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從經濟學角度看大學生電商創業成功因素的論文
別想了!不會有的
B. 大學生創業的經濟學分析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是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了82萬人,畢業生總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到今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實現就業的人數是351萬人,雖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萬人,但是仍有大約144萬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未能如期就業。(《北京晨報》2007年10月31日)
495萬畢業生,有144萬未如期
就業,占總畢業生的大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三個畢業生當中就有一個未能如期就業!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就目前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個,一是說畢業生人數太多,二是說畢業生質量下降。畢業生人數太多已經是事實,即使他們不畢業,不上學,就業問題也得解決,甚至比「畢業生」解決起來更難。「畢業生質量下降」筆者還沒有看到衡量指標,「現行指標」是就業難。就業難的原因是畢業生質量下降,畢業生質量下降的結果又是難就業!這種解釋對解決就業難問題幾乎沒有任何借鑒意義。
從經濟學上看,要就業,就必須要有就業需求和就業供給兩方面。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的均衡點就是就業量。學校,學生只是供給方,市場是需求方。
先看供給。從量上看,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可以說「供應量」是有保證的。從質上看,就比較復雜了。說畢業生質量下降既不合邏輯,又沒有事實依據。社會的發展,教育投資力度加大而學生質量越來越差,不符合知識的發展路徑:知識的積累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說質量下降是站不住腳的。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培養出適合「市場的畢業生」。目前,各個大學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設置的專業理論性的偏多,實用性的偏少。說白了,我們的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大師,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業市場找到合適的工作,也是個未知數。培養大師,我們需要,培養工作者,我們也需要。但培養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單一的教育體制是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大學的名氣,教育經費的多少與學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個知名學者,發表了多少論文聯系在一起。學校這樣設置專業,也是最理性的選擇!如果我們有另一種「大學」,只培養適合市場的工作者,其辦學的好壞只以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而論,在「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部分大學培養重量級大師,部分大學培養適合人才,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體現。
再看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的就業機會越多。機器的使用,也有同樣的作用。南方經濟發展快,機器使用率高,就業機會多,這一點從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證實。所以宏觀上就業機會在增加。但看看需求主體的情況,就可以知道微觀上,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沒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對減少。就業需求的主體主要有三個:政府,企業,自己創業。市場的風險,社會經驗的缺乏,自己創業對畢業生就業的吸納微乎其微。編制的減縮,政府職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員本身就很多,吸納就業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函授,在職等教育市場的存在,使得那些有關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學前先佔個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職,混個文憑,雖然有的連自己上的大學那裡都不知道。還有四年的經驗和人際關系!再者,政府可以解決就業,但卻不能直接吸納就業。現在就剩下企業了。但企業的需求與目前學校專業的設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嚴重的脫節,造成的結果就是崗位空缺與失業並存。亦即,結構性失業太大。這些原因的綜合結果就是名義就業需求很大,實際就業量很小,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難。
要真正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得從需求供給兩個方面展開,忽略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失偏頗,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C. 用經濟學中的成本理論,分析大學生的創業決策行為,並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有益的建議.
不知這位朋友是做什麼的?不過窮人做事、富人做市、商人做勢[趨勢]
電腦也將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網路經濟必將引領未來時代的發展為何不在這方面思考一下呢?
網路藍玉老師,她非常擅長網路運作!
D. 經濟學題,某大學生放棄年薪5萬元工作,取出10萬元創業,已知定期存款年利率3%
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的5萬一年的收入加上10萬元資本可以帶來的一年的利息收入
C=5+10×0.03=5.3萬
機會成本又稱為擇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E. 本人為一名經濟學專業的本科大學生,創業一直是我的理想,但是沒多少資金,做什麼好呢求金點子
根據你的創業方向,最好從實體企業打工做起。一方面是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是積累資金
F.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當代大學生如何走出就業難的困境
6月不僅是高校畢業生離校的時節,同時也是其就業的最後沖刺階段。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顯得十分重要。但就業觀念的轉變,離不開良好的輿論環境作保障。
近幾年來,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事例,不時被媒體熱炒。遠的如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街頭賣肉一事,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如果用網路搜索,可搜索到相關網頁6.3萬余條,其熱度可見一斑。近的更是層出不窮,如大學生爭當搓澡工、大學生爭當球童等新聞,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在內,都在想盡方法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引導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要降低就業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每當諸如「北大才子賣肉」、「名校畢業生爭當搓澡工」等消息見諸報端的時候,各種輿論也是紛至沓來,贊成者認為,此乃是「天之驕子」降低身份、積極轉變就業觀念的體現;批判者則認為,讓名校高材生從事一個有小學文化水平就能從事的工作,這是對人才的浪費。一時間,贊揚與批判聲不絕於耳,讓人應接不暇、莫衷一是。
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是當前及今後一個階段高校就業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如何引導,媒體輿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而言,北大才子賣肉、大學生爭當搓澡工、大學生爭當球童等新聞,都是當前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生動體現。至於由這些新聞所引發的爭論,則可以看作是當代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之後公眾認知碰撞的體現。這種碰撞,其實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
長期以來,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大學生的身份在很多人的眼裡,也直接和體面的職業、較高的收入以及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等相等同。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在高等教育已經從昔日的「精英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大眾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生還以「天之驕子」的身份自居,已經背離了社會發展的現實。
轉變思想觀念,其實也是一個解放思想的過程,要解放思想,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碰撞。俗話說,燈不撥不亮,賬不算不明。思想觀念的碰撞,只會讓道理越來越明。從某種程度上說,媒體對諸如「北大才子賣肉」等報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是因為少了,所以直到今日一旦有類似的事例出現,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以至於口誅筆伐之聲再次接踵而至。
要真正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輿論引導在這方面要走的路還很長。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媒體對就業大學生個案的宣傳上,對進世界知名大公司、對剛畢業就成功創業等方面個案的宣傳,其頻率要遠遠高於對基層就業畢業生的宣傳,這點在按照市場化運作的都市類媒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樣做,雖然也無可厚非,但在就業多樣化的今天,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有進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機會,也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有創業的機遇。高調地、高頻率地宣揚那些成功就業與創業的「明星式的人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激勵其他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目的,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又與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輿論背道而行。
當然,這樣說,也並不是要求媒體就不報道大學畢業生中「明星式的就業人物」,而是要有一個度的把握,這個度即為在報道成功就業、創業等優秀大學生典型的同時,也要能兼顧那些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到艱苦行業、到其他大學生不願意去的行業就業的優秀學生典型。
我國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從本質上而言並非是高校畢業生人數過多所造成的。盡管我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還不高,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背景下,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也是一種現實的需要。諸如「北大才子賣肉」等報道在社會上所引發的熱議,也充分說明在我國的很多行業里,對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的素質、作用、地位的認知,很多人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誠然,讓一個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當屠夫賣肉,確實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如果他通過做屠夫,從肉食加工的最基層崗位做起,有朝一日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一個現代化的大型肉食加工集團,沒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實,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當前中國很多傳統的、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行業,需要當代大學生去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G. 創業與創新的關系
創業的本質是資源的整合和再創造,創新的本質是推陳出新,創業和創新的關系是專相互關聯,屬密不可分的。
一、創業的本質是創新
無論是小本生意還是互聯網創業,本質都是創新,加入不一樣的因素。
比如,您的手機里可能有不同的APP。
從電話和簡訊到之後的語音和視頻聊天軟體,是不同時間段上的創新;
從網購到團購,是不同維度上的創新,能夠滿足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的不同需求。
二、創新促進創業
無論是哪一種意義上的創新,需要把它轉化為實際的產品、技術或服務等形式,才能真正地為人所用。
古今創意想法有很多,但是真正留存下來、得以傳播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
所以,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新,都是以人為基礎、以改變為本質、以運用為目的的。
H. 華南理工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這個問題對於人才輩出的華南理工大學來說真的是太簡單了。
何鏡堂院長是每個華工人都知道並且敬佩的人。建築學院是華南理工大學最強的學院,而何鏡堂先生則是華南理工建築的代表。老先生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曾主持設計深圳市科學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08北京奧運會摔跤館等。而最著名的當屬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了,這個建築全中國都為之驕傲。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I. 用微觀經濟學觀點分析,大學生創業投入10w總收入12w,是賺是賠
會計利潤=2萬
假設自己去上班的收入為X,則大學生本身的機會成本為X
如果X>2萬,則經濟利回潤=答2-X<0,賠
如果X<2萬,則經濟利潤=2-X>0,賺
資源的豐匱可以用相對價格來度量
設水的價格為X,其它所有商品的價格為Y,兩個國家分別為1和2
如果X1/X2>Y1/Y2或者X1/Y>X2/Y2表明相對於國家2而言國家1的水資源更匱乏,因為相對價格更高。反之則相反。
基本原理就是需求不變時,供給越少價格越高。只是要用相對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