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普通人應該知道的經濟學常識
說起經濟學,不免讓人覺得是經濟學專家才需要掌握和研究的東西。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都體現了經濟學原理和經濟學常識,對於普通人也應該知道這些經濟學常識,才不會鬧出笑話。
1、互補品和替代品
從字面就可以理解這兩個名詞的含義。互補品就是可以互相補充的產品,就像牙膏和牙刷一樣;而替代品就是功能相似,可以互為替代的兩個產品,比如洗衣粉和洗衣液。超市一般把互補品放在一起,一來節約消費者尋找商品的時間,二來促進互補品的銷售。對於替代品來說,A的需求上升後,必然導致B的需求下降,因為A和B都能滿足消費者的同一需求。
生活處處皆學問,我們不光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還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不需要對經濟學的知識有很深的見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些必要的經濟學常識。
2. 如何將經濟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經濟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確是聯系緊密的。在實際生活中,你的衣食住行,其實都是自己不自覺地通過經濟學分析完成選擇的。
衣的方面,你用淘寶去夠衣服往往更便宜。只是因為淘寶沒有店租,不用納稅,成本低,所以買來的衣服會相對便宜。
吃的方面,如果僅僅為了吃飽,麵包和雞蛋之間,你選擇麵包比選擇雞蛋可以用更少的錢解決溫飽。
住的方面,你可以用經濟學上的供求關系,來判斷房價的走勢,以確定在房價低點時購房。
行的方面,你出差時可以選擇飛機、火車、輪船、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你可以通過經濟性、安全性、舒適性、時效性等多方面的分析,從各替代品中選擇其中之一。
投資方面,通過股市分析,股票漲勢好時可以買進股票;創業的話,可根據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抉擇等。
3. 經濟學常識及規律
經濟學常識及規律:
學經濟的人必看的東西(蝴蝶效應,鱷魚法則,羅森塔爾效應,帕金森定律,手錶定律,破窗理論,暈輪效應,霍桑效應,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馬太效應踢貓效應…………)
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羊群效應: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4. 觀察生活中一種經濟現象,然後運用所學經濟學知識進行分析。(加急,馬上要用~!!謝謝)
比如說道德風險~~道德風險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險市場時,發現了一個經典的例子: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自行車被盜比率約為10%,有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發起了一個對自行車的保險,保費為保險標的15%。按常理,這幾個有經營頭腦的學生應獲得5%左右的利潤。但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這幾個學生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這是因為自行車投保後學生們對自行車安全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在這個例子中,投保的學生由於不完全承擔自行車被盜的風險後果,因而採取了對自行車安全防範的不作為行為。而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就是道德風險。可以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道德風險就不可避免。
道德風險是代理人簽訂合約後採用隱藏行為,由於代理人和委託人信息不對稱,給委託人帶來損失。保險市場上的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後,降低對所投保標的的預防措施,從而使損失發生的概率上升,給保險公司帶來損失的同時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
基於理性人假設,個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於任何預防性措施的採取都有代價,同時保險公司承擔了保險的全部風險,所以理性的投保人不會在預防措施上投資,這樣增加了風險發生的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了損失。更為極端的是個人會促使損失的發生,從而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保險公司預計到投保人投保後的這種行為,就會要求投保人交納更多的保險金,這樣降低了保險市場的效率。投保人相對於採取預防措施下的收益也會降低。此外,保險公司為了激勵投保人採取預防措施,可以採用設置免賠額,並且要求投保者也承擔一定比例的損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利益,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
5. 求助:描述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並運用經濟學知識對其加以分析.(高分)
這個我就用一來個價格歧視的源例子吧。
超市裡的農夫山泉1塊錢一瓶,但是在我們學校教室旁邊的自動售貨機里確賣1塊5一瓶,如果學生不怕遠可以走到附近的超市裡買,但是由於自動售貨機離教室近,所以學生往往願意多花費這0.5元。這個就是三級價格歧視,廠商對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收取不同的價格。
如果你還需要其他例子,可以發站內簡訊我,呵呵,希望能幫到你
6. 西方經濟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
作為市場經濟運行的總結,西方經濟學不能完全脫離市場的實踐,正是這一原因,雖然西方經濟理論體系或整體傾向性具有非科學的成分,但是它的經驗總
結方面的部分內容並不完全脫離實踐,其中有些地方是和實踐相一致的。這些理論體系以及與實踐相聯系的總結部分顯然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參考的價值。更加具體的說:西方經濟學中的部分觀點、概念和方法值得我國加以借鑒。下面舉出三點作為例子.
第一、整個銀行制度能創造出貨幣的論點。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貨幣市場上,很有可能出現類似的銀行制度多倍擴大或收縮貨幣數量的情況。當條件成熟時,我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推動貨幣政策以便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調控。事實上,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執行了貨幣政策。以此而論,西方經濟學的銀行制度可以擴大和收縮貨幣流通量的論點值得我們借鑒。
第二、消費函數的概念。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存在著不同數值的國民收入與其消費量之間的關系,即存在著消費函數。當消費函數得以確定後,根據預期的國民收入也可以求得與之相應的消費量和儲蓄量。這兩個數據同樣對我國的經濟計劃和宏觀調控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消費函數是值得引進的一個西方經濟學概念。
第三、數學方法。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大量的尋求最大(或最小)值的問題,例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產量、最短的運輸商品途徑、最大的客流量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數學上尋求最大(最小)值的方法無疑是有用的。此外,西方的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也能對我們起著類似的作用。其次,數學中使用的符號和公式往往具有比較精確的含義。從而,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述經濟學中的概念和變數之間的關系不會引起誤解和導致無聊的爭議。除此之外,使用數學也易於把語言表達的經濟學的理論或理論體系化成為數學符號或聯立方程,這種辦法有利於學習
7. 說說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與《經濟學常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個是選修(《經濟學常識》)、一個是必修(《經濟生活》)
選修是在必修的基礎上加深。
8. 哪些簡單的經濟學知識,對普通人很有用
普通人應該知道哪些財務常識?1、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這兩項更多是用在決策的考量上,日常生活中有各種相關的選擇,和這兩項有關系。機會成本,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做出一個收益選項而喪失的潛在收益。例如:大學畢業後,你選擇讀研 or 就業,選擇讀研,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就業的收入;從上海到北京,為了速度快,選擇做高鐵而不選擇特快,那麼高鐵票價和特快票價的差額就是機會成本。沉沒成本,就是已經發生不能在再挽回的支出。很多人在涉及沉沒成本的決策上會陷入誤區,包括部分「資深」財務人員,再舉例子,我們很多人決定在持有的數只基金或者股票中賣掉其中一隻或者兩只股票、基金時,假設不考慮其他因素,不少人選擇是賣掉盈利最高的股票或者基金,留下盈利少、虧損的股票或者基金,等著賺更多或者翻本,實際上已經投資損失的錢,與你做新的決策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你已經選擇讀了一年研究生,然後又決定考公務員或者其他就業,那麼需要考慮的就是在這個時點考公務員或者其他就業的收益,而不是糾結於已經讀了一年研究生花費了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沉沒成本)。
2、利率與年化利率,還有各種眼花繚亂的「手續費」「服務費」。年化利率就是一筆借款,在一年到期後還本付息,以付息的金額除以本金就是年化利率。如果是在銀行借款或者支付寶花唄,正式合同中註明的是利率,那麼應該就是「利率」,換算成年化利率很簡單,其他各種借貸機構就不一定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支付的成本計算是不是依據「利率」,一般銀行或者花唄這樣的機構書面說的是利率,那麼就表示是實際利率(逐月還息,非常接近)。時不時就有人在相關的論壇問,支付寶花唄或者網商貸日利率0.25,額度2 萬,等額本金還款,實際利率多少?或者是用來做 P2P,年化利率10%,能不能賺錢?首先,日利率0.25,年利率就是9.125%(365天)或者9.15%,不受等額本金或者等額本息影響,還掉的本金在下一期就不會計算利息;其次,2萬的額度,等額本息,實際年度平均可用的錢不超過1 萬元,10%的收益扣除9.125%的借貸成本,一年的收益不超過100元,而且投資會有計息間隔日,實際連100元也賺不到,賺的是折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各種其他借貸機構收取的「手續費」、「服務費」通常是按照總本金來計算的,而不考慮你分期還掉了部分本金,實際利率會遠高於「手續費率」「服務費率」。
3、流動性、收益率與風險。同一類產品中,流動性好的產品收益低。如果流動性好、收益也高,那麼你投資損失本金的風險一定也高,不會天上掉餡餅。債券中,國債的流動性好,收益率低,風險低,評級低的企業債收益高,流動性差,不剛性兌付的時候,指不定就會「踩上雷」。
4、總資產與凈資產。某甲與某乙在帝都都擁有2 套房子,假設每套都是800萬元吧,那麼某甲與某乙的總資產都是1600萬元,那麼他們財富是不是就一樣呢?還要看凈資產,假設某甲兩套房都沒有貸款,某乙兩套房共還欠銀行貸款900萬元,那麼某甲的凈資產是1600萬元,某乙的凈資產是700萬元。凈資產,對個人來說就是凈財富,是衡量財富的重要口徑。
5、貸款的等額本金與等額本息。很多人會問房屋貸款時選擇等額本金還是等額本息劃算,其實這個問題在於你想要的是什麼結果,選擇等額本金與等額本息還款方式下的利息都是根據實際利率計算的(月利息=未還的本金* 年利率/12),所以不存在銀行虧還是借款人虧的問題。我覺得更多要考慮是機會成本,要是覺得利率高,選擇等額本金還款方式,每期還的本金多,所以月還款額(本、息)就高,隨著未還本金的減少,每月利息也逐步降低。你比等額本息還款方式下多還的錢,如果投資是否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急需,你是否需要費更大的周折或者成本去取得(借)。還有的人,欠著一大筆錢(這個「大」取決於心理感受)心裡總是寢食難安,又能省吃儉用還上,那麼等額本金還款是值得的。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現在通脹實際遠超過官方公布水平,貨幣貶值速度這么快,收入會隨著通脹快速增長,提前還款或者是等額本金還款都是不劃算的,
9. 用經濟學常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的小論文、一千多字的、、、跪求 -
去網上搜索文章,自己在潤色一下就是你自己的
10. 生活中有哪些反常識的經濟現象
物價上漲,銀行復匯率、利率制變動,稅率變動,社平工資上漲及保險費上漲等等吧
老王講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濟學常識和案例,從邏輯上來講又是反常識的,和大多數人尤其是僵化體制教育下中國人認知出入。這也是經濟學家的兩難,他們理清了邏輯,掌握了預測未來的風向和方法,卻要面對被民意和利益綁架的。王福重的觀點是多年深耕而形成一套體系,他的觀點犀利而有力,如果你拜讀了他的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和人人都愛經濟學,有了初步了經濟學看問題方法和思想後,就會覺得他講的例子是理論和現實的巧妙結合。關鍵是當下大家都太浮躁,有良心說真話踏實做研究的經濟學家得出不了大家需要的結論。他們說了實話,但既不是想要的,也不是人民想要的。這個兩難的問題需要社會的進步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