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馬原經濟學論文

馬原經濟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26 16:23:36

① 求一篇馬原政治經濟學論文,要求理論聯系實際(社會實際或專業實際),參考馬原課本4-5章,字數不少於3000

上周通宵了4個晚抄上,也沒啥進襲展,我室友人家直接找的畢業論文網代做的,網路里搜 畢業論文網 第一個就是的,記得網站是 Lw54 的那個,居然直接過了,這周我也想開了,不行就找人寫,宋思明說了,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② 馬原論文3000字

論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具體如下: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科學。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所謂時代精神也就是對一定時代的本質、主題和基本特徵等方面的概括。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發展趨向方面的主題、任務及其精神需求,它滲透在這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各個方面。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指引著無產階級時代前進,推動文明進步,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自覺地植根於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

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檢驗、豐富和發展自己,科學地回答了時代在不同階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它是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科學。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質。.

只有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從根本上說,就在於以實踐為基礎,深刻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從而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

因此,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也只有緊密結合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主觀能動性是人類認識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有意識的活動能力。主觀能動性是人類所特有的,人們應當以客觀規律和客觀事實為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自覺想問題、辦事情,才能把事情辦的更好。

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圍繞著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開展的。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只有以實際問題,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不斷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並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思考提高。



(2)馬原經濟學論文擴展閱讀

論文要求規范:

1、正文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2、參考文獻

為了反映文章的科學依據、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供有關信息的出處,正文之後一般應列出參考文獻表。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③ 求一篇1000字原創的馬原論文。用一個原理論述一個社會事件或者現象。求求求求~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方法論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方法論價值,體現為客觀性與主體性、科學性與人文性、決定性與選擇性、共時性與歷史性、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應當吸取馬克思這一理論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論/當代意義

哲學的經濟學分析和經濟學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理論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體現出豐富的方法論思想。認真清理和總結這些思想,無論對於我們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還是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既非單純經濟學也非純粹哲學,而是在融合兩者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質科學。這種「新質」,就在於它打破了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察經濟問題的方法:或者從主觀概念、理性原則出發剪裁、套用客觀經濟現實,否認後者是前者的基礎;或者停留和止步於客觀經濟現象的表層,否認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前者是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後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經濟哲學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哲學的貧困》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他批評蒲魯東從普遍理性出發建構經濟學的哲學體系,把經濟范疇視作「不依賴實際關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而他關於經濟學要能夠真正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跳出哲學的圈子研究經濟現象的思想,則蘊含著從經濟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唯物主義經濟哲學思想。同時,對庸俗經濟學思想的反思,使馬克思意識到,經濟哲學要走出「在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對「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誤區,[2]就必須突破以往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同時發揮主體能動性,沖破思想障礙,敢於進行理論創新。
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之大成的《資本論》,既與馬克思立足於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實,從現象分析中揭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關系、運行機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謎底」有關,又與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當時的經濟學、哲學思維成果基礎上,善於走出哲學和經濟學各自的理論藩籬,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無聯系。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最終實現了其哲學與經濟學成果——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論的有機 統一。
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經濟哲學研究,他不是躲進書齋給自己設定純抽象思辨的命題,在主觀玄想中構造體系,而是立足經濟現實,捕捉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不囿於「現存」和既有的方法、結論,而是讓「思想的閃電」在劃破理論的迷霧中,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真諦。
今天,雖然時代的巨變使經濟哲學研究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與馬克思那個時代有了極大差異,但馬克思當年從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角度研究經濟哲學的思路和方法,仍能為我們從事當代經濟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在此,不妨借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經濟哲學要想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3]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體特有的能動性,破除陳舊的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敢於創新,與時俱進。
二、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科學性與人文性,分別從物與人的角度,體現了人類對世界的兩種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前者強調客觀性和事實評價,後者強調主體性和人文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的對象,無疑是「現實的人」[4]。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既是「社會關系的總和」,[5]又是能動的、有價值、理想追求的主體。因此,經濟哲學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應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這種辯證統一,體現得尤為徹底。
馬克思既反對從所謂「純粹的客觀性」或單純的技術理性、經濟模式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撇開主體的人和缺乏對人的價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體現、發展願望的人文關懷的理論,把人降低或等同於「物」和單純「經濟人」;同時,又反對從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義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拋棄客觀的物和缺乏對客體分析的「人文關懷」,只能使人成為虛假的主體和片面的「道德人」。與資產階級經濟學或哲學不同,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時,把它們視為以人的生產實踐為基礎和中介的合規律的過程,強調無產階級解放之路的尋求,首先必須深入到客觀的經濟底層,同時,又關注現實的人尤其是無產階級的地位、處境、命運和出路,認為自己的理論就是為「倍受壓迫」的那個階級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6]因此,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對「人」的探討既以對客觀事實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又以對人的價值追求和發展要求為目的;對「物」的探討既以人的價值取向為參照,又注重從物的基礎、本源角度探究人文關懷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鑒馬克思科學性與人文性辯證統一的方法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有助於我們關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增長、轉型、變化、發展的現狀、歷史和未來趨勢,立足科學的實證經濟學,從人化了的客觀世界中認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基質及其本質規律,為理解和滿足人的價值需求、人生的現實性、時代的變易性、社會生活的真偽性,以及准確定位與之相應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觀依據;同時,也關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體現自身價值、發展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善於運用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人的價值要求的客觀范圍和內在層次,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質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價值,體現生存的意義,感到人生的溫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體言之,經濟哲學要研究宏觀的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社會進步三者間的關系,研究微觀的諸如經濟發展、轉型引發的利益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與經濟、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經濟乃至社會心理與經濟等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三、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
決定性與選擇性則側重於從實踐角度表述主客關系。決定性即承認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是有自身規律可循的自然歷史過程;選擇性即承認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又是歷史主體的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前者肯定客觀世界和其規律的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後者肯定主體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認為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一身兼任「劇中人物」和「劇作者」雙重身份。[7]因此,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運動的規律,是通過現實的人的有選擇的能動性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的實踐是聯接兩者的中介,正是在實踐基礎上,兩者達到了辯證的統一。經濟哲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於通過對經濟現實的理性考察,為發揮人的自主能動性提供理論根據,因此它應當從決定與選擇的統一角度,研究作為客體的世界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這種統一在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陷入純實證經濟論和蒲魯東陷入純思辨的經濟論,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離開歷史的主客體關系來考察經濟問題,沒有看到客觀經濟規律既是人的能動實踐的結果,因而人在它面前並非束手無策;但經濟事實作為既定產物又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制約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隨心所欲。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經濟活動中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關系,導致他們或者陷於機械決定論,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為「永恆之手」,完全制約著人的活動;或者陷於唯心能動論,視個體理性、「社會天才」的自由意志為解決經濟矛盾的靈丹妙葯。與他們不同,馬克思一方面認為社會的、歷史的物質活動是人類生產實踐、經濟生活的根本內容,生產力是在人類從事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積累、創造的物質力量,而不是自身無前提的先驗假設;同時又認為人類生產實踐是主體的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生產力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物化,生產關系是人為適應生產力而創造的結果。這樣,馬克思通過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的基礎和中介,科學地預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活動,是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當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和制訂新世紀現代化戰略決策,有助於我們走出「超越論」和「循序論」的兩極,既立足於「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研究諸如中國與世界體系的聯系與交往中,經濟的調整、重組、改革、開放等關系;又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創造性,在歷史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交錯點上「抓住機遇」,切實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有助於我們走出「人類中心論」或「生態決定論」的兩極,進而深入研究諸如經濟增長與自然成本和生產效率、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社會發展中的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精神生產,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與自然可再生性發展等等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四、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共時性與歷時性,是分別從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的維度考察社會結構及其形態的視角。前者側重於以特定社會經濟運動的系統以及系統中要素間相互關系為基礎,把握社會結構;後者側重於以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的矛盾運動發展的規律為基礎,把握社會形態。運動通過靜止表現出來,相對靜止中有永恆的運動。因此,共時性與歷時性兩者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
上述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哲學中,具體體現為他的「有中介的社會生產體系」[8]觀:社會就其靜態存在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就其動態展開看,是生產力發展改變生產關系及其一切社會關系。生產方式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既為生產力所決定又決定生產關系,既具生產力功能又具生產關系價值,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人類社會特定結構及其整個歷史運動,既是一個以生產方式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系統,又是一個由生產方式運動推動的過程。因此,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統一的基礎,在於社會的生產方式。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觀點研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助於我們既從歷史的、現實的國情出發,又把它置於「世界歷史」、「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中;既從我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發,又聯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總趨勢,從而既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於兩種社會制度之間並互通互補,生產的技術層面構成生產方式的基礎,經濟體系以它為坐標系,經濟形態的依次演進從根本上決定所有制形態的一般發展,因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超越,中國必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市場經濟;又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中介性必然與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制度結合,生產關系的社會層面決定社會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態可以反映相同的經濟形態。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國實行的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應該而且必然是社會主義的。
五、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
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論思想。它體現為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不僅從經濟現實出發,在研究經濟現實中進行哲理的分析推論,並從中引出世界觀、方法論的結論,而不是止步於實證歸納;而且在對經濟現象進行哲理的分析與揭示中,融入經濟的實證使之有根有據,而不致流於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繹。
還在馬克思創立經濟哲學之初,他就批判地審視了當時的經濟理論,既反對蒲魯東用先驗原則、抽象哲學理念投射經濟現實,認為這只能導致「可笑的哲學」;[9]又批評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停留於純粹經濟事實的膚淺表述和實證歸納,認為其不從經濟關系的社會歷史性考察、深究經濟現象的本質,導致了他們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固定永恆的規律的唯心史觀結論。而馬克思《資本論》中貫串始終的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方法,則是他融合經濟學實證性與哲學思辨性的結晶。雖然這部研究資本主義的巨著側重於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但這種分析卻既因哲學唯物史觀的運用而使經濟學的實證分析,超越了純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強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的實證而使哲學的邏輯推演,超越了純思辨的抽象論證而具有透徹的經驗說服力,從而使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單純的經濟學著作或單純的哲學著作。縱觀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思想,其哲學與經濟學在相互交融基礎上達到了辯證統一。如同勞動、分工、生產力、生產關系既是經濟學又是哲學的基本范疇一樣,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既是社會的、歷史的、哲學的經濟學,又是經濟的社會學、歷史學和哲學。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哲學理性思考和經濟學實證分析統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必須做到:一方面,在探討諸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等具體問題時,必須運用世界歷史理論、社會形態論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於經濟範式、技術模式、操作手段等經濟學的表層。另一方面,在深化諸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論、形態論、本質論、動力論等基本理論時,必須結合和依據世界、中國的社會經濟變化現狀和趨勢,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問題加以經驗證明,而不囿於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兩者特徵的基礎上,創建出既不因滿足於繁榮表象而對自身功能產生幻化、又不因囿於空洞思辨而對自身功能產生懷疑的,既適合又能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的經濟哲學理論。贊同3| 評論

④ 求大神來一篇馬原論文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500字以上

字太多,沒時間,機遇沒有光是挑戰。

⑤ 求一篇2000字的馬原論文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方法論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方法論價值,體現為客觀性與主體性、科學性與人文性、決定性與選擇性、共時性與歷史性、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應當吸取馬克思這一理論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論/當代意義

哲學的經濟學分析和經濟學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理論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體現出豐富的方法論思想。認真清理和總結這些思想,無論對於我們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還是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既非單純經濟學也非純粹哲學,而是在融合兩者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質科學。這種「新質」,就在於它打破了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察經濟問題的方法:或者從主觀概念、理性原則出發剪裁、套用客觀經濟現實,否認後者是前者的基礎;或者停留和止步於客觀經濟現象的表層,否認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前者是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後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經濟哲學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哲學的貧困》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他批評蒲魯東從普遍理性出發建構經濟學的哲學體系,把經濟范疇視作「不依賴實際關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而他關於經濟學要能夠真正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跳出哲學的圈子研究經濟現象的思想,則蘊含著從經濟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唯物主義經濟哲學思想。同時,對庸俗經濟學思想的反思,使馬克思意識到,經濟哲學要走出「在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對「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誤區,[2]就必須突破以往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同時發揮主體能動性,沖破思想障礙,敢於進行理論創新。
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之大成的《資本論》,既與馬克思立足於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實,從現象分析中揭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關系、運行機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謎底」有關,又與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當時的經濟學、哲學思維成果基礎上,善於走出哲學和經濟學各自的理論藩籬,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無聯系。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最終實現了其哲學與經濟學成果——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論的有機 統一。
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經濟哲學研究,他不是躲進書齋給自己設定純抽象思辨的命題,在主觀玄想中構造體系,而是立足經濟現實,捕捉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不囿於「現存」和既有的方法、結論,而是讓「思想的閃電」在劃破理論的迷霧中,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真諦。
今天,雖然時代的巨變使經濟哲學研究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與馬克思那個時代有了極大差異,但馬克思當年從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角度研究經濟哲學的思路和方法,仍能為我們從事當代經濟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在此,不妨借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經濟哲學要想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3]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體特有的能動性,破除陳舊的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敢於創新,與時俱進。
二、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科學性與人文性,分別從物與人的角度,體現了人類對世界的兩種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前者強調客觀性和事實評價,後者強調主體性和人文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的對象,無疑是「現實的人」[4]。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既是「社會關系的總和」,[5]又是能動的、有價值、理想追求的主體。因此,經濟哲學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應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這種辯證統一,體現得尤為徹底。
馬克思既反對從所謂「純粹的客觀性」或單純的技術理性、經濟模式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撇開主體的人和缺乏對人的價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體現、發展願望的人文關懷的理論,把人降低或等同於「物」和單純「經濟人」;同時,又反對從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義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拋棄客觀的物和缺乏對客體分析的「人文關懷」,只能使人成為虛假的主體和片面的「道德人」。與資產階級經濟學或哲學不同,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時,把它們視為以人的生產實踐為基礎和中介的合規律的過程,強調無產階級解放之路的尋求,首先必須深入到客觀的經濟底層,同時,又關注現實的人尤其是無產階級的地位、處境、命運和出路,認為自己的理論就是為「倍受壓迫」的那個階級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6]因此,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對「人」的探討既以對客觀事實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又以對人的價值追求和發展要求為目的;對「物」的探討既以人的價值取向為參照,又注重從物的基礎、本源角度探究人文關懷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鑒馬克思科學性與人文性辯證統一的方法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有助於我們關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增長、轉型、變化、發展的現狀、歷史和未來趨勢,立足科學的實證經濟學,從人化了的客觀世界中認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基質及其本質規律,為理解和滿足人的價值需求、人生的現實性、時代的變易性、社會生活的真偽性,以及准確定位與之相應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觀依據;同時,也關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體現自身價值、發展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善於運用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人的價值要求的客觀范圍和內在層次,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質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價值,體現生存的意義,感到人生的溫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體言之,經濟哲學要研究宏觀的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社會進步三者間的關系,研究微觀的諸如經濟發展、轉型引發的利益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與經濟、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經濟乃至社會心理與經濟等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三、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
決定性與選擇性則側重於從實踐角度表述主客關系。決定性即承認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是有自身規律可循的自然歷史過程;選擇性即承認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又是歷史主體的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前者肯定客觀世界和其規律的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後者肯定主體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認為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一身兼任「劇中人物」和「劇作者」雙重身份。[7]因此,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運動的規律,是通過現實的人的有選擇的能動性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的實踐是聯接兩者的中介,正是在實踐基礎上,兩者達到了辯證的統一。經濟哲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於通過對經濟現實的理性考察,為發揮人的自主能動性提供理論根據,因此它應當從決定與選擇的統一角度,研究作為客體的世界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這種統一在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陷入純實證經濟論和蒲魯東陷入純思辨的經濟論,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離開歷史的主客體關系來考察經濟問題,沒有看到客觀經濟規律既是人的能動實踐的結果,因而人在它面前並非束手無策;但經濟事實作為既定產物又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制約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隨心所欲。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經濟活動中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關系,導致他們或者陷於機械決定論,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為「永恆之手」,完全制約著人的活動;或者陷於唯心能動論,視個體理性、「社會天才」的自由意志為解決經濟矛盾的靈丹妙葯。與他們不同,馬克思一方面認為社會的、歷史的物質活動是人類生產實踐、經濟生活的根本內容,生產力是在人類從事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積累、創造的物質力量,而不是自身無前提的先驗假設;同時又認為人類生產實踐是主體的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生產力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物化,生產關系是人為適應生產力而創造的結果。這樣,馬克思通過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的基礎和中介,科學地預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活動,是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當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和制訂新世紀現代化戰略決策,有助於我們走出「超越論」和「循序論」的兩極,既立足於「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研究諸如中國與世界體系的聯系與交往中,經濟的調整、重組、改革、開放等關系;又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創造性,在歷史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交錯點上「抓住機遇」,切實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有助於我們走出「人類中心論」或「生態決定論」的兩極,進而深入研究諸如經濟增長與自然成本和生產效率、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社會發展中的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精神生產,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與自然可再生性發展等等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四、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共時性與歷時性,是分別從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的維度考察社會結構及其形態的視角。前者側重於以特定社會經濟運動的系統以及系統中要素間相互關系為基礎,把握社會結構;後者側重於以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的矛盾運動發展的規律為基礎,把握社會形態。運動通過靜止表現出來,相對靜止中有永恆的運動。因此,共時性與歷時性兩者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
上述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哲學中,具體體現為他的「有中介的社會生產體系」[8]觀:社會就其靜態存在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就其動態展開看,是生產力發展改變生產關系及其一切社會關系。生產方式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既為生產力所決定又決定生產關系,既具生產力功能又具生產關系價值,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人類社會特定結構及其整個歷史運動,既是一個以生產方式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系統,又是一個由生產方式運動推動的過程。因此,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統一的基礎,在於社會的生產方式。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觀點研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助於我們既從歷史的、現實的國情出發,又把它置於「世界歷史」、「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中;既從我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發,又聯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總趨勢,從而既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於兩種社會制度之間並互通互補,生產的技術層面構成生產方式的基礎,經濟體系以它為坐標系,經濟形態的依次演進從根本上決定所有制形態的一般發展,因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超越,中國必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市場經濟;又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中介性必然與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制度結合,生產關系的社會層面決定社會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態可以反映相同的經濟形態。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國實行的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應該而且必然是社會主義的。
五、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
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論思想。它體現為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不僅從經濟現實出發,在研究經濟現實中進行哲理的分析推論,並從中引出世界觀、方法論的結論,而不是止步於實證歸納;而且在對經濟現象進行哲理的分析與揭示中,融入經濟的實證使之有根有據,而不致流於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繹。
還在馬克思創立經濟哲學之初,他就批判地審視了當時的經濟理論,既反對蒲魯東用先驗原則、抽象哲學理念投射經濟現實,認為這只能導致「可笑的哲學」;[9]又批評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停留於純粹經濟事實的膚淺表述和實證歸納,認為其不從經濟關系的社會歷史性考察、深究經濟現象的本質,導致了他們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固定永恆的規律的唯心史觀結論。而馬克思《資本論》中貫串始終的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方法,則是他融合經濟學實證性與哲學思辨性的結晶。雖然這部研究資本主義的巨著側重於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但這種分析卻既因哲學唯物史觀的運用而使經濟學的實證分析,超越了純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強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的實證而使哲學的邏輯推演,超越了純思辨的抽象論證而具有透徹的經驗說服力,從而使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單純的經濟學著作或單純的哲學著作。縱觀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思想,其哲學與經濟學在相互交融基礎上達到了辯證統一。如同勞動、分工、生產力、生產關系既是經濟學又是哲學的基本范疇一樣,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既是社會的、歷史的、哲學的經濟學,又是經濟的社會學、歷史學和哲學。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哲學理性思考和經濟學實證分析統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必須做到:一方面,在探討諸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等具體問題時,必須運用世界歷史理論、社會形態論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於經濟範式、技術模式、操作手段等經濟學的表層。另一方面,在深化諸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論、形態論、本質論、動力論等基本理論時,必須結合和依據世界、中國的社會經濟變化現狀和趨勢,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問題加以經驗證明,而不囿於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兩者特徵的基礎上,創建出既不因滿足於繁榮表象而對自身功能產生幻化、又不因囿於空洞思辨而對自身功能產生懷疑的,既適合又能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的經濟哲學理論。

⑥ 急求馬原論文一篇,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即可,不要網上隨便找的那種! 郵箱[email protected],質量高追加50分

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學性最強的世界觀、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強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適應實踐發展要求並能指導社會實踐不斷前進的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維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它反映了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立場,說明了它是革命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說明了它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創立的,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整體性角度把握馬克思主義,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根本所在。
一,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表現
我認為要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應從兩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的內容的有機統一性和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整體性發展的特點來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從內容上講,是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表現形態,因此它是建立在實踐運動基礎上的一種社會科學學說。
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沒有批判現實的生活關系」的錯誤時指出:「正是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和社會結構的必要條件的地方,他卻重新陷入了唯心主義。」[1]這是因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從人出發和對現實的革命的批判的態度,必然地從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導致共產主義。在這里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共產主義,或者共產主義被看著唯物主義的內在規定。這種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在整體性上最顯著的特點。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實踐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共產主義者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從現實出發,一個從理想出發,因此空想社會主義者對現實的批判是倫理的批判,其空想表現為從非人的現實到人的理想狀態的現實道路的缺失,在哲學上不自覺地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馬克思則不同,在他看來,共產主義是根源於現實的運動,而現實就是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在人的這個階段,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又為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所規定,人的本質成為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產物,因為人不能駕馭這些條件,便為這些條件所規定。但規定即否定,因為人的本質決不是一種抽象存在,而是歷史地變化的。隨著人的新階段的到來,隨著人對自身生活條件的控制,人的本質將為人所佔有而不是與人相異化,這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也就是共產主義的實現。所以共產主義決不是外在於感性現實的理想,而是根源於現實的運動,是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實踐唯物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方法論基礎,共產主義學說則是對現實的運動的科學揭示,兩者是互為表裡,溶為一體的關系。
(二)馬克思思想的發展歷程也表明了這種整體性
從馬克思思想的發展來看,他的思想的發展總是呈現為一種整體性的發展。
我們知道,在1843年至1844年間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第一個轉變,即從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這時他的政治立場發生了根本變化,但從他的哲學觀來講還是人本主義的。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社會發展總的說來有三個階段:史前人類階段、歷史人類階段、社會化人類階段;因此也有三個基礎,史前人類以血緣為基礎,歷史人類以生產為基礎,社會化人類以自由為基礎。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現實的人的歷史特徵決不是同一的。在這里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表現在對現實的人的歷史規定性及其變化的全面闡述上,也即實踐唯物主義即共產主義的全部內涵。
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揚棄的歷史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而這種發現又是以辯證法「作基礎的」。[2]
因此政治經濟學、哲學、共產主義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始終是溶為一個整體的。不理解馬克思的哲學、共產主義學說,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

二、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其整體性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徵。要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應從馬克思主義的內容的有機統一性和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整體性發展的特點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源於它的方法論,因此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要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應該注意以下幾個角度:

1.從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中把握其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相當發展的時代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實踐的要求,在對人類文明成果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與在此之前的所有資產階級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全部理論活動都是為了人類解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其根本宗旨是實現人類解放。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目標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種以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為基本原則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其理論活動的開始就特別地強調了這一原則,在其後繼承者那裡,這一原則得到了堅持和發展。由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這一基本原則所決定,馬克思主義從一產生就具有整體性的品格。

2.從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中把握其整體性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定義。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但不管從什麼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是徹底而嚴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所有內容雖然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但都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都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學說,都是關於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學說。

3.從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科學性統一中把握其整體性

從科學性與革命性統一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是包含四個最根本最核心內容的

嚴整體系。

第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體系的哲學基礎。

第二,鮮明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於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第三,重要的理論品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第四,崇高的社會理想。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以上這四個方面,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是從總體上把握的馬克思主義。今天,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絕不是要單純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某個觀點,而是要從總體上堅持、繼承其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和基本觀點,即: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場,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 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理論品質,並把握和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樹立為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的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4.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中把握其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所決定的。無論是現實的歷史過程,還是我國現實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運動,都是包含多方面規定性的具體的整體。在現實的過程中,沒有純粹的哲學問題、經濟學問題、政治問題或思想文化問題。任何問題必然綜合地、有機地包含著多方面的相互影響的內容和規定性。如果我們從馬克思所說的「改變世界」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必然是整體的,因為它所面對的實踐問題是具體的、整體的。

在當代中國,要取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馬克思主義也將在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實現創新和發展。指導中國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某個部分,而是由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構成的整體。

⑦ 能求一篇馬原論文嗎理論聯系實際 4、5章 政治經濟學部分 只有十分了,全給你 但是不希望是抄襲的

呵呵。。。這種。。。還是自己寫吧~不是17號交么。。。

閱讀全文

與馬原經濟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