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掙錢不花的經濟學結果
消費上不去,總需求降低,總供給的社會實現就有問題,GDP就上不去,經濟增長緩慢。即所謂儲蓄的悖論。掙錢不花,即高儲蓄率,只在需求大於供給,即社會總供給不足時有意義,儲蓄可以轉化為投資,增加供給。這樣的階段往往為一個國家的經濟起飛階段。如我國建國後前幾個五年計劃時期就是如此,提倡少消費,多積累,實行較低的工資率。而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和穩定成熟期,往往體現為有效需求不足,供給過剩,這個時候要鼓勵消費,刺激消費,擠出儲蓄,拉動總需求增長,實現供求均衡。這正是目前擺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面前的重要任務。消費是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Ⅱ 有一個經濟學定律。 就是大家都消費都有錢花。 如果都攢著。 都沒錢花的定律
你好,
這個叫作「節儉悖論 」。希望能幫到你!
經濟學悖論 節儉悖論
18世紀,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而後來,由於這群蜜蜂改變了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社會的衰敗!
其實這個就是節儉悖論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涵義在於: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從微觀上分析,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經濟學的人們都知道,根據凱恩斯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里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Ⅲ 請從經濟學角度淺析「花什麼錢辦什麼事」的合理性
這種說法其實涉及了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價格理論是研究供求與價格的因果作用關系的理論,回通常答認為,價格決定了供求,供求也反過來決定了價格,供求與價格是雙向因果關系,價格對供求的作用是反饋作用,既有負反饋作用,也有正反饋作用。即你花多少錢就決定了你能得到什麼樣的會報,辦成什麼樣的事情,同時,你辦什麼事情也決定了你該花多少錢。
Ⅳ 生活經濟學,為什麼破舊的錢幣總是被先花出去
從生活角度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是經濟學家,在做出種種決定時,我們有意無意地會運用一些經濟學知識。例如:破舊的錢幣總是會被先花出去。
這個現象被經濟學家稱為「劣幣驅逐良幣」。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的說法起源可追溯到古羅馬,有個人耍了小聰明,在金幣上切了一點金子下來,然後拿著去買東西。然而古羅馬人也非常精明,很快,大家察覺到貨幣越來越輕,於是便開始收藏足值的貨幣。當然,這個起源只是傳說,經不起推敲。
「劣幣驅逐良幣」的真實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劣幣驅逐良幣」的真實歷史背景是金銀復本位制。英國政府規定了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價——1枚金幣兌換5枚銀幣,但是實際的兌換比價卻因供求有所變動——市場上1枚金幣可以兌換6枚銀幣。所以,金幣持有者會把金幣熔掉,在市場上賣6枚銀幣,再去政府兌換1.2枚金幣。這樣,金幣持有者不費吹灰之力就賺了0.2枚金幣。這樣的結果就是,市場上的金幣都被熔掉了,銀幣驅逐了金幣。
我國歷史上也有過真實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案例。西漢初年賈誼曾寫道「奸錢日繁,正錢日亡」,說的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景。
在現今社會中,大家可以不必擔心「劣幣驅逐良幣」,人們雖然會排斥殘幣,但是對於新幣的收藏偏好並沒有古代那麼強烈,或者說,即便收藏了新幣,也不能兌換更高價值的東西。並且,鈔票的更新成本並不算高,市場上的殘幣大都被商業銀行收集起來,送交到人民銀行銷毀了。
Ⅳ 經濟學中請說明如何花錢才能收獲最大
經濟學中如何花錢才能收獲最大?一般來說,花的比較精準吧,不造成浪費,然後不花的多餘,只要精準投放的話,一般收益都可以,其實不需要管收益是不是最大?只要你不浪費幾小盒就可成江海
Ⅵ 管理經濟學中為什麼用自己的錢投資會計成本是0
他這個概念是相對應借錢投資說的,比如借錢利率是3%,你的投資收益是5%,那麼你的成本就是3,收益是2。但是錢是你自己的,你自己不用向你自己付利息啊,所以成本是0
Ⅶ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把錢用在刀刃上
把錢用在刀抄刃上——效用最大化,襲即求它的邊際效用為零的點,或者他的邊際效用越是趨近於零那麼整體效用就越接近於最大化效用。
比如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費。
對於生活必需品,它的消費是剛性的,增加一單位的食物消費不會給人們帶來很明顯的滿足程度,即它的邊際效用是趨近於零的。
而對於奢侈品的消費,它的消費具有很大的彈性,增加一單位的頂級跑車的消費會給人們帶來很明顯的滿足程度,即它的邊際效用是不趨近於零的。
Ⅷ 微觀經濟學請問如何花錢才能收獲最大
不要忽略機會成本。你應該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待交易,弄清楚得到某種東西專要付出的屬是什麼。如果沒辦法直接衡量擁有某個東西的花銷值不值得,可以嘗試替換成其他東西。比如,可以把錢換算成時間——你為某個東西花的錢,是你幾小時或者幾個月的工資。
每多花一個單位的成本,無論是時間、金錢還是注意力,要盡量花在能帶給你最大收益的工作或者商品上。如果你這么做了,那麼長期以往,得到的總收益就會達到最大。
(8)經濟學花自己的錢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認為,一花錢就心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行為,因為心痛會壓制一個人的慾望,換一個角度思考,沒有花錢,又怎麼有動力去賺更多的錢,買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呢?從這個角度看,壓制慾望是不利於個體自我實現的,是違背社會學價值體系的。
從個體心理層面看,如果一個人總是害怕花錢,那麼這個人的生活將充實著貧乏感,長此以往,對自己的價值認定也會出現偏差,會認為我就是這種能力水平的人,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窮人。可以認為,窮人之所以貧窮的根本原因不是缺錢,而是天天哭窮,最終成為了真正的窮人。
Ⅸ 花最低的錢滿足自己最大的效益在經濟學里叫什麼
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
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專條屬件。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
消費者均衡實現的限制條件是:消費者用全部收入所購買的各種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效用,與為購買這些物品所支付的價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說每單位貨幣所得到的邊際效用都相等。
Ⅹ 經濟學家:把錢花光為國爭光,說這話的根據是什麼
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把自己手中的錢花光,帶動消費就是在為國爭光,這句話雖然有一點片面,聽起來好像是不那麼對,但是從經濟循環的角度來說還真的是對的,因為消費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一輛。
適度消費,這個是對於你未來的經濟結構平穩有可能用處的,對於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大的社會環境也有用,因為消費可以促進錢的流通,當生產者的物資變成了錢,它就會進行再生產,當那些需要錢的銀行得到了生產者存進去的錢,也就降低了擠兌的風險,經濟系統就不會受到影響。對於抑制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經濟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