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西方經濟學中效用

西方經濟學中效用

發布時間:2021-01-24 21:21:11

『壹』 西方經濟學中效用是什麼意思

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有理性的消費者如何把他們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他們帶來最大滿足的商品上。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曾經輕率的將效用當做一個人整個福利指標。效用一度被認為是個人快樂的數學測度。

『貳』 如何求西方經濟學中總效用

方法一
用公式直接計算
帶入消費數量即可
方法二
將每個邊際效用相加求和

『叄』 有關西方經濟學中效用函數的計算——

已知效用函數為:U=X2Y2,分別求出張某對X商品、Y商品的邊際效用。   
MUX=dU/dX=d(X2Y2)/dX=2Y2X   
MUY=dY/dX=d(X2Y2)/dY=2X2Y
X和Y兩種商品的最佳組合,即滿足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Px*X+Py*Y=M
2X+5Y=500
MUx*Px=MUy*Py
2Y2/2=2X2Y/5
Y=2/5x
X=125,Y=50,即最佳組合是(125,50)

『肆』 西方經濟學中效用是什麼意思》

效用是從消費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哈

『伍』 西方經濟學的效用論呀,求大神指教

媽蛋現在大學里都在研究啥,這破題本身有無數種答案,再說什麼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嚴格上說無差異曲線是一種分析工具,根本就沒有這種方法。直接說無差異分析法會死嗎?本題的意思大概就是說用無差異分析的思路說明一下你的觀點。
本題的一種比較容易被認可的思路大概如下:首先現金的效用可以被看做是一定的,但實物補助效用則不一定。從此觀點出發,假如實物效用高於現金的效用,則發放實物補助效用高,反之亦然。畫出現金的效用曲線,然後畫出各種實物補償組合的無差異曲線與商品組合等價曲線。則與價格為現金補貼的商品組合等價曲線相切的商品效用無差異曲線的效用是可獲得的最大效用。切點為最大效用點。因為如果用現金發放補貼(補助這個詞用在這里也不合適,出題者語文不過關吧)消費者可以自由組合獲取最大效用,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現金補貼方式高於或等於實物補助。但由於現金補貼與實物補貼效用相等的條件較為苛刻,所以可以視作現金補貼優於實物補貼。 但有至少兩種例外情況:1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比如通貨膨脹中,或者大飢荒中,現金的效用下降,實物的效用上升,導致實物補貼效用高;2 在實物效用與現金效用極為相近的情況下,直接給予實物補貼會省去交易環節的負效用,導致實物補貼效用高。然後你別忘了畫個圖表示下。
這破題出的這么開放根本不適合在大學考卷里出吧。從不同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會不同。比如如果從監管角度出發,或者從盈利最大化角度出發,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從企業經營角度出發,從個人選擇角度等不同角度出發,結論都不一樣的。總之這題就這么問過於開放,比較適合課堂討論,用來考試的話搞不好你們的標准答案還是唯一的。我給的這個答案應該比較貼近你老師想要的,可能超過了你老師的要求,所以你謹慎採納。最後作為過來人給你個忠告,想要在如今的破考試質量下順利過關,多跟任課老師交流非常關鍵,不然那破卷子你把凱恩斯從棺材裡弄出來也不見得得高分。

『陸』 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中有哪兩種效用理論,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基數效用論

序數效用論

兩者都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

後者是前者的補充和完善.兩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邊際效用分析法,後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一、基數效用

基數效用論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是可以計量並加總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正如長度單位可以用米來表示一樣.

基數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

慾望——消費的動機;滿足——消費的結果;效用——滿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獲得的滿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費效果的綜合指標.

效用概念有兩個特點: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觀性.效用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基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其計數單位就是效用單位.

二、序數效用論是為了彌補基數效用論的缺點而提出來的另一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無法計量,也不能加總求和,只能表示出滿足程度的高低與順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數(第一、第二、第三……)來表示.

序數效用論採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序數效用論用消費者偏好的高低來表示滿足程度的高低.該理論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備性,即指對每一種商品都能說出偏好順序.

2、可傳遞性,即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連貫一致的.若A大於B,B大於C,則A大於C.

3、不充分滿足性,即消費者認為商品數量總是多一些好.

『柒』 西方經濟學:什麼是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如果按經濟學邊際效用遞減的話,那意思就是讓他使勁玩,什麼都不幹,專門玩內游戲,然後隨著玩的容時間越長,他對游戲的興趣會越低。邊際效用遞減:效用,即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即消費某種物品給以刺激,如吃麵包刺激胃),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產生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復進行(連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興奮程度就下降(邊際效用遞減)。這個規律對我們理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非常重要。假定消費者對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則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
記得採納哦
我是VIJ

『捌』 西方經濟學,加急~關於效用的

選B。當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相切的時候,效用是最大的。也就是說,此時無差異曲線的切線斜回率(也就是邊答際替代率)MRS應該和預算線的斜率相等。在這道題中,MRS=y/z的絕對值,此時MRS=-3/2,但是預算線的斜率等於=-pz/py=-2/3,明顯二者不相等,並沒有達到效用最大化。於是,要令二者相等,就應該令消費束沿無差異曲線繼續向下移動,直到MRS和預算線的斜率相等為止。

『玖』 西方經濟學效用函數和邊際效用函數分別是

1 在現代消費者理論中,以商品價格向量P、消費束(商品數量向量)X、和消費者預算約束三者為自變數的效用函數形式有兩類:一類是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數」U(X);另一類是以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為自變數的「間接效用函數」v(P,m)。

直接效用函數U(X)的思想是:只要消費者購買(消費)各種商品的數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關的經濟變數(如價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變動),消費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確定。即,確定的消費束X對應確定的效用函數值U(X)。

間接效用函數v(P,m)是建立在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數U(X)的基礎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一定,消費者在PX=m約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數U(X)的值,此時的最大U(X)值即是間接效用函數v(P,m)的函數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確定,消費者最大化其效用水平的購買消費束X並不要求唯一確定(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唯一確定的),但這些不同的向量X所對應的直接效用函數U(X)的值卻必須是唯一的「最大值」。

從直接效用函數U(X)的定義,和間接效用函數v(P,m)函數的建立及求解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兩類效用函數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間接效用函數v(P,m)是建直接效用函數U(X)的基礎之上的。即:無論是直接效用函數U(X),還是間接效用函數v(P,m),只要消費者最終消費的商品數量束X一定,消費者便有確定的效用水平。對於直接效用函數U(X)而言,自變數X對因變數U(X)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也是U(X)被稱為「直接效用函數」的原因。對於間接效用函數v(P,m)而言,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的決定作用,實際上必須通過消費者最終消費的、確定的商品數量束X(或商品數量束集合)來完成。所以,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是起「間接性的決定作用」。其求解過程表明,效用水平的大小實際仍由消費束X直接地決定。這也就是v(P,m)為什麼被稱為「間接效用函數」的原因。

2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倒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數,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惡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啊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映射,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麼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數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式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 part2,然後是B part 2 1/2...級數的概念有了應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背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我們可以拓展到離開效用這個概念。讓我們看一個實際中的問題:
昨天打掃房間衛生,發現剛剛擦過的桌子一層灰又上去了,和旁邊的一個小支架看上去沒什麼區別。實際上,後者上次被美容的時候我還沒在南京……
一個東西從干凈到漲很快,可是從臟到很臟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阿,指望考古隊?(盡管也有評價的因素)
大家還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點,「失去的才是真」。
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規律呢?經濟學的解釋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因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終的收益攤的太薄。再好的東西也有個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謂的各種高級操作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吃力不討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當然一些數學上的游戲。
然而我覺得,這個現象的起源絕對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進步和發展。
想想,如果邊際效益遞增,我們還需要創新嗎?我們還需要堅持嗎?同志們,可愛多足夠了,不,涼水就行!魅力這個詞,永遠的就失去了意義。

『拾』 西方經濟學是如何看待效用的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或回者滿足的尺答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准。
功利主義的學說把效用最大化看作衡量一種社會組織的道德標准。按照這種學說,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邊沁(1748-1832)和密爾(1806-1876)主張社會應該以總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也就是以大多數人的幸福最大化為目標。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是基於在經濟約束中尋求效用最大化的人來定義的。按照這種假設的行為衡量標准,效用不是由於像幸福、滿足這種心理狀態來決定的。
效用被經濟學家們用於構造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反映了個體或者社會在維持一種水平的滿足狀態時需要的商品的數量。個體效用和社會效用是一個效用方程的因變數。當把效用曲線同生產約束曲線或消費約束曲線聯合起來分析時,可以得到帕累托效率曲線。

閱讀全文

與西方經濟學中效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