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背景
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國的古典經濟學相同。也因此,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研究方法可以視為是延續了15世紀以來的經濟思想,包含了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等主要的經濟學家。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只有在邏輯上出自於人類行為原則的經濟理論才是真實的。這種理論的正式名稱是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而奧地利經濟學派長期以來便提倡一種從這種理論所衍生的解釋方式。人類行為學的方法使得經濟學家們能以此探索適用於所有人類的經濟規律,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解釋方式則可以用於針對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
奧地利經濟學派所採用的亞里斯多德派/邏輯實證主義研究方式與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義所採用的柏拉圖主義/理性主義不同,也與德國的經濟歷史學派所採用的歷史決定論(Historicism)不同。雖然人類行為學的研究方式與現代大多數經濟學家採用的方式都不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往往極具爭議性,而且也與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理論不同,同時奧地利經濟學派也徹底反對凱恩斯的理論和政策。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影響力相當廣泛,他們強調經濟的生產階段,並且質疑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行為理論基礎。
由於許多奧地利經濟學派所主張的政策都要求政府減少管制、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因此,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自由意志主義、和客觀主義團體都經常引用奧地利學派思想家的作品。 古典經濟學專注的主要是價值的交換理論,在19世紀後期也開始專注「邊緣的」成本和價值概念(參見邊際主義)。卡爾·門格爾在1871年所出版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書成為醞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重要作品之一。在邊際主義有著極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種特別集中於門格爾的思想發展的學派,被稱為「奧地利學派」,因為該派有多名學者執教於維也納大學,所以又稱「維也納學派」,因為著重於從主觀的心理以及效用分析的角度解釋經濟學,又被稱為「心理學派」。
奧地利學派起源於維也納,而學派的名稱則起源於當時同為德語世界中的奧地利經濟學家與德國的經濟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方法論的辯論,在辯論中奧地利人主張古典經濟學著重於邏輯高於觀察,而德國人則嘲笑他們為「奧地利學派」以突顯他們遠離了當時德國的主流思想,並且也是嘲笑他們的思想僅屬於地區省份的層次(當時普魯士統一了除了奧地利之外德語地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所以視奧地利為一個分離的地區省份)。 在經濟思想史上,門格爾1871年的著作與傑文斯(Jevons)1871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瓦爾拉(Walras)1874年發表的《純政治經濟學要義》,都被認為是「邊際革命」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多數情況下,思想史學家所強調的,是門格爾著作中與傑文斯和瓦爾拉斯相同的一些特徵。隨後W·賈菲(W.Jaffé,1976年)的論文發表後,學術界的注意力開始轉向門格爾思想中與他同代人不同之處。一系列最新的研究,如W·格拉斯爾(W.Grassl)和B·史密斯(B.Smith),(1986年),則將門格爾及早期奧地利經濟學家的獨特思想與19世紀後期奧地利更為廣闊的思潮和哲學思想聯系起來了。
門格爾著作的鋒芒所向毫不含糊。他的《國民經濟學原理》著力於重建經濟科學的基礎,即在保留經濟學抽象與理論特色的同時,對價值與價格提出一種與古典派學說截然相反的理解。古典派經濟學家們認為,價值受以往資源成本的支配;門格爾則認為,價值是對今後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實用性的判斷。門格爾的著作雖是奉獻給德國和奧地利說德語的學術界的,但它在方法、風格乃至本質上,都與當時德國各大學的研究大相徑庭。後者的研究雖也尖銳批評古典經濟學,但它抨擊的是其理論特徵,其主張主要是歷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在門格爾著作發表時,以古斯塔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為首的新歷史學派正開始取代以羅雪爾(Rosoher)、克尼斯(Knies)和希爾德布蘭德(Hildebrand)為首的舊歷史學派。年方31歲的奧地利公務員門格爾顯得小心翼翼,盡量不與德國經濟學界沖撞。事實上,他以「恭敬之心」將《原理》一書題獻給羅雪爾,並「作為一個奧地利夥伴的友好問候以及作為對德國慷慨恩賜我們奧地利人以科學啟迪的菲薄報答……」(門格爾,1871年,前言)。門格爾顯然希望人們會認為他的理論創新證實了德國學者從歷史研究中得出的結論,獻出一種新的經濟學以取代備受懷疑的英國正統古典學說。 但門格爾註定要大失所望。德國經濟學家對他的著作不屑一顧。即便一些德語學術刊物注意到它,也是或被完全曲解,或被一筆帶過。在《原理》出版後整整10年中,門格爾完全是孤立的;當時不存在什麼奧地利「學派」。19世紀80年代,當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熱情洋溢的著作開始問世時,這一新學說雖被冠以「奧地利學派」的稱號,但與其說是一種尊稱,倒不如說是傲慢的德國經濟學家對它的蔑視(L·米塞斯(L.Mises),1969年,第40頁)。在門格爾發表了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1883年),向歷史分析研究法提出挑戰後,奧、德學者間的裂痕大大加深了。門格爾1871年的著作在德國受到冷遇,這使他確信只有正面抨擊歷史學派才能拯救德國經濟學,他顯然是為此而撰寫此書的。此書引起的激烈的方法論之爭,通常(但不總是,參見博斯塔夫(Bostaph,1978年)被經濟史學家們認為是學術精力的可悲浪費。然而,這次惡言相交的學術論戰肯定有助於國際經濟學界注意到奧地利學派的存在,並把他們視為一夥赤誠的經濟學家,他們提出了大量令人振奮的理論觀點,補充和加強了新生的邊際主義文獻,深刻地修正了當時仍占統治地位的古典價值理論。龐巴維克、維塞爾、J·科摩琴斯基(J.Komorzynski)和R·朱克坎德(R.Zuckerkand)等人的著作,詳盡闡述或探討了門格爾在價值、成本與價格方面的核心思想和主觀主義觀點。V·馬塔亞(V.Mataja)、格羅斯(Gross)、薩克斯(Sax)以及R·邁耶(R.Meyer)等人,則提供了有關純利潤理論及其在財政理論上應用的著作。維也納大學教授E·菲利波維奇(E.Philippovich)雖然較為贊賞德國學派的貢獻,但他廣為使用的教科書在講德語的學生中起到了傳播奧地利學派邊際效用理論的重要作用。
門格爾的著作被龐巴維克等人所追隨。當奧地利的經濟學家們以經濟計算問題針對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進行批評時,他們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學派,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代表了奧地利人的位置,他們主張如果沒有貨幣價格或私人財產的存在,正確的經濟計算是不可能達成的。奧地利學派成為了第一批有系統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這有一部分也是源自於奧地利經濟學家對於德國經濟歷史學派的黑格爾理論的反駁。雖然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試圖將奧地利學派形容為「資產階級」對於馬克思理論的反動,但這種說法是極具爭議性的,因為門格爾寫下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書的時間幾乎就和馬克思完成資本論一書的時間一致。奧地利經濟學派是第一個敢於直接對抗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派,而兩種學派研究議題也都聚焦於貨幣、資本、商業周期、和經濟過程等議題。龐巴維克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寫下了大量批判馬克思的著作,而幾名突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1905年-1906年之間參加了龐巴維克主持的大學研討班。相較之下,古典經濟學家很少對於這些議題感興趣,而且之中許多人對於馬克思的理論也不熟悉,要直到進入20世紀才開始轉變。
在阿道夫·希特勒掌權後,奧地利學派便不再聚集於奧地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經濟學派被大多數經濟學家所否定,主要是因為奧地利學派反對以觀察的方式研究。它的名聲藉由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等人逐漸提升—尤其是在哈耶克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不過,奧地利學派在當今依然屬於少數派的立場。
奧地利學派可以被分為兩種走向,一種是以哈耶克為主,在懷疑許多新古典主義概念的同時,卻也會接受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公式。另一種則是以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為主,試圖尋找不同的經濟公式。奧地利學派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的主要差異是在於消費需求低落的可能性上,新古典主義認為這是可能發生的,而米塞斯則認為這「在實踐上不可能觀察到」,米塞斯和其學生主張功利的作用是序數的—而非基數,換句話說,一個人只有可能對他的需求進行先後的順序排列,而不可能測量這些需求的數字大小。最後,米塞斯的理論和其他奧地利學派在風險評估的方式上也有些許不同。
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部分是奧地利學派對於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影響。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邀請哈耶克和其他「歐洲大陸」的經濟學家前去授課時,他們的英國學生都「逃走了」,拒絕加入奧地利學派的行列。但他們的許多概念,尤其是在資本的價值和其重要性上,最後影響了許多凱恩斯經濟學家如約翰·希克斯等人的著作。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前任局長阿倫·格林斯潘在2000年談及奧地利學派時如此說道:「奧地利學派的影響相當深遠,他們的大多數理論都被實踐了且產生深切的影響,而在我看來,他們或許對於這個國家(美國)的主流經濟思想有著不可逆轉的影響。」格林斯潘也稱他曾經參加過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主持的研討班。 維塞爾是門格爾價值理論的早期和多產的闡述者。他有關經濟學的綜合性論著總結了他畢生的貢獻。(維塞爾:1914年)。該著作被一些人(但肯定不是所有人)贊譽為重要的成就。哈耶克(1968年)把這篇論著看成是個人成就,不是奧地利學派代表作。在第一次大戰前的10年裡,龐巴維克的學術討論會(他當了幾年奧地利財政部長後重新投入學術生涯時開始主持的)才是奧地利學派著名的學術中心。參加這個討論會,此後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有約瑟夫·A·熊彼特和路德維希·馮·米塞斯,這兩位在戰前就發表了著作(熊彼特,1908年、米塞斯,1912年)。
1982年,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成立,成為研究和推廣自由主義以及奧地利學派的機構。
Ⅱ 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什麼被邊緣化
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歐根·馮·龐巴維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相反的: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事實上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
Ⅲ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戰後
第一次大戰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處境與以前大不相同了。1914年,龐巴維克與世長辭。門格爾在退休後的長期隱居中,曾不時在校接待青年經濟學家的來訪,但他也於1921年逝世了。雖然維塞爾一直從事教學工作,至 1926年去世,但學術中心已轉向年輕一輩經濟學家。其中突出的有龐巴維克的學生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維塞爾的學生及教授職位繼承人漢斯·邁耶(Hans Mayer) 。米塞斯只是維也納大學(不領薪俸的)「特約」教師,從未真正取得過教授職位。他的學術影響主要在大學圈外(米塞斯,1978年,第9章)。在20年代,其他(在戰前受教育)著名學者包括理查德·施特里格爾(Richard Strigl)、埃瓦爾德·沙梅斯(Ewald Schams)和萊奧·舍恩菲爾德(Leo Schonfeld)(以後還有伊利(Illy))。面對這些變化,奧地利學派傳統得到了發揚光大。新的著作發表了,一大批年輕學者走在了前列,其中許多人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成為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F·A·哈耶克、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弗里茨·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奧斯卡·莫根施特恩(Oskar Morgenstern)和保羅·N·羅森斯坦-羅丹(Paul N.Rosenstein Roda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個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奧地利學派在兩個相互交叉的團體里展開了熱烈的經濟學討論。一個在維也納大學以漢斯·邁耶為首,另一個聚集在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周圍,在他的商會辦公室舉行著名的「私人討論會」。米塞斯的討論會不僅吸引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經濟學家,也吸引了諸如費利克斯·考夫曼(Felix Kaufman)、艾爾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和埃里克·沃格林(Erik Voegelin)等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就是在這一時期,維也納的學術熱情對英國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Robbins)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這種接觸的極為重要的結果是羅賓斯1932年發表的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羅賓斯,1932年)。主要是通過這部著作,奧地利學派的好些基本觀點被匯入了20世紀英美經濟學的主流。1931年,羅賓斯邀請哈耶克去倫敦經濟學院講課,此後即受命主持該學院的圖克講座。
哈耶克來到倫敦促進了「奧地利學派」周期理論的發展,並使它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早在1912年,米塞斯就對該理論作過概述(米塞斯:1912年,第396—404頁)。該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高漲階段是因利率過低引起暫時性資源錯置而造成的。而形成資源錯置的,是生產者預期一部分公眾願意將消費推遲到與時間偏好的真實格局實際上相違背的程度,於是便發起新的生產過程。而繼後放棄難以維持的生產項目就構成了周期的下降階段。米塞斯強調,該理論來源於瑞典學派的威克塞爾(Wicksell)和更早的英國貨幣學派。事實上,米塞斯很難為這一理論被貼上奧地利學派標簽提出申辯(米塞斯,1943年)。但正如他所看到的,這個理論已經牢牢地貼上了奧地利標簽了。哈耶克熱情闡述並廣泛發展了這一理論(哈耶克:1931年、1933年及1939年),他還(通過這一理論)向英國公眾介紹了龐巴維克資本學說的遠見卓識,這無疑使這一發展完善的學說中留下了哈耶克自己的印記,並使經濟學界認識到該理論是奧地利學派的重要貢獻。鑒於所有這些發展,我們顯然必須認定:從許多方面講,30年代初期是奧地利學派對整個經濟學界影響最大的時期,然而,這種輝煌的業績卻是短暫的。
事後作些思考不無裨益。這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同一個30年代初期,為什麼和怎樣成為決定奧地利學派命運的幾乎是致命的轉折點。在短短數年中,除了作為經濟學派史上重要但已過去的一頁,獨樹一幟的奧地利學派學說竟從經濟學界銷聲匿跡了。雖然漢斯·邁耶在維也納大學擔任教授直至二次大戰後,但那些曾聚集在米塞斯身邊的傑出青年經濟學家們不久便散夥了(出於政治或其他原因),其中好些去了美國大學。1934年,米塞斯移居日內瓦,以後到了紐約。由於哈耶克去了倫敦,維也納再也不是生機勃勃繼承奧地利學派傳統的中心。而且,該學派中的許多學者確信,奧地利學派的主要觀點已被經濟學主流成功地吸收。理論經濟學優勢地位的出現,以及歷史學派和反理論學派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失勢,無疑使奧地利學者相信他們已取得了最後勝利,因此沒有必要再發展獨立的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了。米塞斯在1932年說過的話道出了這層意思。在談到通常把經濟學理論分為三派,即:奧地利學派、英美學派和洛桑(Lausanne)學派時,米塞斯引用莫根施特恩的話強調說,這些學派的「不同在於他們表達相同觀點的方法,他們的分野更多在於使用的術語和特殊的描述,而不在於學說的本質」(米塞斯,1933年,第214頁)。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以後,奧地利學派傳統得到保存並發展事實上並沒有完全被主流經濟學吸收,是值得和需要注意的,而這主要是通過米塞斯本人和哈耶克的傑出工作。
弗里茨·馬克盧普曾幾次(馬克盧普,1981年)列舉二次大戰前奧地利學派的6個主要觀點。有充分的理由使人同意,這些觀點確實表達了1932年時人們所理解的奧地利學派研究方法。這些觀點是:(1)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請不要與政治上或思想意識上的個人主義混淆,而是指它主張經濟現象的解釋應該回到個人行為中去探尋);(2)方法論上的主觀主義(承認只有參考有關個人的知識、信念、知覺和期望,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3)邊際主義(強調決策者所面臨的數量的預期「變化」的重要性);(4)效用(和邊際效用遞減)對需求和進而對市場價格的影響;(5)機會成本(承認影響決策的成本是指,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產要素時所放棄的最為重要的選擇機會,而不是指已被放棄去選擇其他目的之機會);(6)消費和生產的時間結構(表明時間偏好和生產率的「迂迴性」)。
不過,對上述觀點作進一步評論似乎是適宜的。(1)大多數現代微觀經濟學都吸收了這6個觀點,只是側重程度各有不同,因此,(2)這6個觀點證實了前面引證的莫根施特恩—米塞斯和哈耶克論斷,即「所有」的經濟學流派有共同基礎。然而,(3)米塞斯和哈耶克後來的研究卻暗示,這6個觀點並沒有「真正」全面概括奧地利學派。雖然,在當時(20世紀30年代早期)奧地利派學者中很少能證明奧地利學派還有其他觀點,但在該學派的傳統學說中事實上已隱含著這些看法,留待後人著作加以明確闡述。由此來看,(4)一些重要的「差別」使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理論有別於微觀經濟學的主流,特別是因為後者是在30年代之前發展起來的。說明這些區別有待米塞斯和哈耶克來闡述,這就使奧地利學派在經濟學界仍保留其與眾不同的「風貌」。
Ⅳ 如何客觀地評價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你這個問題包涵的內容太大了。奧地利學派的大神們個個都是頂尖的哲學家,他們搞經濟學跟哲學一樣晦澀。不知道你的經濟學基礎怎麼樣,被學院派毒害的程度怎麼樣,我大體講講體會。經濟學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學科理論體系,同樣的現象,不同的解釋,相反的預測,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按武俠小說的標准,古典學派就是少林,天下武功出少林;凱恩斯學派就是武當,武功出少林,但是練法幾乎相反;奧地利學派那是逍遙派,人少武功高,悟性不足不能入門,而且別人練功正行經脈,他們是逆行的。但是,天下沒有最厲害的武功,只有用功夫的人。有人專精一門,有人博採眾家,但面對對手怎麼打,才是關鍵問題,獨孤求敗說,無招勝有招,就是這個道理。奧地利學派論人,可以說是最牛的,個個都是無招境界。論招,是最次的,幾乎沒有啥是能夠留給弟子學的。悟性不夠,研究了奧地利學派的問題研究了100個,遇到第101個,仍然解不出來。這么看,奧地利學派乃是最重意不重形式的學派。
我曾經拜讀過奧地利學派的書,被他們的思想的深邃、宏大和精細所深深吸引,但是看完之後,要說自己學到什麼了,卻一點也說不出。這就是我的體會。
Ⅳ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後期發展
漢斯·邁耶1932年撰文批評「功能價格理論」,並提倡使用「遺傳因果」方法。這篇文章早就表明了在怎樣理解經濟學理論方面,奧地利學派與其他學派之間的差別。在此文中,邁耶批評價格均衡理論沒有解釋導致市場價格的行為「順序」。要理解這一順序,就必須理解構成這一順序的行為的最初原因。根據米塞斯和哈耶克後來撰寫的論著,有理由認為邁耶當時是一言中的,道出了奧地利學派思想中重要和與眾不同的含義。但是,在本世紀20年代,奧地利學者本身(和研究他們著作的人,如L·羅賓斯)似乎都忽略了這一點。看來,發生在兩次大戰間隔時期的那次著名論戰,即關於中央計劃經濟中經濟計算可能性的爭論,幫助哈耶克和米塞斯闡發了這一當時被忽略了的含義。仔細閱讀一下這次論戰的文獻就會發現,米塞斯和哈耶克也是在回擊他們的論敵——「主流」均衡派的論點時,闡明了奧地利學派在理解市場時強調過程、學習和發現(拉維(Lavie),1985年)。
米塞斯曾說過,經濟計算需要有價格提供指導;由於中央計劃經濟沒有生產要素市場,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價格來指導。奧斯卡·蘭格(OskarLange)和另一些學者反駁說,價格不一定僅指市場價格;由中央政府公布的被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經營者作為「參數」的非市場價格(就和企業理論中生產者在完全競爭的要素和產品市場上把價格作為參數一樣),也可以指導經濟計算。在駁斥這種說法時,哈耶克闡發了他對競爭性市場過程的解釋,提出競爭性市場過程是利用分散信息的發現過程(見哈耶克,1949年,第2、4、5、7、8、9章)。在同一時期,米塞斯提出了基本相同的市場過程特徵(他沒有像哈耶克那樣強調知識的作用,而是強調了在開放的不穩定的世界中企業家的行為(參見米塞斯,1940年和1949年)。根據米塞斯—哈耶克對市場過程理論的發展(並且承認這些發展揭示了早期奧地利學派傳統理論中隱含的思想。見:柯茲納(Kirzner),1985年,及賈菲,1976年),我們有理由在馬克盧普提出的奧地利學派傳統觀點後面再加上下述幾條:(7)市場(和競爭)是學習和發現過程;(8)個人決策是在不穩定環境中的一種選擇行為(此處認定有關選擇機會也是決策的一部分)。上述兩個觀點在奧地利學派的傳統中得到了發展,並成為由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述而引起的對奧地利學派傳統學說再度重視的中心問題。在近幾十年中,美國學者再度重視該學派的傳統學說。
Ⅵ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Ⅶ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為什麼重要
二者的立場不同。
思想敵人
1903年,門格爾從維也納大學的教授職位上退了下來,由維塞爾繼承。人們公正地稱:「(維塞爾是)奧地利學派的中間人物:時間上處於中間,他所闡發的觀點處於中間,他的才力也處於中間。換句話說,他既不是最傑出的天才,也不是要提到才能想起的人。……他有著最長的教學經歷……」(見施特賴斯勒,1986年)。在一次世界大戰前,龐巴維克已是奧地利學派的傑出代表,而且主要是因為他的著作,馬克思主義者把奧地利學派看成典型的資產階級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敵人(N·布哈林(N.Bukharin),1914年)。龐巴維克不僅提出自己的理論來解釋「利息剩餘」,使資本家的這一收入失去了任何剝削性,而且還有力地和無情地駁斥了馬克思主義的剩餘理論。在1884年著作中,他系統地應用了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對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基礎的勞動學說進行了致命的批判。10年後,他耐心地但又無情地和毫不妥協地詳細闡述了這一批判,剖析了那個斷言,即馬克思逝世後出版的《資本論》第3卷與構成第1卷基礎的簡單勞動學說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和奧地利學派之間的這種緊張關系一直持續到1920—1940年的大戰間年代,當時,奧地利學派的第三、四代傳人米塞斯和哈耶克(Hayek)還與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就中央計劃經濟中的經濟計算問題進行爭論。
Ⅷ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現狀
對於經濟學界的許多人來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自1970年前後起,指的是對卡爾·門格爾以及早期奧地利學派思想,尤其是經米塞斯和哈耶克發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現的興趣。這種興趣主要出現在美國,一些美國經濟學家發表了數量可觀的論著,主要包括默里·N·羅斯巴德(1962年)、伊斯雷爾·何茲納(Israel
Kirzner,1973年)、傑拉爾德·P·奧德里斯科爾(Gerald
P.O'Driscoll,1977年、1985年)、馬里奧·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羅傑·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於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導現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一詞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准確的(見懷特(White),1979年,第9頁),拒不採用現代數學和經濟計量技術。而規范經濟學則主要因均衡為方向而廣泛採用這些技術。現代奧地利學派中的這批經濟學家(有時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確自認為早期傳統的繼承者。他們和主流新古典經濟學一樣贊賞市場有秩序的結果,但在理解這種結果實際是怎樣取得時,又與新古典主義有分歧。正是由於這批學者的努力,早期奧地利學派的許多著作的原文和譯文得到再版,在經濟學界內外吸引了大批讀者。 另外,還有一種與上述看法稍有關系的含義也被人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聯系起來了。這一觀點強調經濟決策的環境是極不確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實際拒絕了許多已被接受的微觀經濟學理論。路德維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爾(G.L.S.Shackle)的論著在這方面是奧地利學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主觀主義最為忠實的發展。拉赫曼本人的論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順著這條思想強調了個人選擇和市場結果的不確定性。
這種思路意味著,對系統理論研究結論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義持嚴重的懷疑。因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這一涵義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贊同歷史學派和制度學派研究方法的立場聯系了起來。鑒於早期奧地利學派以反對這兩種研究方法而聞名,可以想像,這種聯系被許多觀察家(尤其是主張繼承奧地利經濟學派主要傳統的學者)認為是一種諷刺,甚或是荒謬的。
Ⅸ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對主流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主張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認為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認為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Ⅹ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簡介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