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上提出"看不見的手"是出自何處
亞當。斯密(英國)
《國富論》。
❷ 凱恩斯主義中的「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分別指什麼 他們又各代表一種什麼政策
看不見的手出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著作,指的是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看得見的手出自英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指的是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看得見的手一般是指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或管理,也稱「有形之手」,是「看不見的手」的對稱提法。
其手段和作用是通過制訂計劃(經濟手段),指明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通過制定法規(法律手段),規范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行為;通過採取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措施(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調整和管理經濟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補救看不見的手在調節微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發揮不當,不遵循市場的規律,也會產生消極的後果。
亞當·斯密是經濟學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堅持認為哲學家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經濟:錢是怎麼掙的,怎麼花的。
一般認為,他的經濟學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一樣重要,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
亞當·斯密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他指出,在市場的自發作用下,每個人為追求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的時候,他就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引著去實現公共利益。
亞當·斯密在主張由「看不見的手」充當社會經濟主要調節器的同時,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是有限的,無非是充當一個經濟上的「守夜人」的角色。
但隨著資本主義向其高級階段的發展,種種難題也隨之出現,而且是市場本身無法克服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
❸ 西方微觀經濟學 是如何論證 看不見的手 原理
簡單來說,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執自發調節。
市場價格根本上由供求版決定,受消費者心理、替代品和權互補品價格等因素影響。當供給小於需求時,價格上升,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市場就是這樣自發調節商品價格的。
市場機制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場需求來源於消費者。消費者出於利己的動機,用既定的收入購買商品,按既定價格支付購買商品的費用,以實現最大的效用滿足。通過產品市場供求機制,消費者的支付變為企業的收入。
對應於既定的市場價格,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廠商選擇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產量下的成本為最低。同時,廠商必然使其產量處於價格等於邊際成本之處。在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的情況下,市場價格等於廠商生產的邊際成本,同時等於平均成本,這意味著廠商以最低的成本來進行生產。不僅如此,廠商生產的平均成本是企業家支付的生產要素的報酬,等於工資、利潤(或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它們分別補償勞動、資本和土地在生產上所做出的貢獻。
❹ 經濟生活中"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指的是什麼
「看不見的手指的是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看得見的手」指的是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看不見的手」出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著作,「看得見的手」出自英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他們的理論,都對當時和以後的經濟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他們之後各國的實踐表明,社會經濟的發展,光靠其中一隻手發揮作用或片面強調其中一隻手的作用,都是不行的,而必須「兩手抓」。問題的關鍵是對這兩只手的功能與職責應當合理界定,明確各自應該抓什麼、怎麼抓。
(4)微觀經濟學看不見得手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整個過程中,「看得見的手」的功能太強與「看不見的手」的功能太弱,是一個客觀事實。在計劃經濟時代,「看得見的手」可謂無處不在,從工廠到農村的生產隊,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產品如何定價、如何銷售,都是政府說了算。
連小學生在路邊撿到的「小小螺絲帽」,也是「看得見的手」操控下的產物。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量的由市場可以承擔的職能,仍然還由行政權力在操控。行政審批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就是突出的體現。
在這種情況下,《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設定和實施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等,做了明確的規定。在此前後,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全國各地對行政審批項目多次進行清理,取消和調整了大批審批項目。
可以說,制定並實施《行政許可法》,就是要將「看得見的手」掌控的一些權力,交還於「看不見的手」。
❺ 經濟生活中"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指的是什麼
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體制(此時政府充當守夜人角色,市場靜悄回悄地發揮配置資源的長答處,所以說看不見,背後主謀是價值規律)。
看得見的手:政府宏觀調控(市場出問題時,政府出手,總有點強制色彩,容易覺察到,所以說看得見)。
看不見的手」出自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著作,指的是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看得見的手」出自英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指的是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
「看得見的手」的說法,認為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保持供需平衡、維護經濟穩定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看得見的手」可謂無處不在,從工廠到農村的生產隊,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產品如何定價、如何銷售,都是各級政府說了算。
市場經濟下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國家安全、法制基礎;提供穩定的宏觀環境(例如,穩定的貨幣供給、物價、合理的利率 和匯率);保護資源和環境;反對壟斷,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照顧缺乏競爭力的弱勢群體。
❻ 微觀經濟學 市場機制 看不見的手
人為的行為都不可能是「看不見的手」,所以個人認為選擇A。謝謝採納!
❼ 經濟學中「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分別指什麼
經濟學中「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看得見的手」指國家的宏觀調控。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於解開套在這只「看不見的手」上的種種不當束縛。凡是市場能做好的,盡量由市場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場機制的,盡量引入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在於讓政府這只「手」在公共服務領域看得見、用得好。隨著經濟、技術和管理等的不斷發展,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有效作用的邊界也在不斷變化,二者協同配合的意義和效用日益凸顯。
❽ 微觀經濟學主要闡述「看不見的手」理論,論述其核心思想,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1.理論闡述:
「看不見的手」是一個隱喻,亞當·斯密(Adam Smith)用來描述這樣一種原理:於個人行為的非故意的結果,一種能產生善果的社會秩序出現了。雖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從這種意義使用「看不見的手」這個詞只有三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論》中,一次是他談到早期宗教思想時,他幽默地寫到希臘神話中朱庇特「這只看不見的手」。一次是在《國富論》中,但是這個隱喻所表達的思想是滲透在他的全部社會和道德理論之中的。
2.演變過程: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幹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
3.核心思想:
「看不見的手」即市場機制,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幹預經濟活動。
4.自我評價:
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機制就是依據經濟人理性原則而運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
在此同時「看不見的手」也會給市場經濟帶來一定的危機,所以在此同時也需要「看得見的手」來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❾ 微觀經濟學 看不見的手一般是指()A機會成本B政府C利潤D價格 各位大神做一下行嗎謝謝啦
d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的見的手是政府宏觀調控,也就是計劃,看不見的手是價格
❿ 說明「看不見的手」原理在微觀經濟學中的論證
所謂看不見來的手指的是市自場,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 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由於市場上的公平競爭,每個人的信息判斷等等都是相同的,那麼市場上的價格就會使相同的,所以這就是市場的調節機制。但是我們都知道,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具體的調節時還需要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來共同作用,幫助市場的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