——不外乎是取決於公司和個人的不同稅率以及公司破產(包括瀕臨破產)成本。直到70年代中,詹森和梅克林從公司經理的激勵問題出發來研究公司股權和債權的結構問題,使得公司金融學的理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這一方向性轉變的核心是經濟學超越傳統上只研究市場的局限,把公司作為一種非市場的組織來進行研究。由此便引出一系列新的問題,比如代理人問題,激勵機制問題,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等等。在研究這些問題時,信息與合同理論就成為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到了80年代中,格羅斯曼、哈特和穆爾又進一步運用不完全合同理論這一新的分析工具來研究公司融資和治理結構問題,取得了理論上的新突破。在經驗實證方面,施萊佛(Andrei Shleifer)和維什尼(Robert Vishny)在八九十年代對公司的融資結構、經理行為和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對實際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提供了不少經驗實證論據比如,他們發現,現實中重要的代理人問題並不是簡單地發生在股東和經理之間,而是在於大股東夥同經理一起侵犯小股東們的利益。90年代末,他們及其合作者又進一步從經驗數據中比較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研究各國公司法和證券法在保護小股東方面的差別,並由此確定法律對公司融資的影響。他們正在比較法庭裁決和行政監管這兩種執行規則的方式在維護金融市場有效運作中的利弊。由此看出,近20年來,公司金融學深受微觀經濟學發展的影響,其內容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個例子是現代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ics)作為經濟學中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正在興起。新古典經濟學為了集中探討市場的資源配置問題,撇開了一切對政治因素的考慮。但是人們在實際中發現,脫離政治因素是無法解釋許多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特別是那些明顯低效率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比如,經濟學理論早已論證了關稅保護的低效率性,但是許多國家仍然高築關稅壁壘。經濟學家們很清楚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造成不穩定的危害性,但是不少國家的宏觀穩定政策卻不斷被拖延。經濟體制的改革、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經常出現的放慢、停滯甚至倒退,都很難從經濟效率角度來理解。於是,經濟學家們把政治因素引入他們的經濟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新政治經濟學或稱現代政治經濟學至少在兩點上不同於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第一,它的出發點不是「規范的」(normative),即研究「應該怎樣」,而是「實證的」(positive),即先研究「是怎樣」。具體地說,它的研究目的是為了理解在現實社會中政治對經濟的影響,特別是政府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改革決定的形成和實施。第二,它的分析方法就是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具體地說,它是在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內引入政治因素的。
⑤ 現代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
數學方法引入來之後源的形成了現代經濟學,現代經濟學以凱恩斯為界分兩部分。
以邊際革命為界,之前的叫古典,之後的叫現代。
現代經濟學以凱恩斯為界,之前的叫新古典,主要就是現在的微觀經濟學。
凱恩斯之後,總體經濟的研究成為主流,形成了宏觀經濟學,也就是凱恩斯革命。
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單純以總體研究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成為主流。
70年代經濟沖擊之後,凱恩斯經濟學在實踐無法發揮作用,經濟學又得到了發展。
微觀基礎納入了宏觀經濟學。
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尋找了微觀基礎,成為了新凱恩斯宏觀經濟學。
以微觀分析為核心的新古典理論進行了宏觀研究的擴展,形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⑥ 什麼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
經濟學分析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J·熊彼特從經濟分析史的角度,將它定義為「人類為了認識經濟現象在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三種大的範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
(6)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擴展閱讀:
一、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經濟,就是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人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經世致用的學問。
但隨著後來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出現、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出商品經濟,發展出市場經濟,提升為知識市場經濟,衍生出虛擬經濟。
隨著產品的邏輯逐步演變為貨幣的邏輯,衍生出金融的邏輯,最後產生出金融泡沫,虛擬經濟也就演變成虛幻經濟。當金融泡沫破滅,虛幻經濟就釀成金融危機。
二、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分析
⑦ 概括現代經濟學通論的主要內容
現代經濟學通論的主要內容:
《經濟學類教材·現代經濟學通論》是一部經濟學通識教材,涵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企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等現代經濟學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經濟學類教材·現代經濟學通論》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運用現代經濟學各個學科分支的最新研究成果,緊密聯系當代經濟發展實際,以中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為背景,從理論上系統分析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實踐及相關的制度和政策。
《經濟學類教材·現代經濟學通論》配套有適合教師使用的教學課件,包括教學大綱、PPT、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模擬試題及答案等。
⑧ 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分析
我們把近半個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在當今世界上被認可為主流的經濟學稱為現代經濟學。[2]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社會科學。現代經濟學以研究市場經濟中的行為和現象為核心內容,而市場經濟已被證明是唯一可持續的經濟體制。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無地域和國別區分的。「某國經濟學」並不是一門獨立學科,也不存在「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或「美國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的概念。然而,這樣說並不排斥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來研究特定地區在特定時間內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實際上,做研究時必須要考慮到某地某時的具體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環境條件。
現代經濟學代表了一種研究經濟行為和現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為理論分析框架,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或基準點(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訓練,是從這三方面入手的。理解現代經濟學的理論,也需要懂得這三個部分。 第二,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多個「參照系」或「基準點」。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們是否准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於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論中的阿羅-德布羅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3], [7]),產權理論中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6]),和公司金融理論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 Theorem)([17])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一般均衡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的阿羅(Kenneth Arrow)曾經說過:一般均衡理論中有五個假定,每一個假定可能都有五種不同的原因與現實不符,但是這一理論提供了最有用的經濟學理論之一。他的意思是這一理論提供了有用的參照系,就像無摩擦狀態中的力學定理一樣,盡管無摩擦假定顯然是不現實的。把這些基本定理定位於參照系有助於澄清兩種常見的誤解:一種是以為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現實世界,因此將它們到處套用。卻不知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與現實的距離因地而異。另一種是因為觀察到這些定理與現實的差距而認為它們都是胡言亂語,因此認為毫無所用。卻不知它們本身的價值並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為解釋現實的進一步理論提供參照系。
參照系的建立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我在哈佛大學做博士生的時候,韋茨曼(Martin Weitzman)教授問我,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經濟學家究竟有什麼區別?他研究比較經濟制度,經常去蘇聯訪問,問這個問題是從與蘇聯經濟學家交往中有感而發。韋茨曼的回答是,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這樣,分析經濟問題時就有一致性,不會零敲碎打,就事論事。比如討論資源配置和價格問題時,充分競爭下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一個參照系;討論產權和法的作用時,科斯定理就是一個參照系。我們常見到,一些記者洞察力很強,有經濟頭腦,寫的文章又非常有感染力。然而,他們與受過現代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家的不同之處往往是因沒有參照系而會顯得分析缺乏主線和深度。 第三,現代經濟學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的力量在於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試舉幾例說明。第一例是供需曲線圖象模型,它以數量和價格分別為橫、縱軸,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起初,經濟學家用這一工具來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場資源配置問題,後來又用它來分析政府幹預市場的政策效果。不僅可用它來研究市場扭曲問題,也可用它來研究市場失靈問題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問題。第二例是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重疊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25])。這一模型考慮到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代際之間的市場的不完備性,因此成為研究經濟增長、政府財政政策、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有用的分析工具。第三例是格羅斯曼(Sanford Grossman)、哈特(Oliver Hart)和穆爾(John Moore)的所有權-控制權模型([11], [12])。它是分析控制權的配置對激勵和對信息獲得的影響,以及對公司治理結構的作用非常有效的工具。第四例是拉豐(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對稱信息模型([16])。它用來分析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間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換。這一工具被用來分析組織內部的共謀問題,政府的行業規制(比如電信業)問題,以及集權和分權的利弊問題。第五例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的銀行擠兌模型([8])。這一模型的主要特徵是多重均衡點,除了好的均衡以外,還有類似於「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壞的均衡點:因為別人去擠兌,所以我也要擠兌。這一模型對研究金融危機和金融體制的脆弱性這類問題很有用。以上五個例子中的模型都被後來的經濟學家廣泛用來作為分析工具,並被證明是極其有用的。
這三部分合在一起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是一個人受現代經濟學理論訓練時所接受的核心內容,也是理解現代經濟學的關鍵所在。現代經濟學提供的這種由視角、參照系和分析工具構成的分析框架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現代經濟學並不是一些新鮮的經濟學名詞和概念的匯集,經濟學家的工作也不是任意套用這些名詞和概念,而是運用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解釋和理解經濟行為和現象。
上述的經濟學分析框架是當代在世界范圍內唯一被經濟學家們廣泛接受的經濟學範式。在這方面,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不同。比如,社會學中沒有一個主導性的範式。多元化雖然可貴,但由於缺乏一致的分析框架,學科的發展會大受局限。政治學的現狀則介於經濟學和社會學之間。雖然政治學有明顯的朝經濟學方向發展的趨勢,比如,「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學派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學的問題,其影響正在迅速上升,但它在政治學中還不是唯一的範式。現代經濟學趨同於一種範式,有利亦有弊,但到為止,經濟學從中的受益遠遠大於損失:正是由於經濟學的這一被廣泛認同和使用的分析框架,才使得經濟學相對於社會學和政治學發展得更快,應用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 一類是基於「選舉」(voting)的、以少數服從多數來決定經濟政策的模型。在這類模型中,政治家的利益是為了贏得選票,經濟人根據自身利益投票,而經濟政策的確立由多數人的利益決定。
另一類是基於「利益集團」(interest group)競爭從而影響經濟政策決定的模型。在這類模型中,不同利益集團動用可支配的資源游說、影響甚至賄賂政治家,而政治家的決策確定經濟政策。這兩類模型以不同方式引入政治運作機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經濟決策確定的原因。
布萊克(Duncan Black)早在50年代末證明的「中位選舉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為選舉模型做出了奠基性貢獻。而奧爾森(Mansur Olson)在60年代中出版的《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可稱為利益集團模型的開山之作。但是直到八九十年代,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才突飛猛進,並在經濟學科中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領域。剛剛出版的的兩本新書:一本由珀森(Torsten Persson)和塔貝里尼(GuidoTabellini)合著,另一本由格羅斯曼(Gene Grossman)和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合著,集中體現了現代政治經濟學在這期間的新進展。
⑨ 用經濟學智慧解讀中國的論文2000字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15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第160-162頁。
.{9}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1998.
⑩ 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新宏觀經濟學來:源理論分析框架與學說》是著者用基於交換基礎的「宏觀國民經濟陣相組合運行圖」,使用計算的方法,高度模擬真實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構建的一部新的宏觀經濟學著作。其中的貨幣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都是緊密結合實踐、結合書中模型創立的新理論。全書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力求在方法上實現創新,在理論上有新的發明或發現,國內外未見同類型的著作。全書共12編41章,所有的內容都依託於一個模型計算論證完成,在理論上自成體系。相當於另創立了一套新理論,另開辟了一個新視角觀察宏觀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