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篇經濟學文章。 試評析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政策對西方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500字以上。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有重要影響,凱恩斯的追隨者竭力把《通論》提出的政策建議具體化,並特別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他們以 調節社會總需求(包括消費、投資、出口、政府對貨物和勞務的購買)、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為目標,提出在蕭條時期要減低稅率、增加政府開支實行赤字預算、增發 公債、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資和消費;在高漲時期則提高稅率、控制政府開支、控制貨幣供應量增長、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資和消費。經過凱恩 斯主義者的鼓吹和影響,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作為政策目標,推行上述凱恩斯主義的財政金融政策。這些政策雖然在戰後50~60年 代對刺激經濟增長、緩和經濟危機、減少失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財政赤字、通貨膨脹有增無已,而危機和失 業並未消除,終於到70年代初出現了物價高漲和大量失業並存的「滯脹」(見停滯膨脹)。對此,凱恩斯主義者既無法作出自圓其說的解釋,更提不出可行的對策,連他們自己也哀嘆凱恩斯理論出現了危機,需要重新加以詮釋和修補。《通論》所闡發的理論和政策的失靈,正是當前資本主義制度危機加深的一個反映。
在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一些經濟學家把《通論》的出版稱為經濟理論上的「凱恩斯革命」,並把它與斯密的《國富論》及馬克思的《資本論》並列為經濟學說史三本同樣偉大的著作。此後,凱思斯理論逐漸取代了傳統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資本主義各國政府也紛紛採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並將凱恩斯的理論及建議作為制訂政府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過其追隨著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的經濟理論已基本上被西方經濟學界著成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同義詞。所以,某些經濟學家將從《通論》出版開始直到60 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稱作「凱恩斯時代」。
② 資本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
反著抄看《資本論》,就基襲本上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了。
凱恩斯基本是模仿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的「按公權力分配」等的公有製做法,改吧改吧整出的把資本主義加入社會主義因子的所謂理論。完事社會主義的改革家又屁顛屁顛地去學這個二道販子地變成三道販子。
媽的,連此類問題的這么點實質都看不出來,你說中國哪有什麼象點樣的經濟學人吧。
學人即學生都當不明白。
分辯是非的能力都沒有,學者就談不上。
沒有自己獨創的經濟學理論,就跟「家」永遠絕緣。
所以,你別看中國主流經濟學界里,一個個人模狗樣的,但有屬於自己獨創經濟學理論的一個沒有,頂多也就是一個從西方搬運舊貨的二道或是三道販子。
③ 社會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那麼西方國家有哪些指導思想
孟德斯鳩《論發的精神》種創立的三權分立學說 是民主制度的理論基礎也奠定回了西方國家政權答模式。
盧梭的《愛彌兒》培養資產階級理想王國
亞當。斯密以《道德情操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各個領域作了探討
凱恩斯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在《就業 ,利息 和貨幣通論》中實現了西方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
而關於人類社會的關系的著作有休謨的《人性論》
你想更清楚的理解西方民主制度 就去看看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吧
④ 經濟學各個流派的主要觀點
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一般是兩種思想交替指導: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以美國為內例,前者主張容市場調節為主,鼎盛期如美國柯立芝時期的「柯立芝繁榮」;但1929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胡佛下台,羅斯福開始實踐凱恩斯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70年代美國又一次出現經濟危機,並出現「滯脹」,里根上台後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自由主義大旗重新樹立,現在奧巴馬又開始著手改革,兩種指導思想始終交替~
⑤ 現在世界有三大經濟學流派嗎!!!!
這些是不太來好區分的。一般源來說,根據美國的發展有兩個,一個是凱恩斯主義,另一個是貨幣主義(弗里德曼),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到冷戰後出現了新自由主義,美國向全球輸出這種經濟思想。經濟理論流派很多的,如古典,新古典,自由,新自由,制度,新制度等等。我感覺目前還是奧地利學派的經濟指導思想好用些,因為目前經濟就是滯漲,是兩難問題,想走出去不容易的。ZG在過去的十年幾乎沒有什麼方向性的改革,少了十年的窗口期。
⑥ 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指導思想是什麼
很簡單的說,是市場經濟,也就是啊簡單的供求關系。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國家龔斷。不像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有中石油,中石化。
⑦ 怎樣理解指導思想的理論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馬克思的最主要的理論貢獻,是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及根植於這兩大理論的科學社會主義。這里先不說剩餘價值學說,只就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來看,它們最精闢的核心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里的敘述。我1947年在北大上許德珩先生的「社會學」一課時,許先生把馬克思那一整段精彩論述都寫在黑板上,讓我們抄下來。在那一段論述里,馬克思分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存在和意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之後,接著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兩句精妙絕倫的論斷,可以說是全部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精華所在。它是對迄今為止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直接批判和否定。從蘇聯東歐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非拉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資本主義還沒有充分發展的情況下企圖消滅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還沒有成熟以前就想建立社會主義。結果,社會主義沒有來到,卻招喚了專制主義的陰魂。於是,在世界近代的歷史上,就出現了一系列揮舞著社會主義旗號的專制主義國家。歷數近一百年來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一個不是把專制主義當做社會主義的。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革命,就是這樣一出違背馬克思主義、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丑劇。結果不但兩千年的專制主義積垢死灰復燃,而且還浸染了斯大林從沙皇俄國那裡繼承得來的蘇式專制主義。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應該運用前面那段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名言,來對照中國的現實,看清毛澤東所建立的所謂社會主義社會的專制主義實質,並且按照他所提示的真理,重新設計中國的未來。
(二)列寧主義
早就有人指出,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不能混為一談,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概念是不科學的。我同意這個看法。
列寧主義的精華,是他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
回顧一百多年來的共產主義運動,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一些領袖人物在取得政權以前,他們的理論思想都比較符合於社會實際,同人民的要求與呼聲比較一致,也具有較多的真理色彩。而一旦取得政權,高踞於權力的頂峰,為民眾頂禮膜拜的時候,他們提出的理論就往往轉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服務,同人民的利益漸去漸遠;但他們提出的那些思想理論,卻又往往被推崇為至高無上的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用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加以考察,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秘密所在。
這些領袖人物都以為他們建立起來的是社會主義國家。但由於這些國家並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現實社會所能提供的,只有剛開始有所發展的資本主義,和有著比較深厚的歷史傳統的封建專制主義。他們既然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反對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就只能與封建主義專制主義結成同盟,他們別無選擇。所以,這些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或者,如西方輿論對他們的稱呼,共產主義國家,其實都是專制主義的國家。那些領袖人物所處的地位,與其說是現代的國家領導者,不如說是專制君主。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無一不帶有濃厚的專制帝王的特色;他們的講話、報告、文章,主要是為了鞏固共產黨或個人的專制統治。這是由他們所處的君主地位和社會的專制主義本質所決定的。當然,就如同帝王有時也會施惠於黎民百姓一樣,這些處於君主地位的領導人也有一些符合於民眾利益、有利於社會發展的理論思想,畢竟,國土生民是一切統治者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但這不能改變他們的理論思想的主流是維護專制制度的本質。共產主義政黨的領袖為什麼在掌握政權前後的理論思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奧秘就在這里。沒有掌握權力的盧森堡、葛蘭西,已經喪失權力的普列哈諾夫、德熱拉斯、陳獨秀能夠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卓有建樹,道理也在這里——他們沒有特權需要維護,
列寧、毛澤東都無法擺脫他們執政後的存在對他們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作為統治者的理論學說,其意義和價值,都遠不如他們作為革命者的著作。
列寧在從事工人運動之初,高舉的就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旗幟,他認為「無產階級的反抗思想一旦覺醒,就必然會納入社會民主主義的軌道之中。」「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成為徹底的民主主義者,堅決反對專制制度的戰士,而不會作任何讓步妥協。」他認為無產階級的最終目的是要組織社會主義社會,但由於沙俄帝國的落後性,只有首先完成民主主義革命,才有可能進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1898年3月,在他領導下成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定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就足以說明,在他的思想里,那個時期的俄國革命的性質,只能是民主主義革命。在1903年7月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黨綱,規定黨的最低綱領是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最高綱領是實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1904年寫的《進一步,退兩步》里,列寧明確宣布自己屬於「革命的社會民主派」。但他在指出「民主主義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同時,也強調要劃清無產階級民主主義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界限,認為「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必然要使它成為徹底的民主主義者」,因而應該成為這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
列寧的這些理論思想,符合於當時俄國的實際情況,也符合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可惜的是,他後來卻放棄了這些正確的觀點,轉而大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1918年,甚至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他後期的著作,主要是為了鞏固以蘇維埃為名的專制制度,加強共產黨對這個專制國家的領導,雖然不無亮點,但價值和意義卻遠不及他的社會民主主義理論。我們現在既然把列寧主義列為指導思想,就應該用他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來審視、反思我們的歷史,來解剖五十年代社會主義革命的是非,進而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是非。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列寧主義對我們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的理論和實踐,留下了同列寧類似的軌跡。
毛澤東思想的高峰,是他的新民主主義論。雖然他的這個理論體系裡夾雜了一些非民主主義的東西,例如說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必須在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新民主主義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宣傳,就不能指導民主革命達到勝利;等等。但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提出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消滅私有制,到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到承認民主主義,畢竟是共產黨歷史上的巨大轉變,巨大進步。作為這個轉變的理論表現,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意義和價值,都超過了毛澤東在此以前的所有著作。同樣可惜的是,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也就是剛開始實踐他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時候,就拋棄了自己的理論創造,匆匆忙忙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展所謂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革命,把中國拖回專制主義的泥潭。而他自己的思想形態,他的理論觀點,就再也達不到新民主主義論那樣的高度了。
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的一些經典性的論述,可以說是對於他自己後來的那些倒行逆施的批判,也是對當前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宣傳的批判。例如:「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而在中國,為民主主義奮斗的時間還是長期的。」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1945年在答路透社記者甘貝爾問時,他還明確地告訴國外的朋友:共產黨人主張建立的「自由民主的中國」,「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這實際上也是對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承諾。
我們沒有經過民主主義,沒有為社會主義革命作好必要的准備,沒有實現幾萬萬人民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更沒有實現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和四大自由,就宣布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不是直接違反毛澤東思想嗎?幾十年來,我們的幾乎所有理論宣傳都是同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相抵觸的。
(四)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很難說是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他的許多言論,記錄了他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成為指導改革開放的理論思想。但他的一些改革思想,如「貓論」、「摸論」、不爭論等,今天已經失去當年曾經有過的重大意義,目前最具指導意義的,是他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他早在1941年發表的《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里,就批判當時盛行於某些地區的黨內的「以黨治國」的觀念。1980年,他在復出不久就提出要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和權力過分集中等弊端。1986年,他更多次談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要注意政治體制改革,包括黨政分開和下放權力。」「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黨的領導是不能動搖的,但黨要善於領導,黨政需要分開,這個問題要提上議事日程。」「改革的內容,首先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我們越來越感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現在還沒有完全理出頭緒。」
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就必須改革政治體制,這難道還不明顯嗎?
(五)「三個代表」
把「三個代表」標榜為一個思想體系,而且還是重要思想,這本身就是一個低級笑料,把它寫進黨章、憲法,更成為國際性的笑柄。
「三個代表」在提出的時候,就是一個謊言:「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且不說這三個「代表」在理論上的欺騙性,就算它站得住腳,那麼,「始終代表著」,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時起,到2000年提出「三個代表」,都是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沒有曲折,沒有錯誤,沒有倒退,這能說得過去嗎?這個講話後來收進《論「三個代表」》,「始終」被改為「總是」。不論是「始終」,還是「總是」,都是對歷史的歪曲,對人民的欺騙。
⑧ 1、古希臘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他們對經濟學理論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古希臘文明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但在經濟管理學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不多, 但卻不能據此否認古希臘經濟管理思想的存在性。本文主要對古典和馬其頓時期古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論述。
「希臘文明是一個失落的文明。它的消逝已去我們生活的時代兩千餘年。但創造者以其特出的理性和智慧建構起來的巍峨宏闊的文化大廈, 至今仍令世人驚嘆不已! 」在這個巍峨的文化大廈中, 古代希臘民族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其傑作至今還繼續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 但在經濟管理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少而又少,這不能不說是希臘文明的一大遺憾。據此, 近現代有些學者認為古希臘根本不存在經濟思想。
這種觀點以波蘭依、芬利、熊彼得等為代表, 尤其是芬利曾指出: 色諾芬在其著作中「沒有一句話能夠表達出經濟原理或進行經濟分析, 也沒有生產效率、理性選擇、農作物市場化等有關內容的描述」; 同樣, 在亞里斯多德的論述中, 他認為「即使經濟分析的蛛絲馬跡也難以找到」。另外, 更早一些的經濟學家熊彼得在其《經濟分析史》的腳注中也認同此類觀點。在他們眼中, 這些古希臘思想家都沒有涉獵經濟思想的研究, 更何況普通民眾乎?而「其他一些學者, 比如史德克、康德、高登、朗後姆、洛瑞、麥克、思德瑞斯、西德克等, 則認為古希臘經濟思想不僅存在, 而且富有價值, 既能解釋古代的經濟關系, 也與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有關」。
我認同後一觀點, 作為人, 他要吃、穿、用; 而要消費, 必先生產; 生產出產品之後, 要考慮分配的問題; 當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交換也就應運而生。因而, 古代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就要開始思考最初的經濟問題, 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有些通過文獻和作品等方式存留下來, 有些則被時間沖刷地盪然無存。但我們仍可通過當時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窺視出其背後潛藏的經濟思想。
在目前所涉及到的相關資料中, 只有幾篇是有關古希臘經濟思想的, 但都集中於精英思想。比如斯坦福大學經濟系的安妮·曹的2003 年的學位論文《試析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影響》, 另外一篇是考文垂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喬治·派托克勒斯在「全球貿易和經濟概覽」1999 年第一卷發表的《希臘人對西方經濟思想之貢獻》, 還有其他學者的作品, 也都集中於精英的經濟思想, 對於民眾的經濟思想沒有涉獵, 更談不上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所以,到目前為止, 在西方學術界, 還沒有一篇系統地探討從古希臘某個歷史時期或整個歷史時期的有關普通民眾經濟管理思想的文章。在國內學術界, 也有一些學者涉足古希臘經濟思想的研究, 但都集中於色諾芬、亞里斯多德等精英思想的研究, 這與國外的研究現狀是基本相同的。而筆者在本文中, 則主要試圖探討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
在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 盡管生產的規模已經有所擴大,但生產的基本組織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作為社會單元的家庭與作為經濟單元的企業是合二為一的, 手工業作坊、店鋪、商號和農場同時也是家庭所在地。色諾芬的《家政學》同時也是經濟管理之學。這種不妨稱之為「家庭經濟」的形式是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普遍特徵,中世紀也是如此。但是, 希臘經濟是沒有行會束縛的, 是自由的「家庭經濟」, 這是它與中世紀的明顯不同。在希臘, 「一個完整的家庭應
包括奴隸和自由人家庭的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主人和奴隸, 丈夫和妻子, 父親和孩子。」這段時期, 奴隸已成為希臘社會的重要經濟承擔者, 其地位和作用可從偽亞里斯多德的描述中窺見一斑, 他認為: 「在財產當中, 第一位的、最必要的、最好的和最易控制的是人。因此, 首先獲得好的奴隸, 而在奴隸當中, 又分為兩類: 監工和勞動者。」基於此, 再加上當時的奴隸價格低廉, 所以奴隸的數量肯定要遠遠超過自由人。由於這次統計發生在奴隸制全盛時期的馬其頓帝國時代, 因而奴隸數目要遠遠多於正常的城邦時代, 自由人則可能少於正常時期。因此, 以雅典來說, 每個自由人平均擁有大約13 個奴隸的比例肯定要比平時高許多。但一個擁有至少3 個奴隸的訴訟當事人在法庭里尚自稱資產卑微, 據此推定普通人的奴隸不會少於4 到5 名,如果再考慮到動輒擁奴以千、百計的尼西阿、希珀尼庫斯、菲勒墨尼達斯之流, 則平均下來, 每個自由人擁有6 到7 名奴隸應當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以4 萬自由民( 公民、外僑) 計算, 奴隸總數當為24 到28 萬之間。由上可見, 奴隸制度已經成為決定希臘社會形態的主導性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 而且, 它的擴張還導致其他依附形式, 包括租佃制、僱傭制、保護人制度以及收養制的萎縮, 尤其是後兩種形式已基本消失。因而, 自由人與奴隸之間的經濟關系則是筆者探討的主要內容。
在采礦業, 盡管奴隸受到最為嚴重的摧殘和剝削, 但這不是社會的主流;在其他行業, 奴隸除了沒有政治權利和軍事權利, 其他權利,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應該說與自由人沒有什麼不同,基本上是可以稱為平等的。就此而言, 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當時的歷史時期, 這是古希臘的一種主流思想。
所謂「以人為本」, 即人本主義, 是指一種思想態度, 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世界觀, 強調的是人的價值, 要求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正當權益和尊嚴, 以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作為追求的理想; 反映在經濟管理方面, 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在經濟司法領域方面,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實際經濟生活中,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他們可以購買人身自由, 說明奴隸在希臘民眾的心目中具有潛在的人格; 而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商業糾紛中,他們甚至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樣的奴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與自由人難分彼此了。在經濟司法領域, 就一般的奴隸而言( 不包括礦工奴隸) ,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他們與自由人大致是可以稱為平等的。這種在經濟司法領域的平等則說明, 絕大多數普通民眾, 不僅意識到奴隸的人格問題, 而且還通過法律的形式給予保障。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人本主義情懷。
其二, 在工商業的生產和經營方面,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和適當的利潤分成, 甚至許以人身自由的前景。比如, 在商業和銀行業,其職員則幾乎是清一色有技能的奴隸, 包括銀行經紀人這一類職務。至於如何經營, 則是奴隸的事情, 主人並不進行過多干涉。當奴隸閑置時, 他們常被租出去賺錢, 或者讓他們自謀職業, 做家外奴,
只要繳足貢金, 主人並不幹預他們的事情。有時還給奴隸一定析產,讓他們開作坊、立商號、辦錢庄, 成為企業擴大的一種特殊方式。這種從經濟上給予適當利潤分成的做法, 體現了把人作為「經濟人」的管理思想; 許以人身自由更是「社會人」管理思想的一種反映;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對不同類型的奴隸安排不同的工作, 這恰恰也是「復雜人」管理思想的早期實踐。
其三, 在農業經濟生活領域, 也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古希臘, 基本生產單位是家庭, 男主人在經濟方面的職責就是「如何挑選、培訓管家和工人, 如何使他們始終忠順而愉快地工作。」在這種家庭組織中, 一般來說, 最主要的直接管理人仍然是女主人, 為調動女主人的積極性, 男主人往往會告訴女主人: 之所以「選擇了她和她的家庭, 是將她當作最合適的伴侶, 為他管好他們的家」, 「將他賺來的一切安排得最為合理合意」。「另外, 還有一種職責, 可能會讓年輕的妻子更加難以接受, 那就是照看生病的奴隸。但是, 這位年輕夫人的回答, 使他的憂慮一掃而空。『這是最令人愉快的工作』, 她說道, 『因為那些受到悉心照顧的人就可能會心存感激, 並會比以前更加喜愛我, 』」因而也就會更加忠順而愉快的工作。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普通民眾, 就人本管理思想而言, 毫無疑問可以跨越時空與現代的日本管理人員進行經濟管理思想方面的深層次對話, 並能達成基本的一致, 即人不僅僅是「經濟人」, 也是「社會人」。這位普普通通的希臘農家婦女不僅意識到人有經濟需求, 還有社會需求, 人不僅僅為利而活著, 他更需要社會的尊重, 也渴望社會的歸屬感。所以, 在古希臘, 奴隸與主人共同勞動, 同桌而食, 同屋而居, 甚至在稱呼上也被虛擬為家庭之一員, 這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朝夕相處中, 培養出了一種超越地位與身份界限的同類間的感情。這種普遍存在於主奴之間的合作關系保證了奴隸處境的優化, 也使得奴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增強, 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而作為主人, 也得到了最大利潤的回報。
因而, 在雅典, 盡管時當古代, 卻經常展現主奴關系較為人道和文明的一面, 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無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 奴隸只是主人的財產, 更是一種活工具, 但為什麼卻在古希臘的大多數城邦的經濟領域得到如此高的禮遇, 原因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古希臘城邦的經濟性質要求勞動者有較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於古希臘的自然條件所限, 因而古希臘的農業主要是以葡萄、橄欖種植為主, 而葡萄、橄欖的種植、培養以及葡萄酒、橄欖油的加工都是一種較為精細的工作( 與穀物相比) 。勞動者認真也好, 不認真也好, 勞動效果的優劣在短時間內很難被管理者發覺, 這就要求主人( 管理者) 必須給予較為寬松的環境, 使其從內心裡願意為主人勞動。對雅典的手工作坊來說, 有責任心和主動精神的雇傭工人顯然更為合適; 象銀行、商號的經紀人和代理人一類職務, 更不是消極的工具意義上的奴隸所能勝任的。當這些本應由自由人充實的崗位, 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而不得不由奴隸充任時, 奴隸便不得不同時具備自由勞動者的某些特徵, 不得不被賦予某些基本的權利和自由。
第二, 由於雅典地產的普遍細小, 奴隸主佔有的奴隸相對分散, 數量較少, 相比較集中的大規模的奴隸而言, 強迫勞動的成本較高, 因而希臘民眾沒有必要採用強迫勞動的方式, 善待奴隸也就成為他們獲取利潤的最佳方式。
第三, 古希臘人的民族特徵也對古希臘的人本管理思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公元前8- 6 世紀, 古希臘人就是利用所具備的航海條件, 向海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運動。一方面, 大殖民時代使東西方文明發生了劇烈的碰撞, 並因此發生了深刻的契合, 並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吸納異域的文化精髓, 為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們對人以及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 使他們感到人並不完全是大自然的從屬物, 人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這就鑄成了他們特殊的文化心理, 不滿足於既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 征服自然, 創造嶄新的生活。
第四, 古希臘人本主義哲學的發展也對古希臘民眾的管理思想的形成、蔓延產生重要影響。眾所周知,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即源於此。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盡管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主觀唯心主義, 但它的意義卻是深刻的,它表達了希臘人對自我的肯定, 因而被認為是人本主義的最早宣言。蘇格拉底則進一步宣布: 作為思維者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同時他也開始了對人自身的反省, 「人應當知道自己無知」 的深刻反思和「認識你自己」的反躬自問, 表現了蘇格拉底突出強調個人內心理智的確信。雖然他的基點是唯心主義的, 但他在確認人的理性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當希臘已相繼受到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 希臘人已不再具有那種關心政治和國家的熱情, 不再從整體中看自我; 相反,「由於被剝奪了獨立性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喚起虔誠,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指導思想, 伊壁鳩魯派、斯多噶派和懷疑派應運而生。在個體與整體的分離中, 它對人的本性等問題做了三個不同向度的探究,即「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普遍性」和「自我的差異性」, 從而大大深化了人類的自我認識。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 古希臘民眾能夠把人看得高於一切, 重視人的能動作用( 人是萬物的尺度) , 做到了尊重奴隸的潛在人格, 最大限度地發揮奴隸的積極作用, 不僅運用了「經濟人」、「社會人」( 「自我的普遍性」) 的調控手段, 還運用了「復雜人」( 「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差異性」) 等現代人還在研究的高級管理手段, 從而把人本管理思想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因而, 在奴隸制生產條件下,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那也只是適用於軍事和政治領域。即使在這兩個領域也不是絕對的, 他們可以充當雅典的警察和低級辦事人員, 有時也作為後勤和輔助人員同主人一起上戰場。所以, 「有些人基於道德或經濟上的人本主義, 對於此種蓄奴的古老制度曾有所顧忌。普通民眾在經濟領域對待奴隸, 往往以人為本。人道主義的情感以哲學副產品的方式興起了」, 而哲學的興起又會影響到更多的希臘民眾, 因此, 到了「大希臘時代的末期, 釋放奴隸的情形有顯著的增加」, 這個時代的世界主義也使人忽略了種族界限。
綜上所述, 由於古希臘的產業性質, 地產的相對狹小, 人本主義哲學的興起及古希臘人的民族特性等因素的影響, 希臘民眾在思想上往往非常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 並把它應用於實際的經濟生活領域。它的成果之一便是今天所見到的希臘建築和工藝品的精美絕倫, 讓人很難想像, 它們大都出自希臘奴隸之手。
古希臘的人本思想, 在漫長的中世紀里, 被宗教神學視為異端,受到殘酷的扼殺。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才得以復生, 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 這是無庸置疑的。首先, 二者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 都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演變過程, 但程度不同; 其次, 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逐漸地向人性回歸, 但人性的內涵不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所探討的人性內涵更為豐富。但有些經濟學者卻認為「西方管理思想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 這未免有些學術上的近視眼現象, 並未對歷史, 尤其是古代、中世紀作深入的探討。還是讓我們重溫多年前顧准先生留下的這段文字吧: 「歐洲文明的傳統, 離不開希臘。希臘的社會經濟類型、希臘思想, 被羅馬幾乎全盤繼承。誰都承認, 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化, 亦即資本主義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外國人承認這一點, 隨而肯定, 迄今的西歐文明可以名之曰希臘羅馬文明。中國人也承認這一點, 可是他們目光所及, 以中世紀為限, 不再上溯到希臘羅馬時代。種種誤會, 可以說大部分由之而起。」確切地說, 西方管理思想應當是萌芽於古希臘時期, 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 得益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發展於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期, 成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20 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這段時期。由於「20 世紀70 年代以後日本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在國際競爭中使歐美企業連連敗北, 使得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開始對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了深入地思考, 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觀點的管理思想, 企圖為西方的企業找出一種靈丹妙葯。」所以,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後, 西方新的管理思想也正在形成而且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在這種演化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 對於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強了。」這種演化過程與古希臘的演化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是歷史的巧合, 而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 歷史是不能被割斷的,正如列所說: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 也就是說, 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 , 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 近似於螺旋的曲線。」
⑨ 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主要經濟思想有哪些
⑴重商主義
①盛行於16—18世紀的歐洲
②代表人物:英國的托馬斯?曼、斯圖爾特和法國專的柯爾柏屬.
③主要內容:第一,一個國家的財富必不可少的是貴金屬.如果沒有或無法獲得貴金屬礦場就得通過貿易來取得.第二,對外貿易必須保持順差.重商主義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准備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⑵自由主義
①19世紀以後在歐洲的主要社會思潮.
②代表人物事: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③主要思想:集中體現在《國富論》中,其中心思想是經濟自有,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自有發展,其主張為自由經營、自有競爭和自由貿易.
⑶社會達爾文主義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②代表人物有:英國思想家斯賓斯等.
③主要思想:認為社會發展的規律同生物進化規律一樣,受到壟斷資產階級的歡迎.
⑷凱恩斯主義
①當代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凱恩斯1936年提出.
②核心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藉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費和投資.這種思想符合了占統治地位的壟斷資本主義集團日益同國家結合的要求.二戰以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大力推行凱恩斯主義,成為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指導思想,它對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起了一定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