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教育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基礎

教育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基礎

發布時間:2021-01-22 09:44:02

⑴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什麼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思想政治理論、英語、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1、101思想政治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2、201英語:也叫英語一。學術類型的專業考英語一。

3、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1)教育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基礎擴展閱讀:

教育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研究內容主要有:(1) 教育的「生產性」;(2) 教育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財政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3) 教育投資在各類教育內部結構中的合理分配;(4) 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

⑵ 教育經濟學屬於什麼類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經濟回學作為經濟學的答一個分支學科而出現。所以要歸類的話,教育經濟學屬於經濟類。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研究的主要內容:
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的表現形式及規律性;教育的投資方向及內部結構;教育領域中勞動的特點與分配原則;教育投資的經濟效果;教育經濟學的方法論等。
研究對象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同時,它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⑶ 教育經濟學的啟示

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漫長的過程
教育經濟學從古代教育經濟思想的萌芽到20世紀 50年代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再到當今教育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大約兩個多世紀的時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識的建構和社會的認可,這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教育經濟學與教育學和經濟學相互制約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它既有經濟學的部分又有教育學的部分,它的發展與這兩門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縱觀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教育經濟學的每一個時期的發展都是在經濟學或教育學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受經濟學和教育學的制約,反過來又促進經濟學和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經濟學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聯系
一門學科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為依託,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和理論。古代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制約著教育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經濟關系的認識也是粗淺的、不成熟的,只能停留在萌芽階段;二是20世紀50~ 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開始重視科技在生產當中的應用,所以產生了對教育的需要,這樣的社會背景促進了教育經濟學的創立;70年代至今社會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時代,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教育經濟學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由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需要經過漫長的歷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他們在理論上不斷補充,在實踐上應用於社會並解決問題,一門學科的發展過程就是它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教育經濟學從創立發展至今,也在不斷的修正。社會在發展,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教育經濟學也會隨之不斷的發展和豐富下去。
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教育經濟學研究在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曾出現過萌芽,但由於後來連年的戰爭,教育經濟學並沒 有在當時的基礎上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普遍的觀點認為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系統的介紹和專門的研究在中國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 80年代初。
隨著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發展,其研究分支也開始出現。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按照考察的層面和角度,教育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的、微觀的、結構的、制度的四個研究方面。宏觀的教育經濟學著重分析教育與宏觀經濟運行的關系、教育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教育投資與財政收支的關系。微觀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運用教育投資的投入產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報酬確定的依據、教育單位的規模經濟、家庭教育支出的變動趨勢等問題。結構的教育經濟學是對教育的區域結構和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問題的研究。這兩類結構又同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關。制度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分析教育經濟方面的制度環 境、制度條件,以及在制度結構上所引起的後果。
筆者認為,按照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可分為高等教育經濟學、基礎教育經濟學、職業和成人教育經濟學等。按照研究的領域,教育經濟學包含教育財政學和教育規劃的經濟學研究。教育財政學既屬於教育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也屬於財政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教育活動中的財政問題。教育規劃的經濟學研究以經濟學、社會學和規劃學的研究為理論基礎,從勞動力需求、社會和個人需求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對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經費需求等,以及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等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高等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蓬勃發展 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吸納和借鑒了西方教育經濟學的成果,而且結合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實際情況,建立和發展了明顯有我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肯定了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其中針對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在不同時期涌現出了很多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
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在系統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和完善。對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研究發現,我國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和同等發達程度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使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三級教育規模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相適應,應加大各級教育投資 的力度,盡快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軌。
這些研究為我國政府應達到的教育投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積極地推動了增加教育投資的國家宏觀決策。以此為依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 的《中國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了到20世紀末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的政策目標,並規定了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原則。
關於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式和內部效率
1978—1989年我國的高等學校校數的增長率略低於高校在校生數的增長率,而高等學校的校均在校生規模的年增長率大大低於校數和在校生數的年增長率。這種高等教育的「外延式」發展使得有限的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低下。1988年,我國高等學校的校均規模約為1922名在校生,平均生師比為5.25∶1。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把生師比提高到10∶1,在平均學生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生均經常性經費支出可以下降24%。如果平均學生規模提高到4000名在校生,生師比提高到10∶1,每個學生平均每年的經常性開支可以縮減418元。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4000名在校生的校均規模比較接近當時條件下的高等學校的適度規模。據此,研究提出了高等教育應採取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依據規模效益的理論進行高等學校結構調整的辦學體制改革等政策建議。這些研究和結論都有力地影響了高等教育總體規模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小規模院校合並、辦學結構調整等政策的制定。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撥款體制模式
在對教育投資的內部效率進行廣泛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者們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不僅存在投入低、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較低的現象,於是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成為解決資源不足的又一方法和途徑。在這一階段,教育經濟學者們對教育經費在三級教育中的分配、在學校之間的分配、在學校內部的分配,以及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等問題進行了規范研究和實證研 究。
以成本行為為基礎的多政策參數的高等教育撥款模式以透明、公正、有效為基本原則,以高等教育事業費中的政府撥款為對象,吸取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的有益經驗,重新建構了高等教育的成本結構,提供了一 種在高等學校之間進行資源配置的科學模式。
鑒於公平、公正、有效、透明的撥款方式必須以相應的撥款體制為依託,一些研究考察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體制的經驗,提出了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基金制的設想。研究認為,高等教育基金制的建立,可以逐步改變高等學校的附屬地位,使其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可以促進政府轉變職能,由對高等教育條塊分割式的直接管理逐步改變為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可以促使政府撥款充分體現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原則;可以確立中央和地方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來源:南豐公益書院)
一些研究建議實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的目的在於:實現教育事權與財權的統一,確保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使教育發展的經費需求與政府的投入更為協調,更好地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實 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也有利於高等教育基金制的建立和實行。這一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條的規定中得到體現,其法律條文闡述如下:「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
關於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
在一定時期內,我國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不合理現象,表現之一就是受教育程度與勞動收入不成比例,出現「腦體倒掛」現象。造成「腦體倒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來自製度層面的,也就是說,在80年代我國的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主要由人事工資政策確定,並不反映其勞動生產率。
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腦體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從總體上已經得到了扭轉,高等教育是一項能夠給個人帶來收益的投資。教育收益率呈連年上升趨勢,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年明瑟收益率1996年為8.23%,1997年為9.68%,1998年為11.35%。這表明1998年我國大學本科的明瑟收益率已經超過了物質資本投資通常的10%的收 益率。
在研究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時,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將工作努力程度理論結合進了傳統的人力資本模型,把工作滿意度作為中介變數引入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的回歸模型中,對組織行為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力資本理論,而且對組織管理理論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 要的意義。
這些研究為我國制定更為合理的勞動工資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也為勞動力配置從以政府直接管理為主到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基礎。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多渠道籌措和成本分擔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各國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熱情下降,高等教育經費出現了全球性的財政緊縮。與各國三級教育注冊生數不斷增長的情況不相適應的是,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1985—1994年間穩定在5%左右。而中國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在整個90年代,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點幾,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相對減少,家庭和企業所佔的份額相對增大。教育經費來源的渠道由單一渠道轉向多種渠道,包括政府撥款、教育費附加、學雜費、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用於教育的費用、個人或社會組織的捐 贈、教育基金、科研經費等。
其中,受益者個人或其家庭分擔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成為非財政性渠道中的重要途徑。對人口年齡結構構成變化、居民家庭收入變化、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以 及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公平性效果等的深入研究,清晰地表明了在高等教育這一非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和成本補償政策的理論和實證依據。
關於高等教育的個人需求
隨著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增強,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在持續增長並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增長。這些方面均促進了居民個人及其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實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之後,受教育者個人及其家庭雖然為接受高等教育負擔了一部分成本,但對提供教育的機構而言,學費無疑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私人投資高等教育的資金來源,繼而增大了機構提供教育供給的能力。而與此同時,對受教育者個人及其家庭而言,學費和學生資助作為一類重要的財政因素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未來預期收益一起成 為了影響個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經濟特徵。
研究表明,伴隨著高等教育收取學費水平的逐年提高,學費已逐漸成為人們進行高等教育選擇時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不同收入階層受教育者對學費的反應隨著學費水平的提高表現出差異。這些研究結論為向弱勢群體提供教育資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為維持教育機會的公平,使得每一位有資格的求學者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教育資助亦成為必然。
關於擴大高教規模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
1999年,在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和居民對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的雙重壓力下,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政策出台。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一個生產部門。那麼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人們投資高等教育、拉動疲軟的消費需求呢?研究者採用投入產出乘數估算了高等教育部門對國民經濟總產出的拉動作用。結果表明,高等教育部門的產出乘數低於各個部門產出乘數的平均水平。與可以吸引居民私人投資的部門,諸如保險、私車消費、房地產、日用電器、電子計算機等部門比較,高等教育部門的產出乘數和影響力系數略高於房地產業,但仍不及保險業、汽車製造業、建築業、日用電器業和電子計算機業等對國民經濟總產 出的拉動力大。
在對就業的影響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一方面延緩了各級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需求的擴大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關於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
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指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高等教育系統運行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運行機 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這兩種制度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統的運行有著本質區別。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的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制定計劃,政府直接管理,高等學校、學生個人、用人單位在使用資源時都必須根據政府計劃並與政府發生聯系,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脫節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主體是市場,政府起到的作用是間接管理和宏觀調控,並維持社會公平。同時由於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產品特性,高等教育部門與私人產品部門不同,其資源配置不可完全依賴市場運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幹預。政府與大學的關系既不是計劃經濟 條件下的直接管理的關系,也不是完全市場化的關系。
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研究不僅是規范性研究的范疇,而且也是實證研究的領域。研究不僅從理論上論述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本質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環節及其與外部要素間的關系,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系統運行規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產生的影響,而且實證地研究了高等教育的規模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高等教育的內部資源配置、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外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因素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影響。

⑷ 教育經濟學什麼科目

教育經濟學是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主要探討與教育相關的經濟
問題,包括三大模塊,教育成本與收益(含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篩選理論、教育的社會與其
他功能、教育收益—成本分析等內容)、教育財政與規劃(含教育公平、擇校與入學問題、)
、學生學業成就及其影響因素等內容,學校財政及撥款制度,教育問責,教育均等與教育公平,教師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成本與收益,學費、學業貸款和獎助學金,教育與社會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等問題。本課程開設目的有三:第一,了解和學習使用
相關理論(教育學、公共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組織理論等)來探索教育問題
的方法;第二,熟悉實證研究的範式和一般特徵;第三,引導學生理解並開展原創性研究。

⑸ 確立教育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依據是什麼

1.關於高等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在系統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到了現固和完善。對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研究發現,我國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和同等發達程度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使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三級教育規模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相適應,應加大各級教育投資的力度,盡快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軌。這些研究為我國政府應達到的教育投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積極地推動了增加教育投資的國家宏觀決策。以此為依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了到20世紀未我國財
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的政策目標,並規定了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原則。
2.關於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式和內部效率
1978-1989年我國的高等學校校數的增長率略低於高校在校生數的增長率,而高等學校的校均在校生規模的年增長率大大低於校數和在校生數的年增長率。這種高等教育的「外延式」發展使得有限的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低下。1988年,我國高等學校的校均規模約為1922名在校生,平均生師比為5.25:1。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把生師比提高到10:1,在平均學生規模不変的情況下,生均經常性經費支出可以下降24%。如果平均學生規模提高到4000名在校生,生師比提高到10:1,每個學生平均每年的經常性開支可以縮減418元。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4000名
在校生的校均規模比較接近當時條件下的高等學校的適度規模。……
3.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撥款體制模式在對教育投資的內部效率進行廣泛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80年代末9%年代初研究者們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不僅存在投入低、資為解決資源不足的又ー方法和途徑。在這一階段,教育經濟學者們對教育經費在三級教育中的分配、在學校之間的分配、在學校內部的分配,以及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等問題進行了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以成本行為為基礎的多政策參數的高等教育拔款模式以透明、公正、有效為基本原則,以高等教育事業費中的政府拔款為對象,吸取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的有益經驗,重新建構了高等教育的成本結構,提供了一種在高等學校之間進行資源配置的科學模式。鑒於公平、公正、有效、透明的拔款方式必須以相應的撥款體制為依託,一些研究考察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體
制!的經驗,提出了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基金制的設想。……受字數限制,供參考。

⑹ 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和教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奠基人是誰

舒爾茨

舒爾茨是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和教 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奠基人。舒爾茨不僅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 理論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⑺ 學習《教育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所得、建議各是什麼

來自 大科學 團隊
給您些材料 看看有幫助么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的表現形式及規律性;教育的投資方向及內部結構;教育領域中勞動的特點與分配原則;教育投資的經濟效果;教育經濟學的方法論等。
教育經濟學以教育在經濟增長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果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同時,它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附學習感受一篇:
手頭有兩本靳希斌老師的《教育經濟學》,一本是大學時候買的,一本是不久前在學校一個考研同學轉讓,後者是修訂本。雖然我早已想深入認識教育經濟學這門當前的熱門學科,但前後相隔有三年多之久,我卻未能真正拜讀,對這門學科還缺乏總體認識。及至現在粗略地翻閱了一遍,認識還是比較膚淺。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中國可以說是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介於教育學和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學科。這本書是這樣表述的: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領域內經濟現象和規律,並且要用數量的形式來表示的一門邊緣科學。
首先,我們可以從宏觀上來認識教育和經濟的相互作用關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社會再生產理論、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理論等,都直接地論述了教育與社會經濟的關系,這成為這門的理論基礎。西方經濟學中以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也是重要的理論基礎,並對我國的教育經濟學有深刻的影響。所謂人力資本就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人力資本就是人口質量投資,主要包括:教育資本、健康資本、流動資本、遷移資本和提高企業能力並幫助決策增強競爭力的資本。它的主要觀點是:人口質量重於人口數量;人力資本投資作用大於物力資本投資的作用;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教育投資收益率高於物力投資的收益率;教育投資收益率是可以測算的,基本同物力投資的收益率的測算相同。本書還對教育與經濟、教育與科學技術、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等宏觀問題做了詳細的探討。對於我們分析現實中的教育現象與其實質問題提供了途徑。
其次,我們可以從微觀上認識教育和經濟的交互作用。這主要涉及教育投資及比例、教育成本、教育經濟效率、教育規模經濟、教育經濟效益及其計算、教師勞動及其報酬等等。教育投資具有周期長、彈性大、間接性和長效性等特點,在我國主要實行國家撥款、社會團體和群眾多渠道籌集等途徑。增加教育投資可以改善教育辦學環境,提高教師工資待遇,發展教育事業,但是教育投資比例受到經濟、政治、人口和科學技術等因素制約。目前我國主要是側重義務教育的投資,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投資的比例在逐年增長。教育成本量化是考察教育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教育成本分析要考慮直接成本又要考慮間接成本。教育經濟效率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為取得同樣的教育成果,教育資源佔用和消耗的程度,可以採用一定的指標。教育產業在運用資源時需要運用適度規模,這樣才能有效利用資源,協調好人、財、物,取得最佳經濟效益。教育經濟效益是指教育領域內的勞動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經濟報酬在數量上的對比。教育創造財富,具有外部的經濟價值,依據相應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得出經濟效益的數值。教師是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和實現者,教師勞動具有一定的工作效率,應該得到一定的報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促進教師的合理流動,優化師資配置,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總之,研究教育中的經濟規律,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發展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產業、教育市場以及教育中的人力資源開發、智力開發、智力投資、教育消費等概念。對於我們優化教育結構,指導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減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提高教育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有重要作用。
當前國家在提倡教育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大教育,促進教育的產業化。充分運用社會民間資本,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使國家的財政運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同時要搞活教育,推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高校後勤社會化、民辦教育等的蓬勃發展都說明教育改革的效果是顯著的,傳統而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改變。優化教育結構,充分利用並且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積極利用社會資金,做大做強教育產業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繼續探討的問題。

⑻ 我想考研,感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不錯,誰了解這個專業啊

教育經濟與管理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屬於社會學科範疇,是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五個二級學科之一,主要是運用教育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的發展規律,研究教育領域中經濟投入和產出規律、教育事業的跨躍式發展,以及研究教育發展中的管理規律的科學。
一、專業介紹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與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相關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側重點。以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為例,該專業的研究方向有01教育與經濟 02教育與勞動力市場 03教育財政 04教育財政與財務管理等。
2、培養目標
政治素質過硬,教育經濟與管理理論基礎知識扎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現代經濟學理論、管理學理論和教育管理理論及各種研究方法和技術,開展教育管理研究。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進行研究,身心健康,畢業後能夠從事公共管理、教育行政或教育財政領域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3、專業特色
本專業旨在對教育經濟與教育管理進行總體性、綜合性研究,從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角度研究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和各種教育現象。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使用經濟學和管理學這兩大學科的方法去解決變化中的教育問題,具體方法有統計分析法、案例法和調查法等等。
4、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 ③303數學三 ④913教育經濟學
(註:以上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各院校在考試科目中有所不同)
二、推薦院校
教育經濟及管理碩士全國招生較強的單位有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大學、湖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揚州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清華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
三、就業前景
(一)經濟增長,公平需要
教育經濟與管理學學科設置的內在動力是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的變化,既教育重要等級趨向中心地帶。未來社會不管如何發展,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社會中的作用會日益重要,而教育作為一項生產和傳承知識的大業,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強勁增長,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教育制度的公平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更加受到重視,逐步成為公共管理領域的重要學科。因此,該學科的發展就業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二)中國特色,服務教育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教育經濟與管理從極不成熟到如今形成一定風格的學科體系,該學科成為公共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公務員制度提供理論研究以及為國家培養一批高級公共管理人才。在提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教育領域要立足本國,學習國外先進的理論與實踐,加強國際交流,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學教學和研究體系,從而為廣大畢業生提供了更廣闊的人生舞台。
四、就業方向
畢業後可在國家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的事業單位等從事學校、政府微觀和宏觀教育管理以及企業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五、相近專業
與之相近的一級學科下的其他專業有:
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六、課程設置(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
1、學位公共課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英語;
2、學位基礎課
教育學原理、管理學原理、教育統計與測量;
3、學位專業課
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4、選修課
教育哲學研究、教育法學研究、管理信息系統設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人教育管理研究、職業教育管理研究、教育行政管理研究、教育方針政策研究、學校經營管理研究、學校常規管理研究、中外教育管理比較研究、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課程與教學管理研究、教育組織行為研究。

⑼ 西方人力資本理論和教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奠基人是誰

舒爾茨
舒爾茨是西方
人力資本理論
和教
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奠基人。舒爾茨不僅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
理論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⑽ 教育經濟學的前景

自教育產生以來,就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早在古代,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就對教育和經濟的相互關系作過一些論述。但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教育對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太明顯,也不可能對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出量的計算。
到了近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發展,教育對改革生產技術、促進生產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而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教育經濟效益問題的日益重視。
教育經濟學以教育在經濟增長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果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在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的同時,並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70年代末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對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目前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經濟增長本身要求教育部門輸送大批有一定技術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另一方面,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同一國的國力相適應的,經濟越發達越有可能提供較多的教育費用,促進教育的發展。
一國可能用於發展教育的經費多少,歸根結底要受本國財力所制約。只有在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經費的絕對額,以及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單靠發展生產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社會的。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事業,它既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又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社會評價標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還是勞動者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出現。關於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教育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作用、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們清晰和實證地認識到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屬性。70年代初出現的篩選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以及70年代末出現的教育的社會化理論,從不同側面對人力資本理論提出了挑戰和批判,同時豐富了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由於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投資沒有帶來預期的經濟繁榮,各國的教育投資熱情在80年代中期開始有所下 降,教育財政出現緊縮。盡管如此,人力資本理論在教育經濟學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得到根本的動搖。人們對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繼續為人力資本理論提供著有力的支持。近年來,知識經濟的出現及其與教育的關系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高等教育系統作為創造知識、傳播知識和培養有知識的人才的發源地,其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
遠在教育經濟學形成之前,國內國外已有很多關於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的思想。
在我國,先秦諸子即認識到發展教育是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條件;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認識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說明了人口、經濟、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顏元的「實學」「實行」的思想認為經濟是教育發展的基礎。在西歐,古希臘的柏拉圖也論述過教育對生產所起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低下,生產勞動還基本上處於簡單的體力勞動階段,知識和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還很少,因而人們也只是認識到教育和經濟之間的一些聯系,但還不能充分認識到教育對經濟增長的重大意義,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經濟思想體系。
17世紀到19世紀初期間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產生並得到了發展,一些學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影響,並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對教育的經濟意義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經濟思想。但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經濟學和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還不可能形成一門獨立的教育經濟學科。
其後近一百多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學的教育經濟思想,對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作了一系列的論述,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近代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主要有古襟和楊賢江。古襟1934年發表《中國教育之經濟觀》,運用了經濟的觀點闡述教育問題,辯證地論述了教育和經濟的制約關系;楊賢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綱》論述了教育能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認為科學因實用而生,而進步。西方學者主要有大衛·李嘉圖和馬歇爾等。大衛·李嘉圖提出教育投資的基本思想,馬歇爾提出生產要素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國家投資等。眾多的教育經濟思想初步形成,這些教育經濟思想為以後教育經濟學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閱讀全文

與教育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基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