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發布時間:2021-01-28 18:46:24

Ⅰ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哪些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69年

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蘭人 (1903-1994)

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69年

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蘭人 (1903-1994)

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羅·安·薩默爾森(PAUL A SAMUELSON )美國人 (1915- )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

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 )美國人 (1901-1985)

他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

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國人 (1904-1989)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美國人 (1921- )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

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蘇聯人 (1916- )

他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

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亞人 (1899-1982)

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

列奧尼德·康托羅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他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國人 (1911-1991)

他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

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美國人 (1921- )

他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國人 (1913-1991)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他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義大利(1918- )

他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國人 (1919- )

他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

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國人 (1924- )

他對增長理論做出了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法國人(1911- )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他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

默頓·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國人 (1923-2000)

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美國人 (1927- )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國人 (1934- )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國人(1910- )

他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

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美國人 (1930- )

他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國人 (1920- )

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美國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

約翰·納什(JOHN F.NASH)美國人 (1928- )

約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美國人 (1920- )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德國人( 1930- )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德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美國人 (1937- )

他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見解。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國人(1936- )

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國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

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美國人 (1944- )

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美國人(1941- )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他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羅伯特·蒙德爾(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美國人 (1944-)

丹尼爾-L-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美國人 (1937年-)

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對赫克曼獎勵他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

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Akerlof) 美國人 (1940-)

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美國人 (1948-)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美國人 (1943-)

他們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2002年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美國人 (1934年- )

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 美國人 (1927年- )

他們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2003年

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le) 美國人 (1942年- )

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 英國人 (1934年- )

他們在經濟學時間數列分析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4年

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 挪威人 (1943年- )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美國人 (1940年- )

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

2005年

羅伯特·奧曼(Robert J. Aumann) 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1930年- )

托瑪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 美國人 (1921年- )

他們通過博弈論分析加強了世人對沖突和合作的理解。

Ⅱ 列出歷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1895年月27日,諾貝爾立下了一個獨特的遺囑,把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獻出來當作基金,將其利息作為獎金,每年獎給世界上對物理、化學、醫葯學、文學和促進世界和平有特殊貢獻的人。後來又增加了經濟獎,這就是現在很多科學家為之驕傲的「諾貝爾獎金」的由來。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語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在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實驗室、工廠和銷售組織,他的企業很快發展成為遍布五大洲的世界性企業。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在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在他提出,將其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費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范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多美元,60年為7.5萬美元,80年達22萬多美元。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個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空運而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文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包括經濟獎在內的每個授獎單位沒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第二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和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懷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毛遂自其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

Ⅲ 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者,都有哪些人物他們都有何背景

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邁克爾·克雷默、埃絲特·迪弗洛 、阿比吉特·巴納吉、保羅·羅默 、威廉·諾德豪斯 、羅伊德·沙普利 、埃爾文·羅斯 、尤金·法瑪 等等,他們都曾在世界性高校就業過,都對世界經濟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諾貝爾獎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起開始頒發,迄今為止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有52屆了所以得獎者非常多,接下來就舉例說明。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保羅·羅默 、威廉·諾德豪斯 ,兩位得獎者獲獎的原因是在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的貢獻 。威廉·諾德豪斯出生於新墨西哥州 ,曾就讀於耶魯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 ,現任職於耶魯大學惠特尼·格里斯伍爾德經濟學教授和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基金會理事 。保羅·羅默現任職於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Ⅳ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化學、文學、經濟學、和平、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的姓名、國籍。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安東尼·萊格特(美國)、維塔利·金茨堡(俄羅斯)。

由於在創立解釋量子論中的兩大現象:超導體和超流體方面的理論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而獲得這一榮譽。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

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研究的細胞膜通道就是人們以前猜測的「城門」。

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庫切(南非)。

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2003年獲獎作品) 、《鋼鐵時代》、《凶年紀事》等。 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克萊夫·格蘭傑(英國),羅伯特·恩格爾(美國)

他們分別用「隨著時間變化的易變性」和「共同趨勢」兩種新方法分析經濟時間序列,從而給經濟學研究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希爾琳·艾芭迪(伊朗)。

為民主和人權,特別是為婦女和兒童的權益所作出的努力。

200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保羅·勞特伯(美國),曼斯菲爾德(英國)。

關於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Ⅳ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大獎項是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相同,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第一次頒發,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2、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1969-2013): 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拉格納·弗里希(挪威) 貢獻: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 貢獻: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 貢獻: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 貢獻: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 貢獻: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綱納·繆達爾(瑞典) 貢獻: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佳林·庫普曼斯(美國) 貢獻:康托羅維奇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庫普曼斯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 貢獻: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 貢獻: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 貢獻: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西奧多·舒爾茨(美國) 貢獻: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 貢獻: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 貢獻: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 貢獻: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 貢獻: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 貢獻: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 貢獻: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 貢獻: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 貢獻: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法國) 貢獻: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 貢獻: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 貢獻: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 貢獻: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 貢獻: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羅伯特·福格爾(美國) 貢獻:道格拉斯·諾斯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羅伯特·福格爾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 貢獻: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 貢獻: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國)、威廉·維克瑞(美國) 貢獻: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羅伯特·默頓(美國)、邁倫·斯科爾斯(美國) 貢獻:羅伯特·默頓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馬蒂亞·森(印度) 貢獻: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 貢獻: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 貢獻: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 貢獻: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 貢獻: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英國) 貢獻: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蘭德(挪威)、愛德華·普雷斯科特(美國) 貢獻: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 2005年羅伯特·奧曼(以色列)、托馬斯·謝林(美國) 貢獻: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費爾普斯(美國) 貢獻: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2007年萊昂尼德·赫維奇(美國)、埃里克·馬斯金(美國)、羅傑·邁爾森(美國) 貢獻: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作出貢獻。 2008年保羅·克魯格曼(美國) 貢獻: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美國)、奧利弗·威廉森(美國) 貢獻: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國)、戴爾·莫滕森(美國)、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塞普勒斯) 貢獻: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國)、托馬斯·薩金特(美國) 貢獻: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美國)與羅伊德·沙普利(美國) 貢獻: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 2013年尤金·法馬(美國)、拉爾斯·皮特·漢森(美國)、羅伯特·希勒(美國) 貢獻:表彰他們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

Ⅵ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資料及獲獎原因~~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赫爾維茨(Leonid Hurwicz)、新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講座專教授埃里克-馬斯金屬(Eric S. Maskin)、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邁爾森(Roger B. Myerson)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原因是:2007年對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研究做出了貢獻。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業與增長理論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爾普斯。

獲獎原因: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Ⅶ 歷代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

[2002] Daniel Kahneman 因為他"將來自心理學的洞見整合到了經濟科學之中,尤其是關於在不確定性下人們的判斷和決策制定行為" Vernon L. Smith 因為他"建立了實驗室實驗作為實證經濟分析的工具,尤其是研究可選市場機制方面"
[2001]喬治·阿克洛夫(G.Akerlof)、邁克爾·斯彭思(M.Spence)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茲(J.Stigliz)
獎勵他們對"非對稱信息市場"分析所做的貢獻。
[2000]詹姆斯· 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丹尼爾·麥克法登 (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的貢獻。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於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1999]羅伯特·門德爾(ROBERT A. MUNDELL)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1998]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7]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和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6]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和 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5]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4]約翰·納什(JOHN F.NASH) 約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德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3]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和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2]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1]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0]默頓·米勒(MERTON M. MILLER) 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89]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88]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7]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6]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5]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4]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3]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
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2]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1]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
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0]勞倫斯·羅·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79]威廉·阿瑟·劉易斯(ARTHUR LEWIS)和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 )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78]赫泊特·亞·西蒙(HERBERT A. SIMON)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7]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和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 MEADE)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6]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5]列奧尼德·康托羅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和佳林·庫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4]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3]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2]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和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1]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 )
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0]保羅·安·薩默爾森(PAUL A SAMUELSON )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69]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
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Ⅷ 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屆獲獎者名單

1969年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1969 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和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蘭人 (1903-1994)
他們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前者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後者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 保羅•安•薩默爾森(PAUL A SAMUELSON )美國人 (1915- )
他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1971 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 )美國人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2 約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國人 (1904-1989)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美國人 (1921- )
他們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1973 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蘇聯人 (1916- )
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1974 弗•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亞人 (1899-1982) 和綱納•繆達爾(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們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1975 列奧尼德•康托羅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蘇聯人 (1912-1986) 和佳林•庫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國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後者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他們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1976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國人 (1912- )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1977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和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 MEADE)英國人 (1907- )
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978 赫泊特•亞•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國人 (1916- )
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創見解。
1979 威廉•阿瑟•劉易斯(ARTHUR LEWIS)美國人 (1915-1991) 和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 )美國人 (1902- )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980 勞倫斯•羅•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美國人 (1920- )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981 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美國人 (1918- )
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2 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國人 (1911-1991)
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983 羅拉爾•德布魯(GERARD DEBREU)美國人 (1921- )
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 理查德•約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國人 (1913-1991)
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985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義大利(1918- )
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986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國人 (1919- )
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87 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國人 (1924- )
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1988 莫里斯•阿萊斯(MAURICE ALLAIS)法國人(1911- )
他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1989 特里夫•哈維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1990 默頓•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國人 (1923-2000) 、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 MARKOWITZ)美國人 (1927- ) 和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國人 (1934- )
他們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91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國人(1910- )
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1992 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美國人 (1930- )
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1993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美國人 (1920- ) 和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美國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後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1994 約翰•納什(JOHN F.NASH)美國人 (1928- ) 、約翰•海薩尼(JOHN C. HARSANYI)美國人 (1920- ) 和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德國人( 1930- )
這三位數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德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1995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美國人 (1937- )
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國人(1936- ) 和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國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 後者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 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美國人 (1944- ) 和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 SCHOLES)美國人(1941- )
前者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後者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1998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1999 羅伯特•蒙德爾(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2000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美國人 (1944-)和丹尼爾-L-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美國人 (1937年-)
他們發展了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對赫克曼獎勵他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對麥克法登獎勵他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2001 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 A.Akerlof) 美國人 (1940-)、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美國人 (1948-)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美國人 (1943-)
他們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2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國人和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美國人
瑞典皇家科學院把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學者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以表彰他們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2003 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le) 美國人和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 英國人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以表彰他們在經濟學時間數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2004 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 挪威人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美國人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5 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 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和托馬斯•謝林(ThomasC.Schelling) 美國人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兩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他們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我們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因而在博弈論方面的貢獻而共同分享這一殊榮。
2006 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S.Phelps) 美國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埃德蒙-菲爾普斯因研究宏觀經濟政策的傑出貢獻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通貨膨脹及其對失業預期影響之間的關系而獲此殊榮。

Ⅸ 2001-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馬來西亞奇跡的啟示
馬來西亞的成功應該同時通過兩個角度來考量:一個是分析經濟繁榮的原因,另一個是探尋我們這個世界的和睦相處之道,這不僅僅要通過寬容,還要通過尊重、分享人性的共同點並協力實現共同目標才能實現。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566887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具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表彰他們在心理和實證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2/152/20021010/838607.html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http://www.bjkp.gov.cn/bjkpzc/kxcl/rw/nbehjz/28263.shtml

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卡內基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的基德蘭德教授(挪威公民)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邦儲備銀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對動態宏觀經濟學所作出的貢獻:經濟政策的時間連貫性和商業周期的驅動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nz/nobel/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41011/23151070991.shtml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在博弈論領域作出的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10/content_3602550.htm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0/09/content_5182087.htm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北京時間15日晚7時揭曉 )
http://www.jyb.com.cn/zt/xwzt/gjjyzt/t20071009_117288.htm

Ⅹ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哪些

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得主:

1960s

拓展資料:

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參考資料:諾貝爾經濟學獎

閱讀全文

與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