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那沒有。個人生活,完全是微觀經濟學領域的內容,完全不反映宏觀經濟學的東西。只有千家萬戶匯集起來的內容,就上升到了宏觀經濟學的范疇了。
② 宏觀經濟學說與生活的關系
宏觀經濟距離老百姓的生活有多遠 --評《金融中國與國民福利》
《金融中國與國民福利》李琨 著 新華出版社出版
在普通人的認識里,宏觀經濟、金融、資本等宏大概念主要是政府和經濟學家所關注的,與天天掛在老百姓的嘴頭和心上的身邊事相距較遠。近讀李琨的新著《金融中國與國民福利》(新華出版社出版),筆者對宏觀經濟、金融、資本等范疇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有異於前的新認識和新理解。這本書把國民福利問題貫穿在金融資本和宏觀經濟的觀察和研究之下,以全局性和全球化的視野,對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與金融、股票市場、住房金融、農村金融、貨幣運行五個方面進行戰略分析,堪稱是一部現實經濟學和人本經濟學的力作。
本書作者李琨現供職於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主要從事貨幣、金融、資本市場、扶貧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研究,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金台暸望」欄目專欄作家。除本書外,作者近期還有《消滅赤貧:新農村建設的緊迫任務》等著作面世。在層出迭變的經濟現象面前,作者不為所惑,而是仔細地察其源流,識其吊詭;在古今中外林林總總的經濟理論面前,作者不為成說解釋力的減弱所蔽,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人雲亦雲,而是融會貫通,整合群言,試圖孕育新的有效的「批判的武器」。盡管全書無法迴避專業性很強的經濟學術語和枯燥的數字圖表,甚至不乏艱澀煩瑣的數理論證,但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對科學發展觀的大力標舉和鮮明張揚,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邃理解及在學術路數上不折不扣的踐行。讀其書,作者的職業品格、治學主張和研究著力點赫然可觀。
最可稱道的是,作者將宏觀經濟草根化,將思維之基建諸民眾的衣食住行,把宏觀經濟學的終極關懷置於國民福利,並且將資本利潤作為國民福利分配的一個重要來源進行研究,從而使此書有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經濟學研究新視角。作者實證性地分析了資本大眾化時代,股市投資成為大眾投資行為的情況下,資本利潤與國民福利的關系;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分析了資本全球化時代資本快速流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本國的公民對增長福利的分享問題。全書用事實說話,通過大量詳實的資料和可靠的數據,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普遍表示樂觀的宏觀經濟問題的擔憂。作者認為,在資本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低工資水平下形成的產品,與國外高工資水平下形成的產品交換,造成了中國民眾福利增長的流失。這種流失不僅僅表現為勞動力成本過於低廉,而且直接表現為由出口退稅形成的國家財政的損失。由於有了出口退稅,企業在低廉的價格下才有了一定的利潤空間,但政府財政的損失從根本上說也是民眾福利的損失。當然,作者並沒有無視世界工廠對增加就業的作用,但提請讀者注意的是被「世界資本」剝奪而造成的中國國民福利的流失。這一觀點顯示了作者對關注普通勞動者和困難群體福祉的呼籲。
福利經濟學創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以庇古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從福利的角度探討經濟問題。西方的福利經濟學主要是從最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發展出了一系列理論與方法,如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等。但是,相關研究多停留在分析工具和模型的建立等純理論方面,並且存在許多爭議。本書立論對傳統和現有的福利經濟學分析框架有所突破。
對牽動著世人神經的人民幣貶值問題,作者同樣表達了異乎尋常的見解。作者認為,隨著地球村時代的到來,國際人員往來如此頻繁,國際旅遊成為居民重要的日常消費,網上購物暢行於不同國家之間,人才的國際流動不斷增長,遂使一國貨幣的升值,也會給本國的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好處。貨幣畢竟只是貨幣,出口的各種商品才是實實在在的財富。貶值會刺激出口,帶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但如果不需要那麼多的外匯儲備,本國居民勞動中的一部分實際上就是為他國居民作貢獻了。這一論述,則凸顯了作者對人民幣貶值問題的辨證認識。
書中對住房金融的分析更顯示了作者的獨具隻眼和建言獻策的過人之處。作者從人人都有居住權的角度,闡述了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而通過這一體系,實施普遍的住房福利制度。作者認為,住房是一種消費期很長的產品。從長期發展的眼光看,眼下大可不必在短短的十幾年乃至幾年內就將子孫後代的房子全部造好,以至讓他們在幾十年後面對現在建造的陳舊落後的房屋欲拆不能,欲住不樂,應當給後人留出一些住房發展和建設的空間。這番言論自然是給當前火爆的房地產開發潑冷水,但我們又不得不服膺作者的分析和結論。作者認為,住房建設的超高速增長已經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綠色環境的難以恢復性,使得當前看起來不經意的環境侵佔,往往變成了永久的遺憾。在房地產業盲目粗放增長的推動下,城市擴展到哪裡,道路修建到哪裡,綠色就消失到哪裡。在大片的鋼筋水泥的城市荒漠中,土地的自然肌膚消失了,自然生態的呼吸停止了,城市規模低水平地盲目擴張下去,整個生態的失衡就在眼前。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事實,印證作者犀利精到的分析,這確乎不是危言聳聽。
清人陳譫然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各級政府的領導者和決策人,要具有 「萬世胸懷」和「全局眼光」,庶幾能夠避免「剜肉補瘡」和「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贏得經濟社會健康、均衡、可持續的發展,建立起良性互動的和諧社會生態。這是《金融中國與國民福利》所給出的啟示之一。
作者反對將股票市場作為虛擬經濟來對待,對股票市場的本質及其在當代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功能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長期以來,股市被作為虛擬經濟,長期排除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視野之外,對其功能的認識,最多隻是經濟的「晴雨表」而已。作者從五個方面指出了股市投資與一般性資本投資的不同。一是股市投資具有投資未來和保障未來的特點,二是股市資本的運作與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實際聯系,三是股市投資對一個國家人力資本投資的促進作用,四是股市投資對創新的促進作用,五是股市投資對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推動作用。總體上看,在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中,關於股市的本質及其在當代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功能的分析,基本上還是一個盲區,本書的研究在經濟學基礎理論方面無疑具有開拓性。
書中提出並重點分析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如決定貨幣匯率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本質特徵,當前我國資本流動的特點及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股票市場建設、住房金融體系和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收入變動對貨幣供求和價格的影響等,無不顯示出論題的前沿性和論斷的創新性,標識著作者作為宏觀經濟觀察員和研究者核心關切的明確指向,國計民生,到底渾然一體;宏觀微觀,終是殊途同歸。
作者以其敏銳的眼光發現和提出問題,見他人所未見,發前人所未發,力避浮泛之論,在鞭辟入裡、層層深入地進行分析和闡述的基礎上,對整合國有資本,促進股票市場發展,促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以住房金融整合金融市場,健全農村金融體制等論題,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政策思路和解決方案。
如果苛求的話,此書尚有些美中不足。作為專著,有的篇章還只是提出和分析了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給出政策性建議,體例結構上稍欠周嚴;個別篇章兀自獨立,相互之間照應和銜接略嫌不夠,如若有機性關聯再有所提高,全書將更臻完善。
③ 用宏觀經濟學的知識解釋當代經濟現象
各國面對金抄融危機采襲取措施:一是通過股權收購和提供特別貸款兩種方式來幫助銀行增加資金流動性,以繼續向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加強市場消費;二是以國家政府信用或外匯儲備提供存款、貸款擔保,穩定市場、公眾對金融市場信心,是市場經濟國家所採取的政府幹預的常用手段;三是降息:通過代幣政策手段--下調基準利率,降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
④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稅收,利率,物價,通貨膨脹,進出口貿易之類的
⑤ 求一篇用宏觀經濟學理論分析生活中的某種經濟現象的論文
以宏觀經濟學原理分析稅收政策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
按:本文僅以曼昆《宏觀經濟學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關稅收歸屬(Tax Incidence)和彈性系數(Elasticity)的最基本原理來為大家分析當前中國稅收(廣義稅收)政策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主要分析社會保險和公積金、商品房政策的影響。
彈性系數(Elasticity):它是指商品的供應量或需求量根據其決定因素(首變因素)的改變而作出反應的程度。其數學計算公式為:
彈性系數 = 商品數量的變化百分率 / 決定因素(首變因素)的變化百分率
一般情況下,商品數量可分為商品供應數量和商品需求數量,而決定因素(首變因素)可以是商品價格等因素。我們都知道,商品的供應數量和商品的需求數量都是與商品價格相關的。價格升高,供應數量就相對變大,因為供應者覺得有更大的利潤可圖,所以加大生產量,但需求數量會越小,因為需求者覺得難以負擔;價格降低,供應數量會相對減少,因為供應者認為利潤比較低,減小生產規模,但需求數量會增加,因為需求者認為劃算。那麼供應和需求就是必須以價格為核心內容,找准一個價格平衡點,使得在這個價格點上,供應數量和需求數量相等,這樣某種特定商品,其社會所生產量正好等於社會消耗量,就達到了供需平衡。這也就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最經典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起的作用。那麼根據以上這個公式,我們又引申出來兩個概念:
1、供應價格彈性系數 = 商品供應數量變化百分率 / 價格變化百分率
2、需求價格彈性系數 = 商品需求數量變化百分率 / 價格變化百分率
如果,某種商品的供應價格彈性系數大於1,也就是說供應數量的變化百分率大與價格變化百分率,那麼說明這種商品的供應數量對價格變化非常敏感,小額的價格變化會導致大額的供應數量變化,這種情況下,我們把這種商品的叫做彈性供應。如果小於1,也就是說供應數量的變化百分率小於價格變化百分率,那麼說明這種商品的供應數量對價格變化不敏感,即使比較大額的價格變化也只能導致小額的數量變化,這種情況下,我們把這種商品叫做非彈性供應。
同理,我們可以根據商品的需求數量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如果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大於1,則需求數量變化對價格變化敏感,則為彈性需求。如果小於1,則需求數量變化對價格變化不敏感,則為非彈性需求。
那麼,哪些商品是彈性供應或非彈性供應呢?哪些商品是彈性需求或非彈性需求呢?
一般而言,奢侈品是非彈性供應並且彈性需求的。因為奢侈品(如2萬美圓的天價手機、鑽石戒指、勞斯來斯的汽車等)利潤比較高,而且奢侈品的供應商不容易轉型,所以奢侈品的供應數量對價格的變化相對不敏感,大額的價格變化也只能引起小額的供應數量變化,即供應價格彈性系數小於1。但奢侈品對需求者而言,不是生活必需的,是可有可無的,並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比如當勞斯來斯的汽車猛漲價的時候,其消費者很可能就不買勞斯來斯,轉而去買賓士或寶馬。鑽石戒指猛漲價了,可能消費者就轉而去買紅寶石的戒指了。故奢侈品的需求數量對價格變化非常敏感,小額的價格變化可能引起需求數量上大額的變化,即彈性系數大於1。
而生活必須品與奢侈品相反,是彈性供應並且非彈性需求的。因為生活必須品(大米、衣服、房子等)是人人都需要的(供應者和需求者都需要)。如果生活必須品的有價格上的變化,供應數量會有更大的變化,比如農民是大米的供應者,如果大米的價格跌了,那麼農民會認為賣掉自己辛苦種出來的大米不劃算,再加上大米對他自己也是必須的,那麼他很可能把大米全部留在自己家裡供自己吃,這樣供應量就急劇減少了;而如果大米漲價,農民認為賺的錢多,那麼很可能他連自己的口糧也要賣掉一部分。這樣來說,生活必須品的供應數量對價格的變化相對敏感,小額的價格變化可能引起供應數量上大額的變化,即供應價格彈性系數大於1。但生活必需品確是非彈性需求的,因為人人都要吃飯、穿衣、住房,沒有這些人就會餓死凍死,所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數量對價格的變化相對不敏感,大額的價格變化也只能引起小額的需求數量變化,即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小於1。
弄清了彈性系數(供應價格彈性系數和需求價格彈性系數)以及那些商品是彈性供應而非彈性需求,哪些商品是非彈性供應而彈性需求之後,我們再回顧一下稅收歸屬(Tax Incidence)的基本原理。
曼昆認為,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政府行為能夠改變市場收益。稅收顯然是一種政府行為。在本文中,我指的稅收都是廣義的稅收(把社會保險費、商品房的登記費、過戶費、貸款利息等都算進稅收范疇)。那麼稅收最終是由誰來負擔呢?
我們舉一個賣冰淇淋的例子。現假設有這樣一個市場環境,由若干個冰淇淋的供應者和冰淇淋的消費者組成。如果冰淇淋價格是10元一個的時候,供應者願意生產的冰淇淋是1000個,需求者願意購買的冰淇淋也是1000個,這樣就達到了供需平衡。但是突然政府出台了一個政策,要在每個冰淇淋上徵收1元的生產稅,由供應者完稅。那麼供應者為了保證相同的利潤,不得不把冰淇淋的價格由原來的10元抬高到11元(其中1元是完稅的,實際銷售額還是10元一個,保證了與原來相同的利潤。)這樣在相同的利潤刺激下,供應者願意生產的冰淇淋是1000個,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但需求者卻因此而為每個冰淇淋多支付1元,所以需求數量會減少,由原來的1000個需求數量降低為800個了。這樣供需就失去了平衡,生產出來1000個冰淇淋只賣出去800個,冰淇淋剩餘了。顯然,供應者和需求者雙方都受了損失。供應者因為產品剩餘而受損失,需求者因為產品漲價而受損失。
為了避免損失,供應者和需求者都會想辦法。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使供需重新達到平衡。於是供應者將冰淇淋的價格又由11元降低到10.5元(注意,根據政府的稅法,其中1元要完稅,供應者的實際銷售額是9.5元一個,利潤與原來10元一個相比較降低了0.5元),那麼在利潤降低的情況下,供應者的生產積極性受挫,只願意生產出來900個冰淇淋了。而對需求者而言,10.5元的價格,比最開始的10元(在這個價格點上,需求量是1000個)要多一點,但畢竟比11元(在這個價格點上,需求量是800個)要少一點,相對於最初的10元一個的價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我們就假設在10.5元的價格點上,需求量也是900個吧。這樣供應量與需求量相等,冰淇淋又重新達到了供需平衡。
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當供需再次在10.5元這個價格點上達到平衡的時候,供應者和需求者還是雙方都受到了損失,只不過這種損失要比11元價格點上的損失小一些。在10.5元價格點上,供應者的利潤比原來降低了0.5元,而需求者的負擔比原來又多出0.5元。那麼雙方的損失之合,即1元,就被政府以稅收的名義徵用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雖然政府是面向供應者徵收的生產稅,但經過市場調節,最終稅收歸屬卻同時落在供應者和需求者頭上。
如果政府徵收的不是生產稅,而是消費稅,情況會如何呢?再來看看吧:
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我們可以再舉例,還是當冰淇淋價格是10元一個的時候,供應者願意生產的冰淇淋是1000個,需求者願意購買的冰淇淋也是1000個,達到供需平衡。這時政府出政策了,要在每個冰淇淋上徵收1元的消費稅,由需求者完稅。那麼對需求者而言,10元買一個冰淇淋,還要再完稅1元,相當於冰淇淋的實際價格漲成了11元。11元的價格點上,供應量不變(因為供應者賣出的實際價格還是10元,利潤不變),但需求量降低到了800個,供需不平衡,供應者和需求者雙方都受了損失。供應者因為產品剩餘而受損失,需求者因為產品「漲價」(實際上是多負擔1元的消費稅)而受損失。
於是供應者不得不被迫將價格由10元降低為9.5元。在利潤降低的情況下,供應者的生產積極性受挫,只願意生產出來900個冰淇淋了。而需求者除了每個冰淇淋要負擔9.5元之外,還要多負擔1元的消費稅,所以實際消費價格為10.5元,相對於最初的10元一個的價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需求量由1000個變為900個。這樣供需又平衡了
來看看吧:同樣的市場環境下,第一次政府徵收1元的生產稅,是由供應者負擔,結果最後造成供應者和需求者各負擔了0.5元。第二次政府不徵收生產稅了,徵收1元的消費稅,是由需求者負擔,結果最後還是造成供應者和需求者各負擔0.5元。這就是稅收的真正歸屬問題,即不論政府是向供方還是向需方征稅,最終稅收必定會由雙方承擔,誰也討不了好!(這里順便說明一下,前段時間有人在天涯經濟論壇上發的帖子《誰在為增值稅買單》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你可以用公式推導出來增值稅最終是由消費者承擔的,但根據本貼所論述,實際上還是生產、流通、消費三方共同承擔了,只不過承擔的比例不一樣而已。)
那麼我已經用了那麼長的篇幅,幫助大家復習了一下彈性系數和稅收歸屬的基本定義和原理,下面我們可以就具體問題展開論述了。
第一、有關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問題(我們把這些看成廣義的稅收):
目前國家社會保險是強制性的,只要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就必須辦理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僅城鎮戶口)、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僅城鎮戶口)和生育保險(男女都交)五種。全國各地的繳費比例不一樣,一般而言,勞動者個人繳費比例是其工資的11%左右,用人單位的繳費比例為該勞動者工資的30%左右(有地區差異)。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就認為,國家的政策這是在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因為單位繳費是個人繳費的3倍左右。同樣,住房公積金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共同負擔,但最終都存如勞動者的帳戶。所以又有人認為住房公積金也是國家政策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個人佔了單位的便宜。但根據我們已經論證過的,稅收不論是向用人單位徵集的還是向勞動者徵集的,最終都會由雙方承擔。在自由市場中,哪一方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根據我下文的論述,你會發現,問題簡直會更加糟糕。因為實際上是用人單位佔了便宜,而勞動者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
把勞動關系看成一個商品市場,我們有兩條思路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思路是在這個商品市場中,認為勞動者是供應者,用人單位是需求者,那麼很顯然,商品就是勞動力(即勞動者提供的智力、體力方面的勞動),貨幣就是單位提供的工資加福利。勞動力這種商品,對用人單位而言,其實不是必需品,而是具有奢侈品的性質。奢侈品有哪些性質?我們再回顧一下,奢侈品的供應者不容易轉型,在本例中就表現為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力的質量在短期內不容易發生改變,比如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短期內可能只能提供法律方面的勞動,你讓他提供IT方面的勞動,他得經過長期轉型(培訓或上研究生)才行,而一般的工人,只能提供力氣活的,你讓他成為技術藍領,他也要經過長期培訓。奢侈品還有對需求者而言還有一個性質就是可有可無,並且有替代品,我們看看勞動力對用人單位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呢?如果僱工人成本(工資、保險、公積金等)太高,工廠完全可以不雇傭工人,它可以買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只請幾個高技術的管理人員。反之,如果僱工人成本低,低於全自動化的生產線,那麼工廠也許就會實施密集型勞動力的發展路子。這也正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最主要原因。
那麼在這個思路中,商品市場上的商品——勞動力,是奢侈品,也就符合我們討論過的奢侈品的性質,是非彈性供應並且彈性需求的。當勞動力的價格(工資、保險、公積金等)有一定變化的時候,其供應量變化不大,但其需求量變化會比較大。所以國家政策是強制用人單位給勞動者買社會保險、繳納住房公積金,這相當於國家強制提高勞動力的價格,這樣在市場上,求職的勞動者數量不會有太大變化,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相對大幅度地減少。勞動力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於是乎就通過社會平均工資大額降低的方式來降低勞動力價格(工資只是勞動力價格的一部分,因為勞動力價格還包括廣義的稅收,即社會保險和公積金等)。社會平均工資降低的情況下,勞動力價格也相應降低,勞動力供應數量不會有大的變化,但用人單位讀勞動力的需求就會大幅度增加,於是就形成當今這種「人人有口飯吃,但工資都不高」的局面。更有甚者,工資過低、勞動力需求過大的情況下,形成民工荒的局面。
所以從第一個思路分析來看,廣義的稅收(社會保險、公積金)是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負擔的,而且勞動者負擔的份額更多!勞動者絲毫沒佔到用人單位的便宜,用人單位也絲毫沒為勞動者多付出工資外的福利,反而承擔了美名!
我們也可以用第二種思路來分析勞動力市場,得出的結論也是一樣的。也可以認為這個市場中,用人單位是供應者,勞動者是需求者,商品是工資和福利,貨幣是勞動力。很顯然,從這個角度而言,商品就成了生活必須品。生活必須品的性質是我們討論過,是彈性供應並且非彈性需求的。同樣得出勞動者負擔廣義稅收份額更多的結論!(具體分析不再贅述了,原理和方法與第一種思路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問題時,我們以勞動力市場來做分析,通過兩種不同的思路(其實是以兩種相反方向的眼光來分析問題),得出的結論都是:不論向誰徵收,都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共同承擔了社會保險和公積金,而且勞動者承擔得更多!
二、商品房政策(商品房的登記費、過戶費、貸款利息等)
同樣,商品房市場上,如果把商品房看成商品,把人民幣看成貨幣,那麼對供應者(政府、開發商、炒房者)和需求者(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子是生活必須品,彈性供應並且非彈性需求的。那麼針對房子的一切廣義稅收,大部分是由需求者(普通老百姓)承擔。如果用另一種思路,把人民幣看成商品,把房子看成貨幣,那麼普通老百姓就成了供應者,政府、開發商和炒房者就成了需求者。這時的商品——人民幣符合奢侈品的特徵,能得出同樣的結論。
因此,中央銀行兩次提高住房貸款利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對炒房者徵收高額的過戶費等措施,表面上看好象是限制房價,實際上經過我們的分析,最終而言還是普通老百姓承擔了大頭!
通過以上兩個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商品房市場的分析),我們都得出老百姓承擔稅收大頭的結論。這個結論可以推導出一條普遍的原理:供應者和需求者共同承擔了政府稅收,但非彈性的一方承擔得更多!這從原理上也很好解釋清楚,因為非彈性的一方就意味著數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敏感,所以是處於弱勢地位的;而彈性的一方意味著數量對價格變化敏感,是處於強勢地位的。因此非彈性的弱勢地位者吃虧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從這些經濟學原理里邊,大家也看清楚了,不論國家政策表面上是如何偏向普通老百姓,其實質上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我們可以更大膽地下結論,與普通勞動者無關的企業所得稅等企業應負擔的稅收,本來是企業的成本,實際上最終是由企業和勞動者共同承擔的,而且由於勞動者的非彈性特點,大部分都落在了勞動者的頭上。
順便再說說我在文中一筆帶過的增值稅問題。根據我們的結論,表面上增值稅是由消費者承擔了,但實際上還是生產、流通、消費者三方承擔的。把生產房與流通方的供需看成一個市場,再把流通方與消費者的供需看成另一個市場,就能分析出三方承擔的結論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那麼憤怒,認為增值稅完全是由我們普通老百姓承擔;但大家也更不要有什麼欣慰,因為對非彈性特點的消費者而言,承擔的是增值稅的大頭。
把我上一段話中的「增值稅」三個字換成任何一種國內的稅收、福利、保險、社會公共利益等,這句話都可以成立,哪怕是表面上與老百姓完全無關的
⑥ 列出你所知道的宏觀經濟學現象及作用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 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 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 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以上供參考。
⑦ 宏觀經濟學解釋現在的經濟現象
1、經濟的波動,就是這樣一種現象:經濟有時候很好,具體表現就是:整個社會一片繁榮,大多數人生意興隆,商人們大都覺得生意好做,人人有工作,人們收入增長迅速;但這一狀況通常短的只有幾年,長的或許有十幾年、二三十年的時間,但好景通常不長,經濟陷入衰退,表現為:生意難做,工作難找,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一片蕭條。當然,過一段時間世道又變好,如此,循環往復,一起一伏,波動也。我這里所講的宏觀經濟學,其順序就是:首先從解釋著短期的波動開始(這個階段的模型有比較嚴格的假設),逐漸放鬆假設,推進到解釋時間長一些(中期)的波動,然後才最後去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即貧窮與富裕的決定因素)。整個核心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有嚴格假設開始,然後逐步放鬆放鬆假設的過程,然後再由這一核心出發進行擴展——其實也是進一步放鬆假設的過程。
2、國家一直提倡擴大內需,拉動需求,並且實施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適當放鬆的貨幣政策.
這就說明政府的宏觀調空目標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同時,根據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IS-LM模型中的IS曲線右移,導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擴大投資,增加收入,實現國民經濟增長.
3、物價水平的起伏
在經濟的波動過程中,物價水平的起伏,特別是通貨膨脹這個怪獸的出現,危害不淺。中國政府當前如臨大敵,央行連發十幾道金牌約束貨幣量,就是對付通貨膨脹這個怪獸的。物價水平這個指標,在宏觀經濟學的整個邏輯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4利率的升降
在微觀經濟學里,利率只是使用貨幣的代價——價格。但在宏觀經濟學里,問題就復雜起來,原因是,現代的貨幣,在一國范圍內,已經不僅僅是被普遍接受的物品,而是被強迫接受的物品,各國央行壟斷了貨幣的發行權,而且貨幣的發行往往是沒有物質的擔保的,換言之,央行發行的是一文不值的不可兌換紙幣!這就使得利率的升降大多掌控在央行手裡,但銀行體系和公眾對利率的影響仍在,這就使得問題很復雜。由於貨幣之重要地位,所以宏觀經濟學的更貼切的名稱應該是貨幣理論,這觀點我是從張五常教授那裡聽來的。
5失業率的高低
失業率的高低影響著政府的神經——因為失業者不會投當權者的票!要想連任或上任,就得爭取這些投票者。
⑧ 如何理解宏觀經濟學
宏微觀經濟學僅僅屬於「經濟學基礎」,放在國外的經濟學系,也就只是大一、大二學生的基礎課程而已。要想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所謂「宏觀」經濟現象,光靠這裡面的知識遠遠不夠。經濟學基礎之上還有至少比如中級微觀、宏觀等層次。
而且《宏觀經濟學》僅僅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學派下的東西而已。並不代表就囊括了所有有關宏觀經濟現象的理論。
你說的宏觀經濟現象不知道包括哪些?這里可以舉些例子給你:
>常見的經濟數據解讀——涉及宏觀經濟學(基礎、中級),比如Y=(X-M)+C+I,經濟數據基本都反映這個公式里的東西,來判斷現在的經濟增長動力如何等等
>現在熱門的歐債、日本債務問題——涉及貨幣銀行學、金融、制度經濟、政治經濟等
>再如最近的「國五條」——因為是產業政策,所以能分析的角度就更多,宏觀面、產業面、微觀面、消費者行為學等等。
宏微觀其實真的不算什麼,就是經濟學的入門讀物。國外流行普及新制度經濟學幾十年了,在國內也就那麼幾所大學能提供相關課程而已。
補充一下,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有點哲學的意思。不論哪門哪派,那個程度,只要在解釋經濟現象的時候,前提明確、邏輯清晰即可。除非你要專門走經濟上的學術發展,否則沒必要專門去找各種專業書籍來看。平時多看點經濟類的科普讀物,在經濟訪談中注意別人的觀點的前提、邏輯什麼的,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