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道微觀經濟學計算題 消費者理論(求高手相助啊!!!!)
有點難度,先做第(1)問。
簡單來看,根據消費者均衡,知道X,Y的消費會滿足MUx/MUy=Px/Py,已知條件相當於將Px用P表示,Py用1表示。
根據效用函數,容易計算,MUx=1/X,MUy=9/Y
(1/X)/(9/Y)=P/1...........................................(1)
由於消費者只有1000收入,用來消費X和Y,故X的消費+Y的消費=1000,
即X*P+Y*1=1000........................................(2)
聯立(1)(2)可算得X*P=100
但由於汽油量最高不得超過40單位,所以當P<2.5時,X應該是等於40的,只有當P>=2.5時,X=100/P
故X的需要函數應為分段函數形式X={40 ,P<2.5
100/P ,P>=2.5
當然也可類似地研究出Y的需要函數也應為分段函數形式
Y={1000-40P,P<2.5
900,P>=2.5
第(1)問解決了,後面幾問就比較簡單了,鑒於解第一問犧牲了太多腦細胞,我就不繼續解後面的了。得休養了,尤其今天還在發著38度5的高燒。
❷ 急求!微觀經濟學彈性理論計算
當P=3,Q=4
總收入R=P*Q
需求彈性 E=-dQ/dP*P/Q=-(-2)*P/(10-2P)=10/(10-2P)-1
用R對P求導:dR/dP=d(P*Q)/dP=(dQ*P+dP*Q)/dP=dQ/dP*P+Q=Q*(1+P/Q*dQ/dP)=Q*(1-E)
可見,當E<1時,導數為正,R隨著P的增加而增加,E>1時,導數為負,R隨著P的增加而減小。
當P=3時,E=1.5,所以P應該減小,才能使R增大
而且,我們可以知道,當E=1時,導數為0,R得到最大值,此時P=2.5
----------------------------------------------------------------------------------------
這道題其實可以更簡單:R=P*Q=P*(10-2P)=-2P^2+10P
根據高中拋物線知識,當P=2.5時,R有最大值。
但題目要求用需求彈性來解釋,舍近求遠罷了
❸ 煩請大家幫小弟做幾道微觀經濟學原理試題,並寫出計算過程。謝謝大家!
1、巴西在生產咖啡上有絕對優勢:巴西生產1磅咖啡僅需要1個勞動小時,而阿根廷需要兩個
阿根廷在生產酒上有比較優勢:阿根廷生產1瓶酒的機會成本是2磅咖啡,因為生產1瓶酒需要4個小時,而4個小時可以生產2磅咖啡 ,巴西生產1瓶酒的機會成本是5磅咖啡
3、美國普通的公立四年制學院或大學每年的教育費用:
1986-87: $1,414 (1986的CPI = 109.6)
2006-07: $5,834 (2006的CPI = 203.8)解決辦法:
把1986的數字轉換為「今天的美元」
$1,414 x (203.8/109.6) = $2,629
即使經過了通貨膨脹校正,1986年的學費仍比2006年的學費低得多!
4、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麼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量和資本數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量取決於勞動者的人數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量則主要取決於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量。
(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不變,那麼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於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的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指掌握料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的增加。
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存的企業制度的變革。
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的產出量。據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7個。這7個因素是:
① 勞動者的數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
② 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
③ 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
④ 資本存量的規模;
⑤ 資源配置狀況;
⑥ 規模經濟;
⑦ 知識進展。
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後三項屬於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 生產率的提高;
② 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 知識存量的增長。
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正是由於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❹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❺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部分計算題,
很簡單的:
生產函數已經給了f(L,K)=2L^(3/5)K^(2/5)
所以MPL只要用 f 對版 L 求偏權導即可:
MPL= ∂f/∂L = 2*K^(2/5)*3/5*L(-2/5) = 6/5 * (K/L)^(2/5)
同理,MPK用 f 對 K 求偏導
❻ 微觀經濟學原理的介紹
《微觀經濟學原理(第4版)》的一大特色是摒棄了以往教材對數學推導的過度依賴,更內多地通過範例給出容直觀的經濟學概念和觀點。作者引入了一些核心原理,然後通過大量的事例給予說明並加以應用。書中還配有與這些原理相關的問題和練習題,以供學生課後練習使用。《微觀經濟學原理(第4版)》的另一特色是加強了對學生的經濟學應用能力的培養,鼓勵讀者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來理解和解釋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一些實際問題。
❼ 微觀經濟學原理 競爭市場中的企業 計算題 急求助
第一問根本沒限制條件啊,沒有要求我一定生產,那我不生產不就是最小成內本了。
P=MC是因為容它是最優值,就說在這個值得時候變動任意微小的量都會使成本增加,這就說明在最優點時,最優成本函數的一階導數是等於0,並且裝換函數轉換邊界的邊界的斜率必定是價格之比。要注意,它的成本函數是px,說明每單位的價格是通過x直接反應到成本函數裡面的,就說5的價格就是5的成本,那麼單位價格的比就是單位成本的比例,如果它不等於價格的話,那麼我肯定可以增加或減少某個投入的數量來減少我的成本來到達最優,假設p不等於MC1,那麼每單位的投入變動可以使成本減少MC1-p的絕對值。不知道親會有這個問題是不是這里不能理解
第二題很簡單,字數太多了,這里說明關鍵的一點,作為價格接受者的每個生產單位獨立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得到的利潤之和等於這些生產單位聯合起來追求利潤最大時得到的利潤。那麼我猜第一題就是單位產商供給量,得二題就是所有產商的供給量
❽ 微觀經濟學原理
http://www.hackshp.cn/weiguan/4273.html這個網站有微觀經濟學原理黃亞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課後習題及答案答案大小:2.8MB答案界面:簡體中文答案類型:國產軟體
答案方式:共享軟體運行環境:Win2003,WinXP,Win2000,Win9X發布時間:2010-08-25推薦等級:★★★☆☆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網站地圖:網站地圖下載級別:遊客 教程作者:黃亞鈞
❾ 關於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的計算題~~~
第一問來就不用說了吧,顯然你源的問題在於第二問。
如果L和K都是以其邊際產量定價,說明是完全競爭市場,MP(L)/MP(K)=W(L)/W(K),即邊際產量之比等於價格之比,就得出一個方程:2K/L=W(L)/W(K),整理一下就有W(K)K=1/2W(L)L,即K的成本是L的成本的一半。再寫出來成本方程:C=W(L)L+W(K)K帶入剛剛那個方程,就得C=3/2W(L)L, 再一比就得出L的比例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