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宏觀經濟學意義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宏觀經濟學意義

發布時間:2021-01-25 11:52:30

㈠ 如何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理解現在的供給側改革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創新驅動為主導、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是用內需導向型經濟代替出口導向型經濟,用知識密集型經濟代替勞動密集型經濟,用幸福經濟代替GDP經濟。

供給側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通過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首先就是要處理好國民經濟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與基礎產業的關系。以知識運營為主導產業、以基本建設為支柱產業、以高速路發展為基礎產業,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的優勢產業——不是以某個產業為優勢產業,而是以整個產業結構為優勢產業。它不僅是優勢產業,而且是產業優勢;它不僅可以使中國經濟化解產能過剩,抵禦全球性金融危機,而且可以使中國經濟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可持續發展。

㈡ 中級宏觀經濟學。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是什麼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是(調整經濟結構)。
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宏觀經濟學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