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當代大學生如何走出就業難的困境
6月不僅是高校畢業生離校的時節,同時也是其就業的最後沖刺階段。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顯得十分重要。但就業觀念的轉變,離不開良好的輿論環境作保障。
近幾年來,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事例,不時被媒體熱炒。遠的如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街頭賣肉一事,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如果用網路搜索,可搜索到相關網頁6.3萬余條,其熱度可見一斑。近的更是層出不窮,如大學生爭當搓澡工、大學生爭當球童等新聞,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在內,都在想盡方法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引導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要降低就業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每當諸如「北大才子賣肉」、「名校畢業生爭當搓澡工」等消息見諸報端的時候,各種輿論也是紛至沓來,贊成者認為,此乃是「天之驕子」降低身份、積極轉變就業觀念的體現;批判者則認為,讓名校高材生從事一個有小學文化水平就能從事的工作,這是對人才的浪費。一時間,贊揚與批判聲不絕於耳,讓人應接不暇、莫衷一是。
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是當前及今後一個階段高校就業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如何引導,媒體輿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而言,北大才子賣肉、大學生爭當搓澡工、大學生爭當球童等新聞,都是當前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生動體現。至於由這些新聞所引發的爭論,則可以看作是當代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之後公眾認知碰撞的體現。這種碰撞,其實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
長期以來,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大學生的身份在很多人的眼裡,也直接和體面的職業、較高的收入以及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等相等同。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在高等教育已經從昔日的「精英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大眾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生還以「天之驕子」的身份自居,已經背離了社會發展的現實。
轉變思想觀念,其實也是一個解放思想的過程,要解放思想,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碰撞。俗話說,燈不撥不亮,賬不算不明。思想觀念的碰撞,只會讓道理越來越明。從某種程度上說,媒體對諸如「北大才子賣肉」等報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是因為少了,所以直到今日一旦有類似的事例出現,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以至於口誅筆伐之聲再次接踵而至。
要真正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輿論引導在這方面要走的路還很長。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媒體對就業大學生個案的宣傳上,對進世界知名大公司、對剛畢業就成功創業等方面個案的宣傳,其頻率要遠遠高於對基層就業畢業生的宣傳,這點在按照市場化運作的都市類媒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樣做,雖然也無可厚非,但在就業多樣化的今天,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有進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機會,也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有創業的機遇。高調地、高頻率地宣揚那些成功就業與創業的「明星式的人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激勵其他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目的,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又與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輿論背道而行。
當然,這樣說,也並不是要求媒體就不報道大學畢業生中「明星式的就業人物」,而是要有一個度的把握,這個度即為在報道成功就業、創業等優秀大學生典型的同時,也要能兼顧那些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到艱苦行業、到其他大學生不願意去的行業就業的優秀學生典型。
我國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從本質上而言並非是高校畢業生人數過多所造成的。盡管我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還不高,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背景下,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也是一種現實的需要。諸如「北大才子賣肉」等報道在社會上所引發的熱議,也充分說明在我國的很多行業里,對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的素質、作用、地位的認知,很多人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誠然,讓一個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當屠夫賣肉,確實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如果他通過做屠夫,從肉食加工的最基層崗位做起,有朝一日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一個現代化的大型肉食加工集團,沒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實,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當前中國很多傳統的、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行業,需要當代大學生去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2. 經濟學論文:如何看待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主要問題不完全是供需關系,而是壟斷競爭。勞動力市場是壟斷競爭的,供給和需求都是內非同質化的,容因此若供給的特點無法很好地配對需求大要求,則無法達成交易,簡單地說就是企業要的學生沒有,學生有點企業不需要,類似這樣的問題常見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專業技能以外培養可專用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如時間管理、高效溝通等等,這些特點的需求比專業技能的更廣,因此應對差異化的企業需求會更有競爭力。
3. 用經濟學解釋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難
主要問題不完全是供需關系,而是壟斷競爭。
勞動力市場是壟斷競爭的,供給和需求都版是非同質化的,因此權若供給的特點無法很好地配對需求大要求,則無法達成交易,簡單地說就是企業要的學生沒有,學生有點企業不需要,類似這樣的問題常見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專業技能以外培養可專用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如時間管理、高效溝通等等,這些特點的需求比專業技能的更廣,因此應對差異化的企業需求會更有競爭力。
4. 從經濟角度談談該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供需,僅此兩字。目前是供給過多,國家可以考慮減少供給(基本是不可能的內)。那就只能提高需求容了,於是國家開始鼓勵自主創業並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雖然寥寥幾字,但實現起來牽扯太多,故成為了一個難題。有經濟學家說,目前國家鼓勵應屆畢業生考研,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這裡面存在的問題其解決的方法可以從信息不對稱問題入手,如果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想問題將不再。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那麼可以從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結合政策解決。道德上,約束大學老師和大學生。法律上,規范大學老師和學生真實反映大學畢業生的實際情況。如此這般,政策才能真正有效!歸結起來,我認為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至於如何制定,我一介無業遊民提不出實質的解決方法。商鞅變法治標不治本,後人的一系列變法治本卻無法實施。貪官污吏等等一系列問題,我個人認為其歸根結底都是道德問題和教育問題。
5.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為什麼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
這就要從教育支出在普通家庭所佔的比重開始說.據非政府報告證明教育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一直占首位,而且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較大.從這里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民眾相信並樂意做長期的教育投資,但他們也並不是只是投資,同時他們也關注著回報.試想只投資沒有回報的事誰會去做呢?這就逼迫著國家不得不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
(1)經濟學角度經濟意義:①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生產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標決定的.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證,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②增加就業崗位,幫助困難人員再就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③努力擴大就業 ,有利於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 ,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利於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各項改革事業的進一步深化;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④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開展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拉動經濟增長.
⑤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過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出來的.勞動者依法享有勞動的權利.重視就業工作,是維護勞動者權利的體現.
⑥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⑦構建和諧社會的措施之一.
政治意義:就業是安邦之策.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 ,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①努力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 ,關繫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企業改革的深化;②關繫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③關繫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關繫到能否全面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 ,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⑤關繫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哲學角度:
①重視勞動就業問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②事物是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勞動就業問題關繫到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③正確地價值觀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要求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重視就業問題,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是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具體要求.
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
6. 從經濟學角度論述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難
人口方面,
企業需求方面,
畢業生同類競爭方面,
資源方面,
智能化取代人工方面,
經濟增長速度方面
等等等等,最主要分類分清楚,不要重復論述
7.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大學畢業生應怎樣認識自身的就業問題
就業,從職業角度出發,職業是養家糊口的需要。
從事業角度出發版的,做自己感興權趣的事,能夠容易成就事業!
當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裡面有的職業正好是自己感興趣的,大幹一番,刻苦鑽研故出狀元了,成為事業。也有的把職業逐步培養學習發展成為事業。
8. 跪求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
第一,讓大學生朋友換個視角看就業;第二,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各回級政府已經和正答在積極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第三,大學生朋友需要更加冷靜理智地面對社會客觀現實;第四,天生我材必有用,認真務實地規劃自己,打造自己,英才團隊必然有你,解決就業順理成章。 大學生就業危機如今已經成為不容爭議的事實,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場危機有著深刻的宏觀背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深入分析這一根源,從而把握政策制定的方向。
當我國全面轉入市場經濟以後,高等教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純教育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轉變成了一個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而大學生就業危機的出現以及這一危機的日益加重,使得這一轉變的性質更加明顯。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水平也降至歷史最低點,就業恐慌情緒正在大學生群體中急劇增長,這一現狀帶來的經濟影響和社會政治影響不可低估,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危機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把握政策制定的方向,有效化解這一危機,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9. 利用經濟學知識分析大學生就業情況
你個是商院軟體093的?
10. 從經濟生活角度談談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現階段我國在就業方面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最主要的矛盾是總量的壓力和結構性的矛盾並存。所謂總量壓力就是今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達到2500萬人,其中超過一半是青年就業者,也就是大中專畢業生。我們還要有900萬到10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所以總量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就是結構性的矛盾。所謂結構性矛盾就是大家已知的,媒體也廣泛報道的: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招工難主要體現在技工和一線普工同樣短缺,就業難主要是大學生就業難。
黨和政府對就業工作高度重視,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第一,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特別是把就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有效地銜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帶動更多就業崗位的增加,使其處於一個良性互動的狀況;第二,大力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第三,解決好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包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軍隊退役人員的就業問題;第四,大力鼓勵和引導創業帶動就業;第五,做好就業公共服務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為勞動者和就業崗位需求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服務,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去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660萬,初次就業率達到78%。雖然比例和前年大體上相當,但是由於人數增加了,相應地也增加了20多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了680萬,而且在整個「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仍將處於一個就業人數的高峰期,年均700萬左右。
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們把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讓高校畢業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第二,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到中小企業就業,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畢業生在這些地方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第三,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我們特別希望高校畢業生能夠開創一些科技型的中小企業,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而且創業對於就業而言是倍增的效應;第四,各級政府、社會勞動保障局要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加強網上招聘,加強招聘進校園活動,每年暑期畢業時期,都要開展高校畢業生專門的就業服務月、服務周活動,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保持中國就業局勢的穩定,這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社會的穩定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