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利經濟學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調節作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發生危機時,職工的失業率就會上升,個人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這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對失業職工經濟上給予補助,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發展高漲時,職工失業率下降,不僅個人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增強,而且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基金規模增大,能夠減少社會總需求的膨脹,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因此,社會保障以支出為手段,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有效抑制經濟過熱或過冷現象,促進和保持國民經濟良性發展。二是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基金長期積累,在保證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行多渠道投資營運,不僅能使基金保值增值,而且有助於資本市場的繁榮。三是社會保障把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給予資助,在維持其基本生活的同時,還通過生育保險、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適應市場用人需求。因此,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障措施,不僅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達到熨平經濟周期的目的,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二、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通常情況下,我們稱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1.化解市場經濟中的人生風險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生、老、病、死、失業、傷殘和意外傷害等等,這些風險有的是我們一生不可避免要經歷的或必須面對的,有的是不可預測的。這些風險對個人是一種困難或災難,如果集中到社會上,則會成為諸多的社會問題,長期積累則可能引起社會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人們遇到的風險、遭遇的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化解作用。2.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一般來說,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貧困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使廣大老百姓在年老或發生困難時能獲得救助,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減少或降低了承擔各種意外、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消除後顧之憂、危難之憂,民心相對穩定,社會也就比較穩定。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民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不至於因為生計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則天下安定。3.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以濱海縣在本世紀初全面實施企業改制為例。當時,全縣有200多家企業申請破產,導致3萬多名職工下崗失業,2萬多名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長期積存的社會矛盾激化,曾有六七百名職工集體上訪,圍堵了縣域境內的204國道,使企業改制舉步維艱。縣委縣政府加大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並多方籌集資金,將下崗失業職工全部納入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2005年又將所有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使企業改制順利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我縣的企業改制是無法進行的,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沒有保障,必然激化社會矛盾。因此,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可以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三、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後一個環節。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收入,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了社會購買力。因為,低收入人群是公共消費的主體,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救助,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擴大公共消費,以致拉動經濟增長。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險支付標准,發揮其拉動消費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支付標准。根據大數法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不僅增強社會保障抗風險能力,而且能適當提高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等相適應,使保障對象的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可以增強他們的消費信心,提高購買力,促進消費需求。三是政府增加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群眾的消費信心。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政府應根據經濟增長速度,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增加群眾收入,滿足其消費需求。比如,我國已連續十一年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縮小了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收入差距,對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四、促進再就業失業保險制度不僅保障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對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一是預防失業,有效化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引發的階段性風險。近年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積累較多,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征繳費率進行調整,而且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緩繳失業保險費,或採取集中減征的法,幫助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還對困難企業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有效預防職工失業。二是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失業者再就業能力。隨著經濟和科技不斷發展,企業用工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以致缺乏專業技能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十分困難。而失業保險可以提供失業者免費培訓的機會,承擔了再教育成本,避免因失業者能力水平低下造成「就業障礙」,減少勞動力留滯,促進其盡快實現再就業。三是扶持鼓勵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對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支持,實行創業帶動就業崗位補貼、創業者社會保險補貼、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以此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鑒於社會保障制度的這些功能和作用,我們應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公平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貳』 什麼是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分支,致力於把道德評價標准運用於經濟制度。它認為,實回際的社會經答濟目標是假設的,而不是由經濟分析所決定的。例如,從福利的觀點評價一種經濟制度的作用時,首要的社會目標可能是:個人選擇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個人都能達到最適宜的生活水平,而這種生活水平決定於人們的愛好和抉擇並只受可利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限制。福利經濟學通常認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數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讓某個人或某個廠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潤。福利經濟學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這一領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條件下,只有競爭性的邊際成本定價才會使資源的分配使用達到最優狀況。只有在所消費的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換率與這兩種商品在生產中的邊際變換率相等時,才有可能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對生產進行最優調整。
『叄』 福利經濟學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產業變動論》、《財政學研究》中提出了「經濟福利」的概念,主張國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數論等。
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經濟學區別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是排除了社會評價的理論經濟學,它研究經濟體系的運行,說明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以及為什麼這樣運行,回答「是」和「不是」的問題。規范經濟學的任務是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作出社會評價,回答是「好」和「不好」的問題。福利經濟學屬於規范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
『肆』 試述福利經濟學為什麼要研究公平和公正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二個方面,其一是一個社會的資源配製在什麼條件回下達到最優狀態?如何才能答達到最優狀態?其二是國民收入如何進行分配,才能使社會全體成員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效率"與"公平「既是福利經濟學所追求的基本社會目標,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標,福利經濟學是研究一個國家如何實現公平與效率,以及在這二者之間如何選擇的一門科學。福利經濟學採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社會福利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收入分配、貧困、教育、失業與就業、人口、環境、社會保障等)及其政策措施。其基本內容涉及個人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福利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所必須的條件以及如何才能達到這些條件,對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和市場機制的優缺點進行評價,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和採用什麼樣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伍』 福利經濟學完善了什麼模式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 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20世紀30年代,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受到羅賓斯等人的批判。羅賓斯認為,經濟理論應當將價值判斷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個人間效用可比較性不能成立,福 利經濟學的主張和要求沒有科學根據。繼羅賓斯之後,卡爾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納等人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也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同羅賓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福利經濟學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爾多提出了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的問題。此後,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對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繼續進行討論。他們主張把價值判斷從福利經濟學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實證研究;主張把福利經濟學建立在邊際效用序數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邊際效用基數論的基礎之上;主張把交換和生產的員優條件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反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卡爾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納、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論基礎上的福利經濟學被稱作新福利經濟學。
『陸』 福利經濟學的應用實例
20世紀30年代,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受到羅賓斯等人的批判。羅賓斯認為,經濟理論專應當將價值判斷排除在外,屬效用可衡量性和個人間效用可比較性不能成立,福 利經濟學的主張和要求沒有科學根據。繼羅賓斯之後,卡爾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納等人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也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同羅賓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福利經濟學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爾多提出了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的問題。此後,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對福利標准或補償原則繼續進行討論。他們主張把價值判斷從福利經濟學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實證研究;主張把福利經濟學建立在邊際效用序數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邊際效用基數論的基礎之上;主張把交換和生產的員優條件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反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卡爾多、希克斯(John·R·Hicks)、勒納、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論基礎上的福利經濟學被稱作新福利經濟學。
『柒』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內國經濟學家霍布容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經濟學》、《產業變動論》、《財政學研究》中提出了「經濟福利」的概念,主張國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數論等。
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經濟學區別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是排除了社會評價的理論經濟學,它研究經濟體系的運行,說明經濟體系是怎樣運行的以及為什麼這樣運行,回答「是」和「不是」的問題。規范經濟學的任務是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作出社會評價,回答是「好」和「不好」的問題。福利經濟學屬於規范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
『捌』 福利經濟學研究公平正義是基於什麼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二個方面,其一是一個社會的資源配製在什專么條件屬下達到最優狀態?如何才能達到最優狀態?其二是國民收入如何進行分配,才能使社會全體成員的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
" 效率 " 與 " 公平「 既是福利經濟學所追求的基本社會目標,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標,福利經濟學是研究一個國家如何實現公平與效率,以及在這二者之間如何選擇的一門科學。
福利經濟學採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社會福利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收入分配、貧困、教育、失業與就業、人口、環境、社會保障等)及其政策措施。其基本內容涉及個人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福利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所必須的條件以及如何才能達到這些條件,對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和市場機制的優缺點進行評價,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當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和採用什麼樣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玖』 論述福利經濟學的基本主張,它對世界各國的社會建設有何影響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世紀20年代創立的。
福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分配越均等,社會福利就越大」,主張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現了「福利國家」。國家在國民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加強,出現了使國民收入呈現均等化趨勢。 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社會經濟運行的目標,或稱檢驗社會經濟行為好壞的標准;實現社會經濟運行目標所需的生產、交換、分配的一般最適度的條件及其政策建議等。帕累托最優狀態概念和馬歇爾的「消費者剩餘」概念是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
利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出發點,也就是根據已確定的社會目標,建立理論體系;以邊際效用基數論或邊際效用序數論為基礎,建立福利概念;以社會目標和福利理論為依據,制定經濟政策方案。 庇古是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他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收入的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 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拾』 福利經濟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主要有哪些表現
福利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
福利經濟學是以「完全競爭」的形式出現的標榜研究福利或最大化原則的為壟斷資本獲取最大利潤辯護的一種經濟理論。無論是主張既要經濟效率又要公平分配的福利經濟學家,
也無論是強調經濟效率而不討論公平分配的福利經濟學家,都只是藉助純粹形式主義的分析來為西方國家的經濟現狀進行辯解,
並企圖為壟斷組織利用國家制定有利於自己的「福利國家」政策、價格和產量政策以及對外貿易政策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