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傳統經濟與網路經濟兩種的經濟形態下,商品市場的供求關系有何本質的區別
網路經濟是傳統經濟的衍生形態,並對傳統經濟理論產生著重大影響,甚至改變著傳統經濟學中的許多理論。比如傳統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理論,由於網路經濟的發展而有所改變。
網路經濟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如果規模越大、用戶越多,產品越具有標准性,所帶來的商業機會就越多,其效益就越大。可見,網路經濟的效益是同其規模成正比的。
由於網路技術的發展,生產者和消費者可直接進行經濟互動,而且網路經營者可以輕而易舉的為消費者提供周到的「個性化」服務,這樣,不僅使其交易成本下降,而且可以使網路經濟成為直接經濟和「個性化」經濟。
所謂傳統經濟學,是指以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特別是其「社會主義部分」為代表的經濟學,是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並作為這種體制的理論表現的經濟學 是指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該學說集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之大成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如果把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學稱為我國的傳統經濟學,那麼它的資本主義部分帶有明顯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批判經濟學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採用這種模式,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則開始注意環境問題,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不科學,治理污染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且難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很難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
傳統經濟體系是經濟學的名詞又稱為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相對,多是於鄉村以及農業社會之中出現,主要是依據社會風俗和慣例以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而另外的三種經濟體系是計劃經濟體系、市場經濟體系以及混合經濟體系。
另外,網路經濟還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即產品定價問題。由於信息產品的定價原則不能採用邊際成本定價法,這使得信息產品的定價成為一個困難的問題。由於市場的供求均衡點在哪裡很難確定,一個產品生產出來,該如何科學地定價就成為其走向市場面臨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在我國軟體產品市場上表現的尤其突出,軟體產品的定價缺乏科學的方法,面對「盜版」問題,許多軟體商就開始導演"競相降價"的競爭游戲,有些甚至是十分盲目的,然而確實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網路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新的、不可預測的問題,這些就有待於在人們自身素質提高基礎上不斷得到解決。這種現象的出現,要求網路經營者在網路經濟發展過程能夠扮演一個更聰明的角色。
網路經濟是直接經濟。直接經濟是相對於傳統工業迂迴經濟而言的,它集中表現在消解中間程序,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進行經濟互動。互聯網路的本質就在於使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0,也就是使經濟活動中的磨擦系數降低,接近於零。
網路經濟是一種「個性化」經濟,集中表現為「個性化」服務。網路經濟之所以能做到「個性化」服務是因為信息可以無限制的復制和組合,是因為網路技術手段使得信息的復制和組合成為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隨著信息化和網路技術發展對經濟影響的逐步加深,信息化和網路將從影響一個部門和地區到影響整個經濟,這就是網路技術發展對經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是一個從低度到高度的的必經過程。
Internet會引發出以網路為紐帶的新經濟,這樣一種經濟會使「交易成本」大為降低,進而使價格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經濟的稀缺資源是物資,新經濟的稀缺資源是時間,這樣,只有更快的創新才能創造新的價值。
新經濟也就是全球化經濟,它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依存,技術相互運通,逐步形成全球規模的有機整合,進而實現經濟技術一體化。促使新經濟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術,特別是Internet的進步和普遍應用。有了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分工方式,知識成為一種戰略資源,它不僅具有快速增長和報酬遞增的勢頭,而且改變了傳統的資本增加、效益遞減的規律,既增加了知識的積累,又增加了其它資本要素的能力。
新經濟是基於知識發展和應用的經濟形態,以數字化為技術支撐,以信息化進行要素配置,以網路化為運行模式的高增長率、低膨脹率、低失業率的新興經濟。新經濟的本質既然基於知識的發展和應用,因此,知識經濟和新經濟是不矛盾的,它們的本質就是強調知識的發展和應用。具體來講,新經濟又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分析它。比如數字經濟它強調的是所有技術系統必須搭載在數字化的基礎之上;信息經濟它強調的一個要素是信息,通過對信息配置去發展生產力;網路經濟強調的是它的運行模式。所以,要把握新經濟的運行,不僅要把握新經濟某一個側面的特徵,而且還要全面地把握新經濟的基本特徵,以及與傳統經濟的區別,進而把握新經濟的運行規律。
2. 經濟學題目:什麼是GDP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nationalIncome)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使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3. 經濟學原理 人有哪六種需求,財富有哪五種形態
人有六種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
6、超越自我的需求
財富有五種形態(其中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這三者構成生命資本):
1、人力資本
2、社會資本
3、自然資本
4、人造資本
5、金融資本
以馬歇爾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3)經濟學經濟形態類型擴展閱讀: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
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集是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經濟學之大成,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馬歇爾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於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英語國家)替換了古典經濟學體系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4. 宏觀經濟學中,總供給曲線呈現出的三種不同特徵(最好有圖)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
1. 假設條件 (1)貨幣工資W和價格P具有「剛性」 ——不能調整。 即貨幣工資不會輕易變動。 提出背景:經濟大蕭條,勞動力和資本大量閑置。 存在大量失業人口和生產能力。當產量增加時,對勞動的需求增加,但是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均不發生變化。 (2)凱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況:沒有時間來調整貨幣工資和價格。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總供給曲線,這表明,在既定的價格水平時,廠商願意供給社會所需求的任何數量產品。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總供給曲線AS是一條水平線。水平的總供給曲線表明,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企業願意供給任何有需求的產品數量。 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為,凱恩斯認為,當社會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失業時,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之下得到它們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當僅僅把工資作為生產成本時,這就意味著生產成本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從而價格水平也就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廠商願意在現行價格之下供給任何數量的產品。隱含在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背後的思想是,由於存在著失業,企業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他們需要的任意數量的勞動力。他們生產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為不隨產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現行價格水平上,企業願意供給任意所需求的產品數量。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失業較為嚴重時,例如,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的情況,因此,它僅僅是一種特例。凱恩斯提出這種觀點與他的理論產生於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和運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關的。
編輯本段古典總供給曲線
如果說凱恩斯主義總供及曲線顯示的是一種極端情形,那麼圖2所給出的所謂古典總供給曲線則是另外一種極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線。這表明,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動,總供給量都是固定不變的。 古典總供給曲線基於下面的假定: 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它隨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勞動市場存在超額勞動供給時,貨幣工資就會下降。反之,當勞動市場存在超額勞動需求時,貨幣工資就會提高。簡單地說,在古典總供給理論的假定下,勞動市場的運行毫無摩擦,總能維護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既然在勞動市場,在工資的靈活調整下充分就業的狀態總能被維持,因此,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化,經濟中的產量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業下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這也就是說,因為全部勞動力都得到了就業,即使價 總供給曲線
格水平再上升,產量也無法增加,即國民收入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無法再增加了。故而總供給曲線是一條與價格水平無關的垂直線。 從長期來看,經濟是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線也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但在短期中,經濟並不一定總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因此,這種古典總供給曲線也是一種特例。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垂直的總供給曲線所依賴的假設,即貨幣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受到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們的指責,但現在大多數西方學者都認為,這條垂直的總供給曲線可以作為長期的總供給曲線。於是,垂直的總供給曲線在宏觀經濟學中又被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下面用圖3來說明長期總供給曲線較嚴格的推導。 假定使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和貨幣工資分別為P0和W0,相應地,均衡的實際工資為(W/P)f,按照「古典」經濟理論的說法,此時均衡的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下的就業量Nf。將Nf代入生產函數,在(a)圖中就可得到產出量Yf,這一產量正是前面所說的充分就業產量。由於產量度 Yf對應於價格水平P0從而在(d)圖中可以得到點J(Yf,Pf)。 如果價格水平從P0下降到P1,在貨幣工資可變的假定下,貨幣工資將不能維持在原來的W0水平上,因為在貨幣工資為W0下,價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實際工資提高。這將導致對勞動的過剩供給,而可變的貨幣工資因勞動的過剩供給將會下降。因為工人們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競爭。於是,在圖3的(c)圖中,貨幣工資曲線將從W0下降到W1。為了使得勞動市場恢復均衡,貨幣工資的這種下降同價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實際工資(W/P)f得以維持不變。在這一實際工資的基礎上,就業量仍等於Nf,從而Y仍等於Yf,在圖3中的(d)圖,可得到點K(Yf,P1)。 類似地,如果價格水平從P0上升到P2,則有伸縮性的貨幣工資就會從W0上升到W2,以使勞動市場恢復均衡,這時就業量仍為充分就業下的就業量Nf,從而相應的產量也就是充分就業下的產量Yf,於是在圖3的(d)圖中又得到點R(Yf ,P2)。 總供給曲線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考察低於P1和高於P2的其他所有價格水平的情況。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有伸縮性的貨幣工資都會調整到充分就業的實際工資確定時為止。因此,對任何價格水平,產量都是充分就業的產量。將圖3中(d)圖的各點連接起來,便可得到一條位於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Y f上的垂線LAS,這就是長期總供給曲線。 以上兩種特殊的總供給曲線的差別在於所根據的假設不同。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所根據的假設是,當存在失業時,工資變動不大或根本不能變(即工資具有剛性),從而失業會持續一段時期。古典總供給曲線所根據的假設是,工資具有完全的伸縮性,可以適應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迅速變動,從而通過工資的調節可以使勞動市場總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這兩種情況實際上都不多見,所以,正常的總供給曲線介於這兩種特例之間,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
編輯本段正常的總供給曲線
對於總供給,西方學者大都同意存在總供給曲線的說法,但是對於總供給曲線的形狀,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水平的總供給曲線和垂直的總供給曲線都被認為是極端的情形。很多經濟學家認為, 總供給曲線
在短期現實的總供給曲線更多地表現為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總供給水平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反映了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狀況。具體來說,當物品市場上價格上升時,廠商可以為生產要素支付更高的報酬,從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產要素,生產更多的產品。
5. 何謂產品的經濟的社會形態
保衛資本論第十九 章
列國志資料庫-文章詳細頁:
社會主義運動其實從產品社會對商品社會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批判形成,從而獲得揚棄自身意義的發展開始;爾後在科學批判上,進一步提出歷史實踐工作要求。它直接顯露了商品社會的全部工作性質,顯露了產品社會和商品社會相互關系的全部秘密。一方面,商品社會起來「歷史反對」它的產品社會,這是對舊有的共同體生產規定的一個修訂;另一方面,產品社會由於努力直面這個欲全面替換自己的物象社會體系,也同樣修正自身發展規定。從形式上看,前一方面構成商品社會之於產品社會的替換性的發展過程,後一方面則構成相反力量方向的揚棄過程。這就說明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一樣古老。這就深化了勞動過程對財產佔有關系的規定,使之作為實踐化的歷史發展關系。於是,一方面是勞動過程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財產關系的發展,它們在商品和產品兩個向度上予以展開,生出人類迄今為止最為動盪不安的發展「躁動」關系。P627
(十二)
大國須有理論。我們應以中國人的資格來研究政治經濟學,所謂中國經濟學。蓋言中國歷史,蓋言中國歷史對世界史的貢獻和養成性;蓋言中國思維,蓋言中國思維對經濟學內涵和工作體系的原創性;蓋言中國語言,蓋言中國語言對人文精神的歷史創造性的開發和運用;蓋言中國實踐,蓋言中國實踐對經濟形態的型塑與開墾,對世界經濟的支撐與培植。所謂中國經濟學,一言以蔽之,即基於中國歷史的經濟學。在當下,具有時代性工作內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在內容和形式上則要面向應用、面向實際和面向未來,同時面向社會主義運動,以打造和不斷推出具有民族文化底蘊和工作涵養的豐富的、多彩的經濟實踐體系。(本書作者)
《保衛資本論》列國志資料庫PDF文檔。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摘自該著第十九章 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保衛資本論》列國志資料庫全面在線!
〔摘自該著第十三章 歷史發生學(資本的時間與存在)〕
商品社會和產品社會總是彼此約束、一起成長起來的規定。初級商品社會的發展表明了直接產品和勞動產品(或價值本身)依然是它的兩個中心內容,在發生史上它並未脫離產品社會,實存的規定是產品共同體發育。據此,也就可以把初始發展的經濟社會在形態上認作「初級形態社會」。初級形態內,商品和產品相互依存,主導位置仍然由產品社會本身據有。以致,嚴格意義的商品生產畢竟只作為歷史上的其他類型的社會生產的附屬而與之並列,作為「生產之餘」。與之對應的「高級形態社會」發展也必然如是,不過,不同點在於主導位置由商品社會所奪取。相較初級商品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是作為發達的高級形態的商品生產社會而言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產品和價值產品,在發生史上則與「貨幣社會」有關,實存的規定是貨幣共同體的歷史發育。表明:資本從來不是勞動本身的實在的聯合,而在於從它的對立面規定上建立起來「抽象聯合體」。資本主義生產雖說是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直接發展起來的形態,雖說在內部過程同時涵容產品的聯合,但在社會過程中委實是不斷瓦解這種聯合,而替換以貨幣商品的聯合,替換以資本的聯合。可見在這里,使用價值和產品本身的聯系越來越被粗暴地割斷,從而,它只能夠和「商品本身」、「貨幣本身」乃至「資本本身」相聯系,越來越扭曲為資本概念上的社會使用價值。P335
6. 經濟學中財富的五種形態是什麼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是用來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的一種職能,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是指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的大小。貨幣本身有價值決定了它能成為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此時其形態只是觀念中的貨幣。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就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此時應是現實的貨幣。此外,貨幣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1、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衡量商品所包含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貨幣之所以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也具有價值,因而能以自身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價值量。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的職能是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即購買手段的職能。其主要特點是在商品買賣中,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讓渡在同一時間內完成,通俗地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3、貯藏手段,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後來,它又被用來支付地租、利息、稅款、貨款、工資等。5、世界貨幣,世界貨幣是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當商品交換超出國家界限而發展為國際貿易時,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普遍自己的價值,作為它的價值表現形態的貨幣,也就成為世界范圍的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即世界貨幣。
7.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是什麼意思
經濟形態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簡稱,和技術的社會形態對應稱呼。《保衛資本論》一書提出「經濟形態社會理論」,作為廣義的經濟學的稱謂。這個理論構想的核心概念是「經濟形態社會」(經濟形態的社會)。這其實就是馬克思說的「生產關系」概念。其用以研究經濟活動的「全史」,實現廣義政治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的統一。
8. 經濟學中財富的五種形態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至於財富,我不太知道了…願有幫助
9. 企業規模經濟的經濟形態
空間意義上的規模經濟形態
仔細閱讀《經濟學原理》一書便能發現,其實馬歇爾已經隱然觸及到企業聚集規模現象了。他曾說,一些專業化生產的工業總是集中在某一局部空間上 (他稱之為「地方性工業」)。但問題在於,馬歇爾只是將這種現象與行業生產特點聯系在一起,而沒有從空間意義上去認識這種現象;他試圖用外在經濟這個概念去解釋這種現象,而問題恰恰就出在他的外在經濟概念上。如前所述,馬歇爾提出了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的概念,但他卻始終未能前後一貫地闡明外在經濟這一概念的內涵。這是由於馬歇爾把外在經濟概念與報酬遞增聯系起來,而他所推崇的長期競爭均衡模型,又無法解決存在報酬遞增情形下的長期競爭均衡的存在及其穩定性問題。因此,其外在經濟概念非但未能得到前後一貫的闡明,反而給後人留下很大的爭論餘地。在馬歇爾之後,有些經濟家甚至坦率地否定外在經濟概念本身,如奈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另一些學者則說,馬歇爾之所以要引進外部經濟這個概念,目的只是為了挽救在存在著報酬遞增的情況下的長期競爭均衡的分析模型;言下之意,馬歇爾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理論在邏輯上或純粹形式上勉強能夠「自圓其說」,才使用了外在經濟這個概念。還有一些經濟學者試圖保留外部經濟這個概念,並繼續在一種靜態分析框架內對它進行分類、再分類,但他們也未能真正闡明這個概念的本質內涵。
事實上,對外在經濟概念本質內涵的認識,並不發生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而是發生在區域經濟學這一邊緣交叉應用學科中。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區域經濟學引進空間向度(the spa tial dimension),提出了聚集經濟概念,從而提示了空間意義上的外在規模經濟的涵義。與此相比,馬歇爾以及在他之後
的主流經濟學則長期忽視了經濟活動的空間向度。在主流經濟學那裡,經濟活動似乎只發生在時間里,卻不發生在空間上。區域經濟學引進空間向度,實際了已超出了均衡分析的框架,從而使得揭示外在經濟的本質內涵成為可能。聚集經濟概念的提出,乃基於人們對下列經濟現象的觀察,即經濟活動在空間上並非均勻分布的,而是呈現局部集中的特徵(區域經濟學管這叫「結點」 [nodal points])如:在同一區位點上同類銷售企業聚集在一起(建材、服裝、傢具等專業市場);生產同類產品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如電機城、鞋城、汽車城之類);存在著產業縱向關聯的上、中、下洲工業在空間上的聚集;人口聚集以及與第三產業分布之間的高度正相關,如此等等。這種空間上的局部集中現象往往伴隨著在分散狀態下所沒有的經濟效率,亦即導致了由企業聚集而造成的整體系統功能大於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能實現的功能之和。換言之,眾多企業在局部空間上的聚集表現為一種規模報酬遞增的額外好處,人們稱為聚集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聚集經濟在本質上乃是一種空間上的外在規模經濟。
「聚集經濟」概念最早是由阿爾弗雷德.韋伯提出來的,他在分析單個產業的區位分布時,首次使用了「聚集因素」 (agglomerative factors)這一術語。在韋伯之後,區域經濟學者佛羅倫斯(P.Sargant Florence)、羅煦 (August Losch)等人,對聚集經濟概念作了進一步闡發。區域經濟學尚未能意識到,聚集經濟作為一種外在規模經濟在本質上乃是動態現象,但迄今為止,區域經濟學尚未能從動態上量化分析聚集經濟形成的動態機理,其主要原因在於動態意義上的聚集經濟涉及到動態區位理論,而這種動態區位理論要求異常復雜的數學分析工具,故而難度極大。盡管如此,聚集經濟的存在本身卻是從所周知的事實,雖然人們尚難以對它進行量化分析。
聚集規模經濟的存在對單個企業的規模擴張的作用是雙重性質的:一方面,當聚集經濟表現為正的外在經濟時,由於眾多企業彼此都享受著外在經濟的好處,亦即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是較低的,此時單個企業並不存在規模擴張的客觀需要,而是產生了組織分化的傾向,即把企業組織內部的某些職能分化出去,通過外部市場交易來完成。反之,另一方面,當聚集經濟表現為負的外在經濟(亦稱為外在不經濟)時,由於外部市場的交易費用較高,此時,聚集可能會誘使企業之間進行縱向一體化或橫向聯合,亦即產生組織整合的傾向,即企業規模將趨於擴大。那麼,就一個特定空間的聚集經濟而言,上述這兩種傾向中究竟是哪一種傾向占上風呢?這個問題目前還很難以回答,主要是因為聚集規模經濟本身還很難加以量化分析。但人們可以肯定的是,聚集經濟是客觀存在的,它構成了企業規模經濟的一種新的形態。正是因為聚集規模經濟的存在對單個企業的規模擴張的作用是雙重性質的,所以人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即:某些中小企業本身並不具有規模經濟的潛能,甚至也不需要進行規模擴張,但由於它們處於成規模聚集的區位上,所以也能享受到規模經濟所帶來的額外效益。
企業多元化經營與范圍經濟
與外在規模經濟概念相關聯的,除了上述的聚集經濟這一形態之外,還包含著另一種形態的規模經濟,這就是建立在多樣化經營基礎上的規模經濟,人們稱之為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按照古典分工理論,分工導致了生產的專業化並伴隨著技術進步,因而往往意味著專業化的大規模生產。可是,當某些產業的進入門檻不高並且不存在自然或人為壟斷時,專業化的大規模生產便往往會導致產業內的過度競爭。此時,企業生產所面臨的最大制約就是市場容量不足,生產極易出現過剩。當年亞當·斯密顯然已覺察到這一點了,所他在《國富論》中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即「分工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馬歇爾也有類似的思想,他指出,分工和和專業化生產的最大難題就是市場容量限制問題。用他的的話來說,「在大規模生產的經濟具有頭等重要性的那些行業中,大多數行業的銷路[都]是困難的」。然而,人們認為,斯密和馬歇爾都只看到問題的一面。
問題的另一面在於,產業內的激烈競爭對企業形成一種強大的外在壓力,迫使企業千方百計地去尋求新產品、新的花色品種、新的使用功能、新的製造工藝,總之追求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能力上的優勢。這是因為,一旦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成功,至少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之前,往往意味著企業實際上處於市場寡佔地位,因而可獲取可觀的超額利潤,可以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企業的這種追求競爭優勢的行為是通過開展R&D(研究與開發)活動實現的,其最終結果則是形成了企業多元化經營和企業規模的擴張。這是因為在企業內部,R&D活動一旦出現,它與企業多元化經營之間就形成一種正反饋(良性循環)。雖然說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策略的原本動機只是為了追求競爭優勢,而不是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只是為了單純追求規模擴張。但是,作為這種正反饋的最終結果,卻導致了企業規模的擴張。其中的機理是這樣的:R&D部門一旦在新技術和產品開發上取得成功,便往往意味著企業內部一個新的生產領域的產生,而這種新生產領域的產生又往往會帶動一系列新的外溢效應(一種外在經濟效應),如新設備的生產、新的售後服務網路建設、對新材料的需求、廣告活動,如此等等。企業為了將這種外在經濟效益加以內部化,於是就設立了多部門和跨領域的生產或經營單位。這樣,最終結果就一方面導致了企業經營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企業總體規模的擴大。
由這種經營多元化和企業規模擴張所帶來的新的經濟效益,表現為一種規模報酬遞增,而這種規模報酬遞增所帶來的額外效益就是范圍經濟。范圍經濟這個概念,一方面與企業的規模有關,因而也屬於一種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又與企業經營多元化有關,它得自於多元化經營下外在經濟的內部化,所以它是一種在多元化經營的條件下由外在經濟的內部化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形態。可見,范圍經濟既不同於新古典經濟學所講的技術意義上的廠商規模經濟,也不同於空間意義上的聚集規模經濟,它是一種新的規模經濟形態。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多元化經營以及由此而來的范圍經濟,構成了企業的一種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能給予企業帶來諸多額外好處,包括:⑴多元化經營所產生的外在經濟的內部化,形成了源於多種業務活動之間的一系列的外在規模經濟效益,如生產本身的外在規模效應、廣告宣傳的外在規模效應,知識之間的互補所帶來的外在規模效應、營銷網路建設的外在規模效應,如此等等;⑵多元化經營還會帶來的經營風險的分散(所謂「莫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增強了風險承受能力,從而加強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穩健性;⑶成規模的多元化經營,可以使得專門化的R&D費用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分攤,而R&D活動的專門化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企業多元化經營和企業規模擴張,因而形成某種正反饋;⑷專業技術的多元化本身也為成功的技術開發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一種多學科的協同效應在起作用。這些好處都可以歸結為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規模經濟形態,它可以解釋當代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的發展,西方學者對多元化經營所做的經驗研究表明,在20世紀中期以來,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的企業多元化經營已呈顯著上升之勢。最新研究資料顯示,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中,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態勢仍在繼續;在當今國際市場上唱主角的那些巨型企業(主要是跨國公司),絕大多數都屬於多元化經營企業。多元化經營之所以獲得廣泛的發展,其經濟學解釋就是范圍經濟的存在。多元化經營成為企業規模擴張的一種方式,而范圍經濟這一規模經濟形態則為這種方式的企業規模擴張提供了理論解釋。
技術經濟意義的企業規模經濟形態
企業何以擴張規模,從而實現企業組織的大型化?首先來考察傳統經濟學是如
何解釋這個問題的。談到傳統經濟學對企業規模問題的論述,就不能不提到 A.馬歇爾。馬歇爾把分工及生產專業化與規模經濟聯系起來。僅就這一點而論,已是一個理論創見,因為企業組織之間的分工(所謂行業內分工)確實是研究企業規模擴張的一個視角,而這一點在馬歇爾之前一直未受到其他經濟學家們的充分重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馬歇爾提出了大規模生產的好處,他說:「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利益,是技術的經濟、機械的經濟和原料的經濟,但最後一項與其他兩項相比,正在迅速失去重要性」。換言之,經濟規模主要是生產規模,核心內容是技術設備的經濟規模。這一思想,後來成為新古典經濟學談論規模經濟理論的主要依據。依此,馬歇爾把規模經濟歸結為兩類,即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他寫道:「人們可把任何一種貨物的生產規模之擴大而發生的經濟分為兩類:第一是有賴於這工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第二是有賴於從事這工業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的經濟。人們可稱前者為外在經濟,後者為內在經濟。」。顯然,馬歇爾是從企業的角度來劃分規模經濟的種類的,所謂「外在」和「內在」都是相對於企業而言的。這里必須指出的是,馬歇爾雖然提出了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這一對概念,但他把論述的重點放在內在經濟。他把內在經濟的形成機理描述為:如果廠商的成本曲線是向下傾斜的,且是可逆轉的(reversible),那麼隨著產量的增加,將導致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趨於下降;隨著產量的減少,平均成本又會回復到原有水平(亦即是可逆轉的)。這種產量的增加所帶來的成本節省而產生的經濟效率,他稱為廠商的內在經濟或內在規模經濟。至於外在規模經濟,馬歇爾並沒有對這一概念作出系統而明確的界定和闡釋,故而為以後的經濟學者們留下了很大的爭論餘地。
馬歇爾關於規模經濟的論述,在後來的新古典經濟學者那裡被高度簡略化了。一方面,新古典經濟學所講的經濟規模,專指單一生產單位(企業、工廠或車間)的單純技術經濟意義的的規模:另一方面,新古典經濟學所說的規模經濟,只涉及到馬歇爾所講的內在經濟,而且還只是一種特定意義的內在經濟,即一種與生產設備之技術不可分性相關聯的內在經濟。
正是由於高度簡略化,所以才方便用數學形式來表述。在新古典經濟學那裡,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被理解為在一個正則擬凹的齊次生產函數中,若各生產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之和大於 1,則該生產函數具有規模收益遞增之特性,即具有規模經濟的潛能。用數學形式來表達:設x1和x2為產出q的要素投入自變數, t為常數,k為大於0的任意實數,若有生產函數q=f(x1,x2)滿足f(tx1,tx2)=tkf(x1,x2),那麼,人們可以得出如下三個判斷:若k=1,則上述生產函數的規模報酬不變,亦即不具有規模經濟的潛能:若k>1,則上述生產函數的規模報酬遞增,亦即具有規模經濟的潛能;若 0<k<1,則上述函數的規模報酬遞減,亦即也不具有規模經濟的潛能。這個k實際上就是x1和x2的產出彈性之和,也就是齊次生產函數的階。
在現實生活中,生產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之和大於1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按一般解釋,這主要是指企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大型關鍵設備投入在產品總成本中占顯著份額,而這種關鍵設備投入作為固定成本,會隨著企業產量的增大而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分攤,從而使得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大而減少,由此產生了一種額外的效益即規模經濟效益。顯然,這里的一個先決條件是關鍵設備具有技術上的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又由於新古典經濟學一般認為常態的平均成本曲線是呈「U」型分布的,所以規模經濟並不是無限的,而是存在著一個最優點,即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達到最小時的產量水平。當產量超過個最優點所對應的產量水平時,平均成本就會轉降為升,從而生產函數就隨之由規模經濟而轉變為規模不經濟 (scale diseconomies)。
新古典經濟學所談論的企業規模經濟概念至少存在三個基本理論問題:
第一,新古典經濟學者所說的「廠商」(firm)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它可以指一個生產單位(工廠或甚至工廠內部的一個車間),也可以指一家包含著多個生產單位的公司(企業),因此他並沒有區分工廠內部的(intra —plant)規模經濟與企業內部的(intra—firm)規模經濟;
第二,新古典經濟所說的規模經濟乃是一個靜態概念,而誠如馬歇爾所言,實際上的規模經濟起源於廠商之間的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包括工人的專業化和機器設備的專業化,那麼,這種生產專業化所帶來的額外經濟效率應是一種動態現象,表現為報酬遞增。用靜態概念及其分析模型去描述和解釋本質上屬於動態現象的規模經濟,至少在敘述邏輯上總顯得很不和諧;
第三,新古典經濟學所講的企業內部規模,實質上僅僅涉及純粹技術經濟意義的生產規模。這種意義的規模經濟具有兩個技術前提:其一是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技術裝置在技術上具有不可分性,其二是對生產函數及生產成本曲線作出外在的技術性假設,如正則擬凹的齊次生產函數、「U」型成本線等。這些技術性假設對於新古典經濟學所說的規模經濟的存在都有是必要的,但這些假設卻大大的降低了新古典規模經濟理論的解釋力。
必須說明的是,人們指出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規模經濟概念所存在的理論問題,這一點絲毫也不意味著人們可以抹殺其理論的積極意義的一面。從理論角度講,新古典經濟學所講的規模經濟概念,雖然是狹窄的,但畢竟也稱得上對企業規模擴張的一種理論解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技術性因素確實也構成了企業規模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確實存在著技術經濟意義的規模經濟,它是由生產活動的技術特性所決定的。換言之,新古典經濟學者所看到的乃是一種特定意義的規模經濟形態,但卻把它當作一般意義的規模經濟來認識。
與資產專用性相關的企業規模經濟形態
除了上述形態的規模經濟之外,還有一種規模經濟形態是與產權配置效率相關聯的。由於專用性資產之間的互補關系或關系專用性資產的存在,因產權配置效率上的考慮而導致企業之間的一體化,由此而產生了另一種形態的規模經濟,本文稱之為一體化規模經濟 (scale e conomies of inter-firm integration)。此種形態的規模經濟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與資產專用性及其產權配置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這種規模經濟的形成機理,就必須從資產專用性說起。關於資產專用性的初步思想,最早是由馬爾沙克等人提出的,後來威廉姆森對資產專用性概念進行較全面的闡發。威廉姆森把資產專用性定義為「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於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在威廉姆森看來,使用專用性資產的廠商,雖然降低了生產成本,但同時卻提高了交易費用,表現為強化了對交易夥伴之間的依賴性。由於這種依賴性的存在,以企業制度代替市場組織就成為必要。在威廉姆森那裡,這種替代的具體表現就是縱向一體化,其結果則導致了企業規模的擴張。可見,威廉姆森已經部分地揭示了資產專用性與企業縱向一體化擴張之間的內在聯系,但是,他還未能透徹地揭示一體化規模經濟形成的內在機理。
真正透徹地揭示一體化規模經濟形成內在機理的經濟學者,當數O·哈特。哈特的主要貢獻在於將資產專用性與產權配置效率內在地聯系起來,從而揭示了一體化規模經濟的形成機理。哈特從資產專用性出發,提出了關系專用性資產的概念。他認為,就資產關系來說,可分為資產的互補性與資產的獨立性兩種。在此基礎上,哈特以合同的不完備性為理論出發點,指出合同不完備性的經濟含義在於導致了重新協商過程中會產生事後成本和事前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涉及到事前關系專用性投資問題的重新協商成本。正是由於合同不完備性而導致的重新協商成本,才使得產權配置變得十分重要。在哈特那裡,所謂產權實
即所有權,其本質內涵在於剩餘控制權;所謂產權配置,實質上也就是剩餘控制權的配置。哈特提出了關於關系專用性資產的產權配置原則,這些原則被稱為「哈特定理」,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兩個命題:其一,當兩家企業的專用性資產之間彼此不存在相互關系,而兩家企業的當事人分別對各自的資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時,那麼,這兩家企業的資產應歸各自的當事人分別擁有(或所有);其二,當兩家企業的專用性資產彼此存在高度互補關系時,則這些資產應被單獨擁有或者共同擁有 (或所有)。對於哈特定理可作如下闡釋:
⑴如果兩家企業的各自專用性資產之間並不存在相互關系,那麼這兩家企業之間也就沒有什麼業務合作關系。這種情形下,企業之間採取單純的市場交易方式也就足夠了,因而企業各自資產可以採取分別所有;
⑵當不同企業的專用性資產之間存在著高度互補,而各自的所有者進行合作的事後的制度運作成本又是十分高昂(如存在著因專用性資產的可替代性低而導致的「敲竹杠」現象)的時候,採取單純的市場交易方式的合作(包括長期契約)就不夠了,因為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會使得這種交易方式的合作在事前難以形成真實的共同信息,從而會導致高昂的事後的制度運作成本。這時,合作應當採取企業制度的形式,而高度互補的專用性資產則應當採取共同所有,換言之,兩家企業應當合並成一家。
哈特定理的啟示是:當不同企業的不同業務所涉及的專用性資產之間存在著高度互補關系時,企業的兼並(一體化)就成為產權配置效率的客觀要求;而企業間兼並則導致單個企業組織的規模擴張,帶來了一種特殊的規模經濟形態,即一體化規模經濟。一體化規模經濟既實現了產權配置效率,也體現於交易費用的節省,因而是一種新的規模經濟形態,也可視為對企業規模擴張的一種新的理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