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格拉斯·諾斯是哪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道格拉斯·諾斯獲得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諾斯經濟學擴展閱讀:
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C.North,美國經濟學家、內歷史學家。容1920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薩州坎布里奇市。1942、1952年先後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諾斯是新經濟史的先驅者、開拓者和抗議者。
由於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獲得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曾任《經濟史雜志》副主編、美國經濟史學協會會長、國民經濟研究局董事會董事、東方經濟協會會長、西方經濟協會會長等職務。
歷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劍僑大學庇特美國機構教授、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魯斯法律與自由教授及經濟與歷史教授、經濟系盧斯講座教授。
2015年11月23日逝世於密歇根州家中,享年95歲。
網路-道格拉斯·諾斯
② 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斯的英文版名言
1、Life, it is a gem that nature pays human beings to carve。
2、Human beings get more advantages than disadvantages from new discoveries。
3、My ideal is to play a role in a happier life for mankind。
4、I care more about the belly of the living than the memory of the dead in the form of a monument。
5、I don't see that I deserve any credit, and I'm not interested in it。
6、Good things always take time, and nothing can be done without a lot of hard work and labor. If you want to eat walnuts, you have to bite the hard shell first.
③ 經濟學效應的特徵有哪些
1.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混沌現象。
2. 水桶效應
水桶效應是指一版只水桶想盛滿權水,必須每塊木頭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 如果這只桶的模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模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 盛滿水。
3. 青蛙效應
這是一場著名的實驗,實驗的結局很是耐人尋味,青蛙第一次能死裡逃生, 是因為它意識到危險,盡其所能進行了抗爭;
4. 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是假定一隻鱷魚要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護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
5. 從眾心理
有這樣一個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面橫放了一根木棍。
6. 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而聞名,尤其是鮮活的沙丁魚,在市場上價格要比死魚高處許多,所以漁民 總是千方百計地將沙丁魚或者運回漁港。
7. 馬太效應
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8. 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是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 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9. 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手錶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
10. 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效應」。
④ 道格拉斯諾思在經濟學上有哪些成就
1920年,道格拉斯?諾思出生在美國麻省劍橋市。
諾思的小學及中學教育不斷被轉學打斷。他先在渥太華讀小學和中學。1933年全家遷回美國時,他又進了紐約的私立學校,然後是長島,然後在康涅狄克,最後在華林福城的朝特學校完成了高中教育。這時他的愛好是照相,並且在一次大學和高中學生的國際競賽中贏得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名獎。
諾思考上了哈佛大學,但由於他父親被聘為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西海岸分公司的領導,而舉家遷往舊金山。諾思受其影響轉而進了伯克萊的加州大學。在那裡,他成為一名虔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參加許多學生活動。他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他反對希特勒侵略蘇聯。
在加州大學,他主修三門課:政治科學、哲學和經濟學。他的成績平平,平均「C」以上。戰爭期間,他得到了三年安心讀書的機會,並且在讀書的過程中產生了做一名經濟學家的願望。
在經濟史協會的一次會議上,諾思認識了所羅門?法布利堪,那時他是國民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在1956—1957年,他作為一名副研究員在該所度過一年。諾思說:「在我的一生中那是極重要的一年。我不僅熟悉了來往於該所的大多數主要經濟學家,而且每星期有一天在巴爾的西蒙?庫茲涅茨一起,所做的工作導致我對美國自1790年至1860年的支付平衡的早期主要定量進行研究。」
1966—1967年,諾思去日內瓦作研究員時,他主要研究美國經濟史中的問題。《1790至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是此項研究的成果,也是諾思出版的第一本書。
在1981年出版的《經濟史的結構和變革》中他放棄了制度有效的觀念,並且嘗試解釋「無效的」規則為何存在和繼續。這聯繫到一個很簡單而仍是新古典的國家理論,它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家能產生不鼓勵經濟增長的規則。諾思對此仍不滿意,並且開始尋找有志於發展政治經濟模型的同事們。於是,1983年諾思離開了他待了33年的華盛頓,而遷往聖路易斯,那裡有一群優秀的青年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他們在嘗試發展政治經濟學的新模型。在那裡諾思創設了政治經濟學中心。
諾思在1990年出版了《制度,制度變革和經濟成績》。在那本書里他開始認真懷疑理性公設。「顯然我們必須能解釋為什麼人民做出他們所做的選擇,為什麼共產主義或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能塑造人民做出的選擇並且指導長時期經濟發展道路。人們不深入挖掘認知科學,設法理解心靈得到學問和做出選擇的方式,就無法了解意識形態。」從1990年起,他的研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了解人民如何做出選擇,在什麼條件下理性公設是一個有用工具,在不確定性和模糊的條件下個人如何做出選擇是我們必須對付的基本問題,以便社會科學能向前進展。」
諾思在經濟增長理論方面的劃時代貢獻,得益於他在經濟史學領域的深入研究。他吸收了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教授的產權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並將之運用於經濟史的分析,從而一舉獲得了兩個方面的顯著成就:一方面使自己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制度變遷理論的傑出代表,另一方面使自己成為新經濟史學派的執牛耳者。諾思及以其為代表的新經濟史學派的興起使經濟史學本身徹底改觀,引發了經濟史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他的經濟增長理論正是這場革命的一個突出成果。因此,探討諾思的經濟增長理論,必須從他在經濟史學領域的研究入手。
早在1961年發表的《1790—1860年美國經濟的增長》一書中,諾思就集中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因素。雖然當時他採用的還主要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方法,但他並沒有去著力完善凱恩斯主義的增長模型,而是另闢蹊徑,大膽運用科斯的研究成果,力求以制度因素解釋經濟增長。在1968年10月發表於《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的《1600—1850年海洋運輸生產率變化的原因》一文中,他對海洋運輸成本進行了多方面的統計分析後發現,盡管這一時期海洋運輸技術沒有大的變化,但由於海洋運輸變得更安全和市場變得更完全,船運制度和市場制度因此發生變化的情形下,通過制度變遷也能促進生產率提高和實現經濟增長。
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變遷與美國的經濟增長》(與蘭斯?戴維斯合著)一書中,諾思成功地運用了產權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來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在該書中,他明確地指出了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不考慮制度因素的狹隘性,認為有必要沖破這種狹隘性去研究制度變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諾思認為,制度變遷與技術進步有相似性,即推動制度變遷和技術進步的行為主體都是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之比對於促進或推遲制度變遷起關鍵的作用。只有在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的前提下,行為主體才會推動直到最終實現制度變遷,反之則相反,這就是制度變遷的原則。他指出,在美國經濟史上,金融業、商業和勞動力市場方面的制度變遷都促進了美國的經濟增長。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里,諾思還只是比較籠統地看到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沒有深入到制度內部對制度結構進行更加精闢的分析,因此他的經濟增長理論還只是一個雛形。諾思發表比較完整的經濟增長理論是以《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出版為標志的。
完整的諾思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以產權為基本概念,以制度變遷為核心,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嚴密理論體系。這一完整理論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的核心部分是用制度變遷的主要參數即產權制度來解釋經濟增長。
長期以來,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基本上都一致認為技術變革是近代西方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諾思異常鮮明地提出了自己對經濟增長的見解,這就是:「除非現行經濟組織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地發生。」即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而他認為,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才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而要保持經濟組織的效率,就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並確立產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因此,諾思經濟增長模式的基本命題是:一種提供適當個人刺激的有效的產權制度是促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諾思的上述有關經濟增長的見解在西方、經濟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也招致了一些批評意見。諾思反思了自己的觀點並對原來的論點了進一步的修改補充。諾思以產權為核心,給他的經濟增長模式補充了以下內容。
首先,是關於國家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理論。諾思認為,國家是產權的界定和實施單位,因而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生產力的基本正式規則(特別是有效的產權界定)是由國家或政府制定、變更或維持的,因此國家最終要對造成經濟的增長、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其次,是關於意識形態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理論。諾思指出,任何經濟中的正式規則或產權都是由國家制定和維持的,可是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制度結構?為什麼有的制度結構並不能為其社會成員提供有效的激勵以有助於經濟增長呢?答案在於社會成員或公眾的「精神模式」,亦即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而政府政策中反映的恰恰是深藏在公眾的精神模式或理念中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差異必將引起公共政策的差異以及在勞動態度等價值觀念上的廣泛差異。所有這些必將構成經濟增長當中最為困難,也最無從下手解決的精神制約。
值得一提的是,諾思在1992年出版的《交易費用、制度和經濟績效》一書中特別指出:任何經濟的增長都是由該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組織以及它們中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他還指出:也許我們從來不會找到制約經濟增長的「真實」源泉,但是我們越是在主要問題上取得一致的意見,我們制定成功政策的可能性就越大。諾思以此給自己的經濟增長理論插上了無盡探索的路標。
⑤ 求一個對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的簡評~
諾斯是新經濟史的先驅者、開拓者和抗議者,他開創性地運用新古典經濟學和經濟計內量學來研究經濟容史問題。
他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用制度經濟學的方法來解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重新論證了包括產權制度在內的制度的作用;將新古典經濟學中所沒有涉及的內容——制度,作為內生變數運用到經濟研究中去,特別是將產權制度、意識形態、國家、倫理道德等作為經濟演進和經濟發展的變數,極大的發展了制度變遷理論。
主要著作:《1790—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制度變化與美國的經濟增長》、《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等。
鑒於他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⑥ 經濟學精髓句子
【1】--【擇偶觀】
美國有位經濟學家發表了篇論文,從交易學角度分析擇偶觀。假如把男人、女人分為ABCD四種優秀程度,那現在的現狀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卻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後結果是剩下A女和D男。經濟學里有個案例: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熊,那麼對手不會是熊!只要比另一個人快一步就勝利。
【2】--【博弈論與追女生】
如四個男生都去追一個漂亮女生,那她一定會擺足架子,誰也不答理;這時男生再去追別的女孩,別人也不會接受,因為沒人願當次品。但是,如果他們四個先追其她女生,那個漂亮女孩就會被孤立,這時再追她就簡單多了。——數學大師納什關於博弈論最簡單表述。
【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由來】
這句話最早由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提出來。它的本義是即使你不用付錢吃飯,可你還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談一筆100萬的生意,你把時間用於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以前你知道嗎?
【4】--【經濟學笑話】
課堂上,教授講授經濟學:「何謂第一產業?喂牛,養羊。何謂第二產業?殺牛,宰羊。何謂第三產業?吃牛肉,喝羊湯。」有學生問:「那麼,文化產業呢?」教授眼睛一亮:「問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學生。」然後回答:「所謂文化產業,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5】--【窮人稅】
經濟學上有個說法叫「窮人稅」,最典型的是買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窮人(經常買彩票的兄弟不要介意),這是他們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范圍以內能夠實現財富劇增的少有機會,但中獎畢竟是小概率,長期以往,細水長流,出得多,進得少,就權當繳稅了。
【6】--【帕累托分布】
把全世界每個人擁有的財富從大到小排起來,一邊是一個纖細但高聳入雲的頭,另一邊是漫長的一望無際,低矮的讓人絕望的尾。這樣的分布在經濟學里被灌名為「帕累托分布」。
【7】--【無利潤投資】
「請舉例說明,什麼叫無利潤投資。」經濟學教授提問。「帶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個男學生答道。
【8】--【幸福公式】
經濟學中有個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如果你男友發獎金,拿到1000塊,可你期望他給自己買10000塊的LV包,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讓男友請自己吃頓200塊的西餐,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要獲得愛情中的幸福,最好不要讓慾望影響你的生活。
【9】--【長線投資】
一女孩拿著三角錢來到瓜園買瓜,瓜農見她錢太少,便想糊弄小姑娘離開,指著一個未長大的小瓜說:「三角錢只能買到那個小瓜」,女孩答應了,興高采烈的把錢遞給瓜農,瓜農很驚訝:「這個瓜還沒熟,你要它怎麼吃呢?」女孩:「交上錢這瓜就屬於我了,等瓜長大熟了我再來取吧。」
【10】--【快樂痛苦四原則】
一次撿75元,和先撿50元後撿25元,選哪個?一次丟75元,和先丟50元再丟25元,選哪個?實驗證明,多數人選分開撿¥75,一起丟¥75。這就是經濟學的快樂痛苦四原則:①n個好消息要分開發布;②n個壞消息要一起發布;③一個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的好消息,分別公布;④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一起公布。
⑦ 計算生產成本有幾種方法
正確劃分各項費用的界限
1.正確劃分計入產品成本與不計入產品成本的界限,確定成本費用的范圍。企業發生的費用有很多項目,根據誰受益(或誰消耗)、誰負擔的原則,凡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各種材料、人工和其他費用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否則,就不能計入生產成本。如支付的各種滯納金、賠款、捐贈、贊助款等應計入營業外支出。支付股利應計入利潤分配。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均不應計人生產成本,而應計入期間費用。
2.正確劃分各個月份的費用界限。根據分期原則,為了及時反映和考核費用開支情況,需要定期分月進行成本計算。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發生的費用應該按受益原則分配到有 關的月份中去。①凡已開支但應由以後月份負擔的費用,應計入待攤費用。②本月支付但應由以前月份負擔的費用,由於在以前月份已經把費用作了預計,並記入"預提費用"賬戶,所以應沖減"預提費用"賬戶。③應由本月負擔的費用,不管是否已經支付,都應計入本月費用。
3.正確劃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界限。在企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中,凡應該計入本月由當月負擔的費用,應進一步區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界限。凡在產品生產中發生的費用,屬於產品成本,應該記入"生產成本"賬戶,產品完工後再轉入"產成品"賬戶。銷售後再轉入"銷售成本"賬戶,期末結轉本年利潤。凡在非生產領域中發生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都屬於期間費用,共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在期末一次全部轉入"本年利潤"賬戶,一次沖減當期損益。
4.正確劃分不同產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業只是生產一種產品,那麼全部生產成本就是這種產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業都不止生產-一種產品,這就需要把全部生產成本在幾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凡能分清應由哪種產品負擔的費用,應直接計入該種產品的成本。凡由幾種產品共同負擔的費用,則要採用恰當的標准(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分配。最終把各種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
5.正確劃分完工產品與在產品成本的界限。通過前一步驟我們已經計算出了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如果這種產品已經全部完工:,則其成本全部為產成品成本;如果這種產品全部未完工,則其成本全部為在產品成本。但通常情況下,往往是既有產成品,又有在產品,這就需要把總的產品成本在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般來說,一件在產品應該比一件產成品負擔的成本要少,因為在產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資源比產成品要少,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要考慮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約當產量法、定額法、定額比例法等。
⑧ 簡述經濟增長的源泉(1)創新(2)技術(3)勞動
傳統經濟學認為資源和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但正如庫茲涅茨197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的演講中所說的:「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表述為在一個長時期內為其居民提供種類越來越多的經濟物品的能力。這種日益提高的能力基於不斷進步的技術,以及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識形態上的調整。」可見,經濟增長的源泉,不僅來自資源稟賦、技術進步,制度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那麼三者作用的邏輯次序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本文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對三種理論的梳理,闡明三種要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我們認為每一個後起的觀點或者理論都是對前一觀點的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而不是簡單地否定,且反映了經濟增長理論的內在的發展邏輯和由宏觀向微觀向更加精細化和具體化的演進的客觀趨勢。
一、從古典經濟學家到哈羅德一多馬:資源稟賦觀
古典經濟學家顯然沒有忽視經濟增長問題。亞當.斯密(Adam Smith)對分工在財富增長中重要性的洞察,以及他賦予節約的重要意義就反映了這一點。斯密在其經典著作中談到,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兩個,其一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技術);其二是勞動數量的增加(資源稟賦)。所以經濟增長問題從一開始就是基於技術和資源的。當然,斯密論述的是國民財富的增加,與經濟增長還有一定的區別,但這種區別顯然不是本質上的。
哈羅德-多馬首先在凱恩斯的通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增長理論,試圖解釋充分就業條件下導致國民收入和勞動供給增長的因素。新古典的生產函數在假定土地供給不變的條件下將產出看作是勞動和資本的函數。哈羅德一多馬則進一步地假定技術和制度條件不變,把勞動生產率僅僅看作是資本供給的函數。這樣,經濟增長的源泉就由原來的以勞動為主轉向了以資本為主。這當然是與當時的資源稟賦的豐裕程度有關的。他們的增長理論所不能解釋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勞動、資本以及土地供給在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時期相等的話,那麼為什麼單位資本產生的財富會在某個國家或某個時期高於另一個國家或另一個時期呢?
總的來講,無論是古典還是早期新古典的分析方法,考慮的都是經濟增長中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三種非制度的資源稟賦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哈羅德與多馬在他們所討論的跨期的經濟增長問題上,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勞動和資本供給的增長。通過將增長建立在勞動和資本供給上,哈羅德與多馬採用了經濟增長的資源稟賦觀點。但是,他們的資源稟賦觀點是相當狹隘的,這表現在兩個方面:(1)將資源稟賦僅僅局限於土地、勞動和資本三種資源,而沒有將其他對經濟增長同樣重要的資源考慮進來;(2)未能考慮技術與制度條件,以至於在三種資源不變的情況下無法解釋經濟增長。而經濟學家們意識到制度和技術上的差異很有可能可以解釋上述問題,因此隨後的理論發展就是圍繞這兩點不足展開的。隨著對經濟增長源泉的探索,首先得出的是對技術條件的修正。
二、技術決定論的沒落
技術決定論雖然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發展到後期才被明確提出和發展起來的,但是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馬克思比他同時代的學者更為深刻地洞見了技術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他將發明看作是一個社會進程,在馬克思的體系中,階級斗爭反映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與生產技術之間的不斷的沖突。而且馬克思相信,生產方式的變化(技術變遷)為生產關系的變化(制度變遷)提供了更為動態的力量。凡勃倫更是將技術視為經濟進步與增長的動態因素,而制度是靜態的因素。在凡勃倫的體系中,正是動態技術與靜態制度之間的沖突導致了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這明顯與馬克思的觀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隨著哈羅德和多馬的著作而產生的對新古典生產函數的經驗調查,開始揭示出資本和勞動的供應不足以解釋總生產率的趨勢,以索洛(Solow,1957)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家,紛紛對新古典生產函數進行修正。
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強調總生產函數與經濟增長的一致性。在生產函數理論中,假定資本與勞動的投入比例是可以變化的,而且生產要素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技術變化)。索洛認為,總產出的增長比土地與勞動供應的增長更快。因此,經濟增長存在其他的源泉。在此基礎上,索洛宣稱技術變化是一個重要但受到忽視的變數,且技術變化可以解釋經濟增長。
此後,經濟增長的技術決定論風行一時。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受到廣泛的關注,人力資本中的技術含量被認為是比資源稟賦更為重要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把經濟增長的源泉歸結為技術的進步與創新。
但是波蘭依在分析工業革命的原因時形成了一個不十分有力的傳統,即他們主張制度變遷(而不是技術變遷)是經濟發展的動態原因。按照這一線索,道格拉斯.諾斯對1600年-1850年間世界海洋運輸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諾斯發現,在此期間,世界海洋運輸業並沒有發生類似輪船代替帆船的重大的技術進步,但這期間海洋運輸業的生產率卻有了很大提高。諾斯的研究結果表明,僅僅是由於海洋運輸業變得更安全和市場制度變得更為完善,就導致了這種提高,而不一定要技術進步。因而,經濟增長的真正根源並非技術進步,而是技術進步背後的制度創新或者變遷。
三、諾斯制度決定論及其邏輯循環悖論
1.制度決定論
諾斯是從探索技術創新的根源中追溯出制度因素的。與索洛等技術決定論者一樣,諾斯試圖用技術變遷來解釋經濟增長,並將技術看作與「普通投資」不同的要素。與一般學者不同的是,諾斯並沒有將研究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試圖找出技術變遷的深層次的原因。
根據這一思路,諾斯批判了以往經濟增長的技術決定論者,認為他們僅僅將注意力集中於技術變化本身,而忽略了對導致技術進步的原因的研究。諾斯提出,技術進步要麼來源於市場規模的擴大,要麼來源於產權制度的完善,而不完善的產權制度更是技術變化緩慢的根源。這兩種限制技術進步的原因從本質上講具有很明顯的制度特徵,市場規模的制度特徵相對較小,但在新制度經濟學的范疇裡面,市場被看作是組織交易的制度安排,那樣的話,市場規模也就具有了某種制度特徵。
諾斯的工作對技術進步的根源做出了說明,從而將經濟增長的源泉向前推進到了制度層面。他的理論的邏輯是,技術內生於制度,有效的制度及相應的產權安排,能夠保證創新活動得到最低限度的報酬,形成技術進步和運用先進技術的激勵,進而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諾斯(1994)對產權制度的重要性做了如下闡述:在過去,人類一直都在發展新技術,但進程緩慢又時有間斷,主要的原因在於發展新技術的動機是零散出現的。通常,創新被無代價地抄襲,發明人或創新者得不到任何補償。
諾斯和托馬斯將西方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在人口相對於稀缺資源賦予的壓力增加時,那些支配產權規則的制度發生了變遷。按照諾斯和托馬斯的觀點,只有當經濟組織是有效的時候,經濟才會發生增長。有效的經濟組織可能要求產權的修正,以便減小創新活動中私人和社會收益的差別。對於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發展的歷史從來不缺少例子。在其他方面,如資源稟賦相近的國家,產權制度的不同對於經濟增長的差異有很大的影響,如在16、17世紀,法國和西班牙由於分配與政治的原因而保持原有的產權制度付出的代價是相對於英國和荷蘭喪失了更高的經濟增長率,而後兩個國家在經濟上的快速增長,則主要歸因於其有效的產權制度安排(諾斯、托馬斯,1998)。
2.邏輯循環悖論
根據前面的論述,似乎問題的答案是很明顯的。制度是自然而然的經濟增長的源泉。因為,從表面上看,資源稟賦、技術進步和制度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不屬於同一個層次的。制度一般屬於組織范疇,而資源稟賦和技術則只是在生產階段起作用,因而前者先於後兩者,是更根本的東西。另一方面,從深一層次來講,制度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技術創新更有效率,使技術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
然而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首先,當我們把經濟增長的源泉定義為制度時,我們卻犯了與此前的經濟增長理論同樣的錯誤,忽視了制度問題的另一個側面:即制度從何而來,因何而變?很明顯對制度安排的解釋必須求諸於非制度因素。
其次,諾斯的經濟增長制度決定論本身存在著邏輯循環悖論。前面我們提到,諾斯在解釋技術進步的原因時,提到兩個制度因素:市場規模與產權制度,認為巨大的市場規模與完善的產權制度是技術進步的首要因素。但是要看到的是,根據諾斯的理論,市場規模的擴大,是由於運輸成本的下降,而運輸成本的下降又根源於技術創新,這樣一來,諾斯的邏輯就相當於是用技術變遷解釋技術變遷了。至於產權制度與技術變遷,拉坦應用他對技術變遷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制度變遷,將諾斯的理論推進了一步。他認為,制度變遷不僅是諾斯討論的對更為有效的制度績效的需求所引致,而且也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導致技術變遷的新知識的產生是制度發展過程中的結果,技術變遷又反過來代表了一個對制度變遷需求的有力來源。
因此總的來講,對制度變遷的需求的轉變,是以下兩方面的非制度因素所引起的:其一,根據諾斯的理論,資源稟賦的變化,將導致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對制度和技術的變遷形成壓力。因為,相對價格的變化將導致制度變遷的成本和收益的變化。其二,技術變遷也會使制度安排的變化變得更為有利,比如技術創新導致市場規模的擴大,會改變特定製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從而也產生制度變遷的壓力。
四、小結:用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解釋經濟增長
根據前面的對資源稟賦論、技術決定論與制度決定論的論述,我們得出結論,單獨依靠哪一個理論都無法完整的解釋經濟增長。因此,我們在對三個理論進行梳理之後,提出一個折衷的理論框架來解釋經濟增長:即用資源稟賦、技術與制度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解釋經濟增長。
1.資源稟賦與技術、制度的互動
導致經濟增長的因素如前所述可以歸納為三個:資源稟賦、技術與制度。那麼,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三個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資源稟賦的作用就比技術和制度要大,因為技術和制度在這一階段還是不明顯的。
資源的初始票賦與過去的人類行為無關,不能被看作是制度安排,因此是一個真正的解釋經濟增長過程差異的外在的因素。然而,一旦經濟開始持續增長,初始稟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就開始減弱。諾斯在論述海洋運輸成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就提到,運輸成本的下降,使得原本資源缺乏的國家,如日本也可以開始迅速的經濟發展過程。當然,資源稟賦的作用永遠不可能完全消失。
土地價格相對於勞動力價格的提高誘致了用於減少對土地的無彈性供給所導致的有制約的生產技術變遷,同時也引致了能更准確地定義和配置土地的產權制度的變遷。勞動力相對於土地的價格的提高,導致了能使資本替代勞動的技術變遷,同時也導致了能增進代理人生產能力並增進工人對他自己的就業條件進行控制的制度變遷。
2.技術對資源稟賦、制度變遷的促進
由技術變遷所釋放的新的收入流確實是對制度變遷需求的一個重要原因。現代信息技術進步對包括生產方式、交易方式、決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內在的社會經濟制度結構和運行機制的廣泛影響代表了技術進步對制度變遷作用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由技術變遷所形成的新的收入流以及制度效率的收益引致了對資源的相對需求的變化,從而導致資源的相對價格的變化。形成技術變遷的動力,在另一個方面形成制度變遷的動力。科學與技術知識的進步降低了由新技術進步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同時社會科學及有關專業的知識的進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
3.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資源稟賦、技術和制度的進步及其相互作用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保證,三者不可偏廢。經濟增長的源泉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且一直都沒有定論。本文認為,對於經濟增長貢獻而言,三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都是經濟增長的源泉。關鍵的問題是,這三個源泉之間的邏輯關系、互動關系。因此本文的結論和用意是顯而易見的:資源稟賦、技術和制度三者之間的匹配情況決定的經濟增長,決定了經濟的繁榮與蕭條。制度因素,雖然重要,能起到激勵和刺激作用,但非制度因素同樣重要,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自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是因為它們的變化能夠直接影響到制度安排的變遷。
⑨ 求論文翻譯 道格拉斯諾斯的The Paradox of the West,這篇經濟學論文。謝謝大神!
西方的不論哎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