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經濟學)試論述傳統經濟下的壟斷與網路經濟下的壟斷對技術創新的不同作用。
壟斷資本主義下的國際經濟調節具有重要作用,這些作用具體表現在:國際傾向基內金容組織有助於增進國際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穩定國際匯率,世界銀行向成員國提供長期貨款,有助於促進經濟復興與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協調某種要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國際會議等,是對世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的重要國際會議和國際經濟協調活動;自由貿易、關稅同盟和政治經濟聯合體等是各國間經濟聯合程度不同、國家間集團的共同調節和干預深度不同的國際協調分工。地區經濟集體化以增強擴大集體內部的經濟實力,提高集團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為集團成員爭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為宗旨。
2. 微觀經濟學——完全壟斷
在技術專利保護期內能夠獲得最高利潤,該企業屬於完全壟斷。
由於沒有專競爭對手,所以該企業可屬以把整個市場的需求曲線當做自己的產品需求曲線,進而根據MC=MR確定最高利潤的產量,進而獲得最高利潤。
若專利保護到期了,其他企業也可能湧入這一市場,該市場會變為非完全壟斷市場。
如果該專利生產需要一定的規模效應,該市場可能變為寡頭壟斷。
如果該專利生產的進入障礙不大,該市場可能變為壟斷競爭或完全競爭。
以上變化使該企業需要考慮對手的市場行為確定產量和定價,不一定再獲得最高利潤。
3. 用經濟學解釋政府怎樣解決壟斷問題
1、制定和實施反壟斷法。
2、限制可能會形成壟斷的並購。
3、對已形成壟斷的企業進行拆分。
4、限制企業之間各種共謀、托拉斯、價格聯盟等行為。
4. 微軟壟斷包含哪些經濟學原理
(1)微軟壟斷案反映了壟斷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壟斷與競爭並存的原因是什麼?
當代國家壟內斷資本主義條容件下,壟斷與競爭並存的格局仍不會改變。其根本原因:第一,壟斷或國家壟斷並沒有消除競爭的動因和基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市場競爭的一般基礎。市場競爭是市場主體實現經濟利益的方式和途徑。壟斷只是改變市場結構而不能消除競爭的動因和基礎。第二,不存在「據對的壟斷」。發展不平衡規律決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壟斷組織獨霸天下的局面;同時社會需要多樣化,並有多變性。這使壟斷企業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產和流動。第三,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和創新是激發壟斷競爭的重要因素。科技創新會突破人為壟斷的種種限制。科技創新會縮短產品和行業的生產周期,從而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這就使競爭無處不在。
(2)通過微軟壟斷案,你從中可以深刻領悟哪些經濟學原理?
通過微軟壟斷案至少可以領悟以下經濟學原理: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的核心;擴大市場份額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壟斷並不能消除競爭,壟斷與競爭並存;現代市場經濟是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政府反壟斷行為表明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國家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5. 從經濟學角度看:壟斷的利與弊
利:復有利於集中資本來進行技術創制新,也可以通過壟斷低價來提高經濟福利水平 弊:壟斷高價會導致大量的社會福利流失 追問: 還有更多嗎? 追問: 嗯,多一點以防萬一 回答: 你把壟斷的那個均衡圖畫出來,然後移動均衡點,就可以知道生產者剩餘和 消費者剩餘 的變化,從而得知利與弊。 補充: 利的部分再加上規模經濟吧,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等 弊的部分加上引起貧富差距,社會公平不足,難以達到 帕累托最優
6. 壟斷的形成(經濟學)
壟斷 壟斷(monopoly)
壟斷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
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壟斷 (英語:Monopoly) (或者稱賣者壟斷;台灣通常譯獨占),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
壟斷行業就是行業或市場中只有一個廠商的情況。
[編輯本段]造成壟斷的原因
(1)規模經濟。如果對於一個市場的全部需求,只能容納一個廠商獲得,多一個廠商都會便利所有廠商虧損。
(2)對生產要素的壟斷。一旦生產者控制了整個行業的產品原材料,而其他生產者無法獲得這種原材料時,那麼,該生產者就成為該行業的壟斷者。
(3)法律保護。例如,專利保護。
(4)特許經營。政府在牧歌行業內授權木家廠商壟斷經營某種產品被成為特許權。特許經營的例子很多,達到公用事業、郵政、廣播媒體,甚至是奧運商品,小到區域性的壟斷商品,比如校園內等。
(5)網路經濟。網路經濟的方興未艾使得網路經濟成為壟斷的另一個原因,這與規模經濟比較相似,所不同的是網路經濟是通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而作用於市場需求方面的,因為人的需求行為是相互影響的。
其他。例如,壟斷廠商具有原料供貨、生產技術與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壟斷廠商還可以通過合並、接管以及各種僉及不僉的手段維護其壟斷地位。
[編輯本段]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
由於壟斷者是其所生產產品的唯一賣者,因此,直接面對整個市場,換句話說,他將面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而買者人數眾多,因此是競爭性的,也就是說,買者是價格接受者。因此,賣者可以通過控制產品價格,或者產量來最大化自己的利潤。
假設以TR(Q),TC(Q)來表示壟斷者的總收益和總成本函數,π(Q)表示當生產Q個單位該產品時壟斷者的利潤水平。由此,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為
maxQπ(Q) = TR(Q) - TC(Q)。
則當Q > 0為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產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是,
}-。
這里,MR(Q)和MC(Q)分別稱為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
上述必要條件也可以解釋為,壟斷者總是在使得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決定產量。
但是必須注意,如果壟斷者的固定成本相當高,很可能導致其的利潤最大化生產量為Q = 0。因此必須把通過必要條件求出的Q代入利潤函數π(Q)確認利潤大於等於零,若利潤為負,則產量必然為Q = 0。
產生
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的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
政府創造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編輯本段]壟斷組織形式
卡特爾;
托拉斯;
辛迪加;
7. 微觀經濟學 1什麼是壟斷 2 什麼原因會導致壟斷3為什麼反壟斷4壟斷為什麼不好5怎麼樣反壟斷
1、壟斷:壟斷是指市場只有一個生產者和銷售者,且該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在市場上沒有同類或者相似的商品,同時其他廠商進入市場的難度很大。
2、1、自然壟斷,2、政府扶持,3,、廠商壟斷生產資源
3與4、壟斷會拉高整個社會的成本,不利於達到市場均衡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5、1、法律手段,2、市場協調,3政策引導
8. 微觀經濟學 1什麼是壟斷 2 什麼原因會導致壟斷3為什麼反壟斷4壟斷為什麼不好5怎麼樣反壟斷
1:壟斷 (英語:Monopoly) (或者稱賣者壟斷;台灣通常譯獨占),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
2: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當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而在經濟生活中佔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就發展到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的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 政府創造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
3與4:價格壟斷拉高整個社會成本 壟斷性行業所從事的一般都是與決大多數人、行業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例如電信、郵政、自來水、電力、煤氣、鐵路、航空等等。因為這些行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這些行業的服務價格的高低便關繫到整個社會的成本。這些行業的整體效率直接關繫到其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壟斷行業的成本又是最難估算的,電信部門說市話虧損,郵政部門說普通信件業務虧損,自來水公司也說自己虧損。但是許多消費者都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虧損、搞不清虧損是怎麼形成的,因為沒有一個獨立的會計或審計部門告訴我們壟斷行業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構成的。 經濟學家認為通過行政性、強制性手段維持高於合理水平的價格,人為壓抑公眾的消費需求是壟斷的必然。壟斷的利潤是極其可觀的,有消費者指出現在隨處可見IP電話卡以6至8折「揮淚」甩賣,電信部門卻仍可泰然處之。不知其中的利潤到底有多大。而由獨家壟斷造成的社會成本是極其巨大的。 有專家分析,計劃經濟時代電信、鐵路等部門過去都屬於國家行政部門,而這些部門進入市場的時候,本身卻仍具有壟斷地位,一旦在市場中開始追求利潤,就會通過壟斷定價把大量消費者利益轉移到手中,使特權部門、特權公司拿到遠遠高於競爭市場價格的利潤。結果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競爭成本。 行業壟斷導致有效投資不足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經過審批的私營速遞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幾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遞公司的數量則在1000家以上。雖然按照國家《郵政法》的規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國有郵政企業專營,但是許多速遞公司也在以各種形式參與這項服務,據統計,EMS目前最低的資費是23.3元,而私營速遞公司的最低資費不過10元左右。超額的利潤必然引來資金,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據統計,從1995年起,EMS營業額的年增長率也有2%,但其市場份額卻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同一時期,四大國際速遞巨頭在中國的營業額增長卻保持在20%以上。盡管現時EMS在國內速遞市場仍是「老大哥」,但是它的市場份額已經由最高峰時的近97%,跌到目前的40%左右。 這種現象在壟斷行業是常見的,一方面,壟斷企業能通過壟斷獲得超額利潤,從而妨礙了效率的提高,妨礙了其擴大業務規模的積極性。另外通過行業壟斷阻止社會資金進入該行業,雖然總有資金為利潤引誘通過各種方式「違規」進入,但規模總是有限的。 投資不足、就業下降,消費相對疲軟是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之中的主要問題。有專家指出,造成中國現階段投資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點就是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是市場禁入的壟斷行業,這些行業中,壟斷導致低效,造成了這部分利潤反映不出真實的利潤狀況,成為極大的浪費,同時這也極大的挫傷了資本的投資熱情,這樣就造成所謂的「資本罷工」,強化了投資市場低迷。
5:各國的反壟斷法錯了。法定壟斷該反,但是一切形式的其它壟斷都是不該反的。
錯誤的壟斷經濟學理論當然是反壟斷法的理論基礎了,但是反壟斷更是政治決策的結果。反壟斷是經濟問題,但更是政治問題。「一將功成萬骨枯」,競爭失敗者從來都是多數,競爭勝利者沒有辦法賄賂失敗者,而這決策更多的又是政治決策過程,有那麼多的反非法定壟斷的法案被通過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沒有辦法去判斷一個企業規模是不是過大了,到底是推動了還是抑制了競爭。例如,假如市場是指信息工業,那麼微軟僅佔1%;將市場的范圍縮小為軟體工業,微軟佔4%,還比不上IBM;僅當特指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時,微軟的份額才上升到80%以上。我們評價企業壟斷程度的做法難道不是相當地具有隨意性嗎?
「現實的市場形態是復雜多變的。保護產權的壟斷,可能擴大而轉變成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特有資源、創新和成[25.84 -2.60%]本遞減的壟斷,也可能派生出形形色色的強制性排他獨占的要求。唯因為實際情況復雜,才需要簡單明了的准則。政府在反壟斷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應該堅守如下原則:普遍保護產權,反對市場禁入。反壟斷的要害是消除市場禁入:消除市場准入的強制性障礙,以此為界,不越雷池一步。」
9. 壟斷意味著什麼,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1.壟斷降低了社會效率。壟斷和競爭天生是一對矛盾,由於缺少競爭力和發展動力,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約和監督機制,壟斷性行業的服務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並且有時候還會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
2.壟斷太高了社會成本。壟斷性行業所從事的一般都是與絕大多數人、行業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例如電信、電力、煙草、石油、鐵路等等。這些行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價格高低也關繫到整個社會的成本。
3.行業壟斷導致有效投資不足。例如快遞行業,經過審批的私營快遞公司在北上廣深都有幾十架,但地下的則有1000家以上。從1995年開始,EMs營業額年增長率有2%,但其市場份額卻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從頂峰時的97%跌到當年的40%左右。一方面壟斷妨礙了效率提高,妨礙了其擴大規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阻止了社會資金進入該行業。
10. 經濟學中「壟斷」的含意是什麼
1)【自然壟斷】
是經濟學中一個傳統概念。早期的自然壟斷概念與資源條件的集中有關,主要是指由於資源條件的分布集中而無法競爭或不適宜競爭所形成的壟斷。在現代這種情況引起的壟斷已不多見。而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壟斷則與規模經濟緊密相連,指一個企業能以低於兩個或者更多的企業的成本為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者勞務,如果相關產量范圍存在規模經濟時自然壟斷就產生了。
現代法學一般認為:自然壟斷是指由於市場的自然條件而產生的壟斷,經營這些部門如果進行競爭,則可能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或者市場秩序的混亂。 法學上的自然壟斷概念不僅涵攝了經濟學上自然壟斷的內容,還突出了現代競爭法的精髓。這是社會進步的客觀反映。
2)【強迫性壟斷】
經濟學和商業倫理上,強迫性壟斷(Coercive monopoly)是壟斷的形式之一,在這種壟斷下公司能夠自行控制價格和生產的決策,而無需受到任何競爭力量影響,因為所有潛在的競爭力量都已被阻絕於市場之外了。盡管一些人注意到這種強迫壟斷也可能由公司自行達成,但幾乎大部分使用這一詞的人都是將其用以描述國家干預經濟而阻絕了競爭的情況。一些人則將這一詞定義為「所有透過強迫力量達成的壟斷」。
市場上某種特定的產品或服務只有單獨一個提供者並不一定就構成強迫性的壟斷。強迫性壟斷指的是當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的機會—例如透過價格、技術、產品創新、或行銷技術的競爭全都被禁止時,這個市場便不會出現任何競爭者,強迫性壟斷於是產生。強迫性壟斷是保障壟斷者免於競爭的工具,由於確定了不可能有競爭者出現,壟斷者便能自行調整價格和生產決策。這種市場也被稱為無競爭市場。在強制性的壟斷下,市場上幾乎沒有任何動力能促使壟斷者增進其生產或服務品質,壟斷者往往還會進行價格的壟斷—簡單的說就是「漫天開價」。穆瑞·羅斯巴德指出,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可能會「使用暴力」以達成進行壟斷的有利條件,他並且指出:「強迫性壟斷者所提供的服務往往質量差勁而又毫無效率」。
與強迫性壟斷相反的是「非強迫性壟斷」,這種壟斷並不代表未來不會有競爭者出現,因此壟斷者若想繼續維持壟斷的地位,就必須時時刻刻考量其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的價值、調整其價格和改進生產決策,藉由拉低價格以阻絕其他任何可能的競爭者出現,這種壟斷也被稱為效率壟斷,由於潛在的競爭者沒有能力進行更為有效的生產、因此便無法和當前的壟斷者競爭。因此,在非強迫性壟斷下競爭者是有可能出現的,只是競爭者無法藉由這樣的競爭獲利(除非他們能尋找出更有效的生產方式以降低價格)。但在強迫性的壟斷下無論競爭者或獲利都不可能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壟斷的公司得以隨意調整價格而完全無需顧慮可能的競爭者出現。
經濟學家阿倫·格林斯潘認為這樣的強迫性壟斷「只有可能是由政府幹預所造成的—藉由社會管制、補貼、或特權等手段」。主張強迫性壟斷只有可能是由政府幹預造成的人通常是屬於自由放任的擁護者,他們通常也反對反托拉斯法案。不過,一些商業倫理學家也假設自由市場可能會出現強迫性的壟斷。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是政府「製造」了強迫性的壟斷。舉例而言,自然壟斷的理論通常被用以正當化政府壟斷的設立,禁止所有政府企業或政府特許企業之外的競爭者出現,並且徹底管制價格。這種政府壟斷在電力、水力、和電信業上相當常見。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家支持這樣的強迫性壟斷,主張這樣做將能確保市場會依據國家的利益運作。而反對者如法官Richard Posner則對此批評道:政府設置的強迫性壟斷所造成的無謂損失最終將會超過任何可能從中獲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