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概念
資產階級經濟學是指在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發展階段上以不同形式維護資產階級專利益的經屬濟學說。亦稱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場手工業時期,作為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內的意識形態而開始出現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基本階段: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
B.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
古典政治經濟學又稱古典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一般指英國古典經濟學,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2)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評價擴展閱讀:
古典經濟學產生前夕的經濟思想是「重商主義」;14~15世紀,隨著貿易特別是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產生了重商主義思想。
重商主義的研究視野集中在流通領域,研究商業和對外貿易,論證商品貨幣關系,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理論體系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是由威廉▪配第創始,亞當▪斯密集大成,大衛▪李嘉圖最後完成的。
C.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簡稱「古典經濟學」。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專17世紀下半葉產生屬於英、法兩國。主要代表為英國的配第、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法國的魁奈等。它反對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了初步科學分析,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間利益對立。但把資本主義看作永恆的生產方式,沒有認識其歷史的局限性。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威廉·配第 《賦稅論》(1662)、亞當·斯密 《國富論》 (1776)
大衛·李嘉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魁奈 《經濟表》 (1759)
D.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在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為適應這種需要,便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辯護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庸俗政治經濟學拋棄「注釋」和「通俗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式,尋求了為資本主義辯護的新方法。代表為英國西尼爾的理論。1848-1849年的歐洲革命後,一方面,出現了以法國巴師夏和美國凱里為代表的企圖證明資產階級社會各個階級利益一致的調和論;另一方面,出現了以英國約翰·穆勒為代表的折衷主義經濟理論。在德國,則產生了所謂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學派。
1844 年恩格斯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分別於1859 年和1867 年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第一卷,而後者的副標題仍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並宣布「庸俗經濟學的喪鍾已經響了」。這樣,一方面「 庸俗化」了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開始了「邊際革命」,進而「數理化」、「計量化」、「均衡化」、「邊際化」,更重視對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不再側重對國家政策的分析;另一方面,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將經濟學更加「政治化」、「革命化」,從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分析中,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是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
E. 資產階級庸俗的政治經濟學產生何時
古典和庸俗分別指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發展階段,產生於18世紀專末,大致結屬束於19世紀70年代。大衛·李嘉圖把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發展到最高階段後,隨著資產階級政治上的日趨反動,資產階級經濟學進入了以為資產階級辯護為主要特徵的庸俗經濟學階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爾、穆勒、薩伊、馬爾薩斯等。
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F. 為什麼說「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它還能夠是科學。
希望對您有幫助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三、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馬克思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就是階級關系,因此政治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情況,是和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密不可分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後才產生的。15世紀末,隨著早期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發展,出現了重商主義學派。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又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始於威廉?配第,發展於亞當?斯密,至大衛?李嘉圖而登峰造極。在法國,始於布阿吉爾貝爾,中間有魁奈、杜爾哥,最後有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尚未充分發展的時期,因此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去,揭露資本主義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例如,古典學派的最後代表李嘉圖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利益的對立在分配領域中的表現,「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後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錯誤,這就是,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社會,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作適用於一切社會的規律。這是由他們的階級立場決定的。所以,古典學派發展到李嘉圖時,「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這是李嘉圖的理論庸俗化和傳播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理論同舊的學派進行斗爭的時期。」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發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評,引起了李嘉圖學派及其反對者之間的論戰。有的人把它普及開來,有的人利用它來反對重商主義等舊學派,有的人把它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有的人在捍衛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當時這一論戰還帶有「公正無私的性質。」這是因為當時的大工業剛剛脫離幼年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的斗爭還是主要的問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然而,這場論戰與18世紀下半葉魁奈死後、重農學派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相比,已經遜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嶺。馬克思指出:「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鍾。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讓位於豢養的文丐的爭斗,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於辯護士的壞心惡意。」庸俗經濟學局限於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現象,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為資本主義辯護。隨著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英國出現了庸俗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他的特點是折衷主義,妄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領域實行某些改良,調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庸俗經濟學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國的巴師夏,他代表熱衷於自由貿易的法國工商業資本家的觀點,企圖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但是,在德國,「政治經濟學一直是外來的科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它以發達的資本主義關系為前提。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所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只能抄襲英國、法國的作品,作為教條加以搬弄。1848年以後,資本主義在德國迅速發展,但這時又不允許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資產階級視野內),因為英、法資產階級早已奪得政權,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已經感到了無產階級斗爭的威脅。因此,「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建立真正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因為「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這個階級和社會發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公正無私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受階級偏見的束縛,客觀地認識客觀經濟規律。具體地說,這個任務是由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來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在政治經濟學中完成了偉大的革命,創立了無產階級的、唯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絕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絕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復雜內容,並且在聯系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 。
四、《資本論》的方法論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馬克思說明了《資本論》的方法論。
總的來說,《資本論》的方法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但要真正掌握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馬克思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說馬克思是「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有人說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說他的研究方法是「現實主義」的,而敘述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等。對於人們的種種議論,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別詳細引證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考夫曼對《資本論》方法的評論。這段評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馬克思特別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二、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三、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四、馬克思特別強調研究每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五、馬克思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等等。對於考夫曼的上述評論,馬克思滿意地認為,他所描述的「正是辯證方法」。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是馬克思的首創。「就本來意義上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馬克思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
《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表現在,他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研究經濟運動規律時,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針對有人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混為一談的錯誤,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在黑格爾那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被顛倒了,因而他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並且被「神秘化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吸收了他的辯證法中的科學成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對現實世界起著不同的作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這是因為黑格爾運用唯心主義辯證法,企圖論證普魯士君主立憲制度的合理性,起著維護統治階級的反動作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這是「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產生的同時,又論證了它滅亡的必然性。
馬克思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創立了《資本論》的方法論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就是說,《資本論》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學使用的實驗方法是不相同的,因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關系,它既不能使用顯微鏡,也不能使用化學試劑,而只能運用抽象力。什麼是抽象呢?就政治經濟學來說,抽象就是從具體的、大量的經濟現象出發,經過思維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簡單的范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馬克思這段話,對於如何進行研究工作,講得很清楚:(1)佔有材料;(2)進行分析;(3)探尋內在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但這還不是抽象的全過程,在一定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後,還要採取適當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敘述出來。
什麼是適當的敘述形式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闡述。他在總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經驗教訓之後認為,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形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敘述形式。 這就是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邏輯加工,並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敘述出來。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以詳細佔有材料並進行大量研究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於研究的方法。
五、《資本論》的結構
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後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 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 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 理論史。」 現在出版的《資本論》的分卷情況,和馬克思當時的設想不盡相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譯文校訂工作,並對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進行反復修改,但由於國際工人協會活動佔用馬克思大量的時間和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時出版,他就逝世了。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承馬克思未竟的事業,把《資本論》「第二冊」、「第三冊」整理為第二卷和第三卷,並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時,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理論史),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後來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但是,考茨基把它作為一部與《資本論》平行的獨立著作,命名為《剩餘價值學說史》。總的來說,恩格斯對《資本論》的結構是沒有變動的,變動的只是分卷和名稱。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的」。
《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學說史。
《資本論》中心突出,結構嚴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科學體系。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一個藝術的整體。」
G. 如何評價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地位
以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社會集團。主要包括中農、小手工回業者、小商人、自由職業者答等。小資產階級佔有一小部分生產資料或少量財產,一般既不受剝削也不剝削別人,主要靠自己的勞動為生。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有輕微的剝削。作為勞動者,在思想上傾向於無產階級,作為私有者,又傾向於資產階級,極易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因此,在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中既具有革命性,同時也存在政治上的動搖性、斗爭中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 19世紀中葉,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出現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都是從小資產階級的私利出發,企圖通過改良的辦法,改善勞動人民的政治經濟地位和生活狀況的小資產階級流派。他們雖然反對資本主義,但是,一旦他們的私利得到滿足時,就會放棄革命。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很不穩固,經常處於分化之中,大部分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壓迫趨於貧困乃至破產,轉變為半無產階級或無產階級;小部分通過發財致富上升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作為革命的動力之一,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才能獲得自身的解放。
H.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30年代初,反映英國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經濟思想。自然規律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英國古典經濟學傑出的代表斯密和李嘉圖,都認為新的科學不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關系和需要的表現,而是永恆的理性的表現,新的科學所發現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不是歷史地規定的經濟活動的形式的規律,而是永恆的自然規律,而這些自然規律是從人的本性中引伸出來的。斯密和李嘉圖都把自核基坦然規律歸結為作為人類社會基礎的個人人性的表達。他們所謂的個人是當時正在向資產者轉變的一般市民,而他們的人性就是利己主義。勞動價值論它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貢獻。商品價值決定於鋒枯勞動的思想不始自英國古典學派。在商品發展的初期,對於早期共同體間和嗣後發展的共同體內部的交換,勞動成為交換價值的標準是最初的常識。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功績在於,在這種認識經層層掩蔽因素湮沒之後,重新予以發現和發展,從而奠定了近代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剩餘價值論英國古改桐典政治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理論貢獻是對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作了研究。古典經濟學者們把整個生產過程說成為物化勞動和勞動之間的交換過程,從而把和活勞動相對立的資本說成為藉助於活勞動來進行自我增殖的價值。配第從他的勞動價值論和維持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的工資論出發,把地租作為全部剩餘價值的一般形式,再把利息作為剩餘價值的派生形式,從地租引伸出來。
I. 簡要說明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對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7世紀中葉,完成於19世紀初。這一百多年間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確立的時期,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要求,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部聯系,提出了一些科學見解,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
1.奠定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這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最主要的貢獻。斯密提出了一般社會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說明了商品價值的實體。他還明確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區分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研究了價值(「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系。但是,斯密並未把勞動價值論貫徹始終。他又提出了與此相反的論點,即把工資,利潤和地租說成是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和三個組成部分。李嘉圖批評了斯密的錯誤的「收入構成論」,堅持並發展了商品價值決定於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這一正確觀點,並且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各個經濟范疇。
2.在地租、利潤、利息的形式上,研究了剩餘價值的來源。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認為地租是剩餘勞動的生產物。法國重農主義的創始人魁奈提出,只有生產「純產品」的農業勞動是生產勞動,從而把關於剩餘價值起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斯密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利潤的來源。他說,「勞動者對原材料增加的價值」分為工人的工資和僱主的利潤兩個部分。馬克思說,這一觀點「把利潤歸結為對無酬的別人勞動的佔有」,實際上「認識到了剩餘價值的真正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58頁)。李嘉圖比斯密前進了一步,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說明了利潤和地租的來源。他認為,產品的全部價值都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社會各階級的一切收入都來源於此。工資只是產品價值的一部分,這部分歸工人所有;利潤是產品價值扣除工資之後的余額,它由資本家佔有;地租是產品價值扣除工資和利潤之後的余額,由土地所有者佔有。
3.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對立。在政治經濟學史上斯密第一次提出,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土地所以者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主要階級。與此相適應,他區分了三種基本收入,即工資、利潤和地租。斯密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部聯系。李嘉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工資與利潤的對立,利潤同地租的對立。他指出,利潤的高低同工資的多少成反比,地租的增加會使農產品價格上漲,勢必導致利潤的下降,由此就產生了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之間的經濟矛盾。馬克思對這些分析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李嘉圖揭示並說明了階級之間的經濟對立……這樣一來,在政治經濟學中,歷史斗爭和發展過程的根源被抓住了,並且被揭示出來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83頁)
4.研究了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代表魁奈把流通過程納入再生產過程,描繪了社會總產品在三大階級(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及土地所有者階級)之間的實現過程,以及工業、農業兩個生產部門再生產條件的補償過程。盡管魁奈的經濟理論存在著嚴重錯誤,但他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分析卻包含著「極有天才的思想」(馬克思語)。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取得的這些科學成就為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材料。但是,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終究是資產階級思想體系。他們把資本主義制度看成是合乎人的本性的、永恆的社會制度。階級的局限性和他們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徹底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性。即使是他們理論中最精華的部分也存在許多嚴重錯誤,存在許多他們無法解決的矛盾。如上所述,李嘉圖是堅持勞動價值論的,但是,他卻無法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解釋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兩個基本現象。其一是勞動與資本的交換。李嘉圖始終認為在這一交換中工人出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這樣,他就遇到一個二難推理:如果這一交換是等價交換,那麼,資本家就無法得到利潤;如果說資本家通過這一交換獲得了利潤,那麼這又違背了等價交換原則。其二是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按照勞動價值理論,如果兩個相等的資本使用的活勞動量不相等,就不可能生產相等的利潤(剩餘價值),可是,在資本主義現實中,等量資本不論它們使用多少,活勞動總會在相同的時間內帶來等量利潤。這兩個「難題」暴露出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存在嚴重缺陷和錯誤。他的學派也因此而破產。
J.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和上升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產生於17世紀中葉,完成於19世紀初。
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代表這個過渡的開始,並標志著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配第的經濟著作包括《賦稅論》(1662年)、《獻給英明人士》(1691年)、《愛爾蘭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術》(1690年)、《貨幣略論》(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並在地租形式上研究了剩餘價值。布阿吉爾貝爾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重農學派的先驅。
他的經濟著作包括《法國詳情及補篇》(1695年、1707年)、《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1705年)、《穀物論》、《法國的辯護書》(1707年)等。他堅決抨擊重商主義政策,提出農業才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他也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最初奠基人和自由競爭的熱情擁護者。不過,配第和布阿吉爾貝爾還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法國在布阿吉爾貝爾以後,於18世紀中期形成重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米拉波、杜邦等。他們自稱為「經濟學家」,有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明確的綱領,定期集會並創辦刊物。
魁奈是重農學派的創始人,主要經濟著作有:《租地農場主論》(1757年)、《穀物論》(1757年)、《經濟表》(1758年)。他提出自然秩序的理論,實際上承認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存在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他的純產品學說是重農學派理論體系的核心。他把農業看作唯一的生產部門,認為農業中生產出來的產品,扣除補償種子和勞動者及農業資本家的生活資料耗費以後,所剩餘的部分形成純產品。純產品是自然力參與工作的結果,是由自然所賦予的。他認為,只有生產純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他的純產品學說是剩餘價值理論的最初的萌芽。
魁奈依據純產品學說,把社會成員分為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他是最早把社會分為階級,並試圖以此分析社會現象的經濟學家。魁奈還在《經濟表》中分析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做出了最初的科學說明。重農學派的另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杜爾哥使重農學派經濟理論發展到最高峰。他在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內部又劃分為資本家和工人,把資本家定義為通過墊支資本,使用別人勞動而獲取利潤的人,把工人定義為失去生產資料、只靠勞動謀生的人。他強調純產品是土地對於勞動者勞動的賜予,明確說明純產品由農業工人創造而為土地所有者佔有,比魁奈更為正確地理解到剩餘價值問題。重農學派把經濟分析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從而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
斯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中傑出的代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他總結了配第以來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並第一次把經濟知識歸結為一個統一和完整的體系,並加以豐富和發展。斯密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他系統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批評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財富觀,指出財富即是一國所生產出來的商品總量,財富的源泉是任何部門的勞動。
他指出,增加國民財富主要依靠兩種方法:
第一、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為此,需要加強勞動分工;
第二、是增加生產工人的人數,為此需要增加資本。他第一次正確地把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三個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並系統地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他正 確地把利潤和地租看作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一種扣除,即資本家和地主不勞而獲的收入。他還對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理論進行了評述,描述了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國家財政及賦稅原則。
李嘉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位最傑出的代表,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個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經濟理論體系。他更堅決和一貫地堅持以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原理,並從這個原理出發,研究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之間的關系。他把工資歸結為工人維持自身及其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把利潤同工資相對比,看作是工人所創造的商品價值在工資以外的部分,把地租看作利潤的派生形式,是地主所佔有的利潤中的一個部分。
他揭示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從而在客觀上也初步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與對立、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與對立。他和斯密一樣,主張經濟自由主義,並在斯密自由貿易論、國際貿易論基礎上,闡述了比較成本學說。
西斯蒙第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國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指出了資本家的利潤是對工人的掠奪,這種掠奪使社會階級兩極分化。資本主義使用機器,導致工資下降,加深了無產階級的貧困。
他批評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只研究財富,無視人的享受,從而導致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由於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廣大勞動者收入不足以致消費不足,從而使產品不能實現,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他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的論述,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