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樓如何經營處自己的特點
漫談廣州茶樓文化茶居何時開始出現,有兩種說法,一說「光緒初年還只有『二厘館』,光緒中期才出現茶居」。《食在廣州史話》有另一種說法,「同治年間,廣州開始出現茶居。」《廣州美食》的筆者認為後說有資料可證,美國人約翰·亨利·葛雷在他所著的《廣州漫遊記》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他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遊玩廣州全城之所見所聞。他說在廣州的小平街附近「看到一家名叫月珍茶居的店鋪,走過茶居的大廳可以看到後面的古墳」。可見光緒初年不僅有「二厘館」,還存在茶居,「光緒中期才出現茶居」一說是沒有根據的。光緒年間,廣州工商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傳統手工的名牌產品「京廣雜貨」繼續遠銷海內外,盛譽不衰,外貿出口有更大增長。新興的製造業,造火柴、造紙、造船相繼興起,這一切表明廣州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致使社會階層結構起了新的變化,新興工商階層日益擴大,而洋貨的大量湧入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態度。總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茶居向茶樓過渡的進程。廣州第一家堂而皇之掛牌的茶樓,一般認為是位於十三行的「三元樓」,樓內裝飾以古代風格為主,傢具採用高級木料製成。十三行、第十甫、十八甫一帶是當時商業貿易中心,為中外商賈雲集之地,極為繁華,廣州最早茶樓出現於此,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其一定的歷史條件。茶居演變為茶樓是一個飛躍。精明的佛山七堡鄉(今石灣地區)商人,在名鎮佛山逐漸衰落以後,他們把資金轉移到廣州,紛紛在廣州投資經營茶樓業,建起三層以上的高樓,比同行們要高出一層以上的樓房,稱為茶樓。起初開業的有著名的金華、利南、其昌、祥珍四家茶樓,以樓高望遠,地方寬敞,座位舒適,水沸茶靚,食品精美,價格適中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光緒前後興辦的茶樓為後人較熟悉的有惠如樓(1874年)、榮華樓(1876年)、妙奇香(1879年)、陶陶居(1880年)、蓮香樓(1889年)、雲香樓(1904年)等,這些茶樓創建時都不是三層以上的高樓,而是後來改建或擴建的。例如惠如樓最初只是一個磚木結構的小食肆,只是店主陳惠如對小偷「林大貴」施仁慈之心,不但未懲罰他,反而資助他。以後,「林大貴」去南洋經商致富,三年後,「林大貴」為感恩,一連幾年的除夕都寄給陳惠如200塊銀元,陳就是用此錢在原地擴建惠如樓,還陸續興建了三如、多如、大如、東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寶如九家「如」字型大小茶樓。創建時的惠如樓其七米高的招牌與眾不同,一般是紅底金字,而它的卻是黑底金字,蓋因開業不久適逢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駕崩,招牌不能掛紅之故,這黑底金字招牌一直掛了110多年,後來裝修時才改掉。改建後的惠如樓樓高四層,每層有四五米高,採用南北落地窗設計,採光通風,空氣對流,立面二樓採用四柱三拱券形式,外置凸出的半圓形陽台,有西方巴羅洛的風韻。各廳堂均掛有名人字畫。品茗之處掛名人字畫,古已有之。宋耐得翁《古杭夢游錄》有雲,「大茶坊張掛名人字畫,在京師熟食店掛畫,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亦然。」至今,廣州的許多茶樓都沿襲了這一傳統風格。廣州改建或新建的茶樓,表裡都展現出廣州地方文化的品位。如廣州茶樓的外觀,或偏於民族傳統特色,或模仿西洋古典風格,或洋為中用,中西結合的結構,從而形成嶺南特有形式,為廣州市井風情增加風采,是嶺南文化的一大體現。1933年改建後的陶陶居,是在廣州茶樓中最具傳統特色者之一,它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成三層高樓。外觀為紅牆綠瓦,雕梁畫棟的風格,各層樓各具特色。如三樓以「八陣圖」形式設座,別具匠心,室內裝修精美典雅,四壁懸掛名人字畫,詩詞對聯,樓頂臨街處加蓋了六角亭,里里外外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傳統韻味甚濃。廣州飲茶特色,名揚四海,吸引許多名人上茶樓飲茶。毛澤東在廣東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經常順路到中山四路的妙奇香飲茶,故其《和柳亞子先生》詩中有「飲茶粵海未能忘」之句,就是追憶在妙奇香和柳亞子品茶相會的往事。魯迅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期間,經常與夫人許廣平到就近的妙奇香飲茶吃飯。上世紀60年代,郭沫若出國去越南訪問,途經廣州時,曾到北園飲早茶,並即席揮毫,贈詩一首,「北園飲早茶,彷彿如到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藝術大師劉海粟87歲時,曾到北園宴飲,對其茶點菜式大加贊賞,即席書寫「其味無窮」四字相贈,此四字刻在北園門前之牆壁上。時至今日,廣州茶樓包括專業茶樓和賓館茶樓,數以千計。飲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飲,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專人侍候,精美點心款式,品種少則五六十,多則上百種。飲茶已是廣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閑到茶樓飲早茶,「一盅兩件」再加報紙一份,物質和精神生活雙享受。廣州茶樓素有濃厚文化氛圍,而成為名人雅士聚會之地,如在陶陶居,書畫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劉海粟、岑學恭、林墉、秦咢生、盧有光、陳景舒、黃子厚、李曲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廣州人的朋友約會,親戚聚會,情人約會,家庭團聚,文人論稿,商務洽談等經常都是在茶樓完成的。牛力在《試論近代中國茶館的社會功能》文中說,茶館遠非單純的商業服務場所,其社會職能包括休閑娛樂、經濟交往、調解糾紛、信息傳播、行為規范等方面。而現代廣州茶樓不僅是商業服務場所和社交場所,還是文化活動場所、家庭自娛場所,廣州茶樓社會功能之多,遠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廣州茶樓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2. 茶坊的杭州文化
僅5年多時間,數百家各種名號的茶館、茶樓、茶坊、茶室現身於杭州的大街小巷。喝茶,已成為杭州人最喜好的休閑方式———
採茶
杭州茶館以春筍出土之勢在本地快速發展的同時,還把觸角伸及寧波、蘇州、上海甚至更遠的北京等地。杭州茶館緣何火旺,其能否像杭州餐飲一樣,紅遍全國,乃至香飄海外?杭州茶館又何以進一步發展?這些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既是產業又是文化
美國一位著名的電影評論家曾給好萊塢電影下過一個經典的結論:作為藝術,它是工業;作為工業,它是藝術。如果從一個產業所兼具的多重特性來認識,評判杭州的茶館業,我們也可以說,杭州茶館作為產業,它是一種文化;作為文化,它是一種產業。在杭州,如要排出幾類最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況味的產業,茶館是絕對名列其中的。
「杭州茶館有鮮明的文化性。在杭州茶館,喝茶不只是滿足一種口感。」不少業內專家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一方水土一方茶館
相比較於「擺龍門陣」的川茶館,聽曲賞戲的京茶館,以及「飯前茶」的粵茶館等,杭州茶館講究名茶名水之配,講究品茗賞景之趣,有一種風雅、詩意的情致。而這種產業的文化特性,在杭州茶館業最早的萌芽期就已顯現。
杭州茶館初現在唐中葉,熱起則是在南宋定都臨安後。據資料記載,至清代、民國,茶館已遍及杭州城鄉,具規模的大型茶館就有300多家,熱鬧不遜於現在。那時西湖涌金門一帶的「三雅園」、「藕香居」,湖濱一帶的「雅園」、「喜雨台」等茶館聞名遐邇。「藕香居」三面臨水,夏天更有荷花環繞,茶客把盞眺望,遠山近水一覽無余。室內還有對聯: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田園風情天然見人
當今杭州茶館充滿了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意韻。一些經營者在面對市場精明地念著生意經的同時,亦都努力地表達他們的文化追求。
在太極茶道苑,所有的欄桿、牆板均木紋顯露,茶桌、凳椅都不施半點油漆,一切以天然見人。「讓茶在一個至純的環境散發它的清香……」苑主鄭純輝這樣表示。而和茶館則用古書的舊版繪圖做牆紙,用清代的馬車轂轆配以玻璃製成別致的茶桌;茶館內放著明代紫楠小案、清代紅木荷花扶手椅、清代民用小炕桌等各式古代生活用具和各種陶瓷、木雕、銀器等。紫藝閣茶館則用綠葉植物裝點,田園風情彌漫。在一些品牌茶館,茶客們還可學習鑒茶知識、參觀各種茶具並欣賞茶道表演。
■風味茶食中西俱全
當今杭州茶館茶食的豐富是足以讓外地茶館業同仁瞠目的。在杭州茶館,不僅有茶和瓜子、果仁等通常的乾果類茶食,還有各種時令水果、點心小吃乃至特色小菜,且中西俱全。而這些茶食在作為食用品的同時,也在擔當一種文化角色,茶館有專職服務生為客人端送特色點心和風味小菜。許多茶館注意捕捉客人的口味動向,據此用風味茶食吸引人群。茶食成為杭州茶館重要的賣點之一。
文化的杭州茶館很好地適應了整日在鋼筋水泥的建築和車水馬龍的喧鬧中周轉的現代都市人群的休閑需要,成為他們小憩、會友乃至舒緩心靈之地。
據粗略統計,杭城茶館的年營業額已達6個億。有些外地遊客走進杭州茶館品茗,在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漸漸地接近了茶文化。
3. 茶樓的由來和發展
茶樓復的由來
茶坊、茶寮、茶社、制茶室、茶屋、茶肆等稱謂都是指「茶樓」。茶樓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茶樓是專門用來飲茶的地方。
由於社會的進步,茶樓的飲茶風俗習慣不僅繼承傳統的茶文化,而且發揚了現代精神文明。
當今的茶樓大致可分為: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樓,保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4. 宋朝經濟如此發達,那麼其經濟模式
[宋朝的經濟商業]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發展。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宋政府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宜驛分明。"地經就是地圖,宋朝的地圖已經相當的精確。宋朝四京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僅旱路暢通發達,水運也十分發達。"舳艫歲歲銜清汴","聯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
宋朝開發了南方,實際是開發了領土。為南方人更像中國人做出了歷代都難以比擬的貢獻。雖然古之時有所開拓,但南方相對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蠻荒之地。這種開發不是戰爭的開發是文化經濟的滲透侵略。宋朝的強盛使南方人也成為真正的中國人。南方各少數民族也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宋以後中國在再沒有南北分裂,中國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強繁榮的大宋王朝已逐漸捏合成一個整體。北宋真宗、仁宗時就打破了"南人不為相"的傳統。臨江人王飲若、蘇州人丁渭擔任宰相。開寶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長沙興建四大學之首的嶽麓書院,宋真宗親筆賜書正門"嶽麓書院"四個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學思想大家來此授學講課,傳授儒家經典、立國齊天下和民貴君輕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親率民工四萬餘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餘里的捍海堤工程。從此鹽場、農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災外遷的數千戶人從返家園。人們為紀念范仲淹的功勞,這條海堰被稱為"范公堤"。范仲淹被貶蘇州時經過一年多與廣大民工的勞作修建完成了蘇州水利工程。使相對貧瘠的蘇州成為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公元1085年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那時杭州還是相對較落後地區,蘇東坡修建六井解決了全城用水。並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條溝通南北的柳堤。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取名"蘇堤","蘇堤春曉"至今仍是西湖勝景之一。蘇東坡一生先後轉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潁州、揚州、英州、惠州等地,最遠最南到達海南島,可以說一路上督勸耕稼、興修水利替百姓排憂解難。宋朝犯錯誤或因政見不合被貶的官員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後地區。從而使他們有機會報效國家、證明自己、造福那裡的人民。
兩宋時期是太湖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的關鍵時期。蘇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後的耕地數至多不超過1,400,000畝,在景佑年間(公元1034-公元1037)蘇州出稅之田3,400,000畝。50年間耕田數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蘇州總耕地數越在12,000,000畝左右,為景佑耕地數的3.5倍,雍熙耕地數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視疏浚工程和堰閘工程,時常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產力。創造了成功的經驗。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廣袤農田去水澇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調發民夫15.6萬,疏浚諸涇64、浦44、塘6,築成至和塘,"田無洿瀦,民不病涉",兩岸膏腴之地數百萬頃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趙霖役工278萬余,歷時19個月,浚治1江、1港、4浦、58瀆,使平江府"二十年間並無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陰浚治橫河、市墩河、東新河和代洪港以後,使附近"十鄉之田,頻苦旱澇,盡除其患",得益農田達6,573頃。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開浚顧會浦河道,"故水所敗田數萬畝還為膏腴"。開通疏導河湖港浦,不僅保證了太湖水系能循環暢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當地農田能夠有力抗禦水旱災害。在各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應下,太湖流域的農田建設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國水利田最密集的區域。有人對北宋熙寧年間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總耕地數作過統計,太湖流域所在的兩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為2,294處,水利田為10,484,842畝,占總耕地數的28.8%。南宋淳熙前後,以太湖流域為主體的浙西路水利工程為2,100餘處,接近熙寧時期兩浙之和。《宋史·食貨志》說:浙西"南渡後水利之田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太湖水利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內,常獲豐熟",經過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澮脈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間,灌以機械;沮洳之濱,環以茭楗;則瀉鹵磽確,變為膏澤之野;萍藻葭葦,墾為秔稻之陸",成為宋代集約化農業的首善之區。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後,大量北方、中原人民遷移到南方。全國精英雲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榮起來。遷徙的人們怕後代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來處,發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僅二十萬戶,公元1274年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戶。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遷人口。宋朝在南方的開拓與經營,奠定了南方的富裕。從此以後歷代南方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5. 茶館的起源和發展
茶館
【社會場所名】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追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開元年間,鄉鎮中有煎茶出賣的店鋪,投錢取飲,這是「茶館」的初級形式。
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自古以來,品茗場所有多種稱謂,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稱謂。
茶館與茶攤都是專門用來喝茶的。不過茶館與茶攤相比,有經營大小之分和飲茶方式的不同。茶館設有固定的場所,人們在這里品茶、休閑等。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是季節性的、流動式的,主要是為過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當今茶館分類】
(一)歷史悠久的老茶館,保存舊時風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採用現代建築,四周輔以假山、噴泉,室內有鮮花、字畫,並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園茶座、音樂茶座等。
【歷史演變】
(一)茶館的萌芽
茶館最早的雛形是茶攤,中國最早的茶攤出現於晉代,據《廣陵耆老傳》中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也就是說,當時已有人將茶水作為商品到集市進行買賣了。不過這還屬於流動攤販,不能稱為「茶館」。此時茶攤所起的作用僅僅是為人解渴而已。
(二)茶館的興起
唐玄宗開元年間,出現了茶館的雛形。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種在鄉鎮、集市、道邊「煎茶賣之」的「店鋪」,當是茶館的雛形。
《舊唐書·王涯傳》記:「太和九年五月涯等倉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則唐文宗太和年間已有正式的茶館。
大唐中期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之陸羽《茶經》的問世,使得「天下益知飲茶矣」,因而茶館不僅在產茶的江南地區迅速普及,也流傳到了北方城市。此時,茶館除予人解渴外,還兼有予人休息,供人進食的功能。
(三)茶館的興盛
至宋代,便進入了中國茶館的興盛時期。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現了萬商雲集、百業興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館。而孟元老的《東京華夢錄》中的記載則更讓人感受到當時茶肆的興盛「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晚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於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臨安(即今杭州),統治階級的驕奢、享樂、安逸的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當時的杭州不僅「處處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都城紀勝》中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
宋時茶館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們喝茶聊天、品嘗小吃、談生意、做買賣,進行各種演藝活動、行業聚會等。
(四)茶館的普及
到明清之時,品茗之風更盛。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民豐物富造成了市民們對各種娛樂生活的需求,而作為一種集休閑、飲食、娛樂、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活動場所,茶館成了人們的首選,因此,茶館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式愈益多樣,茶館功能也愈加豐富。
(五)茶館的衰微
近現代,中國經歷了戰爭,貧困和一些非常時期,茶館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館的復興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館作為文化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悄然回復,茶館已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重要選擇之一。
【主要衍生】
書茶館
書茶館,即設書場的茶館。清末民初,北京出現了以短評書為主的茶館。這種茶館,上午賣清茶,下午和晚上請藝人臨場說評書,行話為「白天」、「燈晚兒」。茶客邊聽書,邊飲茶,倒也優哉游哉,樂樂陶陶。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這里,重點從文化,社會功用角度介紹幾種。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樂茶座
音樂茶座是既品茶又娛樂的文化場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過其正式出現,卻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事。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在一些大中城市裡,音樂茶座應運而生。
音樂茶座一般選擇在幽雅的場所,並配以柔和多採的燈光,以飲茶品點,欣賞文藝為內容。音樂茶座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人們可以品茶自娛,也可以約上幾個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還可以在啜飲納涼的同時,進行各種交流。
【其他相關資料】
四川的蓋碗茶和茶館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飲的蓋碗茶。蓋碗茶不但選用茉莉花茶、龍井等上品茶葉,而且蓋碗和銅壺也別有講究。如蓋碗用的茶蓋,一是茶沏好蓋上後,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飄浮的泡沫;三是可用來涼茶(即將茶蓋反扣倒入茶汁),便於快飲解渴,還有「茶船」用來托茶、端茶。這樣,茶碗、茶蓋、茶船托三位一體,既實用又美觀。另外燒水的壺選用銅壺,燒出來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強。
四川的茶館多,且具特色。早晨進茶館可一直坐到晚上關門,照樣沏茶而不增加收費。一整天僅收一次的茶費。所以茶館成天熱鬧,成了人們休息、娛樂、傳通訊息、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每個人的活動都是在茶的熱氣、香味中進行的。
2.話劇名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作者】老舍
【演出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劇情梗概】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讀】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辦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第想出些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對於話劇《茶館》的紀念——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台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餚茶宴。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連接國內外友誼的「橋梁」。
前門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館弘揚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嶄新手筆。它以古老經典的北京傳統建築四合院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藝之道為神,融合雍容貴氣的京城之韻,創造了一個您夢想中的茶藝館。在這里,只有悠閑與寧靜,只有輕松與自在,聽悠揚的古箏,看精湛的茶藝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來的半日悠閑。
6. 急求!關於老舍的《茶館》的短評
中學時語文課學習老舍的《茶館》選段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能有機會親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出,更不會想到實現這個願望竟然還是在國外。帕薩迪納市的交通讓我們耽誤了一點第一幕的開頭,實在有些可惜,但是我們很快就被話劇強大的感染力深深折服。去之前稍微復習了一下《茶館》的劇本,看起來不會太吃力。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個想到用茶館這樣的地方作為一個舞台來反映一個社會的風貌和沖突的,我看過其他一些小話劇也有類似的構思。而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它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面,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那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二十年後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後的抗戰勝利之後,茶館里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里發生的事情雖然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徵卻又與前後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的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在這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場的三個主角——王掌櫃、秦二爺和常四爺,除了掌櫃是在每幕都出場串起一個個故事之外,秦二爺和常四爺的生活變遷反而被放在了幕後。但是仔細咀嚼這幾個人的遭遇,其實恰恰是最能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王掌櫃處處小心,處心積慮經營著裕泰茶館,到頭來茶館還是要被霸佔而無奈自盡;秦二爺年輕時強干氣盛,一心要實業救國,最後一生的家業被政府沒收化為灰燼;常四爺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卻因為一句「大清國要完了」坐牢,出獄之後自食其力卻仍然潦倒不堪。這三個人的經歷就是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的最好寫照,雖然筆墨不多,卻最深切的讓人感到那個時代下人們的無奈。
劇中的大腕演員也不少,話說回來很大程度上我也是沖著那幾個演員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爺,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劉麻子,反面角色壞的恰到好處;梁冠華演的王掌櫃,雖不是於是之當年的瘦高形象,卻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宋丹丹演的康順子,橫跨五十年時間,從被賣給太監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隨兒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個善良堅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但是我覺得最出彩的算馮遠征演的松二爺的角色,膽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處處如履薄冰卻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這樣一個舊貴族的形象讓人忍俊不禁又嘆息連連。
這次演出沿用了老導演焦菊隱的布景設計和結尾處理。把茶館的日趨破敗在細節之中展現出來,而結尾處由三個老頭拋紙錢作升華更是給全劇以點睛之筆。說到結尾,常四爺在結尾處說了一句話——「我是愛我們的國的,可是誰來愛我呢?」這句話不禁讓我想到含冤自盡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懷著對新生活無比的熱愛創作下這么多傳世之作,可是這樣熱愛生活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卻被逼投湖了卻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劇中常四爺說的那句話是多麼的相似!想到這些,我的淚水不禁濕潤了眼眶。亂世之中,誰能倖免?
最後,想用在人藝網站上找到的老演員鄭榕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觀感:
《茶館》之所以是經典,不僅在於老舍非常了解舊社會,還在於即使在今天看這個戲,每個觀眾也會不同程度地有所聯想,所以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樣,只希望觀眾能產生不同的思想活動。
7. 求一篇短小的關於茶的經濟效益
浙江省杭州市:從「茶」中挖掘出巨大經濟效益
--------------------------------------------------------------------------------
中國台灣網 (2005年09月30日)
28歲的公司職員劉帆工作很忙,但每個周日的下午,都能在青藤茶館看到他。「喝一杯清茶,看看西湖景色,這是忙碌一周後最大的幸福。」劉帆告訴記者,有時候和客戶談工作,也經常選擇在茶館,「好幾筆單子就是在茶館的優雅環境中順利成交的。」
在杭州,像劉帆這樣在休閑中創業,在創業後樂於休閑的人比比皆是。杭州的茶館成了不少人休閑和創業兩種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從中挖掘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杭州的茶館業發展迅速,前不久舉行的中國(杭州)當代茶館經營發展論壇上傳出信息,杭州茶館業的年營業額已達10億元,居全國城市前列。青藤茶館共有800多個座位,按每位最低消費50元計,每個時段茶館就可收入4萬元。據統計,截至2004年,杭州茶館達到784家(不包括蕭山、餘杭),僅2004年就新增285家。西湖風景區內茶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與產茶區有大小茶館400餘家。
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總會有很多人坐在古色古香的茶館里,喝茶、吃飯、談生意或是享受著棋牌娛樂。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綠茶產地,杭州自古以來盛行茶館文化,豐子愷等著名文化人都曾描寫過在西湖邊喝茶的閑適生活。有段時期,茶館似乎成了杭州這個素有「暖風熏得遊人醉」的城市「不求上進」、「玩物喪志」的標簽。但是在市場經濟之風勁吹的今天,杭州人給了茶館文化新的解讀,休閑之中有商機,茶香裡面有財富。
杭州在近13年裡GDP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副省級城市第三位。目前杭州市的工業總量、民營經濟總量等穩居浙江省首位。在「2003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杭州企業佔了10.6%。在高速增長的數字面前,杭州市委、市政府開始思考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問題,提出了「休閑創業」、「和諧創業」的口號。今年6月杭州將舉辦中國首屆國際動漫節,杭州將集聚人才,打造「動漫之都」,讓卡通人物為杭州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杭州的拱墅區,一批「Loft」已經出現,這里將產生「創意產業」。2006年,杭州還將舉辦世界休閑博覽會。最近,杭州又提出大力發展服務業,從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為主轉向依靠消費拉動為主。
杭州人在思考產業結構改善時,既放眼引進國際新模式,也將目光放到了老祖宗留下的茶文化上。近日在杭州舉辦的國際茶文化博覽會上,杭州市榮膺「中國茶都」稱號,並提出了「茶為國飲,杭為茶都」的口號。目前杭州茶園面積近45萬畝,去年茶葉總產值突破10億元,佔全國茶葉總產值的8%。杭州生產的茶飲料年產值已達20億元,在中國茶飲料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娃哈哈」等企業正做大做強茶飲料、茶食品、茶用品等產業,新推出的「娃哈哈龍井綠茶」預計到明年可達到100萬噸產量,後年達到100億元銷售產值。市政府負責人提出,將大力發展綠茶產業,改變目前市場上和碳酸飲料競爭中處於弱勢的局面。該市准備在中小學開設「茶文化」課程,從娃娃抓起,在全社會大力營造人人愛茶、人人飲茶的濃厚氛圍;在現有的西湖龍井、餘杭徑山等傳統「十大名茶」基礎上,打造出能和可口可樂、雀巢咖啡、立頓紅茶等「外國貨」齊名的茶飲料、茶製品世界名牌,使茶飲料的消費量超過碳酸飲料和咖啡。
如今,杭州茶館已經走出杭州,到外地「攻城掠地」。紫藝閣在金華,西湖國際茶人村在南京、蘇州,門耳茶坊在上海,太極茶道館在全國各地已有超過500家的加盟店……,甚至有茶館把擴張的腳步邁到了新加坡、德國、韓國。
8. 宋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人們的衣食住行衣:宋代服飾體現了等級性和不同的行業特點.衣料也有較大的變化,由麻布向棉布發展,麻布還是最主要的衣料.食:宋代食品種類很豐富.南北飲食交流普遍,但總的來說,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主要吃米飯.茶和酒是常用的飲料.住:城市居民住瓦房,農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園林式住宅.各種傢具種類繁多,而且高腳傢具廣泛使用.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為水陸兩大類,主要有轎、車、馬、騾、驢、牛、馱.大海船還有指南針.二.城市文化生活
1.瓦舍:城內設有多處供居民娛樂的場所.宋代全國各地的茶肆應該數不勝數,與之相關也產生了多種社會角色和行業.茶肆是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現的一種專門行業,坊肆數量眾多,人流雜處,往往體現出市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徵,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眾性.宋初滅熟時,後蜀宮中金銀玉器書畫全部都被宋軍收藏,「太祖閱蜀宮畫圖,問其所用,曰,以奉人主爾.太祖曰,獨攬孰若使眾觀邪?於是以賜東門外茶肆」.他認為把圖畫掛在茶社能與民眾一起觀賞,可見茶肆在社會生活中接觸平民的廣泛性.而蔡絛述及宋代「遇禁煙節,至清明日則賜新火」遇執政、侍從等雜學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謂「快行家者,昧爽多就執政、侍從之門,茶肆民舍取火爇燭,執之以燒」,舉「茶肆民舍」以指稱社會中的市民階層,亦可見茶肆在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代表性.茶肆除了經營茶飲,或為其他行業提供場地和多收費的由頭外,還會隨著時節經營一些其他物品.如《東京夢華錄》卷二記汴京潘樓東街巷的「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葉夢得《石林記》:「余紹聖間春官下第,歸道錄壁縣,世以為出奇石.余時正病中,聞茶肆多有求售.」南宋杭州「自舊夕冬孟駕回,……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說明茶肆在元宵節前亦同時經營燈市.
2.瓦舍產生的原因:城市的繁榮;商業的發展;市民階層的不斷擴大.
3.宋代東京在城市布局、經營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與唐朝長安的異同點:①北宋東京的人口,大大超過了唐朝長安.②北宋東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變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以及唐以前的坊都制度,開辟了我國封建社會城市商業發展史的新階段.③北宋東京出現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對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④北宋東京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⑤北宋東京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其中尤以汴河水路最為重要.它不但可以通往江淮、兩浙、荊湖,就是嶺南、川蜀入京的貨物,也大都經由此河.
4.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與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經濟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都市商業繁榮,大街小巷都分布著店鋪和作坊,城市的商業化氣息極濃.
〈2)經商時間長,基本上是日夜相繼.
(3)娛樂活動商業化.
(4)方便貿易的紙幣出現.
(5)對外貿易活躍.
三.豐富的節日生活
1.宋代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宋代的春節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元宵節也叫燈節.
3.宋代過春節,也稱元旦,最為重視.元旦前幾天,人們就灑掃庭戶,准備過節.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掛年畫,貼「桃符」.合家圍爐而坐,飲酒唱歌,直到天明, 稱「守歲」.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來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擺滿各色貨物,歌館、舞場擠滿了人, 連婦女也出來游樂.
9. 關於一些歷史的經濟問題---為什麼說,在古代宋朝時經濟最發達的朝代
從經濟上來說,宋朝遠盛於唐朝。唐朝即使在鼎盛時期,經濟也不及宋朝。宋朝專時,中國的商業經濟發屬展迅速,還出現了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從軍事上來說,唐朝盛於宋朝,特別是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版圖最大是在總章二年滅高句麗後,疆域曾達鹹海,為中原歷代王朝向西擴張之頂點。即使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起碼也保證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