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題目: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需求理論
需求理論是針對消費者的理論,在經濟人假設的條件下,消費者在既定的預算約束下,會按照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等於商品之間相對價格的規律購買商品,以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
Ⅱ 微觀經濟學有哪些基本理論
沉沒成本
摩擦失業
Ⅲ 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專論、成屬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即單個家庭、單個製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的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都試圖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從而考察個體獲得最大收益的條件。
在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上,家庭作為消費者,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試圖從有限收入購買的各種商品的數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意度。
(3)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擴展閱讀: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1)國家是以經濟活動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的身份來調節微觀經濟。
(2)國家是以執行經濟活動規則的仲裁者來規范 和管理市場交易和市場運行過程。
(3)國家是以經濟運行過程的調節者的角色對微觀經濟運行過程進行調節和引導。
(4)國家是以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控制微觀經濟。
Ⅳ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Ⅳ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哪些
1、生產理論。
2、成本理論。
3、需求理論。
4、競爭理論。
5、博弈論。
6、一般均衡理論。
7、不確定性理論 。
(5)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擴展閱讀:
博弈論的改寫:
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有兩個重要前提假定:
1、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
2、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這兩個前提假定使微觀經濟分析始終處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確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現實生活卻非如此,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個體獲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分析應運而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正式創立。到1994年納什、澤爾騰和豪爾紹尼三位「博弈論」巨匠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Ⅵ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6)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Ⅶ 武大考研818經濟學基本理論和819宏微觀經濟有什麼區別
武大考研818經濟學基本理論和819宏微觀經濟主要區別是:
1,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絕大部分專業初試考試科目為「819宏微觀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專業,如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2,考試科目代號為「818經濟學基本理論」,考試內容包括微觀、宏觀和政經。
3,經濟學考研代碼819為理論經濟學綜合。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擴展: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考研,即參加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考研首先要符合國家標准,其次按照程序:與學校聯系、先期准備、報名、初試、調劑、復試、復試調劑、錄取等方面依次進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初試通常於上一年的12月底或者當年的1月份進行,復試通常於當年的3—5月份進行,具體日期各高等院校自行安排。
武漢大學819宏微觀經濟學考研初試參考書,金融復試參考書 :
適用專業: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金融工程,保險學,房地產經濟學,統計學。
金融初試參考書:
【美】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上、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融復試參考書:
1.黃憲、江春等:《貨幣金融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劉思躍、肖衛國等:《國際金融》,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
3.盧漢林:《國際投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Ⅷ 試述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概念、核心理論、基本理論和彼此辯證關系等基本理論
1.概念: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核心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價格理論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
3.基本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4.辯證關系:
第一,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
第二,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第三,宏觀經濟學並不是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或重復。
第四,兩者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
Ⅸ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微觀經濟學抄的核心是「襲價格機制」。消費者選擇理論解釋了「需求曲線為什麼向下」,廠商理論解釋了「供給曲線為什麼向上」,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在供求曲線的基礎上,構建了「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價格管制、稅收、補貼、貿易等政策對價格、交易量和福利的影響。
然而,之前完美的價格機制,會因為三方面原因失靈。第一,競爭(博弈)結構存在壟斷、寡頭等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非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專注於「策略性相互依存」的博弈論;第二,存在信息不對稱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信息經濟學,諸如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第三,存在外部性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外部性,諸如稅收與補貼的運用、科斯定理、公共品的提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