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經濟學的公共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
公共經濟學理論以凱恩斯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始點,按發展順序劃分,主要有凱恩斯學派、供給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
1、 凱恩斯主義的財政理論。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核心是有效總需求理論,它們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及「貨幣的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
2、供應學派的財政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的局面,凱恩斯學派需求管理政策受到嚴重挑戰。由於凱恩斯學派的需求管理政策忽視勞動、儲蓄、投資、生產等供應的因素,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率的降低。以供應學派為代表的的經濟理論應運而生,他們認為要醫治「滯脹」的經濟頑症,就要重新肯定薩伊定律,重視供給管理政策,降低稅率以刺激經濟增長,減少國家干預經濟,提高私人經濟的效率。表現在稅收上,就要強調稅收的中性原則,即征稅結果不要影響納稅人在生產、投資、消費等方面的行為。供應學派反對赤字財政政策,主張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恢復預算平衡。在具體政策措施上,主張減稅政策,以鼓勵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刺激投資,增加供應。他們提出了「拉弗曲線」,以此來描述稅收和生產之間的關系。
3、貨幣學派的財政觀點。
貨幣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興起於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反對凱恩斯的理論及政策主張,主張實行單一的貨幣政策以調節經濟。貨幣學派認為推行凱恩斯擴大財政支出政策造成貨幣供應的增加,導致持續的通貨膨脹。因此,他們反對赤字財政政策,主張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在稅收方面,貨幣學派提出了全面降低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減征投資收入稅、土地開發稅和公司利潤稅,實行「負所得稅」的設想。
4、其他觀點。
除了上述一些主要流派的財政思想和觀點外,在當代西方公共財政學理論中、引人注目的還有馬斯格雷夫的財政學說和公共選擇學派的財政學說。
馬斯格雷夫,在《財政理論和實踐》一書中提出稅收六原則:
(1)稅負分布應該是公平的,應使每個人都支付合理的份額。
(2)稅收的選擇應盡量不幹預有效的市場決策,也就是說要使稅收的「額外負擔」極小化。
(3)如果稅收政策被用於實現刺激投資等其他目標,必須使之對稅制公平性的干擾達到最小。
(4)稅收結構應有助於以經濟穩定增長為目標的財政政策的實現。
(5)稅收制度應明晰而無行政爭議,並且要便於納稅人理解。
(6)稅收的管理和徵收費用應在考慮其他目標的基礎上盡量降低。
總之,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要求人們從更廣泛的范圍,更深的層次上研究政府的經濟活動。研究方法的進步,更推動了財政學基礎上的公共經濟學的誕生。為了沿襲歷史上財政學的發展,人們往往把財政學叫做舊公共經濟學,而把擴大了的財政學叫做公共經濟學。
『貳』 公共經濟學論文切入點都有哪些
一、優秀經濟學論文的特點
(a)選題
選題應該能夠解釋關系較多人利益的現實活動,如用激勵理論研究中國農業問題。
解釋范圍太狹隘的選題寫作意義也不大,但可以作為小品文……
(b)內容
利用簡單而深刻的經濟學模型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利用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
內容的好壞主要取決於(1)用同行通用的規范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2)語言清晰准確表達要表達的意思;(3)模型對現實的解釋能力。
(c)寫作形式
形式規范,內容才能規范。如必須有理論綜述部分,就要求確實要了解該領域目前的研究進度。必須有模型的假設,就必須設計出有意義的假設。必須有規范的實證檢驗,就不能隨便……
二、經濟學論文寫作的思維方式
一切從個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構造主要主體的利潤函數和約束條件,求最大化解。
三、典型的三段式經濟學論文
(a)基礎理論,包括理論綜述、現實意義
手段:具體鑽研某一特定領域。
(b)模型,包括假設、界定函數式、求解均衡解、模型的推廣如何提高模型:經典模型,了解其思想精髓。
手段:《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博弈論》
(c)實證分析
手段:《計量經濟學》……
四、寫作建議
(a)選題:知道現實的問題,然後給以經濟解釋。建議了解實際,最好工作兩年;或者了解學術前沿未解決的問題或者加工完美那些已經存在但還粗的模型。建議修博士學位。並且要具體鑽研某一特定領域,個人認為至少需要3年時間,樊綱認為需要10年。注意不要選 錯了領域,人生可沒有太多的3年可用於「試錯」。
(b)學透《高級微觀經濟學》、《博弈論》、《計量經濟學》三門課程,估計要花3年時間。
(c)一個工具只用於解決一個目標(丁伯根法則),保持文章的主線。一篇論文只要解決 一個問題就可以了,如果要解決所有問題,就不會有論證力度,也不會有學術性。……
『叄』 「公共經濟學」中涉及理論歸納有哪些
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
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
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
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
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 案例
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
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
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
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
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
奧茨的分權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
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
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
增長引致論
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
發展階段論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
勞動生產率論
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肆』 急求一篇公共經濟學論文
碩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淪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並對所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成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博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並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了創造性的成果。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
主要特點
科學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
創造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這是因為科學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發現新現象、制定新理論的一種手段,舊的科學理論就必然會不斷地為新理論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
理論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專業性
是區別不同類型論文的主要標志,也是論文分類的主要依據。
實踐性
是論文價值的具體體現。 它還表現在內容上,旨在根據一定的崗位職責與目標要求培養能力。
『伍』 您好 需求一篇有關「公共經濟學」的論文 題目任意 內容任意 最好結合時事 字數3000+即可 我大一的
中國知復網也好!
萬方數據也好都制有例子!
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
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最後,到萬方等地進行檢測,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陸』 一篇關於公共經濟學的論文
淺析民營企業面向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4年12月14日
民營企業屬於個體私營企業的體制范疇。因此,民營企業的興起,得益於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 的實施,黨的十五大進一步確立了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把民營經濟由作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提升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表明了我國民營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年的不斷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形成越來越強的經濟實力,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宏觀格局中佔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新的一個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已然成為全球不可遏制的發展潮流,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也使得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遭遇愈來愈嚴峻的挑戰,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作為在市場機制下通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和努力摸索剛剛煉就了一身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基本本領的民營企業,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格局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並為我國最終實現經濟的振興和全面繁榮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應該是每一個民營企業管理者在定位企業的發展戰略中最應高度關注的課題,從長遠看,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入一個新的世紀的時候,面對令人眼花繚亂,變幻莫測的經濟全球化景象和接踵面至,目不暇接的一波又一波推動經濟出現超常規發展的新技術革命,關注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實現將我國帶入經濟強國的最終目標,尤其顯得意義深遠而重大。在此,本篇將分四個部分,對民營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展開描述: 一、私營企業在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發展沿革及應有的地位評價
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經過二十年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佔份額也越來越大,尤其是民營企業作為非公有制經濟中的絕對主力,更是發揮的其不可抵估的作用。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民營經濟占我國工業總產值的份額為0.7%,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是二十年後的1998年,也就是黨的十五大提出撁裼
『柒』 公共經濟學中涉及理論歸納
至尊心,你好:
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
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
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
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
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 案例
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
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
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
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
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
奧茨的分權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
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
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
增長引致論
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
發展階段論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
勞動生產率論
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
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
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
高度就業預算論。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
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政府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應搞平均主義。
正義論。主張政府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
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
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
樓主,好好努力啊。
『捌』 公共經濟學主要講些什麼內容
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
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
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
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
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 案例
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
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
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
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
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
奧茨的分權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
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
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
增長引致論
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
發展階段論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
勞動生產率論
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
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
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
高度就業預算論。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
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政府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應搞平均主義。
正義論。主張政府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
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
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