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經濟學家,激進政治經濟學派代表人物霍華德·謝爾曼的出生及去世年月是
很難找到啊.不過有些關於他的生平:
霍華德·J.謝爾曼還沒有去世,2004年還獲得凡勃倫-康芒斯獎,並發表講話.
霍華德·J·謝爾曼最重要的著作是《經濟周期——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增長和危機》(1991年)
謝爾曼的經濟周期的理論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下八個基本理論假設上:
1.投資是解釋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關鍵變數;
2.投資決定於預期利潤;
3.利潤是總需求的函數也是成本因素的函數;
4.需求可以概括為(如凱恩斯所研究的)消費、投資、政府和凈出口;
5.成本可以概括為(如馬克思所提出的)活勞動的成本、不變資本的成本(廠房、設備和原材料);
6.美國的經濟收縮主要是內生的,歸因於有限的需求及上升的成本;
7.美國的經濟擴張主要是內生的,歸因於下降的成本及上升的需求;
8.其他關鍵的因素在於壟斷程度、金融制度、國際關系和政府行為。
⑵ 激進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激進政治經濟學提出一些大體上以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觀點為依據內 ,或與之相接近的論點,來批容判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和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
他們的基本觀點是:
①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經濟制度不是以人類本性或技術特點為基礎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後者在不斷演變之中,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根本的變化;
②任何具體存在的「社會-經濟環境」又以「社會-經濟階級」的特殊結構為其特徵。而在過去和現在幾乎所有社會中這種「社會-經濟階級」結構是極不平等的;
③為了走向更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必須對這種環境進行根本改造。僅僅抑制其中不合理處是不夠的。因此,激進政治經濟學者在政治上將盡力支持被支配階級所發動的改革運動。
⑶ 激進經濟學的看法及主張
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成員對具體的理論問題或現實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些看法和主張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而有所變動。至今,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經濟思想可以說還沒有定型,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自聯盟成立後的十多年來,激進經濟學者已發表了不少論著,其中包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對美國當前的一些經濟問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個人看法。
例如愛德華茲的《誰在福利國家獲得好處?》一文,對美國各級政府的福利開支作了詳細的調查,指出政府的福利項目並不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福利補助並投有改變全國人民收入不均的狀況,福利開支有一部分來自貧苦階層所繳納的稅金,總之,福利制度只是使貧窮者避免陷入過度貧窮狀態,也就是不使貧窮者起來反抗;
謝爾曼、韋斯科普夫、沙依等提出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如何發生的三種論點,即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論、勞動後備軍消失論和現代工人階級消費不足論,他們引用利潤率的升降、投資額的增減等大量統計數字來考察導致資本主義周期各階段交替的機制,做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海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的發展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一種質變,因為它意味著資本的跨國化、資本積累的跨國化,因而導致國際工人階級的貧困化;還有一些激進經濟學者進一步發揮海默的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發展還意味著壟斷資本佔有剩餘價值的不同過程的一體化,從而國際分工也趨於兩極分化。
總的看來,美國許多主流派經濟學家輕視激進派學說,認為它僅是政治態度的表達,而不是認真追求真理。但也有一些主流派經濟學家認為激進派提出的一些論點可以作為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⑷ 激進經濟學派的介紹
激進經濟學派是二十世紀60年代後期,主要在美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的理論,也稱為激進政治經濟學派。該學派提出一些大體上以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觀點為依據,或與之相接近的論點,來批判經濟理論和分析當代經濟問題。
⑸ 宏觀經濟學有哪些流派
宏觀經濟學的流派如下:古典經濟學(斯密)新古典經濟學(馬歇爾)凱恩斯革命,新古內典綜合學派(薩容繆爾森),新劍橋學派(羅賓遜),貨幣主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盧卡斯)新凱恩斯主義。當然由於對李嘉圖的不同理解,還有馬克思主義,之後又演化成了激進政治經濟學和列寧的經濟學,而列寧的經濟學在中國和前蘇聯也產生了分支。現在東西方經濟學有合流的趨勢,就是轉型經濟學。建議你看一下方福前的《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這本書的第一章有一個西方經濟學流派的脈絡圖,非常清晰,是從薩繆爾森的書上摘下來的。
⑹ 激進經濟學的社會根源
謝爾曼指出,約翰遜政府使美國捲入越南的一場不尋常的戰爭。結果,便出現了巨大的覺醒和強有力的日益增長的反對越南戰爭的運動。而黑人運動則變成了更具戰斗性的、要求黑人權利的運動。同時,要求婦女解放的婦女運動也開始活躍起來——部分地是基於日益增多的婦女躋身於僱傭勞動者的行列,有50%以上的婦女變成僱傭勞動者。
謝爾曼概括地說,由於反戰運動集中在大學校園,像黑人運動和婦女運動作為運動的一部分一樣,大學受到了所有這些運動的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和某些青年教師中,在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領域形成了一些激進的觀點,但很難把這些觀點歸於個人的名下。在經濟學中,激進經濟學家形成了一個被稱作激進政治經濟學協會(Union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的組織.
理論缺陷
激進派的共同立場和基本觀點實際上反映了激進經濟學家對主流派經濟學的不滿,有人把激進經濟學家評論主流派經濟學的理論缺陷,概括為五點:
對收入分配問題的重要性重視不夠,並用邊際生產率、供需模式等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迴避了在各階級間分配收入的基本問題;
用消費者愛好來分析資源配置問題,而消費者愛好又被看作已知的或特定的;
不注意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只重視在數量上分析每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愛好對消費品和閑暇的選擇所得到的滿足,並不考慮勞動群眾的勞動條件如何,生活環境是否惡化,以及集體福利的供應是否充分;
重視在經濟制度下的邊際變動,不注意較大的數量上的變化,更不研究整個經濟制度的歷史性變動問題;
忽視經濟與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迴避經濟中權力分配問題,主流派經濟學摒棄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所用的「政治經濟學」名稱,並自詡採用與政治脫離的較具有「科學性」的「經濟學」名稱。但激進經濟學家堅持把這門經濟學科稱作「政治經濟學」。
激進經濟學家認為這門學科應著重研究社會上收入、財富和權力的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在微觀和宏觀背景下階級沖突的機制,當代階級社會走向危機的趨向,以及一種「社會-經濟體系」向另一種「社會-經濟體系」的過渡問題。
⑺ 智者學派中的激進學者
激進經濟學是二十世紀60年代後期,主要在美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的理論,也稱為激進政治經濟學派。該學派提出一些大體上以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觀點為依據 ,或與之相接近的論點,來批判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和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
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的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的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巴蘭、保羅·威斯齊以及歐內斯特、阿明、詹姆士·克羅迪、比爾·沃倫等。他們一方面批評「正統經濟學派」的一些經濟觀點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對當代美國資本主義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的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軍國主義化,對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剝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對婦女的性別歧視以及環境問題等都是美國大公司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產物。他們主張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但反對暴力革命;在經濟決策上反對集中,在資源配置上既反對市場經濟,又反對行政命令手段。
激進經濟學派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剩餘」說,其方法論主要是從非經濟角度解釋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本質和動力。
[編輯本段]【激進經濟學派制度分析】
事實上,觀點屬於這個流派並具有相當影響的,還有一些老一輩經濟學家,如巴蘭、斯威齊等,人們習慣地把他們稱為「老左派」,而把60年代後期出現的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稱為「新左派」,這是當前西方「左派經濟學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們正式打出「激進」旗號,是1969年在美國成立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當時,在美國各大城市爆發的黑人抗暴斗爭,美國人民反對侵越戰爭的浪 潮和美國大學中興起的進步運動,促使美國部分人民的思想趨向革命化。於是,在美國西部以加利福尼亞大學為基地,不少具有激進思想的大學生、研究生和青年教 師等組織起來,成立了這個組織,其宗旨是「研究發展和應用激進政治經濟學,作為美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工具」。
最初,他們與黑人斗爭和學生運動相結合,採用群眾運動的形式,在大學校園或市區廣場上宣講自己的激進觀點或散發傳單和小冊子。不久,他們的作品流傳到全國,聯盟有些成員成為較有影響的大學教師,編寫了教材和論著出版。聯盟迄今還定期出版《激進政治經濟學評論》季刊和不定期的附刊。到70年 代,聯盟有成員2000多人。
聯盟成員在政治上批判資本主義,一般都推崇馬克思主義。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經濟制度不是以人類本性或技術特點為基礎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後者在不斷演變之中,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根本的變化;任何具體存在的「社會-經濟環境」又以「社會-經濟階級」的 特殊結構為其特徵。
而在過去和現在,幾乎所有社會中這種「社會-經濟階級」結構都是極不平等的;為了走向更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必須對這種環境進行根本改造。因此,激進政治經濟學者在政治上將盡力支持被支配階級所發動的改革運動。
激進派認為對於人的經濟行為,不能通過概括普遍性的人的傾向,並在形式上用最優化模式來進行分析,而必須研究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在經濟活動中,個人、家庭和企業都不是最主要的決策單位,決定經濟成果的關鍵是形成相互沖突關系的人群或階級所產生的集體力量;不能從基礎結構以及各種經濟運動趨於均衡的假設出發,制訂反映一個社會的經濟過程發展的模式,相反,應該在「社會-經濟階級」的相互沖突中考察基礎結構的不斷變化,並用動態的不均衡模式來探索經濟過程發展中的辯證的和矛盾的特點。
[編輯本段]【激進派的共同立場和基本觀點】
激進派的共同立場和基本觀點實際上反映了激進經濟學家對主流派經濟學的不滿,有人把激進經濟學家評論主流派經濟學的理論缺陷,概括為五點:
1、對收入分配問題的重要性重視不夠,並用邊際生產率、供需模式等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迴避了在各階級間分配收入的基本問題;
2、用消費者愛好來分析資源配置問題,而消費者愛好又被看作已知的或特定的;
3、不注意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只重視在數量上分析每個人如何根據自己的愛好對消費品和閑暇的選擇所得到的滿足,並不考慮勞動群眾的勞動條件如何,生活環境是否惡化,以及集體福利的供應是否充分;
4、重視在經濟制度下的邊際變動,不注意較大的數量上的變化,更不研究整個經濟制度的歷史性變動問題;
5、忽視經濟與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迴避經濟中權力分配問題,主流派經濟學摒棄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所用的「政治經濟學」名稱,並自詡採用與政治脫離的較具有「科學性」的「經濟學」名稱。但激進經濟學家堅持把這門經濟學科稱作「政治經濟學」。
激進經濟學家認為這門學科應著重研究社會上收入、財富和權力的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在微觀和宏觀背景下階級沖突的機制,當代階級社會走向危機的趨向,以及一種「社會-經濟體系」向另一種「社會-經濟體系」的過渡問題。
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成員對具體的理論問題或現實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些看法和主張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 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而有所變動。至今,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經濟思想可以說還沒有定型,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自聯盟成立後的十多年來,激進經濟 學者已發表了不少論著,其中包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對美國當前的一些經濟問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個人看法。
例如愛德華茲的《誰在福利國家獲得好處?》一文,對美國各級政府的福利開支作了詳細的調查,指出政府的福利項目並不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福利補助並投有改變全國人民收入不均的狀況,福利開支有一部分來自貧苦階層所繳納的稅金,總之,福利制度只是使貧窮者避免陷入過度貧窮狀態,也就是不使貧窮 者起來反抗;
謝爾曼、韋斯科普夫、沙依等提出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如何發生的三種論點,即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論、勞動後備軍消失論和現代工人階級消費不足論,他們引用利潤率的升降、投資額的增減等大量統計數字來考察導致資本主義周期各階段交替的機制,做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海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的發展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一種質變,因為它意味著資本的跨國化、資本積累的跨國化,因而導致國際工人階 級的貧困化;還有一些激進經濟學者進一步發揮海默的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發展還意味著壟斷資本佔有剩餘價值的不同過程的一體化,從而國際分工也趨於兩極分化。
總的看來,美國許多主流派經濟學家輕視激進派學說,認為它僅是政治態度的表達,而不是認真追求真理。但也有一些主流派經濟學家認為激進派提出的一些論點可以作為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⑻ 激進經濟學的介紹
也稱為激進政治經濟學派。
⑼ 什麼是激進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radical economics) 20世紀60年代後期主要在美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的理論。 或稱激進政治經濟學派。該學派提出一些大體上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 濟學觀點為依據或與之相接近的論點,來批判資產階級經濟理論( 特別是廣為傳播的主流派經濟學)和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 事實上,觀點屬於這個流派而具有相當影響的, 還有一些老一輩經濟學家,如 P.A.巴蘭 (1910~1964) 、 P.M.斯威齊 (1910~ )等,人們習慣地把他們稱為「老左派」, 而把60年代後期出現的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稱為「新左派」, 這是當前西方「左派經濟學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求採納
⑽ 西方非主流經濟學派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派
一、激進經濟學派 激進經濟學是二十世紀60年代後期,主要在美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的理論,也稱為激進政治經濟學派。該學派提出一些大體上以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觀點為依據 ,或與之相接近的論點,來批判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和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
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的被稱為馬克思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的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羅、巴蘭、保羅·威斯齊以及歐內斯特、阿明、詹姆士·克羅迪、比爾·沃倫等。他們一方面批評「正統經濟學派」的一些經濟觀點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對當代美國資本主義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態度。他們認為:美國的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軍國主義化,對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剝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對婦女的性別歧視以及環境問題等都是美國大公司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產物。他們主張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但反對暴力革命;在經濟決策上反對集中,在資源配置上既反對市場經濟,又反對行政命令手段。
激進經濟學派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剩餘」說,其方法論主要是從非經濟角度解釋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本質和動力。
二、芝加哥經濟學派 芝加哥學派是指芝加哥大學的一群學者包括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他們繼承了奈特以來芝加哥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封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的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認為市場競爭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他們還認為企業自身的效率才是決定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的基本因素。另外芝加哥學派對政府產業規制的分析,開創了經濟學一個心的研究領域——規制經濟學。
三、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柏姆·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下文力求對奧地利學派的歷史作簡要回顧,著重介紹(1)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該學派的核心觀點;(3)該學派及其觀點與其他主要經濟學流派之間的關系;(4)目前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有關系的各種學說及觀念。
四、新奧地利經濟學派
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並作了一些補充。他們反對馬克思主義,也反對主張國家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推祟自由主義,崇拜市場自發勢力而反對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常稱之為新奧地利經濟學派,又稱維也納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爾根斯坦等。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活動中心最初設在維也納大學,故此得名。
五、倫敦學派
倫敦學派(The London School)是在20、30年代開始形成起來的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為中心的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愛德溫·坎南、T·E·G·格雷高里、萊昂內爾·羅賓斯、哈耶克等。
六、弗萊堡學派(The Freiburg School )
弗萊堡學派又名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聯邦德國弗萊堡大學為中心形成的主張「社會市場經濟」的經濟學流派。是在20-30年代以後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新自由主義學派。
弗萊堡學派在歐根提出的「理想類型概念」基礎上,創立了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要以實現「全民福利」為基目標;強調社會市場經濟秩序要以自由市場機制的調節為主;反對在社會市場經濟中有任何壟斷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則和國家有限干預原則。 弗萊堡學派試圖超越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之外的「第三條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調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的政策主張:頒布「防止限制競爭法」,實行「勞資共同決策」制,穩定物價水平,保持財政預算平衡,工人非無產階級化,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等。
此學派反對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反對實行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主張國家採取措施,實行自由競爭和價格自動恢復均衡的機制,政府的職能限於為企業創造自由競爭的環境。認為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保障生產效率、自由和人類文明生活的理想體制。因其反對國家干預或過多干預經濟,一般被視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右派」。
代表人物主要有:瓦爾特·歐根、弗蘭茨·伯姆、漢斯·格羅斯曼、盧茨、艾哈德、羅布凱等。
七、貨幣學派
貨幣學派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主義,其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
八、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該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
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給經濟學解釋為:「提供一套基於個人和企業刺激的分析結構。人們隨著刺激而改變行為,為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就迴避。政府在這一結構中的任務在於使用其職能去改變刺激以影響社會行為」。
九、計劃學派(Planning School)——認為戰略制訂是個正式規范的過程
計劃學派主要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基本上與設計學派處於同一發展時期,是以安索夫為傑出代表。計劃學派認為,戰略的形成是一個受到控制的、有意識的、規范化的過程。戰略行為是對其環境的適應過程以及由此而導致的企業內部結構化的過程。
十、制度學派
制度學派(institutional school)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誕生在美國的一個經濟學派別,重要代表人物有凡勃倫、康蒙斯、米切爾等。
十一、設計學派(Design School)——認為戰略制定是個確切定義的過程
設計學派發展於20世紀50、60年代,在整個發展過程比較波折,到20世紀80年代僅剩下哈佛大學為代表的設計學派,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哈佛戰略思想」。它是以SWOT分析為基礎,倡導「企業內外匹配」為座右銘的。
1962年,錢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戰略與結構》一書中指出,企業的經營戰略要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形成必須隨企業的戰略需求的變化而改變。根據這一觀點,設計學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安德魯斯在1965年編寫哈佛教科書時,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戰略的四種構成要素,充分考慮了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對制定戰略的影響。此外,他還把戰略分為制定和實施兩個階段,認為制定戰略就是圍繞發展核心能力,在內外部進行平衡,實現匹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