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幾種研究視角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專:(一)傳統口頭屬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1,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3,在我中境內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⑵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報告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回遺產名錄項目傳承答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一)掌握並承續某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在一定區域或領域內被公認為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員不得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承擔以下義務:(一)在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根據文化行政部門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項目操作程序、技術規范、原材料要求、技藝要領等;(二)制定項目傳承計劃和具體目標任務,報文化行政部門備案;(三)採取收徒、辦學等方式,開展傳承工作,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培養後繼人才;(四)積極參與展覽、演示、研討、交流等活動;(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提交項目傳承情況報告。
⑶ 論文: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需要些什麼參考文獻
我知道[1] 宋偉宏.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遊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J]. 博物館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共贏[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3] 敏顏. 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應重點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規劃通訊, 2006,(10). [4] 劉建平,陳姣鳳,林龍飛. 論旅遊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貴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陳峰雲,范玉仙,朱文晶,李長安.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開發與保護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共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 藝術百家, 2006,(07). [7] 安群. 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比較分析[J]. 遼寧信息職業技術教育, 2006,(02). [8] 賈鴻雁. 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遊開發[J]. 改革與戰略, 2007,(11). [9] 喻學才. 我國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八大難題[J]. 旅遊學刊, 2005,(05). [10] 梅術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知識產權[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 條 [1] 康俊香. 供需視角下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 2007. [2] 趙曉寧. 論我國世界遺產地周邊環境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四川大學, 2006. [3] 林芳芳. 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保護的缺陷及對策[D]中國政法大學, 2007.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4 條 [1] 李文華,閔慶文,孫業紅. 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華,甘聯君. 重慶溫泉旅遊基本構件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5). [3] 王艷平. 溫泉旅遊基本構件研究[J]旅遊學刊, 2006,(10).
⑷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研究生專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內約》的定義,非物質容文化遺產具體表現為:(a)口頭...恩恩,呢幾日都考慮緊要吾要寫那篇文章去參加專業作品大賽,哈哈,禮拜日就要交啦,而且沒寫過點甘的野,雖然明知系吾...
⑸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瀕危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普遍特徵,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曲藝、雜技、戲劇、美術、舞蹈、音樂、民俗、醫葯、手工技藝等。這些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技藝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保護相對充分,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如何讓經濟發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話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應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民間藝術是所有文藝形式的創作源泉,以民間藝術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語言去表現,可以創作出電影、小說、漫畫、音樂、舞蹈、美術等能夠創造價值的藝術產品。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原來在不發達地區被人遺忘的民間藝術可以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傳播,使古老的藝術得到新生。現代的流行藝術追根溯源都是從原始藝術發展而來,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只是因為傳承手段古老,社會環境又不斷變化,而導致逐漸失傳。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成為文化產品,使它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也會是很好的保護開發。有經濟的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夠得以傳承。要麼國家出資保護,由專人繼承,保護人文活化石;要麼這些傳人從所繼承的文化遺產中獲得生存的保障。在這樣的前提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會消亡。但是完全靠國家出資保護肯定是不現實的,因此只有靠這些傳人的自力更生以及各類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尤其是需要文化企業的支持。這個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專家共同協作,從信息、市場渠道、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它對於發展地方文化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要結合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利用元素應用到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其實很多地方已經不自覺地這樣做了,像梁祝傳說已經有多種藝術形式,包括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等,地方政府還藉此開發旅遊項目。筆者建議,將戲曲、曲藝、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製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製品進行保護,同時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進行宣傳推廣。這里要強調的是保護性開發,既要能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貌,又能夠使之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繼承。
民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貼近大眾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紀念和象徵意義,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旅遊業發展密不可分。前些年旅遊業大搞民俗文化村,曾經火爆一時,但是新鮮感過後,便又回歸沉寂。民俗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習慣,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沒有起到傳承作用。模仿只能興盛一時,關鍵是要深度發掘民俗的文化內涵,並開發相關獨特的旅遊文化產品。這一點旅遊業做得還很不夠。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絕好機會,充分研究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旅遊產品,將是文化企業關注的課題。
民間手工藝的繼承及生產工藝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關。部分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註定消亡,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詳盡記錄影像資料外,還要讓一部分青少年把它們作為興趣愛好進行傳承,而不是作為生存技能進行學習。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協作才有可能實現,僅僅靠專家學者遠遠不夠。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即將失傳的,由專家學者盡快進行音像資料的記錄整理,保存完善的資料;對於還有一定生命力的,則需要全社會配合盡快地進行保護性開發。
⑹ 求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考研參考書資料
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概述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業二在考試時,是第二天下午的時候考察,考試時間為:00-17:00,考試分值150分。
通過分析近年來研究院的題目,研究院對專業一的考察主要集中於:中非遺理論、非遺代表人物、非遺種類以及非遺保護分析這幾個部分。
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參考書(必備參考書)
雖然中國藝術研究院沒有指定的參考書目,但根據近年來的考題,以及考上的同學的復習情況,同時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們歸納總結出來了下面的參考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王文章
這本書是最主要的參考書,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編寫的非遺專業的教材,全方位地、系統而深入地回答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關心的問題,而且還切實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程提供了宏觀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非遺目前最好的入門書,一定要讀。
第一輪復習
真題+非遺概論+非遺保護研究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第二輪復習
真題+非遺概論+非遺保護研究
真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第三輪復習
真題
非遺概論+非遺保護研究+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第一論復習
真題+非遺概論+非遺保護研究:先看真題,從非遺理論入手,來學習非遺保護的基礎知識,能夠有更好的邏輯框架性。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例的知識,補充非遺保護的內容。
第二輪復習
真題+非遺概論+非遺保護研究:通過真題、非遺理論的資料來看自己的記憶是否准確,是否有遺漏的知識點;
真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用真題與非遺實例資料將自己遺忘的知識點補足 。
第三輪復習(考前)
真題:第三輪可以直接開始做題,同時,答題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據,可以參考資料里的案例,讓自己不會忘記答題要放例子;
非遺概論+非遺保護研究+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用非遺理論與非遺實例資料 補足自己知識點上的不足。
⑺ 國家社科基金申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屬於哪個學科
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現予發布《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5年度內課題指南》,並就做好2015年度國家容社科基金項目申報工作的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4/1211/c219469-26187444.html
⑻ 求大神:有什麼關於非遺保護相關書籍可以介紹嗎最好是理論性的研究,如能有關於非遺知識產權研究的更好
書 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
作 者:劉錫誠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5月
ISBN: 9787507733563
開本:
16開
定價: 56.00 元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匯集了著名民間文化學者劉錫誠先生多年來在「非遺」的保護、考察、咨詢和理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應邀在
一些省市的「非遺」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等專業機構的授課、講演稿,所遴選的文章均具有應「非遺
」保護工作的需要而撰的特點。對「非遺」的保護、普查、建檔、資料庫建設、傳承人認定、幹部培訓、項目論證、評審申報等工作 均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劉錫誠,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新華通訊社、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職。1997年退休。歷任《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常務副主席、顧問,《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志主編。主要著譯有:《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集》(選編翻譯,作家出版社1958年)、《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線戰士歌謠選》(採集,與路工合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蘇聯民間文藝學40年》(與馬昌儀合譯
《落馬湖》《高爾基與民間文學》(與林陵、水夫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1年)、《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說與現實》(花城出版社1983年)、《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選編翻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與馬昌儀合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愛與知》(文學評論文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石與石神》(合著,學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隨筆,群眾出版社1996年)、《河邊文譚》(文學評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出版社2003年)、《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文壇舊事》(專著,武漢出版社2005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
圖書目錄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
社會經濟發展與民間文化的保護
原點:多樣性與多樣化
文化圈與文化「飛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西部為例)
搶救性保護和生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信仰和神秘思維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古村落
傳承與傳承人論
轉變理念正當時
對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問題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的民間文學普查
新世紀民間文學普查與保護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與方法
原始藝術及其觀念在民間文化中的遺留與影響
整體研究要義
「活態」保護的一種模式
留住我們的文化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四大關鍵
基於實踐的學理探索
政府主導與專家參與
保持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
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民族文脈
春節:慎終追遠生生不息
清明節的天候和物候
黃石與《端午禮俗史》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梁祝」的嬗變與文化的傳播
關於「梁祝義(宜)興說」
略談白蛇傳傳說
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
湘西:什麼最重要?
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
藍夾纈與崑曲的葛藤
大地震後的文化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