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邊際在經濟學中的含義是什麼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經濟學認為,經濟事物總是在各種影響因素下不斷變動的變數,因此,邊際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確決策時的重要參考。這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這個術語來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邊際量是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產量。
用拔河來做比喻,一方共有10個人,總拉力為300公斤。現在增加一個人張三,張三的到來使得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這個25公斤就是邊際量。又增加一個李四,李四的到來又增加20公斤拉力,這個也是邊際量。
總的說來,邊際量的增加往往是遞減的,還用拔河做例子。
假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樣的25公斤,當人數少的時候,大家配合的比較好,每一個人都能發揮25公斤的力量。
後來增加了一個人,大家一起使勁的時間就有點錯位,新增加的人實際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
繼續增加人的話,大家使勁的時間就有更多的錯位,他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
隨著人數的增加,每個人帶來的增量(就是邊際量)都在減少,總拉力(就是總量)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最後再來一個人也不能增加為止,如果再增加人數的,就有可能帶來負的邊際量了。
㈡ 邊際分析與數理模型分析的定義及他們在經濟學中的地位
邊際分析的地位是很高的,在經濟史上被稱作邊際革命,我們把研究一種可變因素的數量內變動會對容其他可變因素的變動產生多大影響的方法,稱為邊際分析方法。這場革命使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和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關注的消費、需求和效用。運用最廣泛的經濟教材都是從邊際分析入手的。
而數理模型數理模型分析方法是指在經濟分析過程中,運用數學符號和數字算式的推導來研究和表示經濟過程和現象的研究方法。實際上從最開始的經濟研究都會用到數理模型,不過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畢竟所有的社會科學都把自己能數理化當作一個目標。不過目前的模型絕大多數脫離實際,搞一大堆高等數學。實用性不是很好。
㈢ 經濟學中的邊際怎麼理解
邊際效應(英文名稱:Marginal utility),有時也稱為邊際貢獻,是指消費者在每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握孫時候,其產生的效用成遞減速趨勢。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後,新增的每一個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
通俗的解釋是: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鄭巧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種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益遞減率」,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是喊皮鍵由霍曼斯提出來的,用標準的學術語言說就是:「某人在近期內重復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㈣ 管理經濟學 什麼是邊際分析法
邊際分析法是一種經濟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內相比較,二者相等時為臨界容點,也就是投入的資金所得到的利益與輸出損失相等時的點。
舉個老師上課講的經典例子
當你很飢餓的時候你願意花1元錢買一個饅頭 第一個饅頭邊際1元
當你吃完第一個饅頭飢餓感減輕 一點餓 你只願意花0.5元錢買第二個饅頭 第二個饅頭邊際0.5元
當你吃完第二個饅頭飽了 你願意花0元錢買第三個饅頭 (即可吃可不吃) 第三個饅頭邊際0元
當你吃完第三個饅頭非常飽了 除非人家倒你你0.5元錢 你才會吃 第四個饅頭 第四饅頭邊際-0.5
以此類推
㈤ 邊際分析方法的意義
邊際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後,首先用於對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論基礎——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可以說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具體說它的意義表現為:
邊際分析運用使經濟學研究重心發生轉變
由原來帶有一定「社會性、歷史性」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邊際分析開創了經濟學「數量化」的時代
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量工具線性代數、集合論、概率論、拓撲學、差分方程等,逐步滲入經濟學,數量化分析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徵。
邊際分析導致了微觀經濟學的形成
邊際分析以個體經濟活動為出發點,以需求、供給為重心,強調主觀心理評價,導致了以「個量分析」為特徵,以市場和價格機制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的誕生。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市場和價格機制如何解決三大基本經濟問題,探索消費者如何得到最大滿足,生產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潤,生產資源如何得到最優分配的規律。
邊際分析奠定了最優化理論的基礎
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經濟學從理論上推出了最優資源配置,最優收入分配,最大經濟效率及整個社會達到最優的一系列條件和標准。
邊際分析使實證經濟學得到重大發展
研究變數變動時,整個經濟發生了什麼變動,這為研究事物本來面目、回答經濟現象「是什麼」問題的實證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㈥ 什麼是邊際分析法聯系實際說明在管理決策中使用邊際分析的意義有哪些
1·所謂邊際分析法,就是企業在管理決策時,不是根據全部成本投入來衡量一定的產出或收益,而是將增量要素投入帶來的收益即邊際收益,與增量要素投入產生的成本即邊際陳本進行比較,由此來判斷一項決策的利弊得失。
2·邊際分析運用使西方經濟學研究重心發生轉變
由原來帶有一定「社會性、歷史性」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邊際分析開創了經濟學「數量化」的時代
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量工具線性代數、集合論、概率論、拓撲學、差分方程等,逐步滲入經濟學,數量化分析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徵。
邊際分析導致了微觀經濟學的形成
邊際分析以個體經濟活動為出發點,以需求、供給為重心,強調主觀心理評價,導致了以「個量分析」為特徵,以市場和價格機制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的誕生。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市場和價格機制如何解決三大基本經濟問題,探索消費者如何得到最大滿足,生產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潤,生產資源如何得到最優分配的規律。
邊際分析奠定了最優化理論的基礎
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從理論上推出了所謂最優資源配置,最優收入分配,最大經濟效率及整個社會達到最優的一系列條件和標准。
邊際分析使實證經濟學得到重大發展
研究變數變動時,整個經濟發生了什麼變動,這為研究事物本來面目、回答經濟現象「是什麼」問題的實證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㈦ 經濟學邊際分析法!
經濟就相當一個鏈條,消費是其中的環節'沒有消費,鏈條就斷裂,就不能帶動車輪前進
㈧ 試述邊際革命及其對現代經濟學的影響
邊際革命。19世紀70年代邊際效用學派的出現被認為是經濟學中爆發了一場全面革內命的標志。這容場革命被稱為邊際革命。這場革命使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和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關注的消費、需求和效用。
邊際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持續到二十世紀初,相繼二、三十年,邊際效用學派的代表人物應該是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和奧地利學派的門格爾。他們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先後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並不約而同地討論了同一個問題,即價值由什麼決定。
邊際革命:現代經濟學的序曲和基石。現代經濟學教科書無處不見「邊際」概念和邊際分析,19世紀70年代發生的邊際革命對20世紀、對現代經濟學、對現代經濟運行分析影響的深遠。促使「邊際革命」產生的需求或動力是什麼呢?這就是效用,稀少性,以及在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享受(效用)怎樣才會最大,稀缺的資源怎樣配置才能效用最大,它標志著經濟理論的中心發生了重要的轉移轉向著重於主觀的因素,心理因素,著重於需求和供給並且把需求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供給、生產和分配。
㈨ 經濟學 邊際革命的影響
首先談三架馬車,然後新古典主義占據主流,後期涌現大師馬歇爾 庇古 這幾個人一談內容就豐富了,其實邊際革命對於微觀經濟學的影響主要是工具的革新
㈩ 邊際分析方法運用在經濟學的哪個發展階段
經濟學中把研究一種可變因素的數量變動會對其他可變因素的變動產生多大影響的方法,稱為邊際分析方法。
邊際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就是運用導數和微分方法研究經濟運行中微增量的變化,用以分析各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變化過程的一種方法。
這種分析方法廣泛運用於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的分析過程,如對效用、成本、產量、收益、利潤、消費、儲蓄、投資、要素效率等等的分析多有邊際概念。邊際分析法之所以成為經濟學研究中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是由經濟學的對象決定的。由於經濟學研究資源最優效率的使用,而最優點實際就是函數的極值點,根據高等數學的知識,很容易理解,數學方法求得極值就是對函數求導數,當它的一階導數為0時,即找到極值點。經濟學研究經濟規律也就是研究經濟變數相互之間的關系。經濟變數是可以取不同數值的量,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產量、收益等等。經濟變數分為自變數與因變數。自變數是最初變動的量,因變數是由於自變數變動而引起變動的量。例如,如果研究投入的生產要素和產量之間的關系,可以把生產要素作為自變數,把產量作為因變數。自變數(生產要素)變動量與因變數(產量)變動量之間的關系反映了生產中的某些規律。分析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關系就是邊際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