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西方經濟學的無法自拔txt百度雲呀。
^你好,我是兔兔禿,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https://pan..com/s/1NAD9yORyK41MOh9PrvDSwg 提取碼: ki32
2. 求西方經濟學的小說txt,隨便拿本都可以啦最好有番外謝謝咯~
我的網盤,分享給你。密碼:qrhd
3. 經濟學家歷以寧先生有哪些文學著作和經濟學著作。
個人文集
《厲以抄寧經濟襲論文選(西方經濟部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厲以寧選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國經濟改革的思路》,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
《中國經濟往何處去》,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89年。
《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年。
《轉軌與起飛:當前中國經濟熱點問題》,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經濟、文化與發展》,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經濟漫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厲以寧九十年代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市場經濟的足跡》,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面對改革之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
《厲以寧北京大學演講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厲以寧經濟評論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厲以寧論文精選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厲以寧改革論集》,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年。
《厲以寧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08年。
35.1998年 中國非國有經濟年鑒創刊成立 厲以寧擔任顧問
4.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作品鑒賞
《通論》的出版,在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一些經濟學家把《通論》的出版稱為經濟理論上的「凱恩斯革命」,並把它與斯密的《國富論》及馬克思的《資本論》並列為經濟學說史三本同樣偉大的著作。此後,凱思斯理論逐漸取代了傳統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資本主義各國政府也紛紛採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並將凱恩斯的理論及建議作為制訂政府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過其追隨著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的經濟理論已基本上被西方經濟學界著成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所以,某些經濟學家將從《通論》出版開始直到60 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稱作「凱恩斯時代」。
如果說《國富論》是經濟自由主義的聖經的話,那麼,《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便是國家干預主義的寶典。《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意義在於為國家干預提出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從而突出了國家干預的必要性。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新階段之時,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此時,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現了,並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使得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掀起了一場經濟理論的革命,史稱「凱恩斯革命」。「凱恩斯革命」與之前的經濟手段相比主要是干預的手段不同:凱恩斯倡導以財政政策為主,而不是貨幣政策為主,提出在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財政開支、減少稅收和發行公債。同時,凱恩斯認為國家干預要控制投資,以消除投資對經濟造成的波動性;要推進收入均等化以增加消費需求。國家干預的手段從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這才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政策主張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這一轉變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對整個經濟理論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認為是凱恩斯的代表作,標志著凱恩斯主義這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形成。《通論》修正了傳統西方就業理論的核心——薩伊定律,凱恩斯試圖推翻傳統的有關就業理論賴以組成的勞動市場論、利息論和貨幣論組成的三個部分並且提出治理危機的對策。
書中認為,失業除了傳統經濟學認為的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外,還有一種非自願失業,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由於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所以失業是因為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後者又是因為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流動偏好三個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需求不足是因消費傾向遞減,使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投資需求不足是因為資本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前者是指投資利潤率的下降,後者是指人們保留現金偏好。
因此,凱恩斯主張政府要想辦法促進有效需求,辦法是:增加工資以增加消費,採用累進稅增加窮人收入,實行赤字預算與適度的通貨膨脹政策。他認為,刺激投資比刺激消費更重要。它有乘數效應。
在研究方法上,它將傳統經濟學的供給本身創造需求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就業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將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看作常態,由此構造能包容原有經濟學在內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論。
5. 真正標志著西方經濟學產生的著作是誰的作品
8.《國富論》(1776)(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亞當.斯密。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英國著名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亞當·斯密的代表著作《國民財富 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於1776年。那時,正是英國資本主義 的成長時期,英國手工製造業正在開始向大工業過渡,英國產業的 發展,還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著殘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時的重商 主義的限制政策的束縛。處在青年時期的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清 除它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正迫切要求一個自由的經濟學說體系,為它鳴鑼開道。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就是 在這個歷史時期,負有這樣的階級歷史任務而問世的。這部書總 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並在批判吸收了當時有 關重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就整個國民經濟運動過程作了較系統、較明白的描述。總之,斯密的這部經濟學論著,從其剖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方 面來看,是無疑存在著不少矛盾和錯誤的庸俗論點的,但作為成長 過程中的資產階級的經濟學代表著作來看,它確實表現出許多科 學成分,是在批判以往經濟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古典 經濟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由於這部書在他的研究方法上,都分別 表現出了正確與錯誤、科學與庸俗的兩重特點,它對後來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也是兩方面兼而有之的。具體介紹內容見姚開建主編《經濟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第一版P107-108(「斯密的《國富論》在經濟學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等各個方面。」)
6. 求西方經濟學的作品集,要百度雲
http://pan..com/s/1f18lJ
7. 保羅·薩繆爾森的個人作品
《經濟分析基礎》(1947)
簡介
保羅·薩繆爾森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其博士學位論文為《經濟理論操作的重要性》,這部論文獲得了哈佛大學威爾斯獎。為保羅·薩繆爾森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分析基礎》正是在此論文基礎上寫成的。
《經濟分析基礎》包括兩篇共12章及兩個數學附錄。全書的目的正如他在第一章導論中指出的:「各種不同理論的主要特徵之間的相似性的存在,意味著一般理論——它是各種特殊理論的基礎,並且將各種特殊理論的主要特徵統一起來——的存在。這種通過抽象而一般化的基本原理,早在30多年前就由著名的美國數學家穆爾證明了。本書的目的就在於詳細論述這種一般化的基本原理對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意義。」
《經濟分析基礎》以數學為工具,使各種理論和方法獲得基本統一的表述,並以此總結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成就。這本書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結合在一起。使新古典經濟學的主體內容有了經典的數學表述形式。這正是它成為經典的原因。
《經濟學》(第1版,1948)
簡介
薩繆爾森的巨著《經濟學》流傳頗廣,被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據報道銷售量已達1000多萬冊,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制訂經濟政策的理論根據。許多國家的高等學校將《經濟學》作為專業教科書。
該書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看到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這部著作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歷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這一巨著的出版,為普及、推廣其理論創立了良好的條件。
從歷史角度看,里程碑式的經濟學教科書在幾十年內長盛不衰的情況並不鮮見。1776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之來,西方經濟學界已經產生了三部公認的里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問世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該書多次重版,成為19世紀後半葉英語世界中必讀的經濟學教科書。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該書一直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直到1948年才出現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
《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
1958年,薩繆爾森與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一書,為經濟學界新誕生的經濟計量學做出了貢獻。這部書成功地把價格理論、線性規劃和增長理論結合起來。
《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1~4卷)(1966,1972,1977),第三屆獲獎者西蒙·庫茲GNP(國民生產總值)之父
8. 著名經濟學著作是什麼
知名的有《國富論》、《資本論》、《經濟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經濟發展理論》等。
1、《國富論》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76年。
《國富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人們能在個人的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
如果這種經濟活動不會受到干預,那麼,經由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不僅會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還會推進公共利益。
《國富論》這部著作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該書的出版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
2、《資本論》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3、《經濟表》
《經濟表》是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創作的經濟學著作,於1758年首次出版。
《經濟表》是魁奈重要的經濟著作,他的經濟理論的主要原則都概括地體現在這一作品之中。《經濟表》不只是一幅單純的圖表,而是一種理論分析的工具,是為了解決當時法國的現實經濟問題和振興國民經濟而制定出來的。
它以簡明扼要的形式,試圖通過描述社會各階級之間的商品流通運動,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客觀過程,闡明社會總產品的再生產及其在價值和實物形式上如何進行補償的科學理論。
雖然《經濟表》沒有能真正揭示社會再生產的基本規律,也沒有能解決現實的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問題,但這種天才的嘗試對以後再生產理論的探討具有深遠的意義。
《經濟表》是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明確而系統地對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進行理論研究的,是魁奈對政治經濟學做出的貢獻。
4、《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於1817年。
全書結構比較鬆散。前六章是全書的重點,包羅了李嘉圖政治經濟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其餘各章則是李嘉圖理論原則的運用,或是對其原理的理解和補充。
該書分析了社會中三個階級,即地主、工人和資本家在社會產品分配方面的規律,發現商品的相對國內價值決定於生產這些產品的必要勞動量,利潤與工資是互成反比例而變化的,而工資是隨必需品成本的變化而變化的,還論述了其他許多問題。
該書標志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對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5、《經濟發展理論》
《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2年。
該書共6章,第1章和第2章論述了從靜止狀態的「循環流轉」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包括了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含義和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的產生。
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則進一步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及資本的利息等問題。第6章運用創新理論分析了經濟周期的形成和特點。
該書從不同的側面,概括了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現象,在描述歷史發展過程的同時,做了開創性的深刻論述,將歷史敘述和理論論證融為一體,體現了熊彼特的文體風格。他在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創新理論,當時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