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大工經濟學原理

大工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1-01-28 21:37:32

① 十大經濟學原理 是什麼

十大經濟學原理
Submitted by hmy on 三, 2006-07-05 12:17. 經濟類
曼昆《經濟學原理》
十大經濟學原理

粘貼自:
http://blog.sdie.e.cn/user1/sunliguo/archives/2006/3790.html

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些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東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How people interact

5.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最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整個經濟如何運行 How the economy as a whole works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ce goods and services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

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運(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運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

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現在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

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證。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roctivity)的差別。

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生活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

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現在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② 常用到的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1、社會主義本質和生產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2、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價值.

③ 《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濟學原理》全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為「導言」,主要闡述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范圍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是研究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經濟學在研究社會財富和經濟現象的同時,也對人本身進行研究。馬歇爾還強調從人的心理因素和動機兩個方面來研究經濟,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活動的動力和阻力這兩個方面。馬歇爾認為經濟規律就是對經濟傾向的敘述,它較自然科學來說是不精確的。他還指出研究經濟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取經濟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對一系列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定義和解釋。在這一篇中,馬歇爾介紹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主要有財富、市場、消費、生產、勞動、收入、資本、利息和利潤等。他將人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稱為財貨,但並不是所有的財貨都是財富,所謂財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於人們獲得產業效率的精力、才能和習慣。他還認為並非所有的勞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

第三篇「論慾望及其滿足」,主要研究消費及需求理論,具體理論有用貨幣間接衡量貨物的邊際效應、需求規律、需求彈性、消費者的選擇原則和消費者剩餘等。馬歇爾的需求理論是以人的慾望為出發點的,他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隨價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隨價格的上漲而減少。馬歇爾認為.消費者購買某物所得的滿足通常會超過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及所放棄的滿足,從而在購買中得到多餘的滿足。如果對它進行經濟衡量,則是消費者為購買此物而願付出的價格減去購買此物實際支付的價格之剩餘額,這個剩餘部分就稱為消費剩餘。

第四篇「生產要素」,著重闡述了生產與供給學說。馬歇爾認為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四大類,其中組織指企業經營和工業組織。

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主要論述了均衡價格理論。馬歇爾用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論證他的均衡價格論,這種理論是經濟學中價值決定問題上供求論的另一種表述。馬歇爾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為三類: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短時期內正常市場價格,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除此之外,馬歇爾還討論了壟斷與均衡價格之間的關系,並對壟斷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信心。

第六篇「國民所得分配」,共分為13章,主要研究分配問題。這部分介紹了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四種分配形式。在工資理論中,馬歇爾認為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勞動要素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利息是資本的價格,分為純利息和毛利息兩種,資本的價格指的是純利息。利潤是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的組織生產以及承擔風險的報酬,它包括三個方面:資本供給、經營能力供給、組織管理能力供給。

④ 打工中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中的資源稀缺性是人類共有的現象和自始至終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問題,資版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的權一個基本命題,因為資源稀缺,才產生了經濟學。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資源。這種稀缺既包括絕對的稀缺又包括相對的稀缺。所謂絕對的稀缺,即物質性稀缺,指儲存在地球自然界中的資源的存量是一定的,並且從總體上說是稀少的和不足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若人類對資源進行滅絕性開掘,使資源的損耗和被利用速度大於資源的保有或再生速度,則資源必將日益減少並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枯竭的前景。

⑤ 大學經濟學原理

那得看你是什麼院校了,一般經濟專業教材發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宏觀兩本書(適合中國國情),可能老師也會分開上,因為教授各自研究各有側重嘛。經濟學原理其實就是宏微觀的內容,大致差不多啦。如果今後感興趣,還可以學學中觀經濟學,比如產業經濟學。

⑥ 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人們面臨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當做一件事對自己的收益,大於另一件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比如午飯吃什麼,熬夜追劇還是早睡早起。再比如拖延,不作為,也許是當下所處環境中,對自己來說,最好的一種狀態。因為「懶」實在太特么爽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如果我周末的時間沒有出去玩,而是選擇宅在家裡睡覺,也就意味著我放棄了一次與街角美女邂逅的機會。

就如小時候作文選里寫的,比爾蓋茨掉地上5元錢都不撿,說的不是真不撿,而是說比爾蓋茨撿5元錢這個動作,所用的時間成本價值,遠遠大於5元錢。

剛畢業的時候,我很懷疑讀書的用處,以為高中大學多讀了那麼多年,畢業後賺得還不如初中輟學的朋友賺得多。我大學同學的想法,也基本和我一樣,以為讀大學不如早工作。隨著工作時間的沉澱和行業積累,讀過大學的朋友90%以上在各自的領域都小有成就,工資和職位都有所提升,生活質量也遠比初高中輟學的同學好。才逐漸意識到,讀書還真是有用。

所有為努力讀書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都將在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有所回報。

那麼,是花一天時間邀請朋友砍價拼多多省錢的收益高,還是花一天時間去向朋友借錢,然後拉黑的收益高?我建議多去交朋友,多讀書。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說的是某種情況下,人的付出與回報並不總成正比,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造成收益減少。

一個實例,比如考慮一個只能容納3人的廚房出餐效率,在分工合理的情況下,1人2人做飯的效率要比3人做飯的效率低。當加入第4個人的時候,因為作業空間不足,工具器械不夠,廚房出餐的效率並沒有因為增加1人而增長,甚至可能由於場地限制,使實際效率減少。

否極泰來。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如原理一,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只是每個人對「利害」的解讀不同,而做出的表現不同。

拿午飯舉例,比如你想吃火鍋,你的朋友想吃烤肉,你因為你的朋友而選擇了一起吃烤肉。這個時候,表面看是吃火鍋的收益大於了吃烤肉的收益,內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更珍惜和朋友一起的時光,大於了吃火鍋的收益。

再拿興趣愛好培養舉例,比如小朋友第一次唱歌,無論好壞,媽媽都會說很棒,鼓勵繼續唱,那麼唱歌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反之,媽媽說唱得真難聽,很可能小朋友一輩子都不會再拿話筒。

養成一種習慣的最好方式,是給予適當的激勵。

第二部分: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這絕對是一個刷新認知的原理,也是支撐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比如: A生產1gk牛肉需要2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0分鍾; B生產1gk牛肉需要6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5分鍾;

那麼假如兩個人都工作8小時,如何分配生產,使作業產量達到最大呢?

絕對優勢: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此原理說明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讓強者越強,創造更多價值。然後通過再通過貿易交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變得更高。

對了,強者越強,也越來越累。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在不受外力干擾的同時,每種商品會根據市場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相應調節價格,以使整個市場的供給量等於需求量。

比如食用豬減少,導致豬肉漲價,豬肉漲價,導致願意飼養豬的人增多,飼養豬的人增多,導致食用豬增多,食用豬增多,導致豬肉增多,價格下降(經濟周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的一些政策行為,很多時候是影響了商品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的變化,因而導致價格波動。

如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那麼井的所有者(壟斷者)可以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限制最高價格),以使更多的人花最少的錢,喝到水,以提高經濟效率。或者再造一口或多口井,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提高市場效率。

第三部分: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一國的貧富差異,主要取決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生產率高,意味著公民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參考供給需求原理,「看不見的手」會根據市場對整個經濟需要的貨幣力量進行調整,以達到貨幣量的供給與需求相當。當貨幣量增加時,而市場對貨幣量的整體需求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原來1元錢可以買1根雪糕,現在需要2元錢買一串雪糕,造成通貨膨脹。

當一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價值下降,比如國民時期用一麻袋錢,買半袋大米。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意味著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多,當公民手中的錢大量流向企業,企業為了更高的利潤,會抬高商品價格,同時招收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對社會發展有好處的。

當流向企業的錢越來越多,公民手中的錢越來越少,開始減少支出時,同時由於企業擴大生產和公民減少支出之間的供求關系存在一定滯後性,使得企業生產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導致生產力過剩,企業開始裁員,導致失業率升高,甚至爆發經濟危機。

所以,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往往會通過刺激市場的貨幣量和流動性,或者加大國家基礎建設開支,促使企業增加工作崗位,緩解國民工作壓力,緩解危機。

從這個角度考慮,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工作、項目,或許毫無意義,但還是有人在做。那麼有些事,是不是單純只是因為需要有人「做」的過程,而並不需要結果呢?

⑦ 大連理工大學877經濟學原理怎麼樣哪裡可以找到這個專業的考研資料呢

可以查看我的網路空間,里邊有解答

⑧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閱讀全文

與大工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