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部分,生產經濟區與生產三階段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產的經濟區域和生產的三階段都是屬於短期的生產理論啊,簡單的說生產的經版濟區域就是權指生產三階段中的第二階段.下面附張圖有助於你直觀的理解: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之間的分界點是邊際成本曲線MP與平均成本曲線AP的交點所對應的可變要素投入量L,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之間的分界點是邊際成本曲線MP與橫軸的交點即MP的零點所對應的可變要素投入量L。
在第二階段,邊際產量MP一直遞減,平均產量AP開始遞減,總產量TP仍然在增加,並在L4處達到最大。因此理性廠商對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應在L3——L4之間的區域,稱之為經濟區域。
2. 什麼是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主體的企業(廠商)和消費者
,核心內容有
1. 均衡理論: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 供給量與需求量和實際成交價圍繞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上下波動
2. 邊際替代遞減理論:任何好的物品的效用會產量的增加而遞減。
3. 商品效用理論:商品的效用是買方和賣方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以此出發研究經濟能達到社會和諧與進步,如以商品的價值出發研究經濟,必然是社會的分裂與倒退。
3. 微觀經濟學 第三章企業的生產和成本
7.等成本曲線是一條直線,類似於消費者理論中的預算線,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回購買到勞答動和資本的各種組合。題目中成本上升,整條線就會向外平移,類似於收入增加,預算線向外平移。勞動的價格上升,那麼所有的成本用來購買勞動的數量就會減少,B點向內移動,也就是等成本曲線向內旋轉。
8.原來的均衡點類似於圖中的E點,按照題意,增加L減少K,那麼新的均衡點會在類似於S的位置,顯然原來的要素組合在新的組合的左上方。
4. 微觀經濟學到底研究什麼
微觀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又譯微觀經濟學,有時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為。
微觀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另外,自從愛德華·張伯倫和瓊·羅賓遜發展的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廠商的生產決策、進行消費決策的消費者行為等亦跟傳統的供給需求理論,綜合成微觀經濟學的核心課題。微觀經濟學關注人們的決定和行為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和需求量。
微觀經濟學可以說是相對於宏觀經濟學,後者關注經濟活動的總體,研究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微觀經濟學也探討政府政策造成對整體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例如稅收水平)[3]。特別是盧卡斯批判的興起之下,大部分宏觀經濟理論建立起本身的「微觀基礎」——即是一些根據微觀經濟理論而作出的基本假設。
(4)生產微觀經濟學擴展閱讀:
區別宏觀
1、研究對象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市場經濟通過「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不同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5.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
利潤=產出-成本,最小成本不代表最大產出,因為存在規模經濟
6.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部分計算題,
很簡單的:
生產函數已經給了f(L,K)=2L^(3/5)K^(2/5)
所以MPL只要用 f 對版 L 求偏權導即可:
MPL= ∂f/∂L = 2*K^(2/5)*3/5*L(-2/5) = 6/5 * (K/L)^(2/5)
同理,MPK用 f 對 K 求偏導
7. 有關微觀經濟學的生產成本
是曼昆的吧,不如看看高鴻業版的
平均固定成本=總固定成本÷產量
平均變化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總可變成本÷產量
平均總成本=總成本÷產量
邊際成本=總成本對產量求導
8. 微觀經濟學生產理論。
第一個,當價格越高,那麼該產品的利潤就越大,因此,會吸引很多廠商進入該市場,導致專大家都在屬生產該產品,同樣,價格下降,說明它的利潤越來越小,那麼,對於有些正在生產該產品的廠商而言,他的機會成本就變大了,所以很多廠商退出該市場,而去賺其他市場的錢,產量就減小了。所以價格與產量同方向變化。
第二個,當價格上升時,該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效用就減少了,那麼消費者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購買,而去買其他的商品,因此該商品需求量就減少了,以保持或者增加原來的效用。當價格下降時,該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效用就增加了,那麼消費者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購買,而減少購買其他的商品,即需求量增加了,來增加原來的效用。
其實你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很多解釋,我說的是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情況,還有很細很細的方面,等你西方經濟學學通透了,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