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
結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1848年2月
著作有資本論 共產黨版宣言權
http://ke..com/view/4610.htm
③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回的物質生產力的一答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④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序言"包含到"馬恩選集"中了嗎在哪一卷中
這本書的內容部分應該包含到《資本論》了
導言內容建議看一下《馬恩選集》第16卷:「資本論」第一卷提綱,內容有部分是重合的;
本書的後兩章作為《馬恩選集》第23卷: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出現,《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章商品與《馬恩選集》第23卷,第二章-勞動,這章有相當大的內容重合,建議up讀一下《馬恩選集》第23卷:資本論-第一卷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內容。
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讀完《資本論》三本書吧(至少是卷一),會讓你對「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原始積累-資本流通」整個理論框架有更全面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