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制度經濟學是屬於國民經濟學、理論經濟學還是政治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
Ⅱ 為什麼學經濟學要學經濟史,學政治學要學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思想史,歷史真的特別有用嗎奴隸社會的政治制
因為經濟史是經濟學的一部分。正如部分之於整體,亞洲之於地回球。沒有了解部分答,便不能說你對整體有全面的了解。
歷史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的豐富多彩,充滿了人性和發展之光,這本身就是歷史的一個重要價值。歷史的借鑒和啟示作用是歷史的一個重要意義,但不是全部。
通過歷史可以了解發展史,體會該學科領域在某一階段的特徵,體會各理論的由來,根據及理論與現實的重要聯系,這很重要
Ⅲ 政治經濟學中的社會經濟制度說的是什麼
社會經濟制度主要是指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的制度載體,還包括分配製度等。
Ⅳ 什麼意思政治經濟制度
我個人覺得,政治來制度源,是按照一定的政治思想,反映一定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維護和鞏固一定的生產關系的制度,屬於上層建築。
而經濟制度是對生產關系的制度確認,屬於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制度。它本身的制定過程,就是一個政治過程,因此是政治與經濟的交融,所以是政治經濟制度。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就是政治經濟學。
Ⅳ 請問四川高考中政治的三大塊(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各占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歷史的三大塊
比例我到是不清楚,反正問答題一般都包含。在選擇題中,哲學稍微多一點,最後的3到5個選擇題一般是政治學。其實我個人來看,我認為哲學是最簡單的,因為它有很多原理都是相對穩定的,而政治經濟學往往會放在一起考。比如用經濟學說明水利工程建設的意義。然後第二問就問用政治學常識分析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國家政府體現的。。。。。 其實要學好政治還是要先把基礎東西掌握好。
例如,清楚唯物論嗎?辨證法?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等等
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家職能?政黨的一些知識。只有清楚它們包含什麼,你才知道從哪下手,否則,不管看到再簡單的題目你也不知道從哪開始。
對於歷史來說,你說的三大快應該是中國古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吧。
在中國古代史中考試內容一般很少的。一般出現在選擇題目中。所以你必須要知道中國古代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思想方面。經濟制度,政治制度。)
世界近代史是個大的范圍。它很重要。需要你平時的積累。但是現在實在沒有辦法,唯一的方式就是做題去吧。就算成績很差也應該做題,不要管自己會不會。先做,腦海里有個思考的過程,然後再對答案,看分析。自己記不住的就拿著筆記下來。做多了就有感覺了。這里記住幾典型國家的內容。比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工業革命,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等等,
中國近現代史,其實一般都只是考近代史,現代一般只考改革開放吧。而且一般在選擇題目。最重要的就是記住 1中國資本主義民族經濟的發展過程。2近代歷史上的幾次大活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時間。然後在與同期的世界國家對比一下,比如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等。
以上是我對歷史和政治的一些看法吧。下面給你點資料。你可以把它列印下來,因為我也是噢。呵呵。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高中歷史考題大綱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2、春秋戰國時期,有利於結束分裂混亂局面。走向統一的因素。
諸侯國爭霸戰爭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
華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融合。
各國變法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促進舊制度瓦解崩潰和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建立,秦國實力的強大為統一準備條件。
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後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又為統一提供了思想武器。
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
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3、試簡述「漢承秦制」的表現、作用和實質
(1)兩漢基本上承襲秦朝制度,在廢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對秦制又有所損益變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漢武帝以後,漢朝實行了一套比秦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使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②察舉制度。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形成,對中央集權不利。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光武帝對諸侯控制也很嚴。
又如經濟上,兩漢實行編戶制度。
(2)這些措施有力鞏固了秦漢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在解決王國問題的同時,建立起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即察舉制等。兩漢選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強了對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於兩漢強盛局面出現和社會歷史的發展。
(3)漢承秦制的實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是兩漢統治者在吸取前朝滅亡教訓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剝削控制,強化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體現。
4、漢朝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開始走向世界,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說明上述結論,並簡析這一現象的原因。
(一)表現——實際是一道列舉題。
政治:與朝鮮、日本的使節外來;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來朝。
經濟:鐵制生產工具輸往朝鮮;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
文化:中國先進科技文化傳播到歐亞等地。
(二)原因:——實際是提問外交頻繁的原因,根據一般的原理不難得出答案。
國力強盛,文化繁榮;
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政策。
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交通)。
5、東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經濟方面有哪些異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這些反映又說明了什麼?
解析:注意第一問的時間限制;比較對象的限制;內容的限制(政治、經濟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權、階級關系、治亂、分裂統一等;經濟主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文化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意識形態等。第二問注意「各」字。
(一)不同點:
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出現描述戰亂的《木蘭辭》;南方詩歌多描寫愛情。
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出現總結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齊民要術》。
江南經濟進一步開發——科技文化進一步發(王羲之、祖沖之)
東晉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政治黑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表達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二)相同點:
南北方都出現政權更替頻繁的局面。
佛教廣泛流行——石窟藝術和宗教畫流行。
(一) 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6、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1)兩漢、魏晉時期察舉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導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權地位的形成。
(2)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度。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隋煬帝時期建進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期增加錄取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制度。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3)北宋鄉、省、殿三級考試制度形成定製。考試科目減少,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錄取名額增加。
(4)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制度走向極端。
(5)近代以來。戊戌變法廢除八股取士;1905年廢除科舉制。
。
10、北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有何突出特徵?其中三大發明得以獲得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麼?這些偉大發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解析:科技發展情況從動力、環境、機遇等方面考慮。
(一)特點:與有開創性、開放性;領先於世界
(二)條件:
(1)北宋時期封建經濟在隋唐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展,其推動了我國傳統科技的發展,使偉大發明在當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北宋文化的繁榮對印刷術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唐以來海上貿易和造船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促使指南針在北宋時期用於航海。
(4)北宋時,民族政權並立,戰爭不斷,這促進了火器的發展。
(三)原因
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造成的。
11、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為什麼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逐漸漢化?
條件
(1)完成本民族的統一,建立政權,並盡可能使政權封建化。
(2)發展生產,增強實力,特別是增強軍力,乘中央政權力量虛弱之時發動進攻,入主中原甚至統治中國。
(3)入主中原後,必須廢棄本族落後的生產方式,採取漢族封建化的經濟政治制度。
(4)必須聯合漢族地主階級,聯合統治。
(5)必須打碎本民族的部落組織,使本族和漢族雜居相處,以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融合。
(6)必須採取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
原因: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方面考慮
18、康乾盛世出現的表現與原因。
答案:
首先,從康乾盛世的表現來看:
政治方面,國土遼闊,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經濟方面,農業生產恢復與發展,耕地面積增加,手工業更加發達,商業較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民族關系方面,各族人民聯系加強,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對外關系方面,挫敗了沙俄的侵略企圖,捍衛了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這些與以往的歷史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應該是值得頌揚的。
其次,深刻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清初調整統治政策,改革賦役制度,廢除人頭稅,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寬松,有利於經濟恢復與發展;平定少數民族貴族的分裂與叛亂,打擊沙俄入侵,收回台灣主權,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三位皇帝注重個人政績,勵精圖治,成為盛世的開創者和維護者;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盛世的真正創造者。
最後;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這種盛世局面只能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迴光返照,暗含著衰落與危機。主要表現在: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沖擊並削弱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為維護封建統治,對內採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對外實行消極防禦的閉關鎖國政策,這只是封建制度的強心劑;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間產生。這些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勢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劇封建社會的統治危機。
34.隋庸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有什麼創新?各有哪些進步作用?
答案:
①隋朝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強丁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隋朝甸立丁科舉制度.唐朝繼承和完善。這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文化索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朝沿用並改革北魏以來的租調制.開始以庸代役,唐朝實行租庸調制,庸不再有年齡限制,這就保證了農民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使國家得以富強起來。
唐朝中後期實行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馳.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農民負擔相對減輕。
35.簡述唐代中期我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兵制的演變,分析它們各自演變的主要趨勢及其共同原因。
答案:
①演變:庄園製取代均田制;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募兵製取代府兵制。
②趨勢:從封建土地國有制為主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為主發展;征稅標准由人丁多少為主向土地、財產多少為主發展;兵源由國家徵兵向國家募兵發展,由均田戶按規定服役向自由應募發展。
③原因:由於封建經濟發展和土地買賣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租庸調制和府兵制也無法推行。
其實 還有一些 因為弄不下了 就沒辦法了,呵呵。祝你好運氣。哎、好累。睡覺了 希望明天早上不要遲到。呵呵
Ⅵ 政治經濟學、規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相互之間的關系與區別
1、是否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依據。這里的「價值判斷」,通俗地講就是對經濟事物是「版好」還是「權壞」的認定。如果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則為規范經濟學;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壞,僅僅是就事論事,那麼就是實證經濟學。「實證」,就是實例證明。 2、解決問題不同。如果解決的是「是什麼」問題,則是實證經濟學,反之,如果解決的是「應該是什麼」,則為規范經濟學。 3、是否具有客觀性。規范經濟學中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於對不同行為的成本收益的價值判斷的差異上。正因為如此,其分析結果帶有較濃的主觀色彩;而實證經濟學是就事論事,所以分析結果是客觀的。 4、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二者並不是絕對排斥的。在現實經濟分析中,兩種方法是經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對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熱點,就常常兩種分析都會使用。分析通貨膨脹的後果,一般屬於規范分析;討論採用何種措施反通貨膨脹,亦是規范經濟學的范圍;一旦方法選定,具體的政策設計則屬於實證經濟學。希望回答你能滿意~~~
Ⅶ 制度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的,就跟大學里馬原,思修,毛概地位類似,是政治內課,涉及到容了經濟學部分,但只是馬克思個人的,不是主流。西方認為政治經濟學只是馬克思受古典經濟學影響結合社會主義提的分支,不怎麼關注。制度經濟學是主流經濟學的分支。政治經濟學應該是在人文學院或者馬克思主義學院,制度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學院的。
Ⅷ 為什麼學經濟學要學經濟史,學政治學要學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思想史,歷史真的特別有用嗎奴隸社會的政治制
歷史,包含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學歷史,是知一種背景下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應怎樣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從而思考當下的背景軍事,外交,政治,經濟又該如何做
Ⅸ 什麼叫政治經濟學
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資產階級。1825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面臨這種形勢,資產階級更加需要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庸俗經濟學者拋棄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許多科學成分,致力於抹煞階級利益的對立,用各種各樣的辯護理論,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領域中,到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了古典政治經濟學。
19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產生了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但是它們不了解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維護小私有制的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私有制。
在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應用政治經濟學剖析資本主義方面作了最初的嘗試。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尖銳和無情的批判,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恆性,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於他們在理論分析上還不能擺脫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范疇的限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創造新社會的社會力量和正確途徑,只能陷於空想。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志,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Ⅹ 政治經濟學什麼是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來制度定義為以市源場經濟為基礎,以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有限責任制度為核心,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
在較為具體的層面,現代企業制度大體可包括以下內容:
1、企業資產具有明確的實物邊界和價值邊界,具有確定的政府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所有者職能,切實承擔起相應的出資者責任。
2、企業通常實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組成的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並有效運轉。
3、企業以生產經營為主要職能,有明確的盈利目標,各級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工按經營業績和勞動貢獻獲取收益,住房分配、養老、醫療及其他福利事業由市場、社會或政府機構承擔。
4、企業具有合理的組織結構,在生產、供銷、財務、研究開發、質量控制、勞動人事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和機制。
5、企業有著剛性的預算約束和合理的財務結構,可以通過收購、兼並、聯合等方式謀求企業的擴展,經營不善難以為繼時,可通過破產、被兼並等方式尋求資產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