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是怎樣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作出經典闡述的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版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權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
結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③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及理論意義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唯物史觀的發現及其偉大意義
1.唯物史觀的發現
(1)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一生中有兩大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是通過「兩個歸結」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他說「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2)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社會歷史條件
唯物史觀是時代的產物,在過去的時代就是最天才的頭腦也不能把它硬想出來,只有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才能發現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化,人們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會制度都在變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發現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進程;才能鍛造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即無產階級,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適應了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需要而產生的。
(3)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理論前提
任何理論的發現和創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論為前提。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對於唯物史觀的發現和創立來說,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特別是18世紀以來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會歷史曾經提出不少有價值的思想。例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等人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看到了階級斗爭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他認為法國大革命不僅是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的斗爭,而且也是無產階級同封建貴族、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對此,恩格斯評價說:「這在1802年是極為天才的發現」;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重視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試圖探究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發現了財產關系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運用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去說明社會歷史,他認為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並且這個發展過程是服從於一定的規律的。上述思想家關於社會歷史的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思想理論前提,普列漢諾夫指出:唯物史觀「事實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觀念的發展的合法產物。馬克思的理論包括了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並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
2.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偉大意義
(1)使唯物主義哲學發展成完備的哲學,宣告唯心主義的破產。列寧指出:馬克思加深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使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包括唯物主義自然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徹底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
(2)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恩格斯指出:「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於馬克思。由於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
(3)使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了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指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給人類特別是給工人階級的偉大的認識工具,可以使「人們過去對於歷史和政治所持的極其混亂的武斷的見解,為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列寧語)。
④ 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序言有什麼關系
序言共由5段組成,整篇文章的內容結構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資本主義制度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從資本主義經濟最基本的三個要素(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制度)著手去研究資本主義經濟;(2)簡單介紹寫作政治經濟學的計劃,著重介紹第一分冊的主要內容。第二部分是敘述研究經濟問題的動機和原因。該部分指明了「最初動因」,並且也是正確批判「法蘭西思潮」的需要。第三部分是經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實質,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體系的完整綱要。包括5個方面,分別是:(1)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會系統的復雜結構;(2)概括和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劃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的標准;(3)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揭示了社會革命的客觀根源;(4)指出了社會變革的種類和條件;(5)概括了社會歷史演進的基本形態,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一般規律性,論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第四部分是回顧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創建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具體過程。(1)1843年3月,馬克思退出《萊茵報》,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上,寫了第一部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從客觀的物質條件出發論證了法的本質,標志著唯物史觀的萌芽。(2)1843年,馬克思到巴黎後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筆記》並准備出版兩卷集的經濟學著作《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3)移居布魯塞爾後,馬克思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布魯塞爾筆記》並寫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於1846年夏,與恩格斯合作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該書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4)1847年,為批判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普魯東而寫了《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第一次科學的表述。(5)1850年,在不列顛博物館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1859年,完成對政治經濟學綱要上的批判,寫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並在該書的序言中,以正面論述的形式,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體系的完整綱要,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和實質,做出了經典式的論證。
⑤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回答你這個問題前給你看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 ,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