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全名是什麼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網路名片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789-1846)是古典經濟學的懷疑者和版批判者權,是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者。李斯特的奮斗目標是推動德國在經濟上的統一,這決定了他的經濟學是服務於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與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相左,他認為國家應該在經濟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觀點深受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以及美國學派影響。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國家主導的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等等。其以具體行動力促成德意志關稅同盟,廢除各邦關稅,使德國經濟獲得統一,並對後世德國的統一產生影響。
B. 介紹一下經濟學家弗·李斯特如題 謝謝了
弗里德利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以下簡稱李斯特)是一位在世界經濟學說史上有著重要地內位的經濟學家容,是經濟學歷史學派的先驅。這位活躍於19世紀上半期的經濟學家的主張,與當時在西方經濟學界佔主流地位的以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義、抽象數理主義的經濟學說有很大的差異。他的一些著作(主要經濟著作包括《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1827年]、《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1837年]、《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年])就是針對斯密、李嘉圖及其在美、法、德的門徒提出的批評。
C. 李斯特對經濟學有什麼影響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反映了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來自英國的競爭和內發展民族經濟容的願望,他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的代表作得到恩格斯的肯定。他的經濟思想對今天發展中國家是有現實參考作用的。
D. 經濟學的歷史階段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貢獻
除了前面所說的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還有
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理論 建立在三大理論基礎上 :國家經濟學 、社會經濟發展五個階段論及生產力理論 。其中生產力理論是核心。建立在這三大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觀點:
(1)提出發展階段論 ,批判比較成本理論忽視了各國歷史和經濟的特點。李斯特認為,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盡管有其長處,但卻只是適合英國的情況,或者說只是從全世界共同發展出發的,而沒有考慮到各國情況不同、利益各異,這不是一種普遍適用於各國的理論。
李斯特特別強調每個國家都有其發展的特殊道路,並且從歷史學的觀點,把各國的經濟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他認為,各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採取不同的貿易政策,在經濟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必須實行自由貿易 ;當處於農工業時期時,必須將貿易政策轉變為保護主義;而經濟進入發展的最高階段,即農工商業時期時,則應再次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只有這樣才可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否則將不利於相對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
李斯特認為,由於英國已進入農工商業時期,它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是正確的,但絕不能否認保護貿易政策在英國經濟發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至於德國,由於它還處在農工業時期,所以必須採取保護貿易政策。
(2)提倡生產力論,指出比較成本論不利於德國生產力的發展。李斯特認為,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一個國家的財富和力量來源於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生產力是國家強盛的基礎。他說:「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李斯特正是從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出發,主張在農工業時期的國家必須採取保護貿易的政策。
李斯特認為,在當時,如果英國的自由貿易學說不加區別地應用於各國 , 就會使先進的英國商品充斥落後國家 ,包括李斯特的祖國──德國。從短期來看 ,落後國家可以買到一些廉價商品,似乎佔了便宜;但從長遠看,落後國家的工業卻因此發展不起來,社會生產力得不到提高,就會長期居於落後地位和從屬地位。反之,如果德國採取保護貿易政策,從短期看,某些商品價格,特別是先進的工業品價格是高一些,但是 ,為了培育自己的民族工業,就應當忍受暫時的犧牲。經過一段時期,民族工業發展起來了,原來依靠進口的商品──先進工業品的價格就會降下來 。這樣,看起來似乎開始時減少一些財富,但卻通過保護貿易,發展了自己民族的生產力,即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財富。李斯特說:「保護關稅如果會使價值有所犧牲的話,它卻使生產力有了增長,足以抵償損失而有餘。」
(3)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反對古典學派的放任自由原則。李斯特認為,要想發展生產力,必須藉助國家力量,而不能聽任經濟自發地實現其轉變和增長。他承認當時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但認為英國工商業的發展也是由於當初政府的扶植政策所造成的。德國正處於類似英國發展初期的狀況 ,應實行在國家 干預下的保護貿易政策。
李斯特主張通過保護關稅政策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工業生產力。他認為,工業發展以後,農業自然跟著發展。因此,他提出的保護對象有幾個條件 :① 幼稚工業才需保護 。② 在被保護的工業得到發展 ,其產品價格低於進口同類產品並能與外國競爭時,就無需再保護,或者被保護工業在適當時期(如30年)內還不能扶植起來時,也就不需再保護 。③ 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競爭者,也不需要保護。④ 農業不需要保護。
基於李斯特主張保護的是幼稚工業,並且主要是通過關稅保護,所以,人們把李斯特的保護貿易理論稱作幼稚工業保護論或關稅保護貿易理論。
幼稚產業保護理論(Infant Instry Theory)是美國經濟學家A.漢密爾頓(H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一種對某些產業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措施的理論,是國際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其基本內容是:某個國家的一個新興產業,當其還處於最適度規模的初創時期時,可能經不起外國的競爭。如果通過對該產業採取適當的保護政策,提高其競爭能力,將來可以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出口並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就應採取過渡性的保護、扶植政策。主要運用關稅保護之類手段來實現。
但是傳統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強調以規避競爭為主的保護方式。但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 匯率變動的日趨頻繁,對幼稚產業的保護面臨著規范保護程序、加強受保護產業的監管、鼓勵國內競爭等新問題。
E.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區別
其實,二者談不上優劣之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是一對矛盾運動,在博弈中發展。自由貿易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努力方向。而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一國國內的產業發展也有主次先後之分,所以保護貿易必然永遠存在。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適當地採取保護貿易政策理所當然;而發達國家採用保護政策是一種不公平的國際競爭。只有世界大同,消弭一切差異,包括經濟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差異,才有真正的自由貿易。所以,保護貿易雖不合理,但永遠存在。自由貿易是我們努力方向、目標。所以說二者之優劣不能放在一個層面上,也就無從談起。
F. 51《美國經濟學大綱》和《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的作者是()。 A、李斯特 B、舒爾茨
A李斯特
G. 李斯特在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中判斷當時德國處於哪個階段
李斯特認為貿易政策應服從國家利益,服從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服人發展工農業的需要。不要把「唯利是圖」的自由貿易原則:「哪裡便宜就到哪裡買,哪裡貴就到哪裡賣」作為普遍規律。
我認為德國處於農工業時期階段
H.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觀點有哪些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出身於德國路特林根一個製鞋匠的家庭,他通過自學,參加了國家官吏考試,考試合格後,曾任會計檢察官。1817年任教授。李斯特一生飽受迫害,他流亡在外,顛沛流離長達22年之久。於1846年去世。
李斯特的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李斯特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反對「世界主義經濟學」,主張國家經濟學;反對價值論,主張生產力論;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
國家主義經濟學
李斯特認為,英法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世界主義經濟學」。它研究一種適合於世界經濟的「普遍規律」,但是不研究國家經濟的發展,不研究每個國家特殊的發展道路。這種世界主義經濟學只有在世界上一切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都相同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可是世界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因而並不存在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各國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發展經濟的特殊道路。因此,政治經濟學不應是世界主義經濟學,而應是「國家主義經濟學」。
生產力理論是國民經濟的核心。李斯特系統地論述了生產力這一概念的內容。他把生產力分為四類:一是人的生產力,包括精神和肉體的;二是自然的生產力;三是社會的生產力,即社會的、市民的、政治的條件;四是物的生產力,即物質的農業、工業和商業資本的生產力。李斯特認為,在這四種生產力中,前四種是不可分離的,否則不能發生作用,而它們又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秩序的條件下發揮作用,第四種生產力是生產力的核心。
李斯特還提出了生產力平衡的協調發展的觀點。他認為,要發展生產力,農工商必須協調發展,商業是媒介,在工農業之間起協助和擴充的作用,工業對農業、商業及整個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他強調德國必須有自己的工業,在一國的物質生產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協作,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工業,只經營農業,就會受外國牽制。
實際上李斯特提出了國內經濟結構和發展的理論。但是,該理論混淆了財富和交換價值,忽視了英國古典經濟學關於財富的源泉及其增長的理論,對生產力范疇做了不夠精確的表達。
貿易保護主義
李斯特認為,發展生產力的措施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實行保護主義的政策。他認為,實行自由貿易,向外國購買廉價商品,初看起來似乎比較合算,但其結果,本國工業就不能發展,使德國工業始終處於落後的地位。相反,如果實行貿易保護,開始時會使產品價格提高,似乎不如進口外國商品合算,但通過一定時期,本國工業發展起來以後,成本和價格都會自然降下去,甚至會降到進口商品價格以下。因此,保護關稅如果使價格有所犧牲卻會使生產力發展,得失相抵而有餘。
李斯特認為,各國要根據自身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他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論,並以此證明自己的經濟政策。他把經濟發展劃分五個歷史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李斯特認為,從經濟發展之初到農業時期,應與經濟更發達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能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當一國生產力發展了,發展到第五階段,也應實行自由貿易,因為它不怕與外國競爭。只有在第三、第四階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防止發達國家的工業品打擊本國產業。
實行保護主義政策,就是實行保護主義關稅政策。李斯特主張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處於發展初期,保護關稅應定得相當輕微,隨著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再逐漸提高。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反映了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來自英國的競爭和發展民族經濟的願望,他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的代表作得到恩格斯的肯定。他的經濟思想對今天發展中國家是有現實參考作用的。
I.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人生經歷、代表作以及他所主張的經濟學核心是什麼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出身於德國路特林根一個製鞋匠的家庭,他通過自學,參回加了國家官吏考試,考試合答格後,曾任會計檢察官。1817年任教授。李斯特一生飽受迫害,他流亡在外,顛沛流離長達22年之久。於1846年去世。
李斯特的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李斯特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反對「世界主義經濟學」,主張國家經濟學;反對價值論,主張生產力論;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
J. 經濟學說史課後答案 怎樣評價李斯特的經濟學說
李斯特經濟學總結了英國工業革命及其以前西方世界興衰的經驗教訓,是經濟學中最早回系統地揭示欠發達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歷史規律的經濟學說,對美國和德國的興起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是導致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史上發展道路「大分流」及其截然不同命運的首要根源。
李斯特的奮斗目標是推動德國在經濟上的統一,這決定了他的經濟學是服務於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與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相左,他認為國家應該在經濟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觀點深受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Hamilton)以及美國學派影響。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國家主導的工業化,貿易保護主義等等。其以具體行動力促成德意志關稅同盟,廢除各邦關稅,使德國經濟獲得統一,並對後世德國的統一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