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保護私有產權假定。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與分配政策的「根基」,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匹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人民群眾對此產生了意見與不滿,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個需符合我國而不是要符合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理論基礎。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收入分配理論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而對經濟學假定的重新思考與探索,又使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宏觀和微觀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經濟學假定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問題。
(1)經濟學三大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時,人的私慾橫流,經濟人假定是很貼切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從原始資本積累到壟斷資本的跨越後,經濟人的自利性就被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企業組織結構特點所弱化。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人們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使信息傳遞更加暢通,經濟思考與決策也更加縝密,人性悄悄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時經濟人所體現出來的單向自利性更多地被雙向或多向利益權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業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工業富豪們在創業和發展階段,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壓低工人工資等手段,使資本收益最大化,勞動收益最小化,賺取了巨額利潤。
2. 什麼是西方經濟學的三大假設
稀缺性假設
人們的慾望是無限的,而資源相對是短缺的,這就導致人們考慮如何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了
利己主義假設
就是,人們處理問題,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當時個人在取得利益的同時其實也間接推動社會的發展了。這和毛澤東說的「舍小家為大家」是不一致的了,呵呵
理性假設
人總是理性的,人是趨利避害的了。人們總是想用最小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喜歡擺闊氣、大手腳~~
3. 經濟學三大定律
人們在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活動,表現為各種經濟現象。各種經濟現象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經濟規律。公認的經濟學十大定律有: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效應、二八定律、木桶效應。
1、蝴蝶效應
▲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青蛙現象
▲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
▲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4、鯰魚效應
▲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5、羊群效應
▲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也稱「從眾效應」。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6、刺蝟法則
▲
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想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錶定律
▲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8、破窗效應
▲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9、二八定律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10、木桶效應
▲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盡早補足它。
4. 經濟學中,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內容是什麼並分別作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准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央行對存款准備率的調控其實是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上調存款准備率時,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就會下降,市場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這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4)經濟學三大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幣政策目標,經常會干擾其他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於下降,或趨於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產的增長,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並不矛盾。
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5. 經濟學需要解決的三大基本問題
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面對著三個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能自發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市場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市場經濟的自組織過程。
1.市場怎樣解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如果市場上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稀缺,其價格會過高,傳遞出供不應求的信息,生產者就會產生多生產該產品的動機,而消費者就產生少用或不用該產品的動機,進而引起價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
如果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豐裕,其價格又過低,傳遞出供過於求的信息,消費者就產生多使用該產品的動機,而生產者則產生少生產或不生產該種產品的動機,進而帶來價格上漲,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
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2.市場怎樣解決「如何生產」的問題
「如何生產」是指生產者如何組合配置資源。是多用勞動力,還是多用機器設備;是用普通材料,還是用高檔材料;是用一般技術,還是採用較高技術。關鍵是要看其要素組合成本價格是高還是低。如果使用資本比使用勞動力成本低,就採用相對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如果採用一般技術比採用較高技術成本高,那就採用較高技術。企業會通過成本核算,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進行產品生產。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如何生產」的問題。
3.市場怎樣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
「為誰生產」是指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如何分配的問題。它取決於市場上的家庭、個人的收入狀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決於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以及生產要素的佔有結構。收入格局將決定人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意願和支付能力,並使產品在社會成員(要素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為誰生產」,即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問題。
6. 三大經濟學是什麼
以研究的方法為標准
經濟學可以劃分為
1.數理經濟學專、2.非數理經屬濟學
3.制度經濟學
(在數理經濟學中,又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以研究的深度為標准經濟學則又可以分為
1.初級經濟學、2.中級經濟學
3.高級經濟學
以研究的范圍為標准經濟學可以分為
1.綜合經濟學、2.部門經濟學3.專題經濟學
7. 三大經濟學是什麼
汝問的這個分別是:
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和計量經濟學~~
話說咱還看見過別的版本的三大經濟學...
比如說「里根經濟學」。「美股經濟學」。「戰爭經濟學」。。。。
8. 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原理是什麼要詳細點!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9. 經濟學是四大天書之首,那其他三大天書分別是
盛傳經濟學存在四大魔鬼課程:高級微觀:(教材一本)
馬斯克萊爾(回Mas-Colle西), 溫斯頓(Whinston美),答 格林(Green美),
微觀經濟理論, 劉文忻等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高級宏觀:(教材二本選一)
揚奎斯特(Lars Ljungqvist瑞典)、薩金特(Thomas J.Sargent美國),
遞歸宏觀經濟理論(第2版),吳漢洪、楊斌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01.
[美]斯托基(Stocky),Lucas(盧卡斯),普雷斯科特(Prescott)(協助),
經濟動態的遞歸方法, 王明艦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2-1。
數理經濟學:(教材一本)
高山晟[Akira Takayama日],數理經濟學(第2版),, 楊斌 , 魏二玲, 何宗炎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計量經濟學:(教材一本)
林文夫[日],計量經濟學,中譯本,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5。
10. 經濟學中的三大要素
西方經濟學的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內場容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資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問題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