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增長極

政治經濟學增長極

發布時間:2021-01-23 11:53:08

① 政治經濟學發展的兩種範式

政治經濟學的階段性使命決定其範式的變化政治經濟學一般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根據與時俱進的要求,政治經濟學應該作這樣的階段劃分: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和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兩者均可包括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

馬克思創立的政治經濟學,以《資本論》為代表,是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分析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並推導當時還不存在的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其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而處於社會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學則是分析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經濟是與社會主義並存的資本主義經濟,其使命固然有堅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信念的要求,但基本思路是建設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學使命的這種轉變,決定了政治經濟學範式的變化,即從研究如何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轉向研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服從於建設新社會的要求,處於社會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學應關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共有的經濟規律的分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空間中並存的兩種社會,許多經濟組織、方式、規則和秩序都有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的趨勢。無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還是對社會主義的分析,都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有在研究經濟規律、研究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研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方向的調整基礎上得出的政治經濟學范疇和原理,才能對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理論指導的作用。

進一步參考:
http://space.cenet.org.cn/user1/375/archives/2005/735.html

② 政治經濟學 論述題

1) 完善商品市場,重點發展生產要素市場。

第一、完善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主要形式,是市場經濟的動脈,直接關繫到商品生產和其它要素市場的營運狀況。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資本市場要積極穩妥地發展債券、股票融資。建立發債機構和債券信用評級制度,促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規范股票的發行和上市,並逐步擴大規模。貨幣市場要發展規范的銀行同業拆借和票據貼現,中央銀行開展國債買賣。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章的集資、拆借等融資活動。防止金融風險。

第二、改革勞動制度,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

第三、規范和發展房地產市場。

第四、進一步發展技術、信息市場。重點完善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的管理,引入競爭機制,保護知識產權,實行技術成果有償轉讓,實現技術產品和信息商品化、產業化,推動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的健康發展。

(2)完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制度,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

(3)發展市場中介機構,發揮其服務、溝通、公證、監督作用。

(4)建立市場秩序規則,加強市場管理。

(5)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融通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降低市場准入限制,健全市場進入、市場交易、市場退出等方面的規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③ 政治經濟學的原理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科學。

1.2、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動。

1.3、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

1.4、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1.5、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1.6、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們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1.7、生產力: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1.8、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又稱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9、生產關系體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1.10、社會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與統一。

1.11、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1.12、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1.13、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1.14、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

2.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

2.2、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3、商品交換:是商品的相互讓渡或買賣。

2.4、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5、社會分工:是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

2.6、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的自然屬性。

2.7、價值:是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它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屬性。

2.8、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9、抽象勞動: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2.10、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11、個別勞動時間:是生產某種商品的各個商品生產者各自花費的勞動時間。

2.12、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

2.13、個別價值: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

2.14、勞動熟練程度:是指勞動經驗的豐富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勞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的程度。

2.16、簡單勞動:是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

2.17、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2.18、勞動生產率:指勞動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時間來表示。

2.19、社會勞動:是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其勞動具有社會性質。

2.20、私人勞動:是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進行的,其勞動具有私人性質。

2.21、價值形式: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

2.22、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23、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24、價格標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

2.25、貨幣流通:是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

2.26、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2.27、貨幣流通規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

2.28、鑄幣:是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金屬貨幣。

2.29、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代表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

2.30、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量超過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所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現象。

2.31、價值規律: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律。

2.32、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

2.3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種方式,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2.34、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

2.35、價格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變動與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6、供求機制:是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競爭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7、競爭機制:是市場競爭與價格、供求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8、市場調節:是指市場機制的調節,即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3.1、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在進行生產勞動時運用的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3.2、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

3.3、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過程。

3.4、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3.5、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6、必要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

3.7、剩餘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

3.8、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或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

3.9、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3.10、可變資本: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

3.1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公式為m『=m/v.

3.12、絕對剩餘價值:是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3、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4、超額剩餘價值:指個別資本家由於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多獲得的剩餘價值。

3.15、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16、計時工資:是按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

3.17、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的數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資。

3.18、血汗工資制度:是通過科學的操作研究,極大地提高勞動強度,以加強對工人剝削的工資制度。

3.19、名義工資:是指工人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時所得到的貨幣工資。

3.20、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3.21、社會再生產: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

3.22、簡單再生產:是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3.23、擴大再生產:是擴大原有生產規模的再生產。

3.24、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

3.25、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新的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3.26、資本積累: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3.27、資本積聚:是由資本積累所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

3.28、資本集中:是指眾多分散的中小資本通過互相合並而成為少數大資本。

3.29、資本技術構成:是反映技術水平的一定數量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0、資本價值構成:是由一定數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1、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並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3.32、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相對的過剩的人口,即失業人口。

3.33、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揭示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在資產階級一端積累;與此同時,貧困在無產階級一端積累。

3.34、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的過程。

3.35、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4.1、產業資本:是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是能夠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

4.2、資本循環: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並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4.3、貨幣資本: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生產剩餘價值准備條件。

4.4、生產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資本主義方式結合起來,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餘價值。

4.5、商品資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4.6、資本周轉:是產業資本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資本循環過程。

4.7、資本周轉時間:是產業資本的一個循環周期所經歷的時間,它是產業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

4.8、資本周轉次數:是在一定時間內資本所經歷的周轉的次數。

4.9、生產時間:是資本停留在生產領域內的時間,包括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

4.10、流通時間:是資本停留在流通領域內的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

4.11、勞動時間: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廠勞動對象生產出某種產品的時間。

4.12、非勞動時間:是生產資料已進入直接生產領域,但尚未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時間。

4.13、固定資本:指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重要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4、流動資本:指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5、流通資本:是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總稱。

4.16、固定資本磨損:是固定資本的價值按照其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和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4.17、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損耗。

4.18、固定資本無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 由於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

4.19、固定資本折舊:是指固定資本按照其磨損程度而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必須在產品銷售以後作為折舊基金提取並積累起來,以便在固定資本價值全部轉移完畢時,用於固定資本的實物更新。

4.20、折舊費:又稱折舊基金,是在固定資本折舊中所提取的補償金額。

4.21、折舊率:是固定資本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

4.22、年剩餘價值率:是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

4.23、單個資本:又稱個別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是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4.24、社會資本:又稱社會總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中互相聯系的所有單個資本的總和。

4.25、社會總產品:是社會的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 (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它是由一個國家當年的所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共同創造的。

4.26、社會生產兩大部類: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是由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構成相適應,社會生產可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消費資料的生產。

4.27、經濟危機:又稱經濟衰退。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以生產相對過剩為基本特徵的危機。

4.28、固定資本更新:是以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由於磨損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質形式來替換。

4.29、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是從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到下一次經濟危機爆發所經歷的時期。

5.1、資本主義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

5.2、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當剩餘價值不是表現為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餘價值就取得利潤形態。

5.3、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它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餘價值總量與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率=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社會預付資本總額。

5.5、平均利潤:是一定量預付資本根據平均利潤率所獲的利潤。平均利潤=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5.6、生產價格:是由商品的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所構成的價格,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5.7、超額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的利潤,它是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6.1、商業資本: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流通領域中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它是從產業資本的商品資本職能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職能資本形式。

6.2、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來源於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6.3、商業流通費用:是商業資本家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費用。它分為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兩大類。

6.4、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保管費、運輸費、包裝費等,它是同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的繼續有關的費用。

6.5、純粹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在商品的單純買賣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如商店的建築費、設備費、簿記費、廣告費、辦公費、商業店員的工資等。

6.6、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資本形式,它是借貸資本家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的貨幣資本。

6.7、利息: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它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6.8、企業利潤:是在存在利息的情況下,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的總稱,它在數量上等於平均利潤和利息的差額。

6.9、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的利息量與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

6.10、資本主義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的企業,它是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資本家相互之間的支付中介。

6.11、銀行資本:是銀行資本家為經營銀行業務獲取利潤而投下的自有資本以及通過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資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方式合資經營的企業。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資入股並有權取得股息收入的憑證。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據股票的票面額從企業利潤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東: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所設立的企業法人組織,企業以其經營的法人財產為限、股東以其投資額為限,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6.17、企業法人:即經濟法人,它是擁有自己經營的企業,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夠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

6.18、股票控制額:是大股東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額。

6.19、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它與股息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6.20、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租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繳納的地租,它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即超額利潤。

6.21、租金:是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6.22、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的不同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3、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別是優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條件下,土地作為經營對象而被農業資本家使用後所形成的對土地的經營性壟斷。

6.24、絕對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私有權壟斷而獲取的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絕對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於價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5、土地私有權壟斷:是指資本主義農業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佔有以後,別人無法再擁有對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私有權。

6.26、土地價格: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它與地租量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7.1、壟斷:是指一個或幾個大型企業佔有一個經濟部門的絕對部分的生產或流通份額,並控制相關商品的價格,從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情況。

7.2、金融資本:是壟斷的工業資本和壟斷的銀行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構成的一種資本形式。

7.3、金融寡頭:是掌握了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7.4、參與制:是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方式。

7.5、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所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7.6、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憑借其壟斷地位所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7.7、壟斷高價:是壟斷組織出售產品時規定的超過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8、壟斷低價:是壟斷組織購買生產資料時規定的低於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形式。10.1、生產力標准:是指一定的社會制度、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的存在與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適應於生產力狀況和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為標准。

8.1、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和政府、或是資本家、或是壟斷集團,為獲取高額利潤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經濟利益而對國外進行投資或貸款。

8.2、國際壟斷同盟:是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所建立的國際性壟斷組織的聯盟。

8.3、國際卡特爾:指若干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或經營某種產品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壟斷和瓜分這種產品的世界市場,規定壟斷價格,以謀取壟斷利潤。

8.4、新殖民主義:是二次大戰後,隨著舊殖民體系的瓦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採取比較緩和和隱蔽的手法,主要是採取經濟滲透辦法,打著所謂援助的旗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的殖民主義政策。

8.5、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活動日益超越出一國和地區范圍而相互緊密聯系的趨勢。

8.6、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與反映。

8.7、地區經濟集團化:是地域上鄰近的一些國家,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生產國際化的客觀要求,為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簽訂協議而組成的地區性經濟或貿易集團。它是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具體組織形式。

8.8、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對外進行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進行跨國的即國際間的生產、銷售或金融等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的大型壟斷企業。它是戰後國際壟斷組織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貿易區:是區內各國在相互貿易中給予優惠,以加強地區間合作和增強地區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8.10、關稅同盟:是締約國在相互貿易中免除關稅和限額,並規定共同關稅稅率和貿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國家范圍經濟調節的組織。

8.11、經濟聯盟:是指參加國除了達到關稅同盟的要求外,並制定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在貨幣金融方面進行協調,實現同盟內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經濟調節機構的組織。

8.12、經濟政治聯合體:是參加國既在經濟上進行國際協調和聯合行動,又在政治上向一體化發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政治機構來統一管理和協調參加國的政治事務的組織。

9.1、食利者階層:指完全脫離了生產經營活動,專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為生的一批剝削者。

9.2、食利國:是依靠資本輸出來剝削和掠奪其他國家和地區,以獲取大量財富和收入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9.3、滯脹:是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兩種經濟現象並存的簡稱。

9.4、財政危機:指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過度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使財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巨大的危機。

9.5、貨幣信用危機:指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的危機。

10.2、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是指從無產階級專政建立開始,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建立為止,這中間所經歷的革命轉變時期。中國的過渡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時期。

10.3、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是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發展必然經歷低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低級階段或第一階段為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或第二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

10.4、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社會經濟組織稱為自由人的聯合體。

10.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經濟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

10.6、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特徵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和根本標志,從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10.7、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它是由社會和集體以人們付出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

10.8、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資本、勞力、技術、信息、土地以及各種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所進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得到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勞動者,自覺地盡其所能為社會勞動,社會按照他們的實際需要分配消費品。

10.10、舊社會分工:是指每個人長期乃至終生被束縛在一種職業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種崗位上。特別是形成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或根本差別。

10.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10.12、計劃調節:是國家通過制定的長期、中期、短期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的調節。

10.13、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在數量上的表現。

10.14、「三個有利於」:是指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

④ 政治經濟學

這是因為:
第一,商品經濟的存在最終與社會生產力有關。商品經濟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尚未達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在社會主義現階段,逾越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是超越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
第二,商品經濟作為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反映社會生產力的連續,繼承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商品經濟充分發展,使生產社會化發展達到更高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經濟進化到產品經濟。這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繼承性和規律性的結果。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經過革命變革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社會使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和創造出來的巨大生產力,我們必須利用和繼承,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

⑤ 簡述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發展主線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第一階段是重商主義盛行的時代,大概在14,15世紀萌芽,興盛於16、世紀,衰落與18世紀。重商主義的經濟學家圍繞貨幣財富這一核心,針對進出口貿易、外匯管制以及產業政策等進行宏觀分析。主要觀點:金銀是財富的最佳形式、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積極干預、民族主義特徵下的殖民傾向、廉價勞動力與生產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自由放任:18世紀,產業革命的興起使得市場經濟體制完全確立,亞當斯密《國富論》問世,自由放任理論盛行起來。從個人理性、市場自動調節的角度出發,強調市場作用和反政府幹預。
主張:個人理性與經濟人假設,市場機制下社會經濟的自動調節與均衡,生產合理性與分配公平性的論證,崇信自由市場經濟、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
第三階段凱恩斯主義是在20世紀30年代世紀經濟大危機下發展起來的。主要觀點:突破傳統就業均衡理論,承認資本主義的不完美性。否認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提出有效需求不足。
第四階段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經濟「滯漲」問題的出現給新自由主義的復興一次絕佳機會。主要觀點:個人主義價值導向,較為強調個人權利。特別推崇市場機制,強烈反對政府幹預,極力主張私有制,明確反對公有制。
第五階段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非市場出清,理性預期,不完全競爭市場,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為其基本理論假設,提出理論觀點。主要觀點:價格黏性理論,勞動市場理論,資本供給限額理論,以粗調為特點的宏觀經濟干預政策。

⑥ 政治經濟學基礎知識

本門課程的目的: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把握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全面認識資本運行和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問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以及認識在這一趨勢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從而科學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共分七章,這七章的內容結構是:

第一章、導論。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發展以及研究對象等內容。

第二章、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以及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等內容。中心是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

第三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其發展階段。包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徵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等內容。重點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生產、實現理論和壟斷資本主義理論。

第四章、資本的運行。包括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和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范圍擴展等內容。

第五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包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等問題。

第六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運行基礎,調控體系和保障體系等內容。

第七章、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包括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等內容。

⑦ 政治經濟學的兩種發展範式有什麼特點相互之間又存在什麼關系

政治經濟學的階段性使命決定其範式的變化政治經濟學一般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根據與時俱進的要求,政治經濟學應該作這樣的階段劃分: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和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兩者均可包括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

馬克思創立的政治經濟學,以《資本論》為代表,是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分析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並推導當時還不存在的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其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而處於社會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學則是分析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經濟是與社會主義並存的資本主義經濟,其使命固然有堅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信念的要求,但基本思路是建設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學使命的這種轉變,決定了政治經濟學範式的變化,即從研究如何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轉向研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服從於建設新社會的要求,處於社會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學應關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共有的經濟規律的分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空間中並存的兩種社會,許多經濟組織、方式、規則和秩序都有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的趨勢。無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還是對社會主義的分析,都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有在研究經濟規律、研究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研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方向的調整基礎上得出的政治經濟學范疇和原理,才能對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理論指導的作用。

⑧ 當代政治經濟學為什麼發展極為艱難曲折

西方歷史人類學理論流派主要由早期的政治經濟學派和後期的文化學派組成。政治經濟學派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理論基礎源自政治社會學中的世界體系理論或低度發達理論,也受到二戰後人類學中馬克思主義興起的深刻影響。與採納傳統人類學研究方式、把大部分目光聚焦於孤立社會和文化的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相比,政治經濟學派把研究重點放在大規模地區的政治經濟體繫上,即將傳統的微觀社區與外部資本主義對之的滲透結合起來,強調的是外在力量的碰撞和社區在這種碰撞中的適應性變化和發展。與關注「原始」社區、將重要的外在影響力量視為自然環境的文化生態學相比,政治經濟學派所關注的是農民社區,把國家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看作重要的外在影響力量。該學派論證了「他者」是有歷史的,將「他者」與外部世界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過程密切聯系在一起。政治經濟學派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他們過於強調政治經濟因素,注重資本主義單向度的敘述,僅要求生產趨向的單一邏輯,通過抽象的敘述將客體具體化和歷史具體化,犧牲了人類學的文化主題,忽視了社會場景中的人類實踐,忽視了對「他者」能動性的關注,「他者的表述」被漠視,人類行動和特定象徵過程(文化)的關系沒有被充分表達出來。在對政治經濟學派的這些局限性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在實踐、行動等時代社會理論的「催化」下,以關注「文化」、強調「他者」在歷史建構中的能動性為主旨的「歷史人類學」的又一新理論流派———文化學派逐現雛形。文化學派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人類學家薩林斯、桑格瑞、奧特納、羅薩多、大貫惠美子、卡馬羅夫夫婦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盡管他們的研究視角有別,但研究旨趣趨近。其一,專注在靜態文化結構模式中融入動態的歷史變化因素,為人類學中長期存在的「結構」與「歷史」、「文化」與「歷史」等基本矛盾的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其二,側重對政治經濟學派忽視文化的狀況進行批判,意在揭示作為歷史行動者的「他者」的能動性,即揭示處於文化、歷史、權力、實踐(行動)等互相交織的網路之中、處於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的「他者」,本身也具有能動作用———藉助自身文化的力量,在吸納並轉換世界體系的同時,建構了自己的歷史。總之,文化學派不僅關注「他者」的歷史,而且關注他者是如何運用自己特殊的文化手段來建構歷史。在他們看來,「客觀」歷史並不存在,歷史是「他者」文化的一種建構。文化與歷史是互相界定的:歷史是多重的,由文化來建構;而理解文化,離不開歷史的視野。作為人類學「歷史化」後期發展中的集中體現,文化學派使文化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到人類學研究課題中來,對歷史人類學的研究主題———「他者—文化(結構)—歷史」進行了新的解讀,為人類學中長期存在的「結構」與「歷史」、「文化」與「歷史」等基本矛盾問題的解決續寫了新的「篇章」,解構了隱藏於人類學知識生產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代表了歷史人類學發展大潮中的主流走向。

⑨ 政治經濟學論述題

(1)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3)技術全球化,科學技能全球化,資金全球化等等等等

⑩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階級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經濟學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高度科學性和真理性.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實現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是因為工人階級極其政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其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同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相一致,而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工人階級極其政黨認識和揭示客觀經濟規律的理論表現,它越是正確地揭示經濟規律,其理論就越具有科學性,變越符合工人階級的階級利益.
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與科學性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運動的規律性,而人們的生產關系歸根到底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在階級社會,物質利益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階級利益關系.由於人們所處的階級地位不同,階級利益不同,他們對經濟現象的發展所作的分析也不相同.不同的階級有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性質不同的政治經濟學,有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是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經歷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政治經濟學兩個階段.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是,它在發展和管理社會化大生產,在發展市場經濟和實行政府調控,在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在實行與發展股份制經濟,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思想與理論,對於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進行改革有著借鑒意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一門揭示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又是一門代表無產階級利益和具有無產階級階級性的科學,它實現了科學性和階級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無產階級的利益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其經濟地位和階級利益的要求同社會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此,無產階級在認識和揭示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方面,既不同於以往的剝削階級要受到狹隘的階級私利的局限,又沒有階級的偏見妨礙他們如實地揭示客觀真理.正因為如此,無產階級能夠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去探索、認識和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無產階級越是如實地把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揭示出來,並深刻地認識和正確地予以利用,就越是有利於實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越是符合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能夠而且也應當統一起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體現在,它所揭示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是客觀實際的真實反映,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客觀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科學,它不僅不斷經受著實踐的檢驗,而且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需要有大的發展,它需要科學地回答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需要有新的經濟思想與理論,特別是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需要創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增長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