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考政治經濟學的答題技巧
大題都會給材料的,讀材料很關鍵,比如經濟學的話,如果講到版國家怎麼樣,那就一權定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先寫書上的原理,再把這一小段相關材料抄上去就OK。哲學同理。
還有要看清提問方式,問影響就有積極和消極兩面,問意義就只有積極面(如果沒有特別寫明,意義要同時答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但通常會寫出來要你答什麼的)
答題也很重要,一定要分點答,不會被老師改漏。
總之,就是「認真讀題+原理+材料=有分」(我們老師說的)
⑵ 高考中,給政治材料要求達經濟學怎麼答!反過來呢!!
牢記問答題解題技巧:——「五子登科法」:
戴帽子——要注重切入語,觀點要明確;標號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點就分點,標清大小點;采點子——用好政治術語,不走江湖;扣料子——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關鍵論述;挖坑子——多角度發散性思維;
一、政治主觀性試題的答題總體要求
積淀要厚--聯系試題的背景知識;
思路要明--明確答題的具體導向;
聯系要實--輻射試題的知識背景;
邏輯要嚴--分析推理要有理有據
層次要清--推敲試題的答案要點。
二、主觀性試題解題的總體步驟
審題-- 一審材料(類型、層次、中心觀點、材料間的關系)
-- 二審問題(范圍、角度、指向、主體、特殊的限制與要求等)、(提煉靜態信息--促發解題思路)
切題--聯系知識、選擇內容、構思答案
答題--描述知識、事理結合、導出觀點
反思--結論必然、要點完整、估算分值
三、主觀性試題理想答案的特點
要點完整 層次清晰 觀點明確 分析到位
邏輯合理 思維嚴密 表達規范 文字簡潔
四、常見題型的解題要領
按照試題的思維特點,主觀題可分為:演繹型主觀題和歸納型主觀題。
★ 演繹型主觀題(關鍵詞:如何體現、怎樣看待、怎樣做到)
此類題型的特點是:
材料豐富--內涵多層 指向明確--理論點明
演繹思維--合理發散 以事說理--聯系緊密
解題要領:
依據提示呈現知識 根據材料提煉觀點
對應觀點解剖材料 依據材料演繹觀點
★ 歸納型主觀題(關鍵詞:分析、說明、意義、影響、措施、原因)要求詳細分析材料,對材料進行分層、分段,必要時逐句分析找准、找全原理,然後分要點答出。
此類題型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 圖表類主觀性試題
題型特點:常見形式多為一個或幾個圖表(表格、柱狀圖、餅狀圖、坐標圖或曲線圖)以及文字材料組成。即圖表呈現、生動活潑;信息量大、綜合性強;提煉不易、得分不難;答案直觀、依賴背景。
其解題要領:對照設問,明確要求(明層次、明方向、明範圍);細讀圖表,提取信息(讀表題、讀數據、讀表注);遷移知識,形成答案(依據教材、結合背景、運用術語);
注意細節: "兩比較":"橫比"--"縱比"; "三結合":設問--圖表內容--涉及背景; "三忌諱":一忌死套教材知識,二忌脫離表題和設問讀圖表,三忌離開背景導向主觀臆斷。
分析做答:⑴注意表格標題的中心主旨作用,總攬表格。
⑵表格內容既要「縱比(事物自身前後不同階段比較,最明顯標志是表格中的不同時間)「→說明」什麼在變以及如何變」,更要「橫比(不同事物之間比較)」→說明事物間的差異或差距(既要總體分析,也要分項說)。中國和外國對比,應該以中國情況為主分析。
⑶注意表格小注的補充說明作用,小注是圖表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把小注和圖表內容結合分析才不會有遺漏知識點。
⑷注意表格中的特殊年號隱含重大時政背景。
⑸設問是問「材料或圖表分別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還是「共同反映什麼經濟現象」;是問「談談對圖表經濟現象的認識」還是「如何解決材料中的問題?」
⑹有些時候設問還問「表格間的關系」:最常見的有因果關系、並列關系、遞進關系,有時是一分為二的關系。
②意義類主觀性試題。
其解題要領:注意限定詞語的特殊要求;解剖主體和意義對象的關系;把握意義內容的層次和角度(先直接,後間接;先當前,後長遠;先微觀,後宏觀;先經濟,政治。
常見分析有:⑴客體分析:即受它影響對象,分別所受的影響,經濟生活中常見的有「對國家、對企業(經營者)、勞動者(消費者)、社會、市場、資源、產業結構等具有的影響。
⑵性質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⑶內容分析:根據設問和材料反映的方面和字句對應分析。
⑷范圍分析: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對區域影響和整體影響等。
從教材和黨中央國務院最新的有關提法找有關說法。
③認識評價類主觀性試題。
常見設問「如何(怎樣)認識或看待材料中的經濟現象?」或「評析材料中的經濟現象?」
其解題要領:定性(是什麼)--對象的性質判斷;分析(為什麼)--分析原因、影響、意義;結論(怎麼辦)--我們的態度、做法。
⑴把涉及的現象、事物、觀點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積極型和消極型
⑵積極型的處理辦法:從是什麼(對現象所反映的本質或觀點的含義作必要的解釋)、為什麼角度展開。
⑶消極型的處理辦法:對於消極現象的認識,從為什麼出現、有什麼危害、根治措施的角度展開;對於錯誤觀點,主要說明其錯誤的表現,或用正確的觀點印證其錯誤。
⑷混雜型的處理辦法:綜合上述兩種辦法,肯定積極的,批判消極的,兩個方面均要從簡。
④分析原因類主觀性試題;
第一種方案:從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開
第二種方案:從為什麼要、為什麼能的角度展開
第三種方案:從政治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實、內因與外因的角度展開。
在很多情況下,要將以上三種方案綜合起來分析。
⑤措施對策類主觀性試題;
⑴主體分析:國家(政府)、企業(經營者)、勞動者(消費者)、社會輿論(新聞媒體、消協等)等四個方面進行做法分析。
⑵內容分析:根據設問隱含角度,和材料反映的問題和不足,對應找辦法。
⑶從教材和黨中央國務院最新的有關提法找辦法。
⑥指定原理類主觀性試題(略)。
問答題審問技巧
高考政治非選擇題的設計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設問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有機聯系並統一成一個整體,最終以試題的形式呈現在考生面前。立意是指試題所確立的主題,是試題設計的核心,統率著試題設計的各個步驟和要素。情境是立意表達的具體化,通常表現為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等,情境所反映的「焦點」往往直接引出試題的設問。所以,設問一般由試題的立意、情境等自然延伸而來,更重要的還在於,設問直接限定了被試者的回答方向、內容、程度等。這就註定了,科學的解讀試題的設問,對於正確的解讀試題提供的情景,准確把握試題的立意和考查意圖,從而科學的作答至關重要。那麼,應當如何解讀政治非選擇題的設問?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弄清試題的設問對所考查的知識范圍的限定
就考試大綱要求的課本知識而言,政治科的考點包括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三個部分,哲學常識又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價值觀四個部分,就高考政治非選擇題而言,通常是在一個大題下面設幾個不同的小問題,分別考查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
【例1】(1)運用市場經濟的有關知識分析目前我國鋼鐵業投資過熱的原因。(2)運用所學政治常識說明我國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3)運用普遍聯系的原理說明企業理性投資和政府宏觀調控的依據。
在以往的高考中,一個大題的某一小問同時考查哲學常識、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尚無先例,既使是在不設小問的大題中要考查經濟、哲學、政治三部分,考生也仍然可以分別從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不同的角度回答。
【例2】針對上述材料所揭示的問題,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並論述解決這一問題的意義。
提示:可以運用經濟、政治、哲學等某一學科的相關知識回答問題,或綜合各學科知識回答問題。
因此,如果考生在未看清試題設問對知識范圍的限定的情況下冒然答題,就很可能出現所用知識完全不符合試題要求的結果。
2、要弄清試題設問所規定的試題的類型
試題的類型不同,組織答案的方式或一般格式便不同。
【例3】航天界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經過前四次無人飛船的試驗後,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但這僅僅是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後,我國再發射載人飛船,會將飛船的一個太空艙留在太空軌道,使之成為空間實驗室;通過多次發射,多個太空艙在太空對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間站;再向前發展,中國人探測月球甚至火星,也將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的?(10分)
【參考答案】①前幾次無人飛船實驗是「神舟」七號成功發射的前提和基礎。②「神舟」七號是在前幾次無人飛船實驗基礎上引起的質變。③從「神舟」七號到空間實驗室,再到空間站、探測月球等,是在新質基礎上不斷量變、質變的過程。
【解析】「×××(這是材料)是如何體現×××(這是試題要考查的理論)的」,這是近年來高考文綜試題中常見的一種類型題,這種類型題的答案的每個要點應當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材料(對材料要加以概括,而不能一味的抄材料),二是理論,實現材料與理論的有機對接或一一對應,既不能僅僅回答理論,也不能理論與材料兩張皮(先羅列理論後羅列材料,或反之)。在【例3】的答案的每一個要點中,前部是對材料的概括,後部是量變和質變的關系理論,組織答案的思路、格式特點鮮明。
3、要弄清試題設問的角度
一般說來,政治試題的設問角度有三種: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
4、要弄清試題設問規定的認識對象
這里應當包含兩層含義:在多個認識對象的情況下,不能遺漏了試題設問所給出的認識對象;在單一認識對象的情況下,則要認真解讀該認識對象本身的結構。
第一,准確解讀出試題設問所給出的全部認識對象,不能有遺漏。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決定著考生組織答案的完整性,如果遺漏了試題設問規定的認識對象,那麼,考生組織的答案就必定殘缺不全,或者答案組織沒有邏輯性。
【例8】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農村經濟,黨和政府根據農村實際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興農及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興農富民的政策。試分析這些政策的哲學依據。(12分)
【參考答案】①30多年來,黨和政府根據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提出並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根據我國農村生產力落後而公有製程度過高的情況,進行生產關系改革,實行家庭承包制,體現了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的深刻認識。③振興農業,不僅要靠政策,還要靠科技,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 ④生產力的發展最終要體現在人民利益的滿足上,減免農業稅體現了「以人為本」、利為民所謀的價值追求。
【解析】「這些政策」是試題的設問所規定的認識對象,從試題可以看出:家庭承包制、科技興農、減免農業稅,都是這些政策的內涵,是試題的設問所規定的認識對象,這些是顯性的。但是「這些政策」的另一個隱性的內涵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農村經濟,黨和政府根據農村實際推行了」「一系列興農富民的政策」。其中「根據農村實際」體現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道理,「改革開放以來」是一個時間概念,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實施了「一系列興農富民的政策」,則顯然是因時而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的體現,這樣參考答案的①便自然生成了。許多考生在解讀試題的設問時沒有準確的把握、甚至根本沒有把握這個認識對象,結果用大量的篇幅回答認識的發展,根本沒有這個要點。從試題的參考答案看,②對應「家庭承包制」,③對應「科技興農」,④對應「減免農業稅」。四個圈基本上對應四個認識對象,答案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第二,准確解讀試題設問規定的認識對象本身的結構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要能夠把試題設問規定的認識對象本身的結構認識清楚,然後按圖索驥,就可以找到答案,而不需要認真解讀試題給出的材料或情景。
【例9】:2008年夏季,北京等地為緩解當地旱情,採用了許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顯增加了降水。試分析「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8分)
【參考答案】①事物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②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解析】試題設問規定的認識對象是「人工增雨」,只要認真分析這個認識的對象,就可以發現解答問題的思路和角度(這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則),「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自然蘊涵於「人工增雨」之中。「人工」是講人的作用,用哲學語言表達即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增雨」既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的目的和動機(這體現了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也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效果。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出這樣三條哲學道理:①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②事物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③有意識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其中後兩點是從唯物論角度說的。這一思路可圖示如下:
人工
增雨
人工增雨的反復實現說明:①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②事物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否則,「明顯增加了降水」就是不可能的)③有意識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
主觀能動性
目的和動機
積極效果
5、要弄清試題設問所規定的行為主體
同樣的事情,行為的主體不同,行為的方式、依據便不同,試題的答案也會不同,因此,不能弄清試題設問所規定的行為主體,組織的答案就可能南轅北轍。
【例10】目前我國農民工已突破1億人,農民工工資被拖欠、工傷事故多、超時加班、子女就學難等問題已引起社會關注,請你就「怎樣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出三條建議。
【參考答案】可從以下方面提出建議: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用人單位的法制意識和道德素質;提高農民工自身的維權意識等等。(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例11】2004年以來,東南沿海地區的「民工荒」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焦點,理論界指出,這是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業長期漠視農民工權益的一種「報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2004年9月8日 發布的《關於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顯示:工資待遇長期徘徊、勞工權益缺乏保障是導致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結合材料三,試從職工和企業兩個方面,說明如何維護和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
【參考答案】根據材料,從非公有制企業員工看,勞動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1分)第一,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不管受雇於誰,都沒有改變國家主人翁的地位,都受國家法律保護。第二,要敢於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權益受損應當敢於依法到有關部門申訴。(1分)
從非公有制企業自身看:應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與職工簽訂規范的勞動合同,依法按時足額支付職工工資,工資標准、加工工資標准以及用工時間等必須符合規定;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要保障職工依法參加和組建工會的權利;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營造安全良好的用工環境和勞動保護條件等。(3分)(以上答案的四層涵義只需要回答3層就可以得3分。若考生的答案超出參考答案的范圍,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但本小點最高不能超過3分)
【解析】這兩個題都是如何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答案卻有很大的差別,這除了試題給出的材料有差異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行為的主體不同:【例10】的行為主體較寬泛,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也包括企業和農民工自身,而【例11】的行為主體則被限定為企業和職工(農民工)。
6、要弄清試題設問標注的分數
試題的設問本身規定了命題對考生的要求,而試題設問標注的分數同樣是命題對考生的要求,它所規定的是試題對考生組織答案的詳略以及答案格式的要求。因此,同樣的類型題,在不同的分數下,組織答案會有較大的差別。
【例12】: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表1 我國農民收入來源及構成(單位:元/人)
註:技術性統計誤差有四捨五入造成
根據表1簡要說明農民收入結構變化的狀況。(3分)
【參考答案】(略)
【解析】如果我們僅僅從試題的設問看,這個小題的答案中至少應包含這樣一些內容:①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是什麼,或者說有哪些變化。②農民收入結構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如果按這個思路解答本題,那麼,答案的規模必定是較大的,但從設問的分數看,本題的答案不會是很長的,這樣考生就可以斷定,本小題只需要回答出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是什麼,或者說有哪些變化即可,而不需要對這些變化作說明(盡管試題的設問中有「簡要說明」的要求)。從設問類型上看,這個題與例8相似,但從答案的組織看兩題很不同,例8答案的每個要點中不僅回答出哲學依據是什麼,而且還用材料加以分析或印證,因為,僅僅指出或羅列哲學理論是不能拿到12分的。
祝你成功!
⑶ 高考政治經濟學怎麼考
學過的知識點都會考,
高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都是很重要的考點,選擇版題肯定會考四道題左權右,經濟生活有可能會出一道計算題 ,然後是主觀題,就是大題 。高考政治大題每本書都會出一道大題,大概就是這么考的。
你可以網路一下政治經濟的考點,網路文庫裡面有很多,但是如果你上課認真聽了,我覺得老師的課堂筆記更為重要。
這是我找的圖,你看看。
希望能幫到你。
⑷ 如果我高考科目沒有選政治那麼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可以學嘛
高考科目沒有選政治那麼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可以學
經濟學和金融專學對高中所學屬科目沒有要求的。
兩個專業有一定的關聯,選專業要慎重考慮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金融學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產物。
⑸ 請問四川高考中政治的三大塊(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各占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歷史的三大塊
比例我到是不清楚,反正問答題一般都包含。在選擇題中,哲學稍微多一點,最後的3到5個選擇題一般是政治學。其實我個人來看,我認為哲學是最簡單的,因為它有很多原理都是相對穩定的,而政治經濟學往往會放在一起考。比如用經濟學說明水利工程建設的意義。然後第二問就問用政治學常識分析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國家政府體現的。。。。。 其實要學好政治還是要先把基礎東西掌握好。
例如,清楚唯物論嗎?辨證法?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等等
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家職能?政黨的一些知識。只有清楚它們包含什麼,你才知道從哪下手,否則,不管看到再簡單的題目你也不知道從哪開始。
對於歷史來說,你說的三大快應該是中國古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吧。
在中國古代史中考試內容一般很少的。一般出現在選擇題目中。所以你必須要知道中國古代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思想方面。經濟制度,政治制度。)
世界近代史是個大的范圍。它很重要。需要你平時的積累。但是現在實在沒有辦法,唯一的方式就是做題去吧。就算成績很差也應該做題,不要管自己會不會。先做,腦海里有個思考的過程,然後再對答案,看分析。自己記不住的就拿著筆記下來。做多了就有感覺了。這里記住幾典型國家的內容。比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工業革命,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等等,
中國近現代史,其實一般都只是考近代史,現代一般只考改革開放吧。而且一般在選擇題目。最重要的就是記住 1中國資本主義民族經濟的發展過程。2近代歷史上的幾次大活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時間。然後在與同期的世界國家對比一下,比如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等。
以上是我對歷史和政治的一些看法吧。下面給你點資料。你可以把它列印下來,因為我也是噢。呵呵。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高中歷史考題大綱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2、春秋戰國時期,有利於結束分裂混亂局面。走向統一的因素。
諸侯國爭霸戰爭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
華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融合。
各國變法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促進舊制度瓦解崩潰和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建立,秦國實力的強大為統一準備條件。
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後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又為統一提供了思想武器。
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
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3、試簡述「漢承秦制」的表現、作用和實質
(1)兩漢基本上承襲秦朝制度,在廢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對秦制又有所損益變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漢武帝以後,漢朝實行了一套比秦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使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②察舉制度。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形成,對中央集權不利。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光武帝對諸侯控制也很嚴。
又如經濟上,兩漢實行編戶制度。
(2)這些措施有力鞏固了秦漢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在解決王國問題的同時,建立起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即察舉制等。兩漢選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強了對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於兩漢強盛局面出現和社會歷史的發展。
(3)漢承秦制的實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是兩漢統治者在吸取前朝滅亡教訓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剝削控制,強化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體現。
4、漢朝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開始走向世界,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說明上述結論,並簡析這一現象的原因。
(一)表現——實際是一道列舉題。
政治:與朝鮮、日本的使節外來;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來朝。
經濟:鐵制生產工具輸往朝鮮;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
文化:中國先進科技文化傳播到歐亞等地。
(二)原因:——實際是提問外交頻繁的原因,根據一般的原理不難得出答案。
國力強盛,文化繁榮;
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政策。
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交通)。
5、東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經濟方面有哪些異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這些反映又說明了什麼?
解析:注意第一問的時間限制;比較對象的限制;內容的限制(政治、經濟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權、階級關系、治亂、分裂統一等;經濟主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文化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意識形態等。第二問注意「各」字。
(一)不同點:
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出現描述戰亂的《木蘭辭》;南方詩歌多描寫愛情。
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出現總結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齊民要術》。
江南經濟進一步開發——科技文化進一步發(王羲之、祖沖之)
東晉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政治黑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表達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二)相同點:
南北方都出現政權更替頻繁的局面。
佛教廣泛流行——石窟藝術和宗教畫流行。
(一) 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6、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1)兩漢、魏晉時期察舉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導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權地位的形成。
(2)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度。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隋煬帝時期建進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期增加錄取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制度。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3)北宋鄉、省、殿三級考試制度形成定製。考試科目減少,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錄取名額增加。
(4)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制度走向極端。
(5)近代以來。戊戌變法廢除八股取士;1905年廢除科舉制。
。
10、北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有何突出特徵?其中三大發明得以獲得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麼?這些偉大發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解析:科技發展情況從動力、環境、機遇等方面考慮。
(一)特點:與有開創性、開放性;領先於世界
(二)條件:
(1)北宋時期封建經濟在隋唐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展,其推動了我國傳統科技的發展,使偉大發明在當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北宋文化的繁榮對印刷術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唐以來海上貿易和造船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促使指南針在北宋時期用於航海。
(4)北宋時,民族政權並立,戰爭不斷,這促進了火器的發展。
(三)原因
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造成的。
11、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為什麼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逐漸漢化?
條件
(1)完成本民族的統一,建立政權,並盡可能使政權封建化。
(2)發展生產,增強實力,特別是增強軍力,乘中央政權力量虛弱之時發動進攻,入主中原甚至統治中國。
(3)入主中原後,必須廢棄本族落後的生產方式,採取漢族封建化的經濟政治制度。
(4)必須聯合漢族地主階級,聯合統治。
(5)必須打碎本民族的部落組織,使本族和漢族雜居相處,以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融合。
(6)必須採取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
原因: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方面考慮
18、康乾盛世出現的表現與原因。
答案:
首先,從康乾盛世的表現來看:
政治方面,國土遼闊,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經濟方面,農業生產恢復與發展,耕地面積增加,手工業更加發達,商業較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民族關系方面,各族人民聯系加強,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對外關系方面,挫敗了沙俄的侵略企圖,捍衛了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這些與以往的歷史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應該是值得頌揚的。
其次,深刻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清初調整統治政策,改革賦役制度,廢除人頭稅,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寬松,有利於經濟恢復與發展;平定少數民族貴族的分裂與叛亂,打擊沙俄入侵,收回台灣主權,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三位皇帝注重個人政績,勵精圖治,成為盛世的開創者和維護者;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盛世的真正創造者。
最後;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這種盛世局面只能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迴光返照,暗含著衰落與危機。主要表現在: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沖擊並削弱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為維護封建統治,對內採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對外實行消極防禦的閉關鎖國政策,這只是封建制度的強心劑;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間產生。這些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勢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劇封建社會的統治危機。
34.隋庸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有什麼創新?各有哪些進步作用?
答案:
①隋朝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強丁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隋朝甸立丁科舉制度.唐朝繼承和完善。這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文化索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朝沿用並改革北魏以來的租調制.開始以庸代役,唐朝實行租庸調制,庸不再有年齡限制,這就保證了農民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使國家得以富強起來。
唐朝中後期實行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馳.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農民負擔相對減輕。
35.簡述唐代中期我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兵制的演變,分析它們各自演變的主要趨勢及其共同原因。
答案:
①演變:庄園製取代均田制;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募兵製取代府兵制。
②趨勢:從封建土地國有制為主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為主發展;征稅標准由人丁多少為主向土地、財產多少為主發展;兵源由國家徵兵向國家募兵發展,由均田戶按規定服役向自由應募發展。
③原因:由於封建經濟發展和土地買賣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租庸調制和府兵制也無法推行。
其實 還有一些 因為弄不下了 就沒辦法了,呵呵。祝你好運氣。哎、好累。睡覺了 希望明天早上不要遲到。呵呵
⑹ 高考政治會靠高一學的經濟學嗎
當然會考,而且是得分的重頭戲,文綜政治選擇題經濟學又占的分量比較多專。
你說你沒聽,屬還來的及,你可以先把知識點羅列一邊,(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現代企業制度,農業的發展之路等等)然後把它們背出來,還要被一些大題目的答案和套路,一般高三老師都會教一點的,接下來就是做題,做選擇題也是要手感的,需要大量的做題才可以彌補,不要擔心大題目得不到分,因為只要你把該背的知識點都背了,套路也知道一點,多多少少都會寫一點,政治的大題目的得分一半都不會很多,差距是拉不大的,重點就是選擇題。
⑺ 有關夜經濟高考政治考點
有關經濟。高考政治考點。啊,這個是你看你的導師怎麼給你嗯錯題吧。壓鑄體體檢。
⑻ 高中 政治 高考 政治 經濟結構是啥產業結構是啥
政治結構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專互關聯的方式,包括政黨屬、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實體性要素以及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和規章等制度性要素。又稱政治的上層建築。
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經濟可能性之上。結構合理就能充分發揮經濟優勢,有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狀況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經濟發展趨向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狀況差異甚大。
產業結構 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⑼ 經濟學與政治成績有多大的關系,,高考政治考差了,我選經濟學這一專
當然要結合你的高考成績而定,本人是理工科的,個人覺得不管是什麼專業,大學培養的是綜合素質,你可以把城市作為第一個考慮要素,其次是學校,總之,這個社會拼的是資源,看你能獲得多少
⑽ 人教版高中政治選修二經濟學常識在高考中會怎麼考
政治選修二我們這不考啊!全國應該是一樣吧!選修二是法律啊!應該不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