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結國際問題研究所 郭憲剛個人資料
郭憲綱,男,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現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國際問題以及國際形勢的研究。1個人簡介郭憲綱198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8年入所。1994至1998年在我國駐伊朗大使館工作,任一秘。200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訪問學者。現兼任《國際問題研究》主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研究領域涉及美國對外關系、美國中東政策、中美關系等。2學術成就學術論文1. 「中國外交新亮點:與新興國家的探索與實踐」,《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外交》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同時被譯成英文發表在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0 年第1期上);2. 「美國迷失了方向——評保羅·克魯格曼的力作《克魯格曼的預言:美國經濟迷失的背後》」,《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第2期;3. 「由脆弱趨向穩固的中美關系」,《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第1期;4. 「龍象共舞震撼全球——評譯著《龍與象——中印崛起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6期;5. 「透視東亞秩序轉型的新視角——評《中國崛起與東亞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和拓展》」,《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外交》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同時被譯成英文發表在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7年夏季號上);6. 「韓美同盟尋求新定位」,《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同時被譯成英文發表在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6年夏季號上);7. 「美歐博弈『中東民主化』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2005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20期篇目輯覽收錄,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思路》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同時被譯成英文發表在在所英文刊物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5年冬季號上)。8. 「美國輸出「民主」的第三部曲——評布希政府醞釀改造大中東的計劃「,《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9. 「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及其影響」,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主編:《2003年國際形勢年鑒》,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0. 「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轉移」,《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2期;11. 「白宮易主一年來美國外交政策變化及其走向」,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主編:《2002年國際形勢年鑒》,2003年;12. 「反恐新階段美國對外戰略態勢及其影響」,載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13. 「美國反恐新階段評析」,《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14. 「布希執政一年來對外政策變化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2期。15. 「美國大幅調整對俄羅斯政策」,《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2001年第10期全文轉載);16. 「現實主義——布希政府對外政策走向」,《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3期;17. 「美國對古巴制裁已為強弩之末」,《國際問題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2000年第9期全文轉載);18. 「伊朗總統哈塔米開創外交新局面」,《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1999年第12期全文轉載)。19. 「伊朗新總統及其內外政策走向」,《國際問題研究》1998年第1期;20. 「冤家總歸要聚頭——美國調整對越南的政策」,《國際問題研究》1994年第3期;21. 「柯林頓政府的波黑政策」,《國際問題研究》1994年第1期;22. 「美國對亞太戰略的調整」,《國際問題研究》1992年第2期;23. 「海灣危機與美國的政策」(合撰,第一作者),《國際問題研究》1991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政治、國際關系》1991年第5期轉載);24. 「Becoming a great power will never make China a global hegemon」, Europe』s World ,#16, Autumn 2010.時評文章1、 「國際問題學者談:從鮑威爾訪華看中美關系」,《瞭望》2011年第32期。2、 「錯過中國就錯過未來「,《世界知識》2007年第11期。3、 「Spain Rethinking European Alliance」, Beijing Review, No.14, Apr. 8, 2004.4、 「Without Saddan, Washington Is Still Plagued」, Beijing Review, No. 6, Feb. 12, 2004.5、 「第二次海灣戰爭是為了石油嗎?」,《世界知識》2002年第21期。6、 「中國「威脅」美國嗎?」,《環球》2002年第16期。7、 「伊拉克:布希為何舉棋不定」,《世界知識》2002年第9期。8、 「白宮易主一年外交變臉」,《瞭望》2002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2002年第4期全文轉載)。9、 「恐怖襲擊的延續效應」,《瞭望》2001年第52期。10、「美國轉換中東政策」,《瞭望》2001年第4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國際政治》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11、「美越關系:柳暗待花明」,《世界知識》1994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政治、國際關系》1994年第3期轉載)。12、「日本『脫歐返亞』——意在主導亞太經濟」,《世界知識》1994年第1期。13、「東亞』和『亞太』的范圍究竟有多大」,《世界知識》1994年第1期。14、「波黑——美英法遷怒德國」,《世界知識》1993年第2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政治、國際關系》1993年第11期轉載)。15、「扇形結構——美國介入太平洋地區的新構想」,《世界知識》1992年第4期。16、「醞釀已久的調整——美國在亞太的態勢」,《世界知識》1992年第4期。17、「雁行結構——日本主導亞洲經濟的設想」,《世界知識》1992年第4期。18、「白宮對柬埔寨政策的困境」,《世界知識》1991年第1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政治、國際關系》1991年第8期轉載)。19、「手段和目的」,《世界知識》1991年第12期。20、「美國對柬埔寨政策的調整」,《世界知識》1989年第21期。
㈡ 印度為什麼和中國過不去
歷史雖然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引過來的,可是在那些朝代上,中國跟印度也沒什麼過不去的,印度的釋加摩尼佛是我們中國的如來佛。可如今呢,特別是在近代。中印同樣被侵略過的,同樣是人類歷史文明做出貢獻的國家,本應該是同病相憐。可如今的中印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事鬧別扭!本來我們應該是2個國家一起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強大的西方軍事壓力。可惜啊!印度是軟體上是全求有名,中國是世界工廠,如果能好好相處的話。相信美國的亞洲特別是中印周圍的國家的干涉或者進入是很難的,可是呢,你以為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就是針對中國,難道就沒有想壓制你們印度嘛。難道中國在那場戰爭中反讓你們印度認為中國怕了你們嘛難道你們以為你們的餓那烈火導彈真的能打贏中國的導彈,難道。。。。。。。,最後一個,難道你們真以為跟中國打仗,中國的三軍是象你們的佛一樣是吃素的嗎??別把你們的國內政治因素,而把中國當作你們的籌碼。你們記住了,中國人起碼別的不敢說,陸軍戰,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怕過誰!!!!!!!!!可憐的阿三民族。考慮好你們自己的民族前景。再來跟中國比拳頭。真以為自己那麼厲害的話,那來吧!我們等待著這場戰爭。誰輸誰贏打了再說吧!
同為發展中的大國(包括領地與人口),和中國的領土劃分存在爭議,印度人好張揚,不務實,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國防自產能力、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極不健全,雖然有廉價勞動力,但相較中國四通八達的道路,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外企還是傾向於中國投資。舉個例子,印度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武器自產能力嚴重不足,卻拿那麼多錢搞航母。
中印崛起使世界向東轉是當前輿論的一個熱點。從目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現象上來看,確實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然而,目前的現象只是一種表象,並不能從根源上說明問題,更不是未來的預演。
誠然,現今的中國和印度都處在一個崛起的過程中。由於中印兩國國家規模巨大,這個崛起的過程對於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有著不可忽視的改變。只是,僅僅這樣並不足以使世界向東轉,充其量也就是讓世界向東看。至於是不是向東轉,還得看未來兩國的走向。
輿論對於中印的看法很多。有說雙方對抗,也有說雙方合作,但大多數似乎多對中印兩國的前景非常樂觀。因此龍象共舞往往被世人津津樂道。甚至於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要素,即封閉實力體內的必然斗爭。
從地理角度而言,中印是封閉實力體系內的一二號國家。因而,當雙方強大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發生實力的碰撞。這種碰撞不一定是戰爭,而是一種分出勝負的過程。政治、軍事、經濟的全方位比拼,直到一方確信自己不再有可能贏得這場較量,並向另一方輸誠。畢竟,在亞洲這個原本廣褒的空間內,很難容下兩個世界超一流國家。如果有一方登頂,另一方必然只能仰望神壇。好比歐洲,在美國真正崛起前戰亂不斷。狹小的歐洲確實很難容納那麼多世界超一流強國。總得角逐出誰登頂,誰成為神壇下的墊腳石。當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之後,歐洲國家倒是能夠更為平和地相處。歐洲走向和平的本質是歐洲國家的實力溢出慾望變小了,更為可控了。
因而,當中印能夠使世界向東轉的時候,他們就將不得不面對這種決定性的較量。不會有兩個主導者同時存在。否則,其結果只會是誰都成不了主導者。雙方的精力都集中在狹小的利益空間之內,就不會有更多的力量去影響世界。不能對世界發揮不可替代主導作用,世界就不存在向東轉這一說。
正因為當前中印的實力還沒有真正到達能夠使世界向東轉的層面,才會有中印崛起使世界向東轉的構想。這種構想,不可能以人們想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說,中印崛起會使世界向動轉,美國也不可能扶植印度對抗中國。主觀意圖看似可變性極大,卻不得不受到客觀因素的極大制約。換言之,不是中國和印度向要合作就能夠合作的。誰忽視歷史規律的車輪,誰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就當前而言,印度實力的每一分增長都是對於中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的牽制。同時也可以認為,印度的崛起拖累了世界向東轉的進程。世界的中心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概念,而是綜合了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軟硬因素而共同構成的政治影響力。而一個國家是否感到安全,是否具有優越感,又恰恰是看其與周邊國家的力量對比。由此,中印兩個國家,很難找到一條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如果說,生存權是互不相乾的,發展權是可以和諧共存的,那麼繁榮權,就幾乎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中印兩個如此大規模的相鄰國家。就他們互相之間的對比來看,只會有一個國家取得最終的繁榮,而另一個國家,將不得不等待下一輪的戰略契機到來。
未來應該是這樣,要麼中國崛起使世界向東轉,要麼印度崛起使世界向東轉。中國和印度共同崛起,還要使世界向東轉的說法,最好當成一個美妙的童話。體系內只需要一個核心進行力量整合。現今歐盟在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就是前車之鑒。
美國人也很清楚中印的力量對比。因此,在與中國進行競爭加合作的同時,對於印度,美國就是幫助了。美國需要在亞洲地區,在中印之間出現一種均勢。印度在實力上落後太多,自然就需要美國的幫助。當然,這種落後並非單靠美國的幫助就能夠實現趕超。美國還會讓印度感覺到他願意借力給印度。在這個前提下,綜合美國的物質幫助,印度產生一種油然的自傲情緒也就不奇怪了。他忽然覺自己確實有資本挑戰中國的潛在主導權,於是便選擇與中國就未來的歸屬權進行一番較量。
除非中國讓出未來,否則這種較量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就是宿命。換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場中國與印度的較量,更是一場中國與美國的較量,不能突破美國的均勢戰略,中國也沒有資格站在世界的舞台的頂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均勢戰略在印度身上實行還有其特殊性。印度龐大的國家規模決定了其對美國同樣是一個威脅。同時,印度從意識形態層面來說是處於西方體系內的。這就意味著,印度實際上也可以算做西方封閉體系的一員。由此讓美國產生了一個比中國更大的顧忌。即印度的實力發展到一定層面,其不僅僅是在地理范疇的封閉體系內挑戰中國的主導權,其同時還將在意識形態范疇的封閉體系內挑戰美國的主導權。如果說中國崛起,對美國來說是世界主導權的分割,那麼印度崛起,對美國來說就是世界主導權的更替。中國的挑戰是代表一個新的體系的崛起。印度的崛起,則是追求集成當前的美國分配體系。這一問題,在當前看來並不明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加,美國繼續執行均勢戰略的風險將以幾何倍數的形式增長。如果確實要在中國崛起與印度崛起之間進行一個選擇的話,相信美國寧願選擇中國而非印度。
印度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硬傷。他牽制和挑戰中國,事實上在阻礙實力流自大西洋流向太平洋。由於當前世界的主導者是美國,實力流也必然選擇美國周邊流動。與實力流向太平洋方向流動相比,美國不可能接受實力流向印度洋方向流動。如果這種假設發生,則美國將淡出世界主導者的行列,而不僅僅是當前面臨的主導權被分割的可能性。從實力流規律上來說,中國不首先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印度就無從成為世界的主導者,一點機會都沒有。當今世界的主要經濟交互平台是海洋,以海洋為基礎才能實現實力流的大規模轉移。實力流的孕育和轉移絕對不會是憑空的。印度試圖挑戰中國的主導權,換句話說甚至是在挑戰客觀規律,挑戰美國的底線。即便印度於不可能中找到可能,在沒有新的主導者分割美國主導權之前,美國絕對有能力也有決心去阻止上述假想成為現實。
由此可見,印度成為世界向東轉這個歷史進程主導者的想法,至少在當前一個歷史階段下是沒有機會的。來自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共同限制了印度崛起的程度。他沒有什麼機會在這個時期成為世界超一流的政治核心。如果說中國能夠使世界向東轉,並成為超一流強國,那麼印度的最高成就,也僅僅是世界一流國家。中國不能拉開這樣一個差距,就無從談起世界向東轉。反之亦然,印度要使世界向東轉也必然要拉開與中國的差距。
㈢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龍象之爭怎樣實現龍象共舞
參考答案: 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是去學些什麼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㈣ 與象共舞課堂實錄
師:請同學們讀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象怎樣舞蹈?誰與象共舞?怎麼與象共舞?
師:小結。你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課文,目標明確,自然比盲目地閱讀收獲大得多。
生:自瀆課文
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讀完課文,生先領讀黑板上的生詞。齊讀兩遍。
師:請大家談談對熟視無睹這個詞的理解,先說睹的意思,再說帶有睹的四字詞語。
生:慘不忍睹、有目共睹、先睹為快、耳聞目睹。
師:結合剛才學生提出的問題交流。誰與象共舞?
生1:作者與象共舞。
生2:泰國人與象共舞。
生3:人與象共舞。
生4:質疑人與象共舞。
師:很好,我們待會深入閱讀課文後再討論。
生:「一條龍」朗讀課文
師在第一位學生讀完後,及時肯定。「開了一個好頭兒。她聲音洪亮,朗讀有感情。相信其他同學也能盡力展示自己的朗讀。」
生一個個都讀得較認真。
師:請大家交流「象怎樣舞蹈?」
生:找出書中的句子交流。「舞蹈的大象,沒有一點兒笨重的感覺,它們隨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踮腳抬腿,前後左右顫動著身子,長長的鼻子忍不住用手比作大象的鼻子開始舞蹈起來。
師:人與象怎樣共舞?
生:「表演的尾聲,也是最高潮,在歡樂的音樂聲中,象群翩翩起舞,觀眾都擁到了寬闊的場地上,人群和象群混雜在一起舞之導之,熱烈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師:小結。大家在交流中體會到人與象之間關系十分親密。還可以換哪個詞?
生:和諧。
生:「我認為與象共舞,不僅僅寫人與象共同舞蹈,還表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關系密切。最有意思的是大象為人做按摩。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從人叢里走過去,它們小心翼翼地在人與人之間尋找落腳點,每經過一個人,都會伸出粗壯的腳,在他們的身上輕輕地撫弄一番,有時也會用鼻子給人按摩。在那麼多躺著的人中間尋找落腳點,大象不傷害人們。用腳及鼻子給人按摩,把握得恰到好處。人們敢於讓象從自己身旁踏過,可見人對象的信任。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人與象親密。」
師:高度贊揚。
生:「我給補充,我覺得人與象之間就像朋友、親人。」
生:他們的之間關系的親密還表現在象給人開玩笑。
生:「象的耳朵排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噴到了我的身上。在很近的距離看大象,我發現,象的情非常平靜。」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人與大象之間沒有距離。
生:在中國,熊貓因為瀕臨滅絕,成為我國的國寶。而泰國的象很多,還把他視為泰國的國寶,可見,象在泰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師:文中描寫人與象和諧相處的還有多處,請大家回去閱讀時自己細細品味。下面請同學們默讀2——5自然段,迅速找出能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句子。
生1把自己找出中心句讀給大家聽。學生沒有異議。
下課鈴響。
自評:本課效果較好,遺憾的是未上完,未作小結。
㈤ 與象共舞的讀後感
5t6h
㈥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的范圍
你是在問問題嗎?
等於在告訴我們一些東西!!!
你到底想要什麼?
我這里有一些資料,應該可以供你參考:
佤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簡介】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歷史】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建築】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文化藝術】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節慶】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抗英衛國美名傳】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歷法】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