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問題:請用AD-AS模型來分析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短期經濟波動。
在短期內,如果AD不變,AS曲線發生位移,則會產生市場價格與國民收入反方向的運動。如果專AS的水平屬下降,市場價格會上升,而國民收入則下降,產生經濟發展停滯和通貨膨脹共生的「滯脹」現象。
在石油危機中,能源價格暴漲了5倍,由於生產要素投入的價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業在同等產量條件下,要求更高的物價水平,或者在同等價格水平下,被迫減少產量。從而使得SAS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原先超出潛在國民收入OY* 的產量OY減少至OY',均衡點由E移動至E',市場物價水平由P移動到P'。
結果是生產降到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價格水平則提高到高於充分就業時的水平,出現「滯脹」。由於影響宏觀經濟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總供給狀況惡化,使政府原先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遭到破壞。
總供給曲線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說明了在既定價格水平之下,總供給量的變動。使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
1、自然的和人為的災禍。
2、技術變動。
3、工資率的變化。
4、生產能力的變動。
B. 假如發生一場大的石油危機,政府應當怎樣作出反應宏觀經濟學
1,立刻尋找可替代能源。2,把大消耗給關閉。3,呼籲群眾減少石油用品使用。4,向外方調借石油。
C. 宏觀經濟學題目:其他條件不變,國際石油漲價,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怎麼移動,為什麼
國際石油漲價,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D. 宏觀經濟學:什麼叫正面供給沖擊為什麼石油價格下降是正面供給沖擊啊
總供給與總需求是用來分析GDP與價格變動關系的兩個重要的宏觀概念,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可以對宏觀經濟作出基本判斷。(關於GDP在筆記十二中討論過)總供給(AggregateSupply)記為AS,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企業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取決於價格水平、經濟的生產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種相關因素,既影響長期(潛在)總供給又影響短期總供給。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資源、技術對長期(潛在)總供給的影響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氣候、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構成對短期總供給影響更大一些。僅僅影響短期總供給的是投入品價格(工資率、原料價格等)。討論長短期的問題。又回到了潛在GDP這個概念,我們只需理解對生產投入要素以及科學技術是否發生了實質變化來區分長短期,涉及一個生產能力和實際產出的問題。總需求(AggregateDemand)記為AD,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中各部門所願意支出的總量,是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支出的總和,它既取決於價格水平,也取決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據總需求和總供給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產出和價格水平在這一點達到平衡,相應地決定就業水平。簡單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類似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分析,來幫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術進步是如何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從而決定總產出和總價格的的均衡水平。橫軸Q表示總產出(GDP),縱軸P代表價格總水平(CPI),總需求曲線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外國人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上將要購買的數量;它是向下傾斜的曲線;總供給曲線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企業所願意生產與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假定其他影響總供給的因素保持不變)。總供給曲線顯示了總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系。在長期中,總供給量並不取決於物價總水平,而是取決於經濟體的資本、勞動以及用來把投入變為產出的生產技術,因此總供給曲線為垂直線。在短期中,當物價水平背離了人們的預期時,由於錯覺、粘性工資或粘性價格的作用,供給量就背離了由各類生產要素所決定的自然水平。當物價高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高於其自然率,當物價水平低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低於其自然率,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AD和AS曲線的形狀與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似,但含義絕對不同,AD和AS曲線體現的是總產出水平和總價格水平的決定,其前提是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以及資本存量這類因素保持不變。現代經濟學中討論的函數關系都在類似的假定下;而微觀經濟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指的是單個的商品的數量和價格,其前提是假定國民收入、其他商品的價格等因素保持不變。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發現價格和產量的均衡值,所謂宏觀經濟均衡是指總產量和總價格水平這樣一種組合,此時,買者和賣者都不再願意改變他們的購買量、銷售量或價格水平。短期宏觀經濟均衡可能出現三種狀態:1、充分就業均衡,當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時的產量恰好處在長期總供給曲線上時,我們稱這時的宏觀經濟均衡為充分就業均衡。這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失業率處於自然失業率的水平上,這是宏觀經濟的理想狀態。2、低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失業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小於充分就業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3、通貨膨脹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於充分就業時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實際產出超過了潛在GDP的水平,推動了價格的上升。以上分析說明,宏觀經濟均衡很難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由於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出現了經濟的短期波動和商業周期。AD和AS曲線在受到非價格因素的外在沖擊(SHOCK)時,會發生移動。當物價水平(P)不變時,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等宏觀因素的變動會引起整條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凡是可能影響到社會對產品或勞務總需求的因素都可以稱為總需求沖擊。減稅、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出口需求的增加、對未來經濟走勢樂觀的預期等等都是正向的總需求沖擊;反之,則是負向的總需求沖擊;凡是可能引起社會總生產能力或成本變化的因素都可以稱為總供給沖擊。原材料價格的下降、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以及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會造成正向的總供給沖擊;反之,原材料價格的上升、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下降、台風、霜凍、乾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對工農業生產的破壞以及勞動力數量的減少等都會造成負向的總供給沖擊。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的引入,使宏觀經濟理論分析躍然紙上,為IS-LM模型的建立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奠定了基礎。
E. 宏觀經濟學:AS-AD模型怎樣說明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
石油價格走低帶動毛利率上升。由於原材料為石油深加工產品,毛利率與石油價格呈負相關。預期09 年毛利率較08 年提升1%。(本財經原創)推薦閱讀 國務院再出兩大穩市重拳 12板塊齊迎大利好 95基金巨虧超三千億八大金股前景樂觀(名單) 鹽湖鉀肥10股派16.72元刷新紀錄工行業績增長35.2%中石油降22% 高盛:鎖倉八成工行股份至2010年國資委調整大唐等3家央企主業寶安系舉牌追蹤 神秘散戶貼身
財務穩健。公司負債率合理,償債能力強,財務風險小。(本財經原創)
估值。在一系列假設之下我們預期公司09/10 年收入11.82/14.19億元,分別增長-3%和20%,實現凈利潤8667/9739 萬元,分別增長26.2%和12.4%,每股收益0.61/0.68 元。(本財經原創)
投資建議。公司歷史PE 和PB的平均值為24 倍和3.6 倍,中位值分別為16.91 倍和2.7 倍,我們認為給予公司09 年20 倍市盈率/2.6倍市凈率較為合理,目標股價12.2 元,給予「增持」評級。(本財經原創)
風險因素:石油和原材料價格波動,產品價格波動,下游需求會否受經濟影響進一步惡化。(本財經原創)
石油是關系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不僅滿足40%的世界能源消費,而且處於生產、運輸和消費等領域眾多產業鏈頂端。伴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2003-2007年,石油消費上升幅度佔世界石油消費增量的比重超過70%,這段時期,國際石油價格從24美元/每桶攀升至147美元/每桶的歷史高峰。作為石油凈進口國,在缺乏石油價格話語權的狀況下,國際石油價格風險暴露將威脅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國家經濟安全。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人們開始關注石油價格變動與世界經濟興衰起伏之間的關系,早期觀點主要集中於成本效應和財富效應。成本效應觀點認為,石油是基礎生產要素,其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總產出、勞動生產率和實際工資下降,在存在工資黏性的情況下,廠商勞動需求減少,失業率上升。財富效應觀點認為,石油價格上漲會造成石油進口國向石油輸出國的財富轉移,石油進口國消費下降幅度大於石油出口國消費上升幅度,從而導致世界總消費需求下降。然而,20世紀80年代的石油價格下跌並沒有帶來經濟學家預期的經濟繁榮,引發了對傳統解釋的懷疑。漢密爾頓等人實證研究了1949-1999年美國的經濟數據,發現石油價格在穩定時期上漲比下跌具有更大的沖擊效應,證實了石油價格沖擊的不對稱效應。穩定石油價格有利於實體經濟平穩運行,超過一定幅度的石油價格沖擊才會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另外,石油價格沖擊的持續性也很重要,如面臨暫時性的沖擊,消費者會通過降低當期儲蓄以平滑消費,導致實際利率上升。
鑒於石油價格沖擊傳導渠道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有研究採用隨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SGE)方法分析石油價格沖擊,該方法逐漸體現出其相對於VAR方法的優越性。早期嘗試是將石油價格沖擊視為類似技術沖擊的外生變數,從生產成本、實際工資、不完全競爭和資本利用率等幾個方面人手,將石油作為一種額外生產要素引入到新凱恩斯增長模型中,這為解釋石油價格沖擊的宏觀經濟效應提供了微觀基礎。國內學者劉強建立了兩部門混合經濟真實經濟周期模型,從理論上探討了石油價格沖擊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認為消費結構、相對實際石油價格和生產技術結構共同決定了GDP變化的方向,而投資率隻影響變化的幅度。研究假定資本與能源之間是可替代的。也有學者認為,已置資本的能源效率在短期內是不變的,可以採用非可逆資本形成機制(putty-claymechanism)描述能源和資本之間的替代關系。隨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不僅能夠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分析石油價格沖擊的影響,區分不同類型的石油價格沖擊,而且還能處理貨幣政策、投資調整成本、工資黏性、利率渠道、外部市場等因素的政策實驗。
大宗商品具有金融資產屬性,國際石油價格與IMF大宗商品總體價格指數變化具有深度聯動關系。國際石油價格已經是投資者判斷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重要參考因素,石油價格沖擊影響金融資產價格的傳導機制是理論和實務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研究石油價格與金融市場之間關系的文獻相對匱乏,且以實證研究為主。直觀上,普遍認同石油價格變動影響金融資產預期未來現金流和隨機貼現率,進而改變金融資產價值。米勒和拉蒂(MillerandRatti)採用VECM模型檢驗了美國股票市場指數與石油價格之間的長期關系,他們發現,在1970-1980年和1988-1999年,石油價格與股票市場指數存在顯著負向關系;而1999年之後兩者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消除。他們認為,可以由世界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股票市場和石油價格泡沫來解釋。
石油價格波動與金融市場系統風險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邏輯上講,石油價格波動性上升,致使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增加,導致隨機貼現率上升。石油價格對股票市場的沖擊效應也存在不對稱性,而且不同原因導致的石油價格波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也不同。凱利安和帕克(KilianandPark)發現,不同類型石油價格沖擊對股票市場以及不同行業股票收益影響不同,供給驅動的石油價格沖擊對股票市場的沖擊不是十分顯著,需求導向型石油價格上漲則導致股票市場較長時間內持續上漲,而石油市場特有的需求(如投機性需求或庫存調整)導致的石油價格上漲會導致股票市場在短期內持續下跌。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各國匯率波動性上升,石油價格是影響匯率波動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石油價格變動直接影響到石油輸出國和石油進口國之間的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水平,進而導致匯率市場供求狀況發生改變。虞偉榮和胡海鷗也發現,石油價格波動是美元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變動的主要原因,而我國實際匯率水平受到美元名義匯率與物價水平相對變動的影響。其次,石油價格沖擊對不同行業和部門的影響會導致一國貿易條件的變化,如果非貿易部門的能源消耗更多,那麼石油價格上漲將會導致實際匯率上升。菲爾瑞等人(Fioreetal)建立了三國開放經濟一瑚均衡模型,模型中包括美國、歐盟和歐佩克國家美元和歐元兩種貨幣,全面研究了石油價格對匯率的影響機制。另外,石油美元與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也使得石油價格與美元匯率之間的關系更緊密。石油美元具有游資性質,流人石油期貨市場與致羊群效應加劇,進而導致石油價格波動性上升。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歷次經濟衰退之前幾乎都伴隨著石油價格上漲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石油價格大幅上漲,貨幣當局有可能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水平利用利率、貨幣供應量等政策工具進行詬節。石油價格上漲導致貨幣需求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利率上升,投資受到抑制。另外,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物價水平上漲,在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購買力下降,消費受到抑制。或許石油價格沖擊引起的經濟衰退並不是因為石油價格本身,而是貨幣當局採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所導致的。伯南克等人(Bernankeetal)採用結構VAR模型估計了美國的經濟月度數據,模型模擬發現,當石油價格沖擊發生後,若美聯儲不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不會發生如此大的衰退。勒達克和斯爾(LecandSill)將石油價格沖擊引入隨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發現貨幣政策當局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水平採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確會導致實際產出更嚴重下降,最優貨幣政策就是保持利率盯住制不變。也有研究認為,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作用不能掩蓋石油價格的沖擊,即使擴張性貨幣政策也不能抵消石油價格的沖擊。漢密爾頓和埃雷拉(HamiltonandHerrera)認為,伯南克等人採用的模型滯後期太短。他們採用結構VAR模型重新估計了緊縮性貨幣政策在過去幾次經濟衰退中的作用,發現石油價格沖擊之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確導致實際產出下降,但貨幣當局無法運用貨幣政策完全抵消石油價格上漲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另外,石油價格與貨幣政策之間是相互影響的,貨幣政策不僅要對石油價格的沖擊作出反應,而且也要營造一種利率或匯率環境,反過來影響石油價格。克里欽(Krichene)認為,石油價格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取決於石油價格沖擊的類型,供給驅動型沖擊會導致利率上升,但低利率環境卻會導致類似2002年以來的石油價格波動上升。石油處在國民經濟產業鏈的頂端,並且是重要的國際大宗商品之一,其價格變動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石油價格風險溢價不容忽視,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結合當前國際石油市場狀況與我國國情,理清石油價格沖擊的來源和傳導機制對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今後值得研究的問題有:第一,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石油價格沖擊傳導機制,兼顧石油價格內生性問題,以及人民幣匯率調整對國內石油價格的影響。第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對石油價格沖擊傳導機制的影響。第三,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且原油和成品油市場尚未完全市場化,在能源體制改革中應體現石油價格沖擊的因素。第四,應重視股票市場對能源行業資本的配置作用,其能否准確反映石油價格風險決定了能否合理配置資源。
F. 宏觀經濟學中長短期總供給,總需求怎樣變化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反映短期中總供給與物價水平之間關系的一條曲線。在短期內,總供給與物價水平成同方向變動,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可以用粘性工資理論、粘性價格理論和錯覺理論來解釋這一點。
總需求(英語:Aggregate demand,AD)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指一個在一指定時期及物價的經濟體系(Y)內對最終物品及服務的需求的總和。這是商品及服務在一個經濟體系中任何可能價格水平下會被消費的總量。這是當一國的庫存水平是靜態時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需求,它也經常被稱作有效需求,盡管其他時候這個術語是區別開來的。雖然這在微觀經濟學中分析單一物品是對的,但在宏觀層面這想法並不正確。事實上,總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是因為三個不同效應的結果:庇古效應、凱恩斯利率效應、蒙代爾-弗萊明匯率效應。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1年)由社會可用於投資和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力總量。它取決於總的價格水平,並受到國內投資、凈出口、政府開支、消費水平和貨幣供應等因素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指一般指全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石油的價格上升:根據需求定理。石油的價格上升,短期總供給上升(可以賺更多錢),總需求減少(東西貴了,少人買了),長期總供給不變(科技水平沒有變化)
在短期,認為是其他條件不變,石油價格上升,需求減少。
當然也不一定,假如石油與糧食一樣被認為是生活必需品時,需求不變。
在長期,需求一樣減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時,(隨時間變化,科技必定會開發節約能源的東西)需求減少。假如科技沒有進步,石油一樣的必需品時,需求不變。
短期總供給,一定是增加的。
長期總供給,有兩種情況,當需求減少時,出現供給過剩,供給減少。
當需求不變,供給與需求平衡。
G. 宏觀經濟學,利用AD-AS模型分析石油價格下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石油價格上漲,行業的成本上漲,人們用於消費其他的錢減少,所以AD曲線左移。
用財政政策,減息……
只是參考
H. 宏觀經濟學中oil price shock什麼意思啊
oil price shock 翻譯過來就是 「石油價格沖擊」,宏觀經濟學上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人們開始關注石油價格變動與世界經濟興衰起伏之間的關系,早期觀點主要集中於成本效應和財富效應。
成本效應觀點認為,石油是基礎生產要素,其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總產出、勞動生產率和實際工資下降,在存在工資黏性的情況下,廠商勞動需求減少,失業率上升。
財富效應觀點認為,石油價格上漲會造成石油進口國向石油輸出國的財富轉移,石油進口國消費下降幅度大於石油出口國消費上升幅度,從而導致世界總消費需求下降。然而,20世紀80年代的石油價格下跌並沒有帶來經濟學家預期的經濟繁榮,引發了對傳統解釋的懷疑。
如何緩解和消除石油價格沖擊的負面效應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課題。從短期來看,貨幣政策是緩解石油價格沖擊的有效手段,它可以降低投融資成本和緩解通貨膨脹預期;而從長期來看,重點在於調整國民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結構,降低能源依賴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歷次經濟衰退之前幾乎都伴隨著石油價格上漲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石油價格大幅上漲,貨幣當局有可能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水平利用利率、貨幣供應量等政策工具進行詬節。石油價格上漲導致貨幣需求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利率上升,投資受到抑制。另外,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物價水平上漲,在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購買力下降,消費受到抑制。或許石油價格沖擊引起的經濟衰退並不是因為石油價格本身,而是貨幣當局採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所導致的。
降低石油價格沖擊的危害性,能源政策調整起著關鍵作用。
第一,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經濟增長對石油的依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西方發達國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降低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石油價格波動期間避免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第二,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依靠政府或市場手段調整市場供求,平滑石油價格波動。伊爾和蘇爾(YeandSnore)發現石油庫存信息能夠迅速准確地反映石油市場供求狀況,有利於更准確地判斷未來石油價格走勢。
第三,鼓勵替代能源發展,優化能源結構。有研究預計,2015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65%,因此中國必須發展替代能源。
第四,理順能源市場體系,徵收能源消費稅。徵收能源稅一定程度上能引導居民消費偏好,從長期來看,有利於降低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成本。楊繼生認為,我國通過行政補貼穩定能源價格的方式不利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且會進一步加劇能源短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