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家隨筆書系幸福經濟學

經濟學家隨筆書系幸福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1-24 16:09:33

1. 快樂經濟學與幸福經濟學

快樂經濟學(EconomicsofHappiness)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綜合運用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強調了除收入以外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進而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給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議主張。了解這一領域的最新發展及其理論觀點對於我國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快樂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

可以說,自從人類有了思考能力,便開始了對我們的生存目的以及何為快樂的理性思索。在經濟學產生之前,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就指出,「財富顯然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東西,只是因為它有用或者別的什麼理由」。在此,他已經暗示了財富不是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源泉。然而,隨著經濟學逐漸從早期的道德哲學中脫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爾後更逐步發展成為可以用數學來進行量化研究的科學,採用一個更加准確、也毋寧說更加狹隘的概念來定義政治哲學中模糊的、難以衡量的主觀快樂或幸福就成為一種必然。

在早期的邊沁、密爾、斯密,以及後來的馬歇爾、庇古、瓦爾拉斯、希克斯等奠基經濟學家的精心理論澆築下,用貨幣單位(monetarymetric)來衡量的效用(utility)和福利(wel-fare)成為福利經濟學中快樂與幸福的主要指標,收入和GDP也由此成為比較個人和國家快樂和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與評價也圍繞於此而展開。盡管這些經濟學家自己也認識到僅用貨幣收入來衡量經濟福利會遺漏其他一些影響快樂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但為了理論的嚴謹和邏輯的一致而不得不忍受這種簡化。從此,以收入和財富為基礎的福利和效用不僅支撐著經濟學大廈,引導著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左右著大多數普通人對於幸福和快樂的理解。

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是最早對主觀快樂進行理論研究的當代經濟學家。他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了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Paradox):收入增加並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首先,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的動態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其次,在收入達到某一點以前,快樂隨收入增長而增長,但超過那一點後,這種關系卻並不明顯。第三,在任何一個國家內部,人們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樂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關系,包括文化特徵在內的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快樂。

快樂經濟學採用了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傳統經濟學對福利和效用的研究建立在薩繆爾森提出的顯示偏好(preferencerevelation)假設上,也就是說,如果在實踐中觀察到某一個理性經濟人在可以選擇B的時候選擇了A,那麼就可以推斷對該人而言A的效用(福利、快樂)大於B的效用。然而,快樂經濟學認為,存在很多人們無力改變或選擇的宏觀制度安排或政策背景,例如,不公平、環境惡化、通貨膨脹、失業等,在這種情況下,顯示偏好假設並不能揭示人們的真正意圖。相反,快樂經濟學採用了明示偏好的方法(preferenceexpression),即直接讓受訪者回答他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以表明他們對快樂的態度。這種假設看似一種退步(因為傳統經濟學認為只有在人們的現實選擇中才能夠發現他們有關偏好和福利評價的真實信息,假設的問題或模擬的場景沒有經濟學意義),然而快樂經濟學爭辯道,在很多情況下,顯示偏好實質上只是在諸多都不令人滿意的方案中勉強進行選擇,它提供的信息同樣也是有限的,而只有讓人們明確地說出真正導致他們快樂的原因或不快樂的障礙,才能夠發現現實世界同一個理想世界之間的真正距離。

基於這些理論假設,快樂經濟學採用了問卷、訪談等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並藉助於計量統計和大樣本處理等技術,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年代、不同行業、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快樂調查(happinesssurvey)來了解他們快樂的水平和影響快樂的因素。其中最為一般的問題是:「一般而言,你快樂嗎?」「哪些因素導致你快樂或不快樂?」研究者發現,絕大多數回答都指向一些相同的因素。

影響快樂的多重因素

快樂經濟學並不是要完全放棄或取代傳統經濟學以收入和財富為基礎的福利衡量方法,而是強調了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個人特徵,如期望值、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的健康狀況、經歷與背景等;二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宏觀制度安排,如通貨膨脹、失業、制度的公平性、公共品的數量與質量、環境等。在這些方面,近10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研究文獻。例如,阿萊西那等學者(Alesina,etc.,2004)發現在不同國家公平和快樂之間都具有密切的正向關系。布蘭切伏勞等學者(Blanchflower,etc.,2004)對20年來美國和英國不同人群的快樂水平進行研究,發現總的快樂水平下降,黑人的快樂上升,白人婦女的快樂下降,快樂隨年齡的增長呈現U型曲線,並且,他們試圖確定快樂或痛苦的價值,例如,和睦的婚姻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價值大約為100,000美元/年,而失業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價值60,000美元/年。克拉克等學者(Clark,ect.,2004)發現失業會導致嚴重的不快樂,即使存在足夠的失業救濟,人們也不會如傳統經濟學理論顯示的那樣主動地選擇失業,摩擦性失業並不像經濟學家假設的那樣無害。艾格斯等學者(Eggers,etc.,2005)探討了俄羅斯近年來的經濟蕭條和失業給人們的快樂造成的負面影響。格拉漢姆等學者(Graham,etc,2002)研究了市場經濟中的機會和不穩定同快樂之間的關系。維恩霍夫等學者(Veenhoven,etc.,2005)建立了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快樂資料庫,對各國的快樂水平進行比較。他們的數據顯示,由於1990年代以來的高速經濟發展,中國的快樂水平高於同等收入的其他國家。

這些經驗研究對快樂的理解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首先,相對於傳統經濟學而言,快樂經濟學更加傾向於主觀效用論,它們認為人們的快樂更多的是一種主觀評價,這種觀點盡管在歷史上也受到客觀效用論的挑戰(以收入為基礎的傳統快樂理論就是建立在客觀效用論的基礎上,因為收入更加客觀和容易衡量),但由於當代的快樂研究採用了實證的大樣本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工具,因此相對於歷史上的純粹理論思辨而言就更加具有說服力。

其次,快樂經濟學承認收入確實是帶來快樂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基本的需要滿足以後,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開始凸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望值的升高。羅加斯(Rojas,2004)發現,有很多高收入者認為自己不快樂,也有很多低於貧困線的人認為自己很快樂,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著不同的預期。這類似於心理學中的「拐點」理論,也就是說,收入的增加會抬高人們的期望,反過來又導致快樂水平下降。這意味著,要想在長期提高人們的快樂水平是非常困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美國和歐洲等富裕國家人們的快樂水平也並不像我們預想中那樣高的原因。

再次,人們對不同來源的快樂具有不同的適應性,收入和財富帶來的快樂比較短暫,而非財富帶來的快樂則較為持久。同樣,相對於非金錢的損失而言,人們更容易適應金錢損失帶來的痛苦。然而,現有的政策大多建立在物質獎勵和懲罰的基礎上,在快樂經濟學看來,這顯然降低了獎勵和懲罰的長期力度。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納曼(Kahneman,etc.,1999)則發現,同樣數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要大於同樣數量的獲得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因此,至少不要讓人們變得更差對於公共政策制定就非常重要。

最後,快樂對收入具有反作用。很多研究發現,一些偶然性的不幸和痛苦會極大地降低人們的工作動力和收入,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相反,快樂的人在工作中的業績更加突出,因此更容易獲得較高的收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顯示了不論在社會還是在企業中營造快樂的氛圍的重要性。

快樂經濟學的公共政策內涵

快樂經濟學促使我們對如何促進人類發展和公民福利的傳統觀點進行反思。首先,幸福快樂,而不是收入和GDP,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既然收入和GDP並不能顯著增加人們的幸福水平,那麼,我們個人、乃至人類社會冒著過渡競爭、環境惡化、損人利己、爾虞我詐,最終耗盡地球的風險,去追求自己的、本國的收入和GDP無止境的增加就失去了其意義。人是一種經濟動物,具有一種積累財富的本能,然而,我們在這樣做時,卻往往並沒有思考這樣做的意義。

其次,衡量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需要一些比GDP、收入、財富更加全面的指標。快樂經濟學認為,我們應該採用一個更加廣泛的指標體系來代替GDP,以反映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的變化。阿馬蒂亞·森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已經被聯合國的年度發展報告採用,丹尼爾·卡納曼更提出應當建立國民快樂賬戶(NationalWell-beingAccount)來取代傳統的GDP,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經開始進行一些嘗試,我國各級政府也已經開始考慮用類似於HDI的指數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業績。

再次,政府的公共政策應當從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轉到追求建立並維系一個健康公平正義的宏觀制度安排上來,經濟總量的增長應該是這一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並且這種增長將更加穩健和可持續。如果僅僅以總量的增加作為目標,就有可能導致更大的不公平,會降低弱者的幸福,而這種降低是無法如功利主義秉持的加總原則那樣,通過強者幸福的提升而得到彌補的。除非這種不公平是在健康公平正義的宏觀制度安排下自然形成,並因此得到全體社會成員的一致認可。效率並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標,公平不需要通過增加效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它同效率具有同等的價值。著名的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黃有光在其《效率、公平與公共政策:擴大公共支出勢在必行》中指出,由於擴大公共開支可以增進公平,改善宏觀制度安排,並增進人們的幸福感,因此擴大公共開支勢在必行。

最後,政府負有對公民進行教育的義務,告訴他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古典經濟學家密爾在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進行修正時說,應當區分兩種類型的快樂,一種是高尚的快樂,另一種是低級的享樂。因此,在發展市場經濟、尊重個人選擇的同時,政府不是消極無為的。它負有引導並教育人們追求高尚快樂,拒絕低級享樂的責任。教育是改變理性經濟人效用函數的根本途徑,是對抗自由主義及個人選擇的有力武器。當然,這種教育應當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在其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闡釋的非功利、無目的的教育、將人變為真正的人的教育。

幸福經濟學是研究單個的決策主體對其人生(包括愛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與休閑等)的選擇(權衡)的學問。幸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子集,而不是心理學,或其他;既然把它劃定為經濟學的分支,就必須遵循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經濟學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於分析方法,特別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即"理性"——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所有的幸福經濟學理論都是由這個基本假設導出來。

2. 經濟學經典書籍有哪些

  1. 《魔鬼經濟學》

    《魔鬼經濟學》中確立了一個有悖於傳統智慧的觀點:如果說倫理道德代表了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運行模式的話,那麼經濟學就是在向我們描述這個社會到底是如何運行的。

  2. 《經濟學原理》

    本書譯自經濟學大師曼昆所著《經濟學原理》最新版本――第3版,它把較多篇幅用於應用與政策、較少篇幅用於正規的經濟理論。本書主要從供給與需求、企業行為與消費者選擇理論、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經濟波動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經濟學家們的世界觀。全書語言洗練,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對讀者的學習和工作有所裨益。 本書適於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學生使用,也可作為經理人員的經濟學入門。

  3. 《宏觀經濟學》

    本書英文版現已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六百餘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本書前三版聽中譯本自1999年出版以來也一直是國內選用最多、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材!

  4. 《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

    它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必備知識,不了解這些,你很可能會被生活的洪流所淹沒。本書通俗易懂的風格、充滿睿智的論述不僅是喜歡經濟學的讀者最合適的讀本,也可以成為在經濟學迷宮中摸不清方向的學生最好的教學輔導書。

  5. 《維基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的結論源自900萬美元的研究項目,新經濟學家唐·泰普斯科特向我們展示個體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變商業社會的傳統規則。

3. 請問經濟學: (1)效用÷慾望=幸福 (2)效用÷幸福=慾望 (3)慾望×幸福=效用 這些內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1)「認知不協調-C-Dgap」;(2)「身份-社會地位」;(3)「人格-情緒定勢」;(4)「個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經紀人既會計算、有創造性並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進行一切經濟分析的基礎」(卡爾·布魯內),傳統西方經濟學由此其對於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規律的研究,可見理性人假設是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石。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傳統經濟學說在一些理論推演過程中始終陷入「瓶頸」以及在解釋及指導現實經濟生活時表現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開始對作為傳統理論對理論的立論根本的「理性人」假設提出置疑。他們嘗試將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來,提出了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從而開創了對微觀經濟主體非理性規律進行研究的先河,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隨後大批學者對這一嶄新的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信心並積極投身於其研究中。一般認為行為經濟學正式創立於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Tversky),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里查德·薩勒(RichardH.Thaler),馬修·拉賓(MatthewRabin),美籍華人奚愷元教授等是這一學科的開創性代表。以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維農·史密斯(V.Smith)因在行為經濟理論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而獲得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標志,行為經濟學有力地展現了其存在價值、學術地位以及廣闊的研究前景。綜上,行為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領域一門嶄新的學科,通過對傳統經濟理論的立論假設的根本性革新,開拓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與方向,真正實現了經濟學對於「人」的研究。其研究領域與經濟社會的運行和各微觀經濟主體的真實選擇密切相關,注重從實證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於理論的推導;同時採取嶄新的研究手段,將其它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經濟研究中來,實現了多視角對經濟主體決策因素的度量。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使得運用經濟理論成功指導實踐的目標變得真實與可行。雖然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結構。很多時下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模型都只是在傳統經典模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有關人們行為決策的假設——這雖然可以「令模型的結果在一些強調充滿活力和規劃的互動的場合中較之那些強調理性的傳統模型更加精確」,卻也往往令模型更難於被人們理解與接受。(ColinF.Camerer,GeorgeLoewenstein《BehavioralEconomics:Past,Present,Future》)但其所帶來的廣闊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絕對值得我們投入與期待-------【書籍】1.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啟發性和偏差,卡尼曼著(行為經濟學領域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2行為經濟學新進展3.賭客信條入門篇:1.羅伯特.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該書目前已經出到第三部。在起初的一部當中,通過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閱讀。2.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在上文中我已經介紹過,奚教授通過一些淺顯的事例生動地刻畫出了行為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如認知偏差、交易效用偏見、損失厭惡等等。3.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這本書的中譯本剛剛出版不久。此書作者由於年少時的不幸遭遇,對於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和常人有所不同,喜歡探索這個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的現象,並從中尋找原因,並提出一些避免出現不良後果的建議。這本書非常精彩,建議反復閱讀。4.《贏者的詛咒》,此書的副標題為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顧名思義,本書就是描述社會中存在的一些違反「常理」的現象,通過行為經濟學的視角,用相關理論來進行解釋,如互惠、最後通牒、心理帳戶等等。提高篇:行為宏觀經濟學:阿克洛夫、希勒《動物精神》:阿克洛夫是01年諾貝爾獎(因為在信息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獎)得主,曾經在多校教授過多次行為宏觀經濟學課程。希勒則是在研究非理性金融方面的成就而為許多人所熟悉。他們很早就想編著一部行為宏觀經濟學的教材,現在終於得以實現。凱恩斯在《通論》當中就曾經高度重視過心理學的作用,第12章「長期預期狀態」也被譽為行為經濟學的經典。從某種層面上而言,也算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為宏觀經濟學奠定微觀基礎。阿克洛夫的《行為宏觀經濟學講義》,這份講義在網上可以下載的到。阿克洛夫的思想可以集中地在這些講義當中得以體現。行為博弈論:柯林.卡梅洛的《行為博弈》:柯林.卡梅洛可謂是天才的人物,年紀輕輕地就獲得博士學位。不過起初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並不頻繁,在90年代後卻加速遞增。由他的軌跡可以大致發現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行為制度經濟學:阿蘭.斯密德的《制度與行為經濟學》,本書個人覺得邏輯不是很嚴謹,似乎與此人是半路出家有關,原本似乎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不過作為了解也不錯。幸福經濟學:奚愷元的《撬動幸福》:不用多介紹,了解奚愷元的應該都知道奚愷元是幸福經濟學的先驅者之一,在此方面頗有建樹。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中的兩個華人領軍人物之一。另一個是行為金融領域的黃明。桑塔菲學派:其實桑塔菲學派的研究本身可以歸入到行為演化經濟學的領域,只不過這個學派的研究有點特殊,故單獨列出來。1.鮑爾斯的《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與演化》:這本書的英文版是05年完成的。鮑爾斯從微觀的各個視角,綜合地運用了行為經濟學的各種理論來進行分析,當然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行為演化」的思路。2.《走向統一的社會科學》和《人類的趨社會性及其研究》:這兩本都是浙大跨學科研究中心本世紀初翻譯的一些桑塔菲學派的論文合集,其中可以發現Bowles和Gintis的關於互惠和合作的相關經典文獻.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建議閱讀英文原版。3.《》:這本書是三位經濟學家(Bowles,Gintis,Fehr)和一位演化生物學家(Boyd)的合著,在本書中,通過經濟學和生物學的手段,四位大師生動地描繪了人類合作的基礎。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只有英文版。實驗經濟學:1.弗農.史密斯的《經濟學中的理性》:史密斯是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成就集中在實驗經濟學方面。他認為經濟學要考慮生態理性,同時也要考慮建構理性。他也信仰蘇格蘭哲學,感覺上他繼承了哈耶克的傳統,既考慮了市場的擴展秩序—由看不見的手引導的匿名交易,也考慮了人格化交易—即由「社會規范」引導的,諸如中世紀馬格裡布的交易形式。2.Daniel.Friedman的《經濟學實驗室》,這本書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可以讓人眼前一亮,推薦閱讀。此外,如果還想繼續有所深入學習行為經濟學的,建議閱讀《》和《》這兩卷手冊。

4. 介紹幾本有關經濟學方面的經典書籍

1、《政治經濟學概論》是2002年1月1日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元璋。本書分為上下編,分別主要闡明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二卷中對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作抽象研究所揭明的理論內容。

本書理論內容,是馬克思撇開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具體特徵而揭示的,完全適用於整個資本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一般理論原理。下編由抽象研究上升到具體研究,即上升到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行具體研究。資本主義迄今為止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三大發展階段。

2、《經濟學原理》是美國經濟學家N·格里高利·曼昆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98年。《經濟學原理》主要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貫穿於書中始末,並運用它們對貿易,供求關系,消量與生產,企業行為和行業組織,勞動力市場以及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闡述。

該書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上、下兩分冊,上冊為《微觀經濟學分冊》,下冊為《宏觀經濟學分冊》,遵循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敘述線路。

3、《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2年。

該書共6章,第1章和第2章論述了從靜止狀態的「循環流轉」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包括了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含義和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的產生。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則進一步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及資本的利息等問題。第6章運用創新理論分析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和特點。

4、《經濟成長的階段》美國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被譽為:經濟現代化經典理論的代表作、戰後非小說類最暢銷著作。

書名被稱作非共產黨宣言,是因為該書試圖取代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六個階段的主張。社會由低級至高級,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並由此不斷攀升,向前發展。

5、《財富的分配》是美國第一代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9年。《財富的分配》以靜態經濟學為研究對象,以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提出了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各自決定工資和利息的分配理論,說明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如何受自然法則支配,每種生產要素是如何取得其應得的財富的。

《財富的分配》是克拉克的代表作,該書奠定了美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被譽為「以現代方式出現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國著作」。這部著作開創了「美國學派」,同時也使克拉克成為邊際學派在美國的創始人。

5. 求推薦幾位有名的經濟學家或有關宏觀經濟學書籍,謝謝!

亞當·斯密:

出生: 1723年6月5日(蘇格蘭 蘇格蘭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 1790年7月17日 (蘇格蘭 蘇格蘭愛丁堡)
學派/流派:古典經濟學
主要領域: 政治哲學、倫理學、經濟學
著名思想: 古典經濟學、現代自由市場、勞動分工
受影響於: 亞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謨、孟德斯鳩
施影響於: 馬爾薩斯、李嘉圖、密爾、凱恩斯、馬克思、恩格斯、美國開國先驅

John Maynard Keynes: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

保羅·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和他的導師漢森是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經濟理論的諸多領域,例如一般均衡論、福利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薩繆爾森的經典著作《經濟學》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書中的稅收理論、政策主要包括稅收性質、稅收原則、稅收影響。

6. 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怎麼理解

因為經濟學說經世濟民有點虛,但是,蕭伯納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為了人生幸福,還是藝術,多好啊……正所謂的就是,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人生的幸福總是離不開日常生活開支的富裕。

7. 經濟學家解讀什麼是"幸福"

難道沒有情情愛愛,只有金錢地位和一塊空虛的住所就是幸福么?未免也太狹義了吧

8. 經濟學書籍推薦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難度要高於曼昆的經濟學 但依然屬於初級 入門的書籍 案例不多但論述嚴謹 如果你自認為經濟學得較入門 可以看這本書 如果感覺稍有吃力 可以選擇曼昆的 簡單易懂 沒有任何經濟學基礎的都可以看懂 還有就是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也不錯 比較注重對當今現代經濟的研究難度也不高
再者 牛奶可樂經濟學 這本書趣味大 通過講故事啟發經濟興趣和基本理解 更適合女生閱讀 最後如果你以上幾本都認為懂了 不需更加了解 可以參考 吳敬璉專著這本書 難度較高 有利於培養你的經濟政策判斷能力

9. 推薦幾本經濟學相關的書籍 謝謝

1、《國富論》

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76年。《國富論》這部著作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該書的出版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

2、《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被譽為是繼亞當·斯密《國富論》之後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被人們稱為"李嘉圖革命"。該書多次再版,成為經濟學說史上一部真正的輝煌巨著,是關於政治經濟學經典研究方法的基礎。

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所有理論,包含著李嘉圖的全部思想精粹,成為《資本論》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亞當·斯密和馬克思之間建起了一座橋梁。

3、《經濟學原理》

主要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貫穿於書中始末,並運用它們對貿易,供求關系,銷量與生產,企業行為和行業組織,勞動力市場以及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闡述。

《經濟學原理》從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定位;該書首次在美國出版時創造了經濟學著作賣價和暢銷數量的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4、《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 C.諾思的著作。諾思在書中以西方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對經濟史進行了解釋,提出了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術因素,產權制度的變遷才是歷史演進的源泉的核心觀點。

5、《資本論》

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學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富論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家隨筆書系幸福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