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政策學和經濟學,政治學是關系是怎樣的
[zhèng zhì xué]
政治學
(社會科學學科)
編輯
政治學是一門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狹義的政治學研究國家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廣義的政治學研究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公共權力的活動、形式和關系及其發展規律。[1-2]
『貳』 如何理解公共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的關系
至尊心,你好: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案例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博特「用腳投票」理論「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奧茨的分權定理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增長引致論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發展階段論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勞動生產率論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高度就業預算論。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政府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應搞平均主義。正義論。主張政府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樓主,好好努力啊。
『叄』 急求一份公共經濟學案例分析,要1500字
公眾知情權與政府公共服務制度的創新 —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為案例 摘要】本文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原理,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為案例,分析指出,政府公共性、信息不 對稱和交易成本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影響關系。要保持政府的公共性,避免信息不對稱,保障公民的 合法知情權,降低交易成本,使政府成功地治理社會,理順與公眾的和諧關系,就必須實現政府公共服 務創新,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確立公眾與政府之間以「委託—代理」為核心的一般均衡的契約關系。【關鍵 引言 天然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和公共產品,一旦在遭 到嚴重污染,完全影響居民生活、生產、甚至社會穩定 的時候,必須考慮分析造成這種突發事件的社會深層 原因。本文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為案例,分析闡述在信 息不對稱條件下,剝奪公眾的合理知情權,不僅將使公 眾喪失對政府的公信度,對政府成功治理社會產生嚴 重的負面影響,而且將加大交易成本,失去政府的公共 性價值。本文試圖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從政府公共服務創新的視角,思考政府角色轉變的實 現途徑和方式。並對公眾知情權的合理保障與構建問 題,提出相關政策與建議。 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 政府和公眾的雙重損失—交易成本 2005年n月份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車間突 發惡性爆炸事故,直接導致了松花江流域出現嚴重的 水污染事件。由於忽視安全生產而造成的重大安全突 發事件,不僅給松花江流域居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而 且也威脅到沿岸各國居民的用水安全。重大爆炸事故 發生時,公眾缺少對此類水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認 識,而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嚴重忽視了公眾的知情權。此 事件表明,知情權的缺失會給信息社會里的全體公民 帶來重大的消極影響:由於不知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 的重要情況,因而無法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很 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甚至會遭受重大的人身 和財產損失,而這種損失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導致,在 政府及有關組織真實地公開相關的信息的情況下本來 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原本是突發事件的嚴重爆炸事 故要導致的水污染嚴重問題,作為政府的有關部門, 面向公眾發布的卻是因要修理管道而面臨幾天的停水 現象。公眾知情權的喪失造成了巨大的,在某些方面甚 至是難以彌補的損失。這些損失不僅包括人們的生產生 活受到影響,而且經濟增長的各方面也受到極大的消極 影響。如果我們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考察,就會發 現,它更主要的是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提高。 交易成本(也稱交易費用)的思想首先是由新制度 經濟學的創立者科斯在他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 質》中提出來的。他認為,「市場的運行」或者說是「價格 機制的利用」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它突出表現為獲得市 場信息是需要成本的。隨後,新制度經濟學的又一重要 代表人物威廉姆森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 念,他認為,交易成本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摩擦力,一般 是指在經濟運行中各種制度安排的成本。此外,還有一 些學者也提出各自不同的交易成本的概念,其中比較 有影響的是張五常的概念。張五常認為,所謂的交易成 本實際上就是制度成本,它與制度相伴生,而不一定總 和交易聯系在一起。 2005年末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個牽涉到社 會、經濟、政治等多個層面的問題系統,因而帶來的損 失也必然在這些層面上都有體現。或者,以本文的視 角,此次突發的水污染事件造成了社會、經濟、政治等 多個層面上交易成本的提高。例如,從社會層面來看, 它嚴重阻礙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正常交往,人們的生 活、工作、學習的秩序被嚴重干擾,要維護正常秩序須 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交易成本」。學校停課,工廠停 工,用水大戶更要停業,由此而言交易成本極大提高 了;從經濟層面來看,此次突發的水污染事件,不僅給 公眾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同時更給黑龍江省的旅遊、 會展、交通、零售、餐飲等行業以相當沉重的打擊,有學 者預計,2005一2006年黑龍江省經濟增長率將因此而 降低1一2個百分點。原有正常的經濟交易或者不能進 行,或者要花費更多的成本來進行,比如要採取更多的取 用水措施來調劑必要用水的不足。這樣,原本應獲得的 交易收益,一部分失去了,一部分被多付出的交易成本抵 消掉了,所剩的必然要少得多,經濟運行指標的下降也就 是很自然的事了。這樣的損失,不可謂不大。
『肆』 經濟學基礎-簡答什麼是公共資源
公共資源是不具有抄排他性卻具有競用性的物品。
排他性是只有對商品支付價格的人才能使用該商品。
競用性是如果某人已經使用了某商品(如某一火車座位),則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時使用該商品。
如海魚是不具有排他性的,我們很難阻止漁民自由的在公海上捕撈海魚,但海魚是具有競用性的,當某人捕撈到一些海魚時,其他人所可能捕撈到的海魚數量就減少了。所以如海魚不具有排他性卻具有競用性的物品是公共資源。
『伍』 微觀經濟學中什麼是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不完全具有這兩種特徵的稱為「准公共產品」,如公園、電影院等。
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一是非競爭性。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例如國防保護了所有公民,其費用以及每一公民從中獲得的好處不會因為多生一個小孩或出國一個人而發生變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氣中的污染是一項能為人們帶來好處的服務,它使所有人能夠生活在新鮮的空氣中,要讓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鮮空氣的好處是不可能的。
『陸』 公共經濟學的公共經濟學的地位
公共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決定。如單個消費者、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單個產品市場的經濟行為等經濟現象。微觀經濟學認為它所要研究解決的是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大經濟問題。
公共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十分密切,微觀經濟學研究價格機制、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而公共經濟學把政府看成一個經濟活動主體,該主體為實現其經濟利益最大化而生產和消費。因此,微觀經濟學的優化資源配置的研究目的同樣適用於公共經濟學。例如,公共經濟學把稅收看成是政府的成本與價格,通過財政收支的研究來弄清納稅人的每一筆稅金是否實現了最大化,政府的每一筆開支是否實現了最大化。
此外,公共經濟學廣泛運用了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分析工具,如個量分析、量-本-利分析、均衡分析、邊際效用理論、供求理論等。
公共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是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它們兩者共同組成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宏觀經濟學的中心論題是對國民收入這個經濟總量作分析,研究國民經濟總量和一般價格水平決定等經濟問題。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一個國家的資源是否被充分利用,貨幣和儲蓄的購買力是否變動,生產物品的能力是否增長,這三大經濟問題。
政府的職能與宏觀經濟學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系。經濟發展是一個從非均衡到均衡的過渡,在過渡的進程中實現質和量的提高。市場機制在微觀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價格調節著生產和消費。特別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價格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完全競爭市場的前提條件是苛刻的,市場機制在微觀經濟領域有效,在宏觀經濟領域可能會失靈。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價格調節的作用相對有限,政府調節的作用就十分必要。客觀上要求存在一個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干預、代表全民意志活動的集體,這個集體就是國家和政府。
公共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20世紀早期形成於英國,後來在美國、法國和北歐國家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福利分為個人福利和社會福利。個人福利是指一個人獲得的滿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樂」的同義語,這種滿足既包括個人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也包括個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社會福利是指一個社會全體成員的個人福利的總和或個人福利的集合。在社會福利中,能夠直接或間接用貨幣來衡量的那部分社會福利,叫做經濟福利。經濟福利就是福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福利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原則已經成為公共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所謂帕累托最優是指如果任何一種改變現狀的資源配置方式或措施都會至少使其中一方遭到損失,那麼原來的方式就是帕累托最優。福利經濟學以帕累托最優原則揭示了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問題,而這對於公共經濟學也十分重要。為了實現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福利的增加,人們必須要打破過去的平衡而尋求新的平衡,帕累托最優原則是公共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公共經濟學與政治學和倫理學
政治學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學,政治學的定義是與政治的定義聯系在—起的。政治本質上是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圍繞著特定利益,藉助於社會公共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因此,政治學就是研究這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即政治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首先,政治學以政治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政治關系具有多種外延形態,如政治行為是政治關系的行為形態、政治體系是政治關系的組織和制度形態,政治文化是政治關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態,這些形態也都是政治學研究的對象。其次,政治學以探求政治關系的發展規律作為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因此,政治學既要求對於政治現象的描述和對於政治表徵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關系的本質聯系及其發展運動。第三,政治學是一門科學,它要求人們以客觀政治關系為研究對象,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從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學成果和結論必定對於人們認識政治現象、掌握政治規律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所謂倫理學,就是關於道德的科學。倫理是一種認知對錯的信念,是一種大眾認知的規范。倫,「猶分也」,引申為人與人的關系之意,理,「猶類也」,引申為道理和規則之意。 「倫理」便是處理人們相互關系所應遵循的道理和規則。政府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其決策首先考慮到政治影響,政治因素對政府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力。公共經濟學與政治學、倫理學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政府的許多經濟行為是藉助政治學的框架來完成的,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公共經濟學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越來越多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強調政府幹預經濟的新古典綜合派的觀點,都說明經濟學與政治學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選擇行為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倫理標准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問題,使公共經濟學與倫理學、社會學等有了內在的聯系。
公共經濟學與法學
法以確立人們之間權利、義務的辦法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在階級社會里,就階級統治的角度來說,人們之間的關系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關系,如國家機構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統治者個人或集團之間的關系,統治者個人或集團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另一類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各種關系,這些關系的具體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方面。法學為公共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礎。在公共經濟學中,規范地判斷政府的經濟行為具有相當的難度,即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作什麼,哪些是政府經濟行為,哪些不是政府經濟行為。法學可以提供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實證主義法學把國家等同於法律規范,不承認存在一個可以了解的、人格化的國家。而且許多政府行為必須通過法律規范來實施,如反壟斷法。美國1890年就通過了反托拉斯法——謝爾曼法。
『柒』 公共經濟學中涉及理論歸納
至尊心,你好:
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一個對象——政府經濟行為
兩根理論支柱——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三大專業內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論特徵——宏觀性、實用性、多樣性、可探討性
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政治領域的人和經濟領域的人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體利益不同,分別表現為獲得選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選民)或預算最大化(官員)等。
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如果只有兩個被選方案,多數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個被選方案,就會出現「投票的悖論」。
投票的悖論——對多個被選方案進行投票,會出現循環投票、無勝出者的現象。 案例
單峰偏好理論擬通過修正阿羅五原則解決投票悖論。其內容是限定每個選民的偏好只能有一個峰值。
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滿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環投票困境的決策機制並不存在。
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義和在現實中的表現。
中位選民——將處於所有投票者最優偏好結果中間狀態的投票者。
中位選民定理——中位選民最偏好的公共產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數規則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用腳投票」理論:居民在一國之內遷徙的本質是尋找公共產品提供水平與個人稅負之間的均衡。
這一理論因其忽視了投票的悖論、地方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評。
奧茨的分權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誤識論
公共支出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社會經濟越發展,公共支出越擴張。
用於維護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動規模擴大是公共支出擴張的兩個重要原因。
增長引致論
此理論認為公共支出擴張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則有內外兩個原因,內在為經濟發展,外在為戰爭與災難。
發展階段論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共支出的重點不同。
勞動生產率論
此理論從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政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不同出發,分析認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
預算均衡論。認為以市場競爭為前提設立的各項財政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內部的自動穩定器,無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稅收作為自動穩定器發揮作用。預算均衡論在實踐上體現為年度均衡預算和周期均衡預算。
功能預算論。以凱恩斯主義為理論基礎,著眼於預算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追求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其核心是相機抉擇。
高度就業預算論。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由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凈稅收入來確定,預算要保持一定的財政盈餘,用於公債的還本付息。強調預算不只要燙平經濟周期,而且要致力於在經濟循環中取得動態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
功利主義。功利即效用,效用遞減規律是其基礎。(1)政府應取得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應搞平均主義。
正義論。主張政府應選擇公正的分配政策,應使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機會平等論。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強調分配過程的正當。反對以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權利。
倒U型理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收入分配將「先惡化,後改善」。早期惡化和後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響。
新福利經濟學。帕雷托認為公平會影響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優和帕雷托改進的概念,強調提高效率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卡多爾和希克斯以「假想補償原則」進行了發展,表明以效率為目標的分配,能夠不斷地提高整個社會福利。
樓主,好好努力啊。
『捌』 政府經濟學里公共物品指的是什麼
公共物抄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襲一個概念,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對而言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可以用是否具備排他性和對抗性來確定。
如果某種物品同時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種物品無疑就是純公共物品,很容易與私用物品區別開來。可是,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特徵不一定同時存在。如果某種物品只存在一個特徵,可稱其為准公共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即混合品。因此,整個社會的物品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即純私用物品,純公共物品和混合品。
『玖』 經濟學公共物品的分類。
可將公共物品分為兩大類,即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回競答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認為,國防、治安都是最典型的純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一般通過納稅間接購買而被動消費,消費時無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擁擠性,即准公共物品消費時消費者人數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擁擠而產生消費者的競爭。准公共物品可以部分間接購買,部分直接購買,消費時可以部分地分割,政府和私人皆可以提供。例如教育、醫療衛生、收費公路等。
『拾』 公共經濟學與財政學的關系
1、區別:
研究內容不同:
(1)傳統財政學是國家理財之學,是政府收支管理學,傳統財政學可稱之為狹義公共經濟學;公共財政學是公共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或政府經濟學,是研究政府資源配置的經濟學,現代公共財政學可稱之為廣義公共經濟學。
(2)研究對象不同:傳統財政學研究政府的收支及管理行為,其特有的主要矛盾是收與支的矛盾。
傳統財政學從研究對象所涉及的范圍來看有大小之分,大范圍包括國家預算、預算外資金、國家信用、國有企業財務及銀行信貸等。(計劃經濟時代,大財政,小銀行,財政范圍包括銀行)。小范圍包括國家預算、預算外資金、國家信用和國有企業財務等。(改革開放後,銀行從財政中獨立出來,逐漸與財政平起平坐,財政不再包括銀行。)
現代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公共部門的經濟活動或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其特有的主要矛盾是公共部門資源配置是否有效的矛盾。
現代財政學從研究對象所涉及的范圍來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范圍的僅包括國家預算控制下的政府活動領域。廣義的包括公共部門活動所涉及的所有領域。與傳統財政學相比,現代公共財政學的研究范圍由政府收支及管理行為擴展到公共選擇和公共管制等活動 。
2、聯系:它們都可以統一在公共部門經濟學的范疇里,傳統財政學可稱之為狹義公共經濟學,現代公共財政學可稱之為廣義公共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