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陸銘的人物經歷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2013年至今
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至今版
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權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2007年3月至今
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
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訪問學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
聯合國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2003年10月至今
復旦大學匿名審稿雜志《世界經濟文匯》編輯,2002年1月至今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法國就業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
研究領域:
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社會經濟學。
教學:
勞動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
截面和面板數據處理(研究生)
激勵理論(研究生)
Ⅱ 急求陳釗 陸銘的微觀經濟學!!
電子版應該是沒有了,我原來是在卓越買的,現在應該是賣完了吧,當當好像一直沒有的,去年這時候我關注了很久。過段時間卓越上可能能補到貨。你要是在長春的話我就可以把我的讓給你了~
Ⅲ 跪求袁志剛主編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第二版pdf
復旦指定參考書目: ①《政治經濟學教材》(第十三版) 蔣學模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資本論》洪遠朋著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經濟學》 袁志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觀經濟學》 陳釗、陸銘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觀經濟學》 袁志剛、樊瀟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第六版) 尹伯成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 ⑦《國際經濟學》(第二版) 華民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推薦使用輔導書:《復旦大學856經濟學綜合基礎一本通》
Ⅳ 復旦大學教授「陸銘」是哪家沒牽好放出來的
陸銘,1973年生,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2001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Ⅳ 12經濟學的學姐學長啊,資本論考些什麼題還記得不
去年這個專業的報錄比是10:1的,每年差不多也是招10個人左右,總的來說,難度還是蠻版大的指定參權考書:①《政治經濟學教材》(第十三版) 蔣學模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資本論》洪遠朋著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9年③《西方經濟學》 袁志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④《微觀經濟學》 陳釗、陸銘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⑤《宏觀經濟學》 袁志剛、樊瀟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⑥《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第六版) 尹伯成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 ⑦《國際經濟學》(第二版) 華民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年
Ⅵ 誰有《勞動和人力資源學經濟學——經濟體制和公共政策》的TXT或PDF,作者:陸銘,急求啊~~~
去網路查
Ⅶ 陸銘的個人作品
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市場整合與工業集聚》,(與陳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中國的大國發展之道──來自經濟學的聲音》,(與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合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工資、就業的議價:理論及中國二元就業體制的效率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與陳釗合著),《中國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山西經濟出版社。
2003,(與陳釗合譯),安德魯·肖特著,《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Schotter,Andrew: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002,《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制的視角》,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隱性失業論》,(與袁志剛合著),立信會計出版社。
主要論文:
2007,《反思教育產業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理論與政策》,(與蔣仕卿合作),《世界經濟》第5期,即將發表。
2007,《「人以群分」:非市場互動和群分效應的文獻評論》,(與張爽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發表。
2007,《平等與增長攜手並進──一個基於收益遞增的策略性勞動分工模型》,(與陳釗、楊真真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發表。
2007,《社會資本的作用會被市場減弱還是加強?──來自中國農村貧困的實證研究》,(與張爽、章元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發表。2007,「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 (with Guanghua Wan and Zhao Chen),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53,1,35-59.
2007,《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與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1期,4-16頁(首篇)。
2006,《中國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的地區差異》,(與陳釗、陳敏、桂琦寒合作),載沙安文、沈春麗、鄒恆甫(主編),《中國地區差異的經濟分析》,人民出版社,356-397。
2006,《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基於經濟學文獻的分析》,(與王永欽、張晏、章元、陳釗合作),《世界經濟》,第10期,3-20頁(首篇)。
2006,「Urbanization,Urban-Biased Policies and Urban-Rur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87-2001,」 (with Zhao Chen),Chinese Economy,Vol. 39,No. 3,42-63.
2006,「The Inequality–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Guanghua Wan and Zhao Che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 34,No. 4,654-667. 2006,《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與金煜、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4期,79-89。
2006,「Economic Opening and In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with Zhao Chen and Yu Jin),in Masahisa Fujita and Akifumi Kuchiki (eds.),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patial Economics,Joint Research Program Series No. 138,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97-132.
2006,「Reform,Interaction of Policies,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with Zhao Chen and Ji Yan),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1: 48-68.
2006,《中國國內商品市場趨於分割還是整合?——基於相對價格法的分析》,(與桂琦寒、陳敏、陳釗合作)《世界經濟》,第2期,20-30。
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與萬廣華、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12期,4-14頁。
2005,《反腐敗、市場建設與經濟增長》,(與孫剛、張吉鵬合作),《經濟學(季刊)》,第4卷(中國經濟學年會專輯),總第18期,1-22頁。
2005,《教育的公平與效率是魚和熊掌嗎——基礎教育財政的一般均衡分析》,(與丁維莉合作),《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47-57頁。
2005,《誰在承受經濟轉型的代價──評<;經濟轉型的代價>;》,《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4期,1087-1094頁。
2005,《合作博弈的企業轉制及其對制度和增長理論的含義》,《世界經濟文匯》,(與陳釗合作),第4-5期合刊,147-161。
2005,《勞動力市場轉型與補償性工資支付——以上海浦東新區女職工為例 》,(與秦蓓、桂勇合作),《中國勞動經濟學》,第2期,61-79。
2005,《全球化與地區間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的證據》,(與萬廣華、陳釗合作),《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17-26。
2005,《全球化與地區差距》,(與萬廣華、陳釗合作),《比較》第17輯,181-196。
2004,《中國人力資本和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對於面板數據的估算》,(與陳釗、金煜合作)《世界經濟》第12期,25-31。
2004,《考慮離婚的動態家庭分工理論及一個提高分工效率的保險機制》,(與陳釗、吳桂英合作),《經濟學(季刊)》,第三卷(中國經濟學年會專輯),167-190。
2004,「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Interregional Differentials in Consum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Baise District,Guangxi,China,」 (with Zhao Chen and Hui Pan),The Icfa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Vol. Ⅲ,No. 9,7-25.
2004,「Increasing Returns,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egmentation,」 (with Zhao Chen and Ji Yan),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36⑴,275-306.
2004,《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與陳釗合作),《經濟研究》,第6期,50-58。
2004,《收益遞增、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的分割》,(與陳釗、嚴冀合作),《經濟研究》,第1期,54-63頁。
2004,《經濟轉型中的婚姻家庭與女性就業:對相關事實的經濟學理解》,(與陳釗、吳桂英合作),《中國社會科學評論》。
2003,《為何改革沒有提高國有企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4期,833-856。
2002,「Employment Restructuring 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Jianyong Fan,Shejian Liu,and Yan Yan),Monthly Labor Review,August.
2001,「Employment Trends in Shanghai: A Case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ina Perspectives,September – October 2001,P. 13-22. (法文版「Les évolutions récentes de l』emploi à Shanghai,」 Perspectives chinoises,juillet – août 2001,P. 14-24.)
2000,Dualité système d'emploi,segmentation marché travail et restructuration économique, Tendances de l'économie chinoise (Bulletin de l'IDREC,France),No 15,Automne 2000.
2000,La réforme système d'emploi, (with Zhao Chen) Problèmes économiques,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mercredi 16 août 2000.
2000,《東歐轉軌經濟中工資與就業的決定機制》,《世界經濟》,2000.9。
2000,《轉軌中的經濟重構、均衡失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2000.3。
1998,《二元體制下的勞動力就業選擇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與陳釗合作),《上海經濟研究》,1998.12。
1998,《就業體制轉軌中的漸進改革措施》(與陳釗合作),《經濟研究》,1998.11。
1997,《非瓦爾拉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應用》(與方穎合作),《經濟研究》,1997.8。
Ⅷ 陸銘和陳釗這兩位復旦大學的經濟學家是好朋友嗎
說一下兩人來的交集
同是源1973年人,同時復旦1991年本科,甚至1996年博士生。這些只是求學經歷上的相同。
看學術經歷:
兩個都是學術大牛。我們從兩人的合作發表論文來看,(以《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經濟學(季刊)》三個為代表)
以陳釗為例:
1、經濟研究 10篇,其中與陸銘合作9篇
2、世界經濟11篇 其中與陸銘合作是10篇
3、經濟學季刊8篇,其中與陸銘合作是6篇。
甚至在復旦開講座也是成對出現
Ⅸ 復旦大學的西方經濟學專業難嗎我學到了高級宏觀經濟學與高級微觀經濟學的水平,能勝任嗎初試都考哪些
博志復旦考研為你解答:研究方向
01 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
02 現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
03 實證的政治經濟學
04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05 制度經濟學
06 發展經濟學
7 產業組織學
初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303數學三
856經濟學綜合基礎
復試科目:外語、專業知識;考試方式為口試。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國際金融 、國際貿易;考試方式為筆試。
學長羣一七二一六九四零四備註:
1、外語口語(含聽力)為復試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維表達能力等也均為復試必須考核項目。
2、復試成績占入學考試總成績權重的30%。
參考書目:
①《政治經濟學教材》(第十三版)蔣學模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資本論》洪遠朋著,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③《西方經濟學》袁志剛,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觀經濟學》陳釗、陸銘,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觀經濟學》袁志剛、樊瀟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⑥《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第六版)尹伯成,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⑦《國際經濟學》(第二版)華民,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Ⅹ 陸銘:為什麼說中國經濟不符合周期理論
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由於對動態宏觀經濟學的貢獻而獲得2004年度諾貝爾內經濟學獎:主要是因為他容們合作完成的兩篇論文——一篇題為「規則而不是相機抉擇」,發表於1977年的《政治經濟學雜志》,主要討論時間一致性問題;一篇題為「建造時間和總量波動」,發表於1982年的《計量經濟學》,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開山之作。也就是說,2004年諾獎有一半是授予給「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從1982年開始起的20多年中,所謂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經歷了迅猛的發展,至今儼然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個主流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