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部分,生產經濟區與生產三階段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p>生產來的經自濟區域和生產的三階段都是屬於短期的生產理論啊,簡單的說生產的經濟區域就是指生產三階段中的第二階段.下面附張圖有助於你直觀的理解:</p>
<p>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之間的分界點是邊際成本曲線MP與平均成本曲線AP的交點所對應的可變要素投入量L,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之間的分界點是邊際成本曲線MP與橫軸的交點即MP的零點所對應的可變要素投入量L。</p>
<p>在第二階段,邊際產量MP一直遞減,平均產量AP開始遞減,總產量TP仍然在增加,並在L4處達到最大。因此理性廠商對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應在L3——L4之間的區域,稱之為經濟區域。</p>
<p></p>
② 微觀經濟學:消費者理論和生產者理論
不能算是對應關系,只是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理性人,本質一樣所以兩個理論會有些相似的地方。建議你不要對應著記。
1.邊際效用遞減——邊際報酬遞減
效用遞減:消費某種產品數量越多,每一件所獲得的滿足程度越低
報酬遞減:投入某種要素數量越多,每一件所獲得的產量增加越低
2.邊際替代率遞減——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
這對是根據1引申出來的,因為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它能兌換的另一種產品也就越少。邊際技術替代率同理
3.無差異曲線——等產量線
因為2的相似,所以這對也很相似。因為邊際替代率是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斜率的走勢都類似了,曲線形狀也就類似。
4.預算線——等成本線
這倆之所以會很像是因為對於生產者來說勞動和資本就是他的消費品,就像商品是消費者的消費品一樣
5.最大化條件:都是投入量=要素價格比
上面這些都那麼像了,結論像一點也不足為奇
嗷嗷!!寫完了,給我分吧,啊啊~~~~~
③ 微觀經濟學中的生產理論問題
1.若PK=0,廠來商將在使勞動有最源大平均效率的點上進行生產,即將在勞動第Ⅱ階段開始處進行生產(此時APL為最大且MPK=0);
2.若PL=0,廠商將在資本第Ⅱ階段開始處進行生產(此時APK為最大且MPL=0);
3.若PK=PL,廠商將在第Ⅱ階段內MPL和MPK曲線的交點上進行生產(由生產者均衡條件MPL/MPK=PL/PK,當PL=PK時,MPL=MPK)。
希望能幫到你。
④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部分計算題,
很簡單的:
生產函數已經給了f(L,K)=2L^(3/5)K^(2/5)
所以MPL只要用 f 對版 L 求偏權導即可:
MPL= ∂f/∂L = 2*K^(2/5)*3/5*L(-2/5) = 6/5 * (K/L)^(2/5)
同理,MPK用 f 對 K 求偏導
⑤ 微觀經濟學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產生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⑥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
第一個,當價格越高,那麼該產品的利潤就越大,因此,會吸引很多廠商進入該市場,導致專大家都在屬生產該產品,同樣,價格下降,說明它的利潤越來越小,那麼,對於有些正在生產該產品的廠商而言,他的機會成本就變大了,所以很多廠商退出該市場,而去賺其他市場的錢,產量就減小了。所以價格與產量同方向變化。
第二個,當價格上升時,該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效用就減少了,那麼消費者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購買,而去買其他的商品,因此該商品需求量就減少了,以保持或者增加原來的效用。當價格下降時,該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效用就增加了,那麼消費者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而減少購買其他的商品,即需求量增加了,來增加原來的效用。
其實你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很多解釋,我說的是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情況,還有很細很細的方面,等你西方經濟學學通透了,你就懂了。~!~!~!~
⑦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核心思想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要素供給理論、市場競爭理論和政府規制理論五大部分。
核心思想:在自由市場體制下,人們的自利決策能實現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市場失靈的一些特殊場合,則可以通過政府規制改善公平與效率。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7)微觀經濟學的生產理論概述擴展閱讀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
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⑧ 微觀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的一個問題!求高手不吝賜教,非常感謝
在邊際報酬遞增階段,表明MP的一階導數大於零,由此推出:w/MC的一階導數也大於零。由於w為常數,因此MC的一階導數也大於零。即:邊際報酬遞增階段對應的是SMC以遞增速率下降階段。
⑨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部分,生產經濟區與生產三階段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產的經濟區域和生產的三階段都是屬於短期的生產理論啊,簡單的說生產的經版濟區域就是權指生產三階段中的第二階段.下面附張圖有助於你直觀的理解: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之間的分界點是邊際成本曲線MP與平均成本曲線AP的交點所對應的可變要素投入量L,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之間的分界點是邊際成本曲線MP與橫軸的交點即MP的零點所對應的可變要素投入量L。
在第二階段,邊際產量MP一直遞減,平均產量AP開始遞減,總產量TP仍然在增加,並在L4處達到最大。因此理性廠商對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應在L3——L4之間的區域,稱之為經濟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