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定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定義

發布時間:2021-01-23 03:28:40

⑴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特徵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爭取解放和建設新社會的理論武器,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還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導向儀。在當前思想文化多元化發展、東西方經濟理論交互混雜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學習、把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應當弄清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究竟有哪些特徵。弄清這些特徵,將使我們進一步明白到底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問題。

特徵一:客觀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具有客觀性。

特徵二: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在階級社會里生產過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階級關系,因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階級性。

特徵三:邏輯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邏輯性。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倘若方法有誤,就難以正確地剖析它的研究對象,闡發相關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這方法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既是研究的方法,又是研究的世界觀。

⑵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資本」是什麼意思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是指資本家佔有、並用作剝削手段的生產資料和貨幣。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范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然而今天我們來單獨研究宏觀經濟存量核算時,「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核算相聯系,而作為投資活動的沉澱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核算相聯系。

資產=資本+其他積累+負債

即:資本+其他積累=資產-負債=資本權益

價值規律告訴人們,資本總是流向高利潤行業。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定義擴展閱讀:

資本的主要特徵:

1、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資本是一種運動

3、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體現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范疇。

資本是一種支配權,對物的支配權。在資本主義逐漸是生產資料與生產者分離後,也就是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無產者之後,這種對物的支配權就是資本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

要獲得這種支配權,首先要求資本是一種居於統治地位的社會力量。資本是一種在古希臘奴隸制條件下就已經高度發達的經濟范疇,單只是在近代的生產力基礎上,才允許其獲得這種統治地位。

⑶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一樣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不一樣,具體區別如下:

一、性質不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社會學思想流派。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獨立於政治和經濟的一門學科。

二、內容不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容主要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規律。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三、研究方法不同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包括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等。

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由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分析方法所合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方法。


⑷ 名詞解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內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容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揭露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經濟根源,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內容

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代表人物薩伊(法國)、馬爾薩斯(英國)。該學派宣揚階級調和,掩蓋利潤的真正來源,否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
(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的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DP表示。它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表示為: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即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境內的財產和勞務收入)。 客觀經濟條件: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狀況。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率,常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
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
經濟體制: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運行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
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經濟基礎: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經濟基礎一般情況下又可以稱為生產關系。相對於生產力而言稱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稱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其中政治上層建築中的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社會形態: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政治形態、和社會觀念形態的統一體。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以W表示。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會中,商品生產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當做神一樣來進行崇拜。
使用價值:物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特有范疇。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到共產主義階段,其會消亡。
簡單商品經濟:又稱為小商品經濟,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即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資本家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和僱傭勞動為基礎。
產品經濟: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式。整個社會是一個生產單位和分配單位,生產不再藉助交換來進行。
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本身的需要。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貨幣流通速度: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價值實體: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抽象勞動。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對於任何勞動支出來說都是同質的,它們不存在差別。
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凝結成價值的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
市場機制: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競爭、供求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各自發揮功能,由共同發揮作用的有機聯系。
價值形式: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一種商品的價值不能由該商品自身來表現,而是在同另一種商品交換時,在所交換的商品上表現出來。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的發展而發展,在歷史上曾依次出現過四種形式:(1)簡單價值形式;(2)擴大價值形式;(3)(一般價值形式);(4)貨幣價值形式。
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的增殖過程。
交換價值: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背後的本質內容。
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結果。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更側重於生產資料的擴大。
相對過剩人口:指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這部分勞動力的使用不能給資本帶來平均的剩餘價值。
價值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
超額剩餘價值:也稱「額外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最先採用先進技術的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高於生產同種商品的其他企業,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商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資本家就獲得超額剩餘價值。但當企業普遍都採用先進技術時,超額剩餘價值也隨之消失。另一些使用最新生產技術和方法的資本家,又會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帝國主義:也稱「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
純粹流通費用: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純粹由商品買賣引起的費用,包括廣告、通信、店員工資和商業機構的日常開支等。這種非生產性費用不增加商品的價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運輸、保管和包裝支出,不屬於純粹流通費用的范疇,它們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如果純粹流通費用的增長超過正常需要,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分類、包裝、保管、運輸等費用,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中的繼續而支付的費用。
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以本國總公司為基點,通過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從事跨越國界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的企業。
股份合作制:勞動者的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企業的勞動者同時也是所有者;資金用股份制形式籌集,企業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企業由職工民主管理,廠長、經理由民主選舉產生。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在長期的商品交換中,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以G表示。
價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標准:貨幣的單位及其等份。
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的程度用通貨膨脹率來表示。在一定時期內通貨膨脹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從而刺激生產,出現經濟的虛假繁榮,但通過增發貨幣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沒有相應的商品保證,不能根本解決生產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貨膨脹率不僅會打亂經濟秩序,而且會危害社會安定。
通貨緊縮: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少於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物價下跌、紙幣增值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賣者先向買者提供商品,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向賣者支付所購商品的貨款。這一職能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物化勞動:指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消耗,生產資料是過去勞動的產物,在其中有人類勞動的凝結,這種勞動同物(產品)結合在一起,故稱為物化勞動。
活勞動:指勞動過程中勞動力的 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剩餘價值率: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年剩餘價值率: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M/v=m』n(n為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固定資本磨損:固定資本的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也稱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損。有形磨損與價值規律無關,而與自然規律有關。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包括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設備而使原固定資本貶值。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與價值規律有關。
利潤率:剩餘價值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P』==m/c+v。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在數值上絕對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能夠在運動中增殖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增殖表現為獲取剩餘價值。它是通過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運動中使其自身的價值不斷增殖,構成了資本最一般的屬性和特徵。
價格標准:為了計量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貨幣必須以固定的計量單位作為標准。由國家規定的用以衡量貨幣本身的計量單位及其等分,稱為價格標准。
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工資,而是同一工資的兩個側面。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勞動強度:勞動的繁重和緊張程度。勞動強度不同,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消耗也就有差別,勞動強度高,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多,反之,則少。
資本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後果。
資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增大社會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在現實上往往採取股份制的形式。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在物質形態方面的構成,即構成資本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所必需的勞動力的數量之間的比率。這種比率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商品所有權規律:各個商品生產者對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權,並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佔有別人的商品。
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家通過勞動力的買賣,佔有了工人生產的全部產品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
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社會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和重復得以維修、更新和發展。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
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單個資本的增大。
有機構成提高的的表現:C大V小(相對來說)。
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額增大。
勞動耗費:生產商品中的實際耗費,包括物化勞動耗費和活勞動耗費兩部分,相當於商品的價值C+(V+M)
資本耗費:生產商品所耗費的資本量,即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相當於生產成本,是生產費用。勞動耗費和資本耗費是兩個不同的涵義,兩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勞動耗費大於資本耗費,大於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所用資本:即預付資本,資本家為榨取剩餘價值而預先墊支的貨幣資本,在量上包括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全部資本。
所費資本:生產商品中耗費的資本量,包括耗費的不變資本和耗費的可變資本之和,在量上相當於生產成本。
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里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借貸資本:從職能資本運動過程中暫時游離出來,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實際發揮了職能作用的資本。在內容上職能資本主要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實現剩餘價值。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通常情況下,只有職能資本才能獲得平均利潤,而非職能資本(如借貸資本)所獲得的收益(利息)則小於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因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或對土地投資的收益差異所形成的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豐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對同一塊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經營壟斷。級差地租的形式可分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絕對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它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壟斷。其來源是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土地價格:土地出售時的價格,實質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資金存入銀行取得利息一樣,所以土地可以買賣並有了價格。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租金: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的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股票: 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並有權取得股息和紅利的書面憑證。是可以作為買賣對象或抵押品的有價證券。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東,股票收益既包括股東的股息、紅利收入,還包括因股票價格上升所帶來的收益。
股票價格:通稱股票行市。指在股票市場上買賣股票的價格。買賣股票實際上就是購買一種能取得股息或紅利收入的權利,股票價格是就股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價格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預期股息的高低;二是銀行的存款利息率水平。用公式表示為:股票價格==股票面額*預期收益率/存款利息率==股息/存款利息率。
礦山地租:工業資本家為了取得開采礦藏的權利,向擁有礦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納的地租。
建築地段地租:資本家為獲取已經建有(或者可以建造)倉庫、工廠、商店或其他建築物的地段的使用權,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實質,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出發點和根本動機。具體內容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社會勞動者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場機制:市場調節的過程和原理。由於市場調節是在供求關系的變動、市場信號的變化及市場主體(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因此,可以把市場機制的內容分解為價格(包括利率、工資)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核心。
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平均每個勞動力)佔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部門,如紡織部門、手工業、餐飲業等。
資金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佔用資金量較多的產業部門,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
技術密集型產業:佔用勞動力較少,但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技專業知識、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部門,如計算機、航天、核能工業、網路信息等行業。這類產業往往勞動生產率很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集中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產業的最高水平。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實現的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為核心。粗放型和集約型的增長的區分依據是從經營的角度劃分的。如果從生產規模擴大的實現方式看,可以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
參與制:金融寡頭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曾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地位。
財政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稅收和國債,後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購買以及轉移支付等。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國家為組織、管理貨幣資金的融通、調節貨幣供求關系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調節、再貼現率調整、准備率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必要的信貸額度調整。
貼現: 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通融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後,以票面余額支付現金給原持票人。票據貼現的過程相當於一種短期貸款。
再貼現:商業銀行將貼現業務所得票據轉向中央銀行再行貼現。
銀行利潤率:是銀行利潤和銀行自有資本的比率。它相當於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
借貸利息:借貸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獲得的、由職能資本家轉讓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體現著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
法定存款准備金:各商業銀行根據法定比率把吸收的存款轉存入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部分。
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
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標准化和約(合同)的轉讓,其交易的對象並不是商品實體,而是商品的標准化和約(合同)。
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造成的求大於供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賣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
買方市場:指供大於求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買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在此市場條件下,價格通常趨於下降。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市場狀況。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於1995年,其前身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並列為當今世界的三大國際性經濟組織。WTO的宗旨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國際貿易壁壘等。中國於2001年被該組織接納為正式成員。
事實上的不平等:每個勞動者的體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勞動多少便不同,社會默認這種不同的天賦,這種顯現的差別也就體現在按勞分配中。按勞分配這種權利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的權利,我們所最終最求的目標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種事實上的平等。但按勞分配從另一方面說又是平等的。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不勞動者不得參與分配,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平等的體現。

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

具體內容:

1、人們為了生活就需要進行生產。

2、社會生產關系並不是永恆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生產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3、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的社會形勢。

4、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運動和發展的,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與生產關系發生矛盾,原有的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就會由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當時創立的理論體系規定的任務是:揭示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從而揭露現代化生產方式發展和趨於瓦解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並從社會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6)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定義擴展閱讀

具體研究方法:

1、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2、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

3、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參考資料

網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網路-生產關系

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在於:

①研究對象不同。

《資本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 而對於西方經濟學,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16版)中指出「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人」,它研究的是微觀和宏觀經濟行為的結合。

②研究方法不同 。

總的來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主要是用哲學的方法,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用的是數學等實證方法。具體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主要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將研究的主體和客體統一,將思維概念運動和其他的形式與客觀的經濟矛盾運動相統一,進行科學的抽象和總結。 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用的是實證法,只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客觀規律,而迴避「應該是什麼」的問題,採用大量的數學與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研究,使得經濟研究更有說服力和證明力。

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工資\"的定義

在政治經濟學中,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工資是生產成本的重要部分。是回固定工作關系裡的答員工所得的具有發放上的時間規則的薪酬,是僱主或者法定用人單位依據法律規定、或行業規定、或根據與員工之間的約定,以貨幣形式對員工的勞動所支付的報酬。

工資由六個部分組成,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包括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劃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准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

(8)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定義擴展閱讀:

勞動者的以下勞動收入不屬於工資范圍:

1、單位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的社會保險福利費用,如喪葬撫恤救濟費、生活困難補助費、計劃生育補貼等;

2、勞動保護方面的費用,如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作服、解毒劑、清涼飲料費用等;

3、按規定未列入工資總額的各種勞動報酬及其他勞動收入,如根據國家規定發放的創造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中華技能大獎等,以及稿費、講課費、翻譯費等。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