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人們面臨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當做一件事對自己的收益,大於另一件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比如午飯吃什麼,熬夜追劇還是早睡早起。再比如拖延,不作為,也許是當下所處環境中,對自己來說,最好的一種狀態。因為「懶」實在太特么爽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如果我周末的時間沒有出去玩,而是選擇宅在家裡睡覺,也就意味著我放棄了一次與街角美女邂逅的機會。
就如小時候作文選里寫的,比爾蓋茨掉地上5元錢都不撿,說的不是真不撿,而是說比爾蓋茨撿5元錢這個動作,所用的時間成本價值,遠遠大於5元錢。
剛畢業的時候,我很懷疑讀書的用處,以為高中大學多讀了那麼多年,畢業後賺得還不如初中輟學的朋友賺得多。我大學同學的想法,也基本和我一樣,以為讀大學不如早工作。隨著工作時間的沉澱和行業積累,讀過大學的朋友90%以上在各自的領域都小有成就,工資和職位都有所提升,生活質量也遠比初高中輟學的同學好。才逐漸意識到,讀書還真是有用。
所有為努力讀書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都將在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有所回報。
那麼,是花一天時間邀請朋友砍價拼多多省錢的收益高,還是花一天時間去向朋友借錢,然後拉黑的收益高?我建議多去交朋友,多讀書。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說的是某種情況下,人的付出與回報並不總成正比,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造成收益減少。
一個實例,比如考慮一個只能容納3人的廚房出餐效率,在分工合理的情況下,1人2人做飯的效率要比3人做飯的效率低。當加入第4個人的時候,因為作業空間不足,工具器械不夠,廚房出餐的效率並沒有因為增加1人而增長,甚至可能由於場地限制,使實際效率減少。
否極泰來。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如原理一,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只是每個人對「利害」的解讀不同,而做出的表現不同。
拿午飯舉例,比如你想吃火鍋,你的朋友想吃烤肉,你因為你的朋友而選擇了一起吃烤肉。這個時候,表面看是吃火鍋的收益大於了吃烤肉的收益,內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更珍惜和朋友一起的時光,大於了吃火鍋的收益。
再拿興趣愛好培養舉例,比如小朋友第一次唱歌,無論好壞,媽媽都會說很棒,鼓勵繼續唱,那麼唱歌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反之,媽媽說唱得真難聽,很可能小朋友一輩子都不會再拿話筒。
養成一種習慣的最好方式,是給予適當的激勵。
第二部分: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這絕對是一個刷新認知的原理,也是支撐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比如: A生產1gk牛肉需要2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0分鍾; B生產1gk牛肉需要6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5分鍾;
那麼假如兩個人都工作8小時,如何分配生產,使作業產量達到最大呢?
絕對優勢: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此原理說明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讓強者越強,創造更多價值。然後通過再通過貿易交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變得更高。
對了,強者越強,也越來越累。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在不受外力干擾的同時,每種商品會根據市場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相應調節價格,以使整個市場的供給量等於需求量。
比如食用豬減少,導致豬肉漲價,豬肉漲價,導致願意飼養豬的人增多,飼養豬的人增多,導致食用豬增多,食用豬增多,導致豬肉增多,價格下降(經濟周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的一些政策行為,很多時候是影響了商品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的變化,因而導致價格波動。
如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那麼井的所有者(壟斷者)可以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限制最高價格),以使更多的人花最少的錢,喝到水,以提高經濟效率。或者再造一口或多口井,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提高市場效率。
第三部分: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一國的貧富差異,主要取決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生產率高,意味著公民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參考供給需求原理,「看不見的手」會根據市場對整個經濟需要的貨幣力量進行調整,以達到貨幣量的供給與需求相當。當貨幣量增加時,而市場對貨幣量的整體需求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原來1元錢可以買1根雪糕,現在需要2元錢買一串雪糕,造成通貨膨脹。
當一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價值下降,比如國民時期用一麻袋錢,買半袋大米。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意味著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多,當公民手中的錢大量流向企業,企業為了更高的利潤,會抬高商品價格,同時招收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對社會發展有好處的。
當流向企業的錢越來越多,公民手中的錢越來越少,開始減少支出時,同時由於企業擴大生產和公民減少支出之間的供求關系存在一定滯後性,使得企業生產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導致生產力過剩,企業開始裁員,導致失業率升高,甚至爆發經濟危機。
所以,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往往會通過刺激市場的貨幣量和流動性,或者加大國家基礎建設開支,促使企業增加工作崗位,緩解國民工作壓力,緩解危機。
從這個角度考慮,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工作、項目,或許毫無意義,但還是有人在做。那麼有些事,是不是單純只是因為需要有人「做」的過程,而並不需要結果呢?
『貳』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什麼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叄』 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原理一:
人們面臨交易關系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現在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
原理八: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roctivity)的差別。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a) 貨幣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b) 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產,更多的僱傭c) 更多的僱傭則意味著更少的失業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現在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竭力為您解答,希望給予【好評】,非常感謝~~)
『肆』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1、經濟學基本理論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2、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
3、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
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伍』 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原理是什麼要詳細點!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陸』 經濟學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你可能聽到過這句老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一見喜愛的東西,我們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和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捨。
原理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決策就需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是一目瞭然的,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每一種可能的行動所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是介於其間的灰色地帶。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完全不吃和大吃一頓之間的選擇,更可能的是你將問自己是否再多吃一口土豆呢?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原理四: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決策。
原理五: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原理六: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 政府有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原理八: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柒』 經濟學十大基本原理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這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機會成本。
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經濟學分析的背景——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與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四條是關於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市場經濟的組成單位是個人,個人有決策(做出選擇)的自由。個人組成整體。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個人行為。這四條原理說明了如何研究個人行為。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交易關系,這種關系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貿易是雙贏的,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如此。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看不見的手」調節每個人的經濟活動,「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市場機制調節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經濟需要法治,同時市場也有失靈。政府的作用是補充市場機制之不足。
這三個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微觀經濟學所要論述的問題。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決定一國整體狀況的是其生產能力,這是分析整體經濟的中心。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貨幣與物價的關系是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是短期中整體經濟的中心問題,也是政府調節的難點。
『捌』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玖』 經濟學基本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