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習西方經濟學對於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什麼作用
我們建立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說白了就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西方發達國家比中國要久遠多了,西方經濟學就是建立在西方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上的,所以學習它有指導意義。
❷ 為什麼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怎樣建設好社會
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按照《關於召開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黨的十八大決定於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具有多個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政治意義.黨的十八大向全黨、全國人民發表了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發表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宣言,因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這次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這一主題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立場:就是要在今後幾年內,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把握好我國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未來五年內為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的基礎;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為這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的,又是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能夠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正確道路;繼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以解決在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理論意義.黨的十八大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因此,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此,黨的十八大部分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樣,黨的十八大就將「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寫進黨的指導思想,從而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舉起來、完善起來,這是黨的十八大對黨的重大理論發展和理論創新,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此外,黨的十八大還有其他方面的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在其他許多方面實現了理論發展和理論創新,例如,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提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要求;等等.三是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在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從而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的總布局和戰略布局,因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黨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的「全面」,既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面的目標要求,也包括了生態文明方面的目標要求,如要求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求循環經濟形成圈套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要求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十八大這個基礎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因而就必須作為一項戰略建設提出來.為了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指出: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此外,黨的十八大還提出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四是實踐意義.黨的十八大發布了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體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意願、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因而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黨的十八大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特別是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題目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圍繞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具體實踐目標,黨的十八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要求;等等.五是世界意義.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正確道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因此,中國的前途命運已與世界的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黨的十八也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聯系在一起,因而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同各國人民一道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黨的十八大對實踐經驗的總結,也給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解決本國實現現代化的問題提供了參考方案、啟迪經驗和借鑒意義.六是歷史意義.從理論上看,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地位,有助於更好更快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實踐中,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廣大黨員、幹部頭腦,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領會和把握,形成全黨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把黨的指導思想轉化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實際能力、自覺行動,實現和體現其歷史意義.從實踐上看,黨的十八大是我們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因而黨的十八大精神及其貫徹落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具體地說,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戰略全局上對我國改革發展作出規劃和部署,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有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有助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望採納,謝謝!
❸ 在經濟學中,信用建設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大學本科的經濟學專業,是屬於理論經濟學的唯一一個專業。因此,其有「理論研究」的特性或傾向。
一些大學的經濟學,會注重綜合經濟學理論素質,發展路子主要是考研、,然後就業可選擇經濟預測、分析人員等崗位;一些高校,則會在經濟學下面分方向,如經濟學(金融)、經濟學()、經濟學(保險)等,其就業方向經濟學(金融)可和金保險方向和保險學類似等。融學類似。
此外,公務員考試中,招收經濟學專業的崗位是最多的專業之一。
❹ 經濟學屬於工程經濟類嗎
不屬於
❺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怎樣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解決現實問題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借鑒引導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其中商品的二因素剩餘價值論都與中國經濟發展有相符之處。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也說明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在我國的應用頗有成效。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不知道你是要長篇大論的,還是要簡潔的。。。。
以下是長篇大論的:
1. 我國經濟發展為何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原理為參考
研究中國近代史我們會疑惑為什麼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可能性而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來拯救中國。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是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中國作為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避免不了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產生關聯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的制定也避免不了從這種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中吸取精華。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而在政治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社會相適應則在經濟上對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同樣產生的重要的影響。
2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首先闡述一下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它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解釋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的分配規律以解釋和闡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經濟規律為研究任務。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3.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論題的論述
下面我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幾個理論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應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容的應用來論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被實踐檢驗和歷史證明了的科學理論
至今依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指導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應成為指導我國現階段改革的理論基礎。我國現行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在不少人對私有制經濟發展心存疑慮認為私有制經濟發展會動搖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並由此認為私有制經濟就是剝削經濟也存在私營主對工人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的無償佔有。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現階段對待私有經濟和混合經濟中的私有成分首先要承認私有經濟的合理性、合法性。發展私有經濟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充分利用過剩勞動和閑置資本有利於促進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和公有制經濟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使公有制經濟集中力量發展重要行業有利於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以競爭為主要特徵就必須形成多元化的產權主體。因此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既要堅持馬克思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精髓和真諦又要與時俱進結合實際進行發展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在中國社會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社會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 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是由勞動時間的多少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這就對商品生產者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意義。他關繫到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成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一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在生產上所耗費的勞動有一部分得不到補償就會虧損因而在市場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的地位。商品呢生產者生產的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它生產改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不僅可以得到全部補償而且還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表明該省品生產者的少量個別勞動得到了較多的社會承認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這就決定了不同商品生產者由於生產商品的勞動率不同他們之間必然存在收入差距收入多的資本家把一部分資本作為追加資本投入到下一輪生產中擴大生產資本規模改善技術就產生了良性循環致使收入不斷增加而相反的資本家則進入惡性循環導致收入差距不斷加大甚至產生一些的兼並與破產。所以不僅在全球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懸殊在中國內部貧富差距也不斷加大居民整體消費水平有限這也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之一。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所研究的剩餘價值規律中國的資本家也是通過榨取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致富的資本主義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為不變資本一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和加強對僱傭勞動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實質就是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亦如此。在中國的私有中資本家也是通過購買勞動力對勞動力進行剝削和壓迫來獲得剩餘價值不斷進行資本積累進而進行擴大再生產不再一次對已購買的勞動力進行剝削。而在工資形式上中國與資本主義沒有本質的區別其基本方式都分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而馬克思在對工資形式的分析上說明因為有的工資隨著勞動時間變化而變化有的工資隨著產品數量的多少為變化而且在同種勞動的不同工人之間由於勞動技術高低和熟練程度的不同工資水平就有高低之別。這些方面掩蓋了剝削的性質因此工資就像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剩餘價值理論在中國同樣有適用性並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沒有剝削現象究其本質無論是外國資本家還是中國資本家組織生產活動都是對工人的剝削而這種剝削在未實現共產主義之前會一直在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並存。 以上寫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原理在中國經濟中的體現從而揭示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所以下面我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應用以及產生的改革成就來論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三、證明結論
在我國改革開放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為指導取得了卓越成效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演進與思想解放和經濟理論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是我國改革的最早倡導者。中國政治經濟學的轉型,是在科學揚棄和超越蘇聯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轉向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包括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中國在探索改革開放之路中我國始終終毫不動搖地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引,遵循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在內容上,必須毫不動搖地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基本范疇、科學原理為主體,面對新的歷史條件拓展和創新;在處理中外多元經濟思想的關繫上,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在我國領導人結合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進行借鑒與改良後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建立起全面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一美元兌換人民幣1.53元的匯率來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升上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人民生活水平也顯著改善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很多很多在這些成就背後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而在這智慧的結晶的背後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四、結論及解決對策 綜上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在我國經濟發展領域有了很多的應用其中的一些理論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未來的探索與實踐道路中我國應該繼續借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不斷根據自己的國情與社會發展水平對其進行改造使其能更好地引導中國經濟的發展。
❻ 我一級建造師考試備考中,感覺建設經濟學著吃力,找好的學習方法,求賜教,謝過!
其實沒啥技巧,就是要多看書,多做題。
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經濟學(建設經濟方向)
今年考的普遍較好 不過總分上來說這專業的分已經很高了 漲不了多少吧 問題應該不大
就怕提單科的線 萬一提了你這51就很懸了
至於這兩本書 內容上來講 都不算很難 沒學過的人直接看也是能看懂的 數學這么蛋疼的專業你都學完了 這兩本書不在話下(不是我歧視數學 是數學太克我了
考試的題目 就是概念+計算 每章核心的概念背下來 計算把例題+課後題目全搞定
如果實在抓不住重點 去查一下財大老師的PPT以及歷年期末考的題目 網上有不少 卷子無非就是那幾個老師輪流出的 多看幾年的 對重點、難度都會有些領悟的 題量也應該是夠的
時間分配上 我的習慣是兩天看一本書 然後做題 再看一遍 把不會的內容仔細研究 再做題 只要這科目不是特別克你 這時候感覺就應該差不多了 拚死命看一個星期就夠了 現在大概一門課有兩個星期 時間不算特別緊
卷子上一次都沒見過的內容直接PASS(比如什麼發展歷程啊 什麼這個准則第幾條和那個准則第幾條比較怎麼怎麼樣啊 以及個別和書的主體內容距離比較遠的章節
最後一點 按照財大的尿性來講 特別復雜的計算題是不會出的 但是特別簡單會出成選擇題 書上那些解答過程有兩頁紙的 八成可以PASS掉 兩成會把題目簡化丟到試卷上
再就是喜歡考原題。。運氣好會碰到大題的原題 運氣差就一道選擇的原題。。總是會考一點的。。
當然最後一點只是個人體會 不排除老師突然抽了一下風 或者今年出題的老師特別變態就喜歡考蛋疼題目的可能性
❽ 建設共享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最根本的經濟學依據是什麼
朋友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厚重的問題,回答時很占篇幅,依照我個人理解簡單說說吧,共建共享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讓全體國民和諧地共同奮斗,共同發展,共同享受改革成果的收益。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於政治,社會等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講的是發展就是硬道理。所以共建共享就是依照經濟學的規律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人文環境,以創造最大的效益來惠顧全體國民,在取得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提高了精神文明。這是造福當代,福佑子孫的大好事;責任重大,功勛卓絕,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辦不成的。
❾ 從經濟學角度講如何建設一個新西部
國內外市場被完全分隔開來;
模型分析:
如圖所示,企業的產量被分為兩部分,分別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由於該廠商的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需求價格彈性各不相同,廠商所面對的國內外需求曲線的形狀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廠商面對的國外需求曲線的形狀比較平坦,而面對的國內需求曲線的形狀比較陡峭。廠商根據國內外市場的特點,採用不同的價格銷售,以獲得最大的利潤。
廠商決定其價格與銷售分配方案的條件是:MRH=MC=MRF
式中: MRH為廠商在國內市場中銷售的邊際收益, MRF為廠商在國外市場中銷售的邊際收益,MC為該廠商的邊際成本。
性質:這種傾銷行為是為了謀求最大利潤,是一種在利益驅動下的企業行為,只要不被限制,就會持續地進行下去。
(2)掠奪性傾銷:指為了排除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出口商暫時以較低的價格向國外市場銷售商品,一旦達到目的,獲取壟斷地位後,企業又會重新提高價格,以獲取壟斷性超額利潤。
性質:這是一種以打垮對手,追求壟斷地位為目的的行為,是一種不公平貿易的行為。
6、相互傾銷
指由於傾銷導致同種產品的雙向貿易的情況。即A、B兩國相互以低於國內價格向對方國家銷售同一種產品。
設國內與國外分別有一個壟斷廠商,並且生產相同的產品,兩個廠商有相同的邊際成本,而且兩個市場間的運輸成本也相同。如果他們制定相同的價格就不會有貿易,但若使用傾銷,貿易就會發生
兩個廠商都會限制國內市場的銷售量,以控制其產品在國內的價格不下跌,但若某個廠商能在對方市場上以低於其國內的價格銷售,因為降價的負面影響轉嫁給了對手而不是自己承受,也能增加其利潤,因此各廠商都有進占對方市場的動力。並以高於其邊際成本但低於其國內價格的售價銷售其產品。但若兩個廠商都這么做,那麼,即使假定產品在兩個市場的初始價格一樣,並且都支付運輸費用,國際貿易也會出現。
7、反傾銷稅
(1)反傾銷稅:指進口國政府在確認外國出口商銷售到本國市場的商品有傾銷行為時,對該出口商的產品所徵收的進口附加稅。
(2)影響:
①可以減少國內對低價進口品的需求;
②使進口品價格上升到進口國國內市場價格的水平,從而保護了國內同類商品的生產者。
案例8-3:埃及對中國瓷器實施反傾銷措施
埃及外貿部本周已做出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瓷器餐具採取反傾銷措施,開始徵收高達305%的關稅。
理由:由於中國瓷器大量湧入埃及市場,已經對本國的同類產品造成沖擊,使本地瓷器加工廠生產大幅度下降,庫存積壓嚴重。據了解,埃及去年從中國進口瓷器2萬噸,占埃及全年進口瓷器的96%。
載揚子晚報2003年2月26日
六、其他非關稅壁壘
1、自願出口限制:指商品出口國在進口國的要求或壓力下,自願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時期內的出口數量或出口金額。
自願出口限制是在進口國的壓力下實施的限量出口措施,與配額有相似之處。自願出口限制的數量是經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的談判確定的。
作用:可以使出口商的優勢產品難以進入本國市場。
2、歧視性公共采購:是一國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制度給予國內供應商優先獲得政府采購訂單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措施。
政府采購優先購買本國商品的規定,形成了對外國銷售商的歧視。
3、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國營貿易」
指國有企業或公營企業獲得特權,直接經營國際貿易,因而形成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
缺點:人為扭曲資源配置,導致過度保護和低效率等後果。
4、技術標准和衛生檢疫標准
(1)技術標准:指進口國為了保證各種商品的進口質量符合一般的技術要求而作出的有關規定。
一些國家為了限制某些商品的進口,常常規定一些外國難以掌握的技術標准,以阻止外國商人進入本國市場。
(2)衛生檢疫標准:指一國對進口的動植物及其製品、食品、化妝品等所實施的必要的衛生檢疫,以防止疾病或病蟲害傳入本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常常借口進口商品不符合本國的衛生標准為由,將外國產品拒之國門之外。
案例8-4:「伯德補貼」被世貿組織宣布為非法
美國國會於2000年通過的《伯德修正案》,要求美國政府把在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中徵收的懲罰性稅款直接補貼給利益受到損害的美國公司,而不是上繳美國財政部。
美國通過《伯德修正案》對本國公司實行雙重保護,實際上鼓勵了本國公司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因而受到貿易夥伴的強烈批評。據報道,2001年和2002年,美國以這種方式向其本國公司補貼了大約5.61億美元。
美國的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反對。為此,歐盟、日本、加拿大、巴西、印度、韓國、墨西哥和智利於近日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請,要求獲准對來自美國的部分產品徵收金額相當於美國政府補貼數額的附加關稅。
世貿組織於2003年1月最終判定該修正案違反全球貿易規則,並要求美國於當年12月27日前予以廢除。但美國並沒有執行世貿組織的裁決。
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8月31日授權歐盟等8個成員對美國實施貿易制裁,作為對美國遲遲不肯廢除被世貿組織宣布為非法的《伯德修正案》的懲罰。
案例8-5:外觀成為貿易壁壘 中國文具遭到美企訴訟
長相相似,也要出問題———近日,美國著名文具企業Sanford公司指控全球12家企業,認為它們出口美國的標記筆侵犯其「商標和商業外觀」,目前已由美國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正式立案。寧波貝發集團等中國4家企業被列上被告席。
據悉,「商業外觀」是美國特有的貿易保護主義「337條款」中的一項,除版權、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外,美國有權對進口產品在外觀相似性上提出質疑。此次Sanford公司正是憑藉此條款,指控中國貝發標記筆侵犯了其「商業外觀」。
盡管貝發集團涉案產品在美年銷量也不過50萬美元,但仍准備耗資150萬美元奮起應訴。從經濟角度而言,絕對不劃算,不過貝發的法律顧問周傑告訴記者,作出如此抉擇,基於三點考慮:第一,放棄即是自動認輸,放棄了爭奪市場的權利;第二,我方應訴,可以捍衛整個行業的利益。因為萬一敗訴,而ITC的最終裁定又對受制裁的記號筆做籠統描述,則會牽連到國內其他文具企業的出口———這並非不可能。第三個考慮,則是即便所謂的「商業外觀」侵權得以成立,那麼也麻煩美方明確界定一下「雷區」范圍,省得中國企業不明不白。
對於該指控,中國幾家涉案企業都忿忿不平,認為美方純屬刁難。事實上,關於「商業外觀」概念,在美國本國都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僅籠統地規定:「消費者根據外觀,立刻能辨別出某產品與某著名品牌有類似性的,即屬侵權」。而最終裁定,也由法官拍板敲定,頗似「霸王條款」。據了解,中國制筆企業出口前算得小心,進入美國市場前曾到美國專利局、商標庫里查詢,如此步步謹慎,竟仍防不勝防。
美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利用這一特有的法律頻頻對中國商品設置障礙,其真正目的不在於保護知識產權,而在於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據了解,貝發涉案的那款筆在沃爾瑪上櫃僅2個月,其銷量就是Sanford公司那款「類似筆」的7倍!貝發認為,消費者絕不會混淆外觀,而是因為兩種筆質量不相上下但價格相差20%,最終選擇了物美價廉的中國筆。耐人尋味的是,在Sanford所指控的另外11家公司中,有韓國企業,也有一些美國的進口商,但沃爾瑪亦是貝發的進口商,Sanford卻有意避開直接同巨人沃爾瑪抗衡。據寧波市外經貿委副主任俞丹樺分析,Sanford猜准中國企業的心思:對中國企業惡意騷擾一下,中國企業考慮到高額官司成本以及在美較低的銷售量,大多會放棄應戰,那麼市場份額便拱手相讓了。
可這回,Sanford的算盤可能打錯了。周傑告訴記者,貝發准備採取幾步走策略。第一步,質問所謂「商業外觀」侵權是否成立?按照法律程序,得做民意調查———是否一眼就會把貝發的產品錯認為是某「著名商品」?第一步走不通,再據理力爭兩種筆有顯著差別。因為貝發已非常明顯地標有自己商標,在外形上也有明顯不同。「不排除裁定的任意性和偏向性,這取決於法官的個人素質,但我們仍要盡最大努力爭取權利!」周傑說。
第九章 經濟一體化與關稅同盟
一、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一)經濟一體化: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經濟體通過達成某種協議所建立起來的經濟合作組織。
(二)自由貿易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之間通過達成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
案例9-1:WTO與自由貿易區
中國入世3年了,入世3年後,我國一改過去對參與自由貿易區步伐較慢、視野較窄的謹慎態度。放眼看,為了獲得自由貿易的好處,世界范圍內貿易談判無所不在。當世貿組織的每一回合談判都要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逐漸成了潮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終於要在2005年進入一個新時期了,中國是否找到了一個大市場呢?事實是,針對東盟狹小的市場,中國企業也許賣不出更多的產品,但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突破卻顯示出中國正在步入自由貿易區(FTA)的潮流中。換個角度看WTO,中國將獲得更多。
早就有專家認為東盟的市場過於狹小。在東盟的十幾個成員國中,既有新興工業化國家新加坡,還有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地區人口不到6億,總GDP不高。而且東盟發達國家大都推行出口導向戰略,出口產品和中國一樣,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貿易額上看,美國、日本是東盟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也許會在將來賣出更多的中低檔日用消費品以及機電產品。與東盟產品相比,中國將在紡織品、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上具有明顯比較優勢,但是自由貿易將帶來的更多好處還是東盟國家的。
如果僅從產品出口的角度看待FT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給中國帶來的好處也許沒有多麼大。但是,換個角度看自由貿易,中國也許就收獲得很多了。我在這里所說的另一個角度,就是一些經濟學提出的「單邊自由貿易」的好處。也就是說,哪怕對方採取貿易壁壘的態度,而自己即使單方面開放自由貿易也是有好處的。
最簡單的,東盟更為價廉物美的農產品至少讓中國消費者得到了實惠。另外,從東盟國家進口的大量能源和原材料也滿足了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需要。近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從東盟進口的原材料也有所增加,並且出現較大的逆差現象。
目前,中國還在與澳大利亞、智利、中東和非洲一些國家開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些國家對於中國而言意義並不簡單。首先,這些國家分布在各個大洲,幾乎可以算是中國開展世界范圍內FTA戰略的各個地區的前站;其次,這些國家都將可能為中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提供豐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資源,比如澳大利亞的鐵礦、智利的銅礦、中東和非洲國家的石油資源等。
即使每一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中國帶來的直接產品出口量不大,更多的FTA的建立卻有可能達到聚少成多的作用,從而部分改變中國的產品出口過於依賴美國和歐盟市場的局面。
再從更復雜的角度講,即使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在經濟利益上不能得到好處,我們也有可能從非經濟角度獲得優勢,進而影響到下一步的經濟利益。今年東盟國家共同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就是一個明顯的戰略勝利,是中國的「早期收獲計劃」的最大收獲之一。而現在澳大利亞與中國開展自由貿易談判需要考慮的一個前提也正是「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中國可以更加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還可以參與制定更加合理的游戲規則。締結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越多,中國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就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1、特點:
(1)該經濟體組織參加者之間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內的廠商可以將商品自由地輸出和輸入,真正實現了商品的自由貿易,但是它嚴格將這種貿易待遇限制在參加國或成員國之間。
(2)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的對外關稅。各成員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並不妨礙各成員經濟體針對非自由貿易區成員國採取其他貿易政策。
(3)採用原產地原則:只有產自成員經濟體內的產品才享有自由貿易或免進口稅的待遇。
2、原產地產品:指成品價值的50%以上是在自由貿易區內的各成員國生產的產品。(有時規定為60%)
(三)關稅同盟:指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所有成員統一對非成員國實行的進口關稅或其他貿易政策措施。
特點:
1、與自由貿易區的區別:在相互取消進口關稅的同時,設立共同的對外關稅,成員經濟體之間的產品流動無須再附加原產地證明。
2、關稅同盟實際上是各成員體將關稅的制定權讓渡給經濟一體化組織,因此,對成員經濟體的約束力比自由貿易區大。
3、在關稅同盟內各經濟體中,為了保護本國的某些產業需採用更加隱蔽的措施,如非關稅壁壘等。
(四)共同市場:指各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自由貿易,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而且還實現了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特點:
1、成員國之間同時實現了商品、服務與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2、各國之間要實施統一的技術標准,統一的間接稅制度並且協調各成員國之間同一產品的課稅率,協調金融市場管理的法規,以及實現成員國學歷的相互承認等。
(五)經濟聯盟:指不但成員國之間廢除了貿易壁壘,統一對外貿易政策,允許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且在協調的基礎上,各成員國採取統一的經濟政策。
特點:
1、成員國之間在形成共同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它們之間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
經濟貨幣聯盟:指當各國匯率協調達到一定的程度,以至於建立了成員國共同使用的貨幣或統一的貨幣時,這種經濟聯盟就稱為經濟貨幣聯盟。
2、各成員國還讓渡了所有宏觀經濟政策干預本國國內經濟運行的權利和利用匯率政策干預本國外部經濟平衡的權利。
3、在經濟聯盟內部形成自由的市場經濟。
(五)完全的經濟一體化:指成員國在實現了經濟聯盟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協調,乃至統一的經濟一體化形式。
特點:類似於一個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
完全的經濟一體化有兩種形式:
1、邦聯制:各成員國的權利大於超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權利。
2、聯邦制:超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權利大於各成員國的權利。
以上五個經濟一體化組織是處在不同層次上的國際一體化組織,根據它們讓渡國家主權程度的不同,一體化組織也從低級向高級排列,但這里不存在低一級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向高一級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升級的必然性。
二、關稅同盟理論
(一)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分析
1、貿易創造:指成員國之間的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帶來的貿易規模的擴大。
2、貿易轉移:指建立關稅同盟之後,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替代了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從而造成貿易方向上的轉移。
如圖:世界上有A、B、C三個國家,都生產某一相同產品。但三國的生產成本各不相同,PA>PB>PC,SA表示A國的供給曲線,DA表示A國的需求曲線。
在組成關稅同盟之前,A國對來自B、C兩國的商品徵收相同的關稅t,設A國是一個小國,徵收關稅後,B、C兩國的相同產品若在A國銷售,價格分別要加上關稅,由於B國的產品價格高於C國的價格,故A國只會向C國進口該種產品,而不會從B國進口。這時A國國內的價格為PC t,國內生產為OQ1,國內消費為OQ2,從C國進口為Q1Q2。
設A國和B國組成關稅同盟,兩國建立關稅同盟後的共同對外關稅仍為t,這時A國對來自B國的進口不再徵收關稅,但對於來自C國的進口仍徵收關稅。這時B國產品在在A國的銷售價格為PB,低於PC t,所以B國取代C國成為A國的商品供應者。
由於價格下降,A國生產減少到OQ3。Q1Q2是原來應該從C國進口的產品現在被B國生產所代替,為貿易轉移的產品數量。Q1Q3是A國的生產被B國生產所替代的部分,為生產效應。價格下降引起A國消費的增加,消費由原來的OQ2上升到OQ4,消費的凈增部分Q2Q4為關稅同盟的消費效應。
組成關稅同盟後,A國的進口從原來的Q1Q2,擴大到Q3Q4,新增加的貿易為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生產效應 消費效應
=Q1Q3 Q2Q4
貿易轉移效應=Q1Q2;
3、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
組成關稅同盟之後,A國消費者福利得到了改善,生產者福利下降:
消費者剩餘的增加=a b c d
生產者剩餘的減少=-a
原來從C國進口的關稅收入為c e,現改為從同盟國進口而喪失。
凈福利效應=b d-e
其中: b d為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 e為貿易轉移的福利效應,是由同盟內成本高的生產代替了原來來自同盟外成本低的生產所導致的資源配置的扭曲。
結論1:A國的供需價格彈性越大,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就越明顯。
結論2:組成關稅同盟前A國的關稅水平越高,則組成關稅同盟後,貿易創造的福利效應就越大。而貿易轉移的福利效應就越小。
結論3:B、C兩國的成本越接近,則貿易轉移的福利損失就越小。
二、關稅同盟的擴大出口的效應
如圖所示,在圖的左半部分為A國的生產、消費和出口的情況,右半部分為B國的生產、消費和出口的情況。
設C國的生產成本固定不變,在組成關稅同盟之前該產品的世界價格為Pw,等於C國的生產成本。B國對來自所有國家的進口商品一律徵收關稅,征稅後的價格為Pt,此時A國的出口為fg,B國的進口量為ab,其中有一部分來自A國,ac=fg。而剩下的進口量是從C國進口的,進口量為cb。
A、B兩國組成關稅同盟後,由於B國對A國的進口商品免徵進口稅,而對C國的進口商品則仍要徵收關稅,故在B國國內市場上,A國商品的價格要低於C國同類商品的價格。因此B國轉而只從A國進口。
由於A、B兩國在關稅剛撤消時,B國對該商品的進口需求量大於A國在該價格上的出口供給量,B國國內該商品的銷售價格會因商品的供不應求而上升。當價格上升時,B國國內的生產量和A國願意出口的量都會增加,當價格上升到Pu時,A、B兩國的貿易達到平衡,A國的出口量等於B國的進口量,即:hi=de,這時兩國貿易達到均衡。
結論:加入關稅同盟對A國來說,可以擴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從而有利於A國經濟的發展。
三、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1、市場擴大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在排斥第三國產品的同時,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有成員國的國內市場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區域性市場,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
結論: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市場擴大效應導致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
2、促進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
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許多部門已形成了國內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據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誰在競爭中取勝,誰就可以享受大市場需求擴大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利益。否則就會被淘汰。
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得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出一種濃烈得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有利於吸收外部投資
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國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產品,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產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案例9-2:中國-東盟將啟動降稅進程 正在形成自由貿易區
在10月底於北京舉行的中國-東盟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上,雙方就自由貿易區談判中最重要的貨物貿易協議達成了一致。
根據該協議,自2005年起將全面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進程,雙方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於2010年降到零。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雙方預計於本月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貨物貿易協議。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8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達65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8%,今年雙邊貿易額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
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TA)大多集中在貨物貿易的自由化上,而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協議除貨物貿易自由化外,也重視包括服務貿易在內的其他方面的自由化。《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本身就是以「全面經濟合作」命名的。按照這份框架協議,雙方將依次完成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以及勞務等方面的談判,並最終達成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
貨物貿易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貨物貿易協議的直接目的是降低雙邊貿易中貨物進出口的關稅壁壘。通過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可知,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逐步深入的進程,降低成員國的貿易關稅和壁壘,是最低層次的一體化,也是整體一體化進程的起點。
事實上在此之前,泰國水果已經以零關稅的優惠進入中國了。按中泰果蔬產品零關稅協議,從2003年10月1日起,兩國間188種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進出口關稅由平均30%降到零。這就是「早期收獲計劃」的一部分。
從2004年1月1日開始落實的這項被稱為「早期收獲」的計劃,主要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各項協定最終完成前,中國對來自東盟的一系列農產品及製成品提早減稅。作為回報,東盟提出稅務協和制,即中國的農產品如肉類、魚、水果、牛乳將得到東盟的關稅優惠。這將作為通向自由貿易區廢除關稅的第一波計劃。
今年1-8月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的高速增長便是「早期收獲計劃」的積極成果。
東盟成員國里農業仍佔到了經濟基礎的相當比重。中國的確十分需要這類產品。同時,為了增加出口量,不少東盟國家也很樂意向中國出口農產品。因此「早期收獲計劃」使多數東盟國家獲益不淺。
隨著中國和東盟之間一系列農產品的降稅和中泰果蔬零關稅的實施,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將為東盟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早期收獲計劃」的降稅包括600項農產品,占總數1/10,其餘90%的項目都包含在貨物貿易協議中。其內容的重心也從農產品轉到了工業上來,這將是廢除關稅計劃的第二波。
聯合國最近頒布的一期貿易及發展報告指出,「受到中國產品出口最嚴重挑戰的,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徵的工業生產部門,其中包括電子產品的組裝業,也就是說,東盟國家和墨西哥的中等收入生產者所面臨的競爭最為明顯。」而貨物貿易協議簽署以後,中國這些最富競爭力的工業生產部門將在東南亞市場成為最大的獲利者。
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在「早期收獲計劃」里作為非農業國的新加坡收益不大,但另一方面,過去10年來,新中貿易額增長了4倍。在2004年前4個月,新加坡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50.6%,增幅遠遠大於與日本的貿易。現在隨著貨物貿易協定的簽署和減稅進程的啟動,新加坡的獲益只會越來越大。
這些數據都在支持中國政府一直表達著的觀點,即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並不像美國、歐盟那樣只對發達國家有利,開放的中國經濟對周邊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互惠的。
「中國正創造一種新的地區經濟聯系格局和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張蘊嶺說,東盟地區由於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襲擊,正處於結構性調整,而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卻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新的價值鏈正在生成」。
❿ 建設森林式校園可以獲得哪些社會學/經濟學/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效益
重慶與沿江中心城市合作發展的情況長江沿岸地區城市密集,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力量強,是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城市主要依託的地區。近年來,在黨中央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指引下,我市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區域市場統一融入為切入點,加強川、渝、滇、黔的重慶經濟協作區合作,促進與沿長江省市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合作,在服務和推動長江流域經濟帶的開發建設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推進協調機制,加強了戰略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合作結合實施《長江沿岸地區產業發展規劃》,圍繞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戰略目標,積極開展跨地區的交通通訊建設,聯合旅遊景區景點規劃,聯合培育共同市場,促進重慶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人流、物流規模化的發展。我市參加了「合力建設黃金水道,促進長江經濟發展」沿江七省二市座談會,確立了共同建設黃金水道的合作機制和合作重點。通過政府高層互訪、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努力拓展區域經濟新的發展空間。在川渝「1+6」、渝黔「1+16」等合作框架下,聯合構建西南交通、能源大通道。2006年,我市主要黨政領導分別率團訪問了浙江、江蘇、湖南、江西四省,為進一步推動重慶與江、浙、湘、贛四省合作交流奠定了新的基礎。(二)優化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企業跨區域合作,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圍繞《長江沿岸城市聯合參與和服務西部大開發,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經濟發展優勢的框架意見》,加強與流域間城市的合作,尋求長江中下游城市企業向重慶投資,重點是吸引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企業、資金、技術開展項目合作,加快了重慶經濟的發展。據統計,2005-2006年9月,沿江8省市(滬、蘇、浙、皖、贛、鄂、湘、川)在我市投資項目累計實際到位資金178億,占同期國內實際到位資金總額的46.5%,其中,億元以上合作項目146個,江、浙、滬佔了67.8%(其中浙江31%、上海30%、江蘇6.8%)。重慶啤酒、長安汽車、東銀、宗申等企業集團在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也都有了投資發展。兩年來,沿江省市對口支援三峽重慶庫區,在幫助破解庫區產業空虛難題、庫區移民遷建和安穩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三)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改善生態環境,合力建設黃金水道。為發揮我市水運區位優勢,增強港口輻射能力。我市和相關部門結合三峽工程和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全市水路交通建設,2005年重慶市航道里程達到4222公里,等級航道所佔比重為43.1%。目前重慶港有20個主要港區,擁有各類生產性碼頭泊位1392個、碼頭岸線98014米。「十五」末期,我市港口新增貨運吞吐能力2104萬噸,逐步完成普通客運向旅遊客運的結構性調整,全市港口形成貨運6865萬噸、客運6962萬人次的吞吐能力。富金壩、嘉陵江草街等航電樞紐工程開工建設。我市與沿江中心城市共同發起「聯合起來,保護母親河」的倡議,加強了城市空氣、污水和垃圾的綜合治理力度,我市生態環境質量趨於改善。(四)開展科技、人才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合作。重慶高交會、渝洽會在促進沿江省市之間經濟技術與項目對接方面發揮了作用。我市派出人員,在長三角地區專業培訓、對口掛職,擴大了視野,提高了工作能力。與沿江城市共同建立「長江網」,開辟長江網重慶欄目,為國內外客商了解重慶和來渝考察、投資,增設了交流的窗口。內陸邊疆邊疆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開始加快,但由於地區之間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較大,加之改革開放後採取傾斜發展戰略,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獲得了超常發展。目前,這一地區已經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帶的發展格局,並出現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勢態。相比之下,內陸邊疆省份的城市化發展進程無論在城市規模和功能上,還是在城市效應及布局上,都還需要極大地提升和加強。一、內陸邊疆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化現狀及成因分析所謂內陸邊疆是指既有法定國界,又有直接國土相鄰的國家,且位居國界線內側並包括一定內腹地的經濟社會區域。我國的內陸邊疆地區是特指我國沿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新疆、甘肅、西藏、雲南、廣西,這9省區在地緣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緬、印、不、錫、尼、巴、阿15個國家國土直接相鄰。遼寧和廣西因兼有陸地邊境和海岸線,又屬於東部地區,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圍內。1.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化現狀從經濟狀況來看,根據1999年統計數據,7個邊疆省區的固定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社會商品零售額佔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0%、外資投資額佔全國外資總額的1.8%。雖然在上個世紀末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及2003年開始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行動,但從全國經濟發展的總量與結構來看,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普遍狀況是經濟總量較小,國有企業比重偏大,非國有企業比重偏小,合資及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三次產業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現出「二、三、一」的結構,並以傳統工業為主體,同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相比較,這些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過小,第二產業中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所佔的比重較低。從城市發展狀況看,該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省有吉林、黑龍江和內蒙。這其中主要是農墾、林區、礦區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縣改市」、「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變動導致城鎮人口增加。從城市數量和規模看,見下表:從表中可見,人口超過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個,城市稀缺,大中城市過少。與沿海地區相比,小城市數量較少,規模過小。這種大、中城市過少,城鎮布局鬆散、規模過小的狀況,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對經濟的拉動和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不強,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積聚和合理流動。2.影響內陸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近代工業大多產生在東部地區。解放以後,由於歷史、國際國內政治態勢的種種原因,人們總是把邊疆等同「邊境」、「邊防」、「國防線」,其著眼點僅僅是它的政治方面,強調「屯墾戍邊」、「鞏固邊防」、「保衛邊疆」等政治的和軍事的地位,而把經濟價值放在極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處邊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緩滯等客觀因素,就使我國廣大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長期陷於落後境地。從政策上看,解放後,中央政府出於平衡布局的考慮,力圖改變過去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於戰備的需要,加強了在中西部地區的工業投資,形成了一批內陸工業基地,如「一五」期間的156項工程和694個項目中,在甘肅就有16個。在106個民用工業企業中,東北有50個。然而,由於這種傾斜投資大多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項目,缺乏輻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的中心,其吸收就業和帶動經濟整體發展的功能較弱,以致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沒有消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中央政府實施沿海地區發展戰略,東部地區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優越條件加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卻相對落後了。從所有制結構上看,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是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公有經濟,而東部地區歷史上本來就是具有較好的鄉鎮企業基礎,對外開放的特殊政策又為這一地區引進外資和港澳台資金,以及建立三資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而邊疆省區的經濟主要是以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為主體,所有制結構改革滯後,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較低,沒有出現東部地區國有經濟、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增長局面,與東部地區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二、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對這兩個地區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規律。長江三角洲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廣州,大城市5個,中等城市11個,小城市25個。從整體而言,該地區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鎮分布比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會、經濟、生活、文化聯系,呈現城市帶的雛形,空間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鎮主群。該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加快了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實現了農村城市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市民化的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轉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動作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協作區,正在構造上海國際金融、貿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傳統產業、傳統產品轉移到了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岸地區,形成物資、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補、互利、互動的統一市場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成為城市工業的配套與補缺,改變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有力支援了農業生產,並為中小城鎮的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長三角鄉鎮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鄉村社區自身的力量籌集資金,與大中城市的經濟、科技、文化輻射相結合,促進城市化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質、技術開發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自我發展能力強,其城市化運行機制屬於內發式。另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個城市市長聯席會議和滬、浙、蘇三省、市的常務副省(市)長的溝通渠道和機制已初步形成,從而該區域一體化進程將進入快車道。改革開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農業地區,城市化水平很低,發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個城市和32個建制鎮,城鎮密度很低,每萬平方公里只有9個城鎮。目前,該地區城鎮體系包括特大城市廣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個、小城市18個,以及建制鎮401個。城鎮星羅棋布,密度達到100個/萬平方公里,城鎮間的平均距離不到10公里,有些城鎮的建成區已連成一片。該區面積占珠三角的總面積不到1/3,但卻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總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過3/4的GDP。與長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動力不是來自區內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擴散,而是由大量外資快速推動。這些流入的外資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投資者由於成本因素區位選擇傾向於小城鎮,不僅有效推進了小城鎮的發展,而且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聯度大大提高,市鎮之間通過地理毗鄰、產業關聯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僅本地農業剩餘勞動力為非農產業全部吸收,而且還吸納了2000萬外地勞動力,其中,很大一部分為農業剩餘勞動力,在外資主導型區域非農化過程中,珠江三角洲這種自下而上的、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資推動下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三、邊疆內陸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可行道路我國東部地區城市群及城市帶的形成和發展,從本質而言就是市場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因為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間聚集以形成規模效應,而城市就是這一重要的載體。城市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財富生產效應。眾所周知,21世紀的經濟集中表現為城市經濟,經濟競爭集中表現為城市競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我國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市場化和工業化等方面的發展與東部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可以說,邊疆地區的落後就是城市經濟的落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就成為邊疆地區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起點。首先,以培育優勢產業帶動區域中心城市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總有一二個增長極的超常規發展,從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發展對珠江三角洲以及整個華南地區的帶動效應;上海浦東的崛起對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帶動效應;廈門對閩南三角洲的帶動效應。我國邊疆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物質技術基礎薄弱,交通不便,城鎮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輻射能力的產業和中心城市。根據區域經濟理論,中心與外圍地區的發展關系在現實經濟中也就是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動的關系。因此,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必須沿著中心地與外圍地的發展邏輯,以現有的中心城市為發展極,培育支柱產業,重點投入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要素。如何吸引這些要素流入邊疆地區呢一是藉助發達地區的傳統產業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的機會,採取跟進策略,向發達地區讓出來的產業擴展。邊疆地區有資源、人力、市場、工資成本低等優勢,而東部沿海一帶有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目前正在尋找出路,讓出原來的主導產業,向更高的主導產業轉移。要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通過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發揮資源、技術、工業基礎等綜合優勢,利用「後發優勢」,使邊疆地區在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的水平上起步。二是利用邊疆地區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與鄰國的互補經濟。邊疆地區不可能「克隆」東部地區已走過的發展之路,如廣東的外向型加工業;蘇南的與城市大工業協作配套的產業;溫州模式等城市發展道路。邊疆地區只能因地制宜地對外開放,而與鄰國發展互補貿易是當前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北部邊疆地區包括黑、吉、內蒙,面對的是俄羅斯遠東、蒙古共和國及朝鮮,因其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重點應建設農、副、土特產品的生產基地及加工工業基地。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周邊國家廣泛開發經貿往來;西南邊疆地區包括西藏、雲南,面對的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特別是雲南省要抓住湄公河開發的機會,與東南亞各國開發多種經濟形式的往來;西北邊疆地區包括新疆、甘肅兩個省區,面對的是獨聯體的中亞和西亞地區。這兩個地區工業基礎都比較薄弱,應利用新歐亞大陸橋的陸路通道帶動經濟發展。三是藉助西部大開發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在實現外開內聯雙推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黨中央提出的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兩大戰略機遇。隨著西部重點工程的全部實施和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激活西部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動,從而有利於西部地區的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同時,又帶動包括雲南、甘肅等省在內的第三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要藉助國家政策及資金傾斜,抓住機遇,大力調整工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及城市功能的轉換,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振興東北地區的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次,以邊貿帶動邊境口岸城市的發展。外向型經濟一直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資的海外銷售關系,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利用其成本和質量優勢,打開海外市場。那麼,邊疆地區必須發展邊貿經濟,以口岸城市為切入點,建立貿易網路及產業帶,大力發展外向經濟。在我國邊境地區,與周邊國家發展邊境貿易,至少擁有地緣上的、資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獨厚的三大優勢。如黑龍江省邊境開放城市以邊貿為突破口,以貿促工,以貿促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資源,建立起黑河、綏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規模的外貿出口體系和生產基地。最後,以地域經濟帶動特色中小城市。一個城市可以構築多種產業功能,但從城市本性來看,只能突出一兩項主功能,形成一兩項強勢產業。今日的城市經濟競爭,其實是城市優勢產業並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品牌的競爭。「大而全,小而全」就會缺乏鮮活個性與特色。城市的經濟建設必須走特色化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形成「名城效應」,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的競爭力。邊疆地區經濟不僅具有邊貿性,而且還有濃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應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包括旅遊業、民族手工製品、民族土特產品等,這些產業應成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支柱產業。邊疆地區的城市化還應該走上發展個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縱觀世界上知名城市,無論大小無一不是產業特色顯耀、城市個性鮮明的功能城市。可見,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於其特色和強項。總之,邊疆地區不能步發達地區城市化道路的後塵,而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走培育中心城市、構造特色中小城市及發展邊貿口岸城鎮三結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關聯的產業帶及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在地區之間乃至全國的流動機制。避免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的產業結構趨於雷同化,沒有能夠完全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正如一些城市問題專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於做精,重點是城市的特色化和專業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產業和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的規模效應及綜合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大城市及周邊地區在產業鏈上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