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新古典理論的基本假設:
(1)個體利益最大化,即宏觀經濟學要具有微觀基礎。
(2)理性預期,簡單說就是人們能夠預期到將來的經濟變化,不會產生系統性錯誤。
(3)市場出清,即價格和工資可以迅速變化。這一假設是造成新古典理論和新凱恩斯理論結論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說,主要指自然失業率。
❷ 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假設
理性人假設,抄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西方經濟學者指出,所謂「經濟人」假設,也稱為「合乎理性人」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抽象。
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2)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理性擴展閱讀
行為
1、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2、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3、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4、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
❸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你認為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否正確
「經濟人」假設的消極作用 ① 管理者只能指望人們所做的工作不會超過獎酬與控制制度所鼓勵並允許他們所做工作的范圍。 ② 管理者認為人們只靠金錢才能激勵,所以採取的管理策略,客觀上把人們訓練成僅僅以此方式工作的人,其後果就是多給錢多干、少給錢少干、不給錢不幹的一切向錢看的消極後果。 對"經濟人"假設的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倫理意義 所謂經濟倫理,並不是指任何談論經濟活動的善惡的道德理論。實際上,經濟倫理只有在經濟學取得了學科的獨立地位之後才能產生,即通過把以前以道德哲學形式出現的利己和社會利益之間的問題系統地轉化為經濟學的偉大主題,人類把經濟活動看作是人類一項正常的、成體系、不斷擴展秩序的活動來考慮它的倫理特點、道德要求和對人的精神氣質的塑造,這樣,才會有對經濟活動的倫理考量。經濟學的自覺,是以斯密《國富論》的出版(1776年)為標志的。 斯密看到了英國當時的工商業發展,那種雄心勃勃的經濟擴張態勢、一個新興的工商業階層的生存方式和激情,各方面、各環節都逐漸整合到了一個合理的體系之中。也就是說,必須看到經濟活動不可忽視的巨大存在力量,它的完全不同凡響的合理性的行事方式。新興的工商業階層人士不是高深的學問家,也沒有騎士的浪漫風度,他們是擁有平實的普通知識和平實的理智的人。所以,經濟倫理的道德主體是這些人,在一個經濟時代,他們成為倫理實踐的主角。 第一,一種合理性的經濟追求的體系,其發展是不可限量的,它將使社會不斷走向進步。因為合理性就在於它的可普遍化的性質,可以有條理、持久地發展。它不像瞬間激情、或者偏執的宗教熱狂,或團契主義的小范圍的忠誠情感聯系,這些方式可能在短時間爆發出巨大能力,卻不能持久,也不能普及。由此,他明白,真正巨大的經濟推動力存在於一般人的最基本、最持久而又是冷靜沉著的願望之中,這種願望就是「改善自身狀況的願望咽。但是怎樣「改善」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這手段最通俗、最明顯」。而且,「每個人改善自身境況的一致的、正常的、不斷的努力是社會財富、國民財富以及私人財富所賴以產生的重大因素。這不斷的努力,常常強大得足以戰勝政府的浪費,足以挽救行政的大錯誤,使事情日趨改良。」他也承認,其實物質生活資料方面的追求是不難滿足的,但為什麼人們對經濟利益有無限追求的願望呢?他認為這是由於虛榮,主要是攀比和依耀之心在作怪。這真是一種絕妙的安排,似乎不是享受財富,而是取得財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幸福之所在。這從經濟上、文化上看都是有益的。「正是這種虛幻的財富夢激起人類的勤勉並使其保持下去」。 第二,從經濟活動已經占據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來看,人們都是「經濟人」。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們的心理動機就沒有求利以外的動機,而是說,這種動機有了最大的發揮其功能的空間。所以,「經濟人」概念並不是對人的全面描繪,而是對經濟時代的人的特寫。它確認的是經濟時代的道德主體的最典型特徵。所以,道德評價的對象就從風度、慷慨大度等轉向謹慎、合理等。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實際上是認為自利動機在一種相對公正的環境中逐漸能演化出一種秩序,能實現社會福利、國民財富的增進。這里要明確一點,斯密決不是說政府根本就不要管經濟活動,而是指不要讓政府強力介入經濟活動,干擾經濟秩序的正常演化。政府應該成為社會公正環境的創立者和維護者,以使經濟活動不致被某些反秩序力量所摧毀。斯密也在為「經濟人」的自由競爭尋找外部制度的保障,公平、正義是這種外部制度的本質特徵,經濟人的思想情感氣質在其中受到熏染和陶冶,從而能認識、贊同這種制度的普遍性本質,這就表明獲得了與之相應的德性。 第三,經濟人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有理性。當然,這里要避免所謂「潔白無理的『經濟人」』之類的誤解。經濟人假設其實只是一種理論模型,也就是以市場經濟競爭的公正環境、經濟秩序的擴展等為目標,來理解行為主體的應有特點。在這一模型中,經濟人的理性包括兩點: (1)看重並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理性的最基本含義,也就是說,本能地追求對自己不利的東西,那是非理性的; (2)由於利益的性質與生活、活動過程的復雜程度是一致的,所以,利益有長遠與短期、根本與細微、全體與局部之分,能很好地平衡利益的這些關系也是有理性的表現。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過程中,人們能受到市場體系的普遍現實的塑造,能夠彼此使自己的任性受到琢磨。所以,培養起在交易中的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權利等德性,與自利的理性思考並不矛盾。 如果我們考慮到社會經濟生活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那麼,我們必然可以推論出,經濟人的理性能夠容許道德偏好和道德選擇。經濟人從相互影響的互利行為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換言之,不能把人性看作是不可塑造和改善的,其實它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從行為的主體來說,出自自由意志的尊重社會公正規則、誠實守信的行為正是以對市場體系的理性理解和情感服唐為前提的,它與純粹的利益博奔作出的行為調整還是有些不同,前者表明培養了一種道德情懷,有了德性,而後者則是偶然調整的權育夕計。所以.關鍵的還是要使這種市場交換經常化、體系化,通過這一過程,個人決策的相互作用會系統地產生出一種共R意識,這種共同意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作為一種穩定的情感氣質而留存下來,形成品質。如果說,這種共同意識只是一次伯的,那麼,就表明人們並不善於學習,不能形成一種理性的人生態度。 第四,斯密曾經就經濟人的其他素質的經濟價值作過探討《他顯然認識到了純粹自利的行為是狹隘的,與市場體系不相涅應的。他轉向道德心理來尋求幫助,他認為人除了自利情感、反社會情感之外,還有一種社會情感。只有具有豐富的社會情慰的人才能具有「這種多同情別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這和抑制自私和樂善好施的感情,構成盡善盡美的人性。」田他通過對兩個著名的觀念即「同感」和「旁觀者」的闡釋來整合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通觀《道德情操論》,我們可以看到,斯密對經濟人道德品質的思考集中在個人利益的合理獲取上。於是,他對作為最高德性的「仁愛」並不抱有太高的奢望,而更注目於一般6t以自利為中心的「謹慎」和「正義」德性。所謂謹慎,就是長遠地考慮自己的利益,以使這種利益不能最後自相矛盾,這就要求能顧及他人,能維護自利之所以可能的市場秩序,它是所有美德中對個人用處最大的美德;而正義則是同等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從而期望人們都在社會的公平規則中競爭。
❹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整個微觀經濟學的論證都是建立在三個基本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內、完全容競爭、完全信息。而這三大假設都與事實難以相符。
❺ 簡述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條件
微觀經復濟學有三個基本前提假制設: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❻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經濟人假設是什麼
理論經濟學的假設主要有三個:稀缺性假設、理性人假設、最大化假設。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假設,比如完全信息假設、有效市場假設、完全競爭假設等等。
之所以說那三個是基本假設,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大部分是建立在這幾個假設的基礎上的:
稀缺性假設,經濟學是研究有限的資源如何合理分配,達到收益最大化的學科。如果一個東西是無限的,那它不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內,比如空氣可以說是無限的,經濟學不會研究如何分配空氣;但如果以後空氣是有限的,或者說干凈的空氣是有限的,那它就具備稀缺性,可以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碳排放額,以前隨便排放的時候,沒人會研究如何分配才是最優的,但是現在碳排放有額度限制了,變成稀缺資源了,所以就要研究如何分配對社會才是最優的。
理性人假設,就是假設人是自利的,在對己不利和對己有利之間,會選擇對己有利的一個方案。所以義工不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但是要注意,某些慈善捐款是,因為部分慈善捐款是出於改善企業形象、積累品牌名聲所做的,最終屬於利己行為。
最大化假設,就是如果存在兩個或多個收益不同的方案,假設人們會選擇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其實提到理性人假設,就不能不提到囚徒困境。近代經濟學漸漸對理性人假設提出了很多質疑和挑戰,囚徒困境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說明了由於個體的理性,導致集體無法達至最優的結果,最終導致個體損失,即個體的理性不能形成集體的理性。
❼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保護私有產權假定。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與分配政策的「根基」,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匹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人民群眾對此產生了意見與不滿,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個需符合我國而不是要符合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理論基礎。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收入分配理論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而對經濟學假定的重新思考與探索,又使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宏觀和微觀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經濟學假定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問題。
(7)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理性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時,人的私慾橫流,經濟人假定是很貼切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從原始資本積累到壟斷資本的跨越後,經濟人的自利性就被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企業組織結構特點所弱化。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人們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使信息傳遞更加暢通,經濟思考與決策也更加縝密,人性悄悄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時經濟人所體現出來的單向自利性更多地被雙向或多向利益權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業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工業富豪們在創業和發展階段,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壓低工人工資等手段,使資本收益最大化,勞動收益最小化,賺取了巨額利潤。
❽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8)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理性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❾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假設
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
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以上三個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
(9)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理性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經濟,就是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人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經世致用的學問。
但隨著後來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出現、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出商品經濟,發展出市場經濟,提升為知識市場經濟,衍生出虛擬經濟;經過西方古典-新古典-新興古典經濟學家與時俱進線性抽象的一路折騰一路演化,價值逐步異化為價格,異化為金錢,經濟活動逐步異化為賺錢。
經濟學也就逐步異化為教人怎樣賺錢,包括怎樣投機賺錢。隨著產品的邏輯逐步演變為貨幣的邏輯,衍生出金融的邏輯,最後產生出金融泡沫,虛擬經濟也就演變成虛幻經濟。當金融泡沫破滅,虛幻經濟就釀成金融危機。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
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❿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假設
經濟學的基本假抄設來自《微觀襲經濟學原理》(【美】曼昆著)有:
1、經濟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稀缺性假設(資源總是有限的)。
3、非厭足性(人類總是貪得無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