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第5版):微觀經濟學分冊》的第28頁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圖形為什麼是曲線,而不是直線?
曲線更符合實際的情況。
2. 經濟學原理 微觀經濟學 曼昆
在西方經濟學來中,經濟學家源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個人理解是指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等活動。
3. 曼昆的微觀經濟學原理與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點有什麼區別
許多牛b的學校一般都考范里安的第六版,比如中大,上財;曼昆微觀經濟學的話,一般都是第五版的,建議你先去那學校的官方網站看看以往考試指定教材是什麼,再去購買,如果沒有指定教材那就需要注意了,重點以以往的指定教材為主,但是還需要看下真題,比如金聖才系列的考研真題特別是經濟版學的編寫的還不錯,裡麵包含了各版本的經濟學內容,可以去圖書館借。祝你考研金榜題名!
4. 曼昆的微觀經濟學第一篇的問題
生產可能性曲線一般來說是曲線,原因是有遞增的機會成本的存在(此時向外凸),或者是規模報酬的存在(此時向原點凸)。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直線形態是不變的機會成本和不變的規模報酬下得出的結論。
在學習生產可能性曲線時建議著重了解曲線的情況。
從圖象上看出,生產力可能性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且凹向原點的曲線,其經濟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第一:生產可能性曲線揭示了稀缺法則。任何經濟不可能無限量地生產。附圖中的W點便代表著在現代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
第二:任何一個經濟必須做出選擇。但不可能有同時選擇二個不同的點。同時,決定了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某一點進行生產就意味著決定了資源的配置。
它是在給定的假設條件下,最大可能的產量組合的軌跡,它一般凹向原點,隱含著成本遞增法則成立。該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均代表著有產率的產量組合,曲線之外的任意一點(如W點)表明在現有假設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內點(如H點)則表明缺乏效率。
第三:選擇就要付出代價,選擇就有機會成本。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任意點的斜率就代表著該產量水平上X的機會成本,其斜率為負表明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勢必要減少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第四:凹向原點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它是指隨著黃油(x)的產量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黃油產量所需放棄的槍炮(y)產量呈遞增的趨勢,或者說,黃油的機會成本隨其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為什麼成本遞增法則能夠成立呢?關鍵在於,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資源並非完全適應於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即資產專用性。當然,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黃油和槍炮,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第五: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說明資源配置的效率。某種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種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能不減少其他產品的產量的話。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隱含著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這一效率的定義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術效率亦可被稱為帕累托效率。
5. 曼昆微觀經濟學問題
盡管需求曲線的斜率是不變的,但是彈性並不是不變的,因為曲線的斜率指的是兩個變數變動的比率,而彈性是指兩個變數變動百分比的比率
斜率k=(y2-y1)/(x2-x1)
用中點法計算的需求價格彈性={(y2-y1)/[(y2+y1)/2]}/{(x2-x1)/[(x2+x1)/2]}
因此兩者是不相等的,在曲線的不同段上,需求價格彈性是不一樣的,你選的這些點應該是需求富於彈性的那一段上的點,試試其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