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府規制經濟學考試

政府規制經濟學考試

發布時間:2021-01-30 12:58:31

①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期末考試

1. 新劍橋學派的政策主張有什麼特點?
2. 略述帕廷金的非均衡失業理論和克洛爾的雙重決策規則。
3. 貨幣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是什麼?什麼是「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4. 略述哈耶克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5. 簡要評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的根本分歧。
6. 什麼是「凡勃倫傳統」?新制度學派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7.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戰略與大推進理論有什麼區別?
8. 舉例說明積極的外部性和消極的外部性;如何克服消極的外部性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9. 舉例說明行為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新認識。
二、論述題
1. 在政府對經濟進行規制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2. 你認為你在本門課程中學到了一些什麼樣的思想,請闡述你所喜歡的一部分內容。
一、簡答題
1. 在對「滯脹」的解釋上,新古典綜合和新劍橋學派有什麼區別?
2. 托賓如何解釋通貨膨脹與失業並發症。
3. 供給學派經濟理論的兩大特徵是什麼?他們是怎麼論述稅率和稅收總額之間的關系的? 4. 哈耶克提出的「中性貨幣」和傳統的「中性貨幣」概念有什麼異同?他是怎樣用「中性貨幣」的概念來闡述經濟周期理論的?
5. 試述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觀點。
6. 什麼是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它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7.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是什麼?意義何在?
8.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9. 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徵?
二論述題
1.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政策含義有哪些?為什麼它比貨幣主義更堅決地反對國家干預經濟
2. 怎樣理解公平和效率的關系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兼顧公平與效率?

② 暨大考研的政治經濟學,考什麼東西,沒有有教材啊

001經濟學院
020101政治經濟學
方向:0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專 02政府行為與規制經濟學研屬究 03產權與制度經濟學研究
考試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3數學三 ④803西方經濟學
復試科目:政治經濟學
同等學歷加試科目:①發展經濟學 ②西方經濟學說史
參考書:《西方經濟學》 高鴻業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③ 什麼是規制經濟學(Regulation_Economic)

規制經抄濟學(Economics of Regulation) 規制經濟學也稱管制經濟學,是對政府規制活動所進行的系統研究, 是 產業經濟學 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其它學科的發展類似, 規制經濟學也隨著規制活動的發展不斷演變,體系與內容不斷擴展。 目前國外的規制經濟學發展已相對成熟,體系較為完整, 基本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④ 規制經濟學的產生

1、產業革命與規制興起
產業革命的發生給亞當·斯密所倡導的自由放任經濟帶來強烈沖擊,伴隨技術革命產生的新發明,也給市場提出嚴峻挑戰,尤其是鐵路運輸的發明與推廣。這項發明需要大量固定資本投資,而當時的自由競爭市場則難以迅速聚集所需資金,這引起了對自由放任經濟有效性的質疑。當時英美等國政府成立了規制部門,就鐵路運輸中的資金問題、固定成本與沉沒成本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在1839到1850年間,對鐵路部門實施規制的市場效果,包括對生產者福利與消費者福利的影響等問題被紛紛提出來,正是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奠定了規制規范分析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一般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礎。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規制實證分析的萌芽。法國經濟學家迪普特認為,盡管經濟理論能夠說明應該採取什麼形式的規制政策,但在某些政治背景下,利益集團與政治家的相互利用往往最終決定實際政策,而所謂的社會福利最大化也只能是空談而已。由於規製造成了社會資源配置扭曲,由此產生的成本可能要比不進行規制所帶來的損失更大。
由於當時社會普遍堅信規制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因此迪普特的這一觀點並未受到重視,並迅速被1870年開始的「新古典革命」浪潮所淹沒。自然壟斷理論、社會福利理論的提出,都為進行規制提供了充足理論依據。「新古典理論」代表人物馬歇爾的「外部效應」思想說明了除自然壟斷理由之外,還存在著基於成本與收益不當分配形成的新形式市場失靈,這一思想對其弟子及學說繼位者庇古產生了很大影響,庇古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稅收或補貼形式進行政府幹預,這構成庇古學說的理論基礎,該學說為規制理論中對「市場失靈」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這些思想使亞當·斯密所倡導的自由競爭、放鬆規制的理論基礎受到撼動。
從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給西方發達國家帶來很大沖擊,經濟出現急劇衰退,市場機制對這種衰退已無能為力,需要新的理論與政策來引導經濟走出危機。美國從1933年開始實施的以凱恩斯主義和制度學派觀點為基礎的「羅斯福新政」,如一劑良葯,給陷於危機中的美國經濟帶來了復甦的希望。對具有自然壟斷特徵的公用事業部門加強規制是羅斯福新政的重要內容。新政之前,電力、鐵路等大型壟斷公司,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人為制定過高的壟斷價格,損害了消費者福利,阻礙了經濟發展。新政頒布法令,對交通運輸和公用事業實行聯邦管制。並成立了各種委員會,如鐵路管理委員會、電力管理委員會,來規制相應的自然壟斷部門,特別對運費、電價等實行聯邦管制價格。這些措施限制了壟斷部門賺取高額壟斷利潤,促進了經濟發展。當然辯證的看這也是以犧牲部分私人壟斷資本為代價來保護國家壟斷資本。總之,以羅斯福新政為起點,由於政府對行業的規制而帶來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使經濟學家對具有自然壟斷特徵的產業進行規制普遍持支持態度。
2、20世紀六十年代:規制實證分析學派對規制規范分析學派的挑戰
這一時期,規制政策實施效果出現較大問題,同時先進技術的出現也給某些規制行業提出競爭性要求,但研究領域中反對放鬆規制的聲音卻此起彼伏。許多研究認為關鍵問題是討論如何改善規制,而不是放鬆規制或放棄規制。這一時期政府所宣稱的主要規制動機仍是「保護公共利益」,以提高社會對規制合理性的認可。在這種形勢下,新技術的產生,也只能成為進一步規制的理由,只不過是擴大或調整了規制范圍。而對於是否有必要進行規制這一根本性問題卻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當時,市場失靈是假定存在的,是討論各種問題的前提,很少有人對此提出懷疑。經濟學家只是單純的將經濟福利等原理運用到被規制產業中。對一般靜態均衡分析在由於技術進步而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下的適用性問題,沒有引起規制經濟學研究的關注,「政府失靈」問題還沒有被提出來。
這一時期,盡管贊同對經濟進行規制的政策主張占據了主流,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一些國家的政府規制出現了重大失敗——制度僵化、腐敗問題嚴重、規製成本增加;企業內部人浮於事,技術創新緩慢。這些問題的存在引發了對政府規制效率問題的重新思考,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懷疑某些規制合同的有效性,並著手進行實證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盲目接受自然壟斷合理性的傳統模式,開始重新思考規制本身的必要性問題。規制實證分析研究了自然壟斷產業產權配置的影響,將經濟理論與政治理論結合起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對規制起源分析的革命性進展。實證分析學派主張政府放鬆規制或放棄規制,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亞當·斯密及迪普特觀點的一種回歸。對傳統規制合同有效性的質疑,集中體現在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學家斯蒂格勒發表的《規制者能規制什麼》一文中。
斯蒂格勒在文中提出一個簡單卻很根本的問題:規制者能夠規制什麼?斯蒂格勒一直強調應將政府規制目標與規制實際效果分開,規制者願望與制定規制制度是一回事,而規制是否能對被規制行業產生預期效果則是另一回事。斯蒂格勒在文中,對作為自然壟斷產業典型代表的電力供給部門的規制效率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規制並沒有降低收費標准,也沒有解決價格歧視問題,對利潤的提高也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結論與規制可以改善社會福利與效率的傳統觀點是明顯矛盾的,更沒有體現出規范分析所宣稱的「保護公共利益」的目標。斯蒂格勒將其調查結果解釋為:單個的公用事業部門並不存在長期的市場壟斷力量,同樣要面臨著來自替代品生產部門的競爭壓力,如電力部門要面臨著來自其他能源生產企業的競爭,如天然氣生產企業。這一結論對規范分析的前提條件,即在自然壟斷領域中存在市場失靈,提出了有力挑戰,使規范分析的立論基礎受到動搖。
斯蒂格勒等學者繼續分析認為:既然規制不能取得預期的實際效果,那麼除保護公共利益動機之外,必然存在著進行規制的其它原因。這些學者將規制視作由規制者所生產的一種「商品」,並提出規制是利益集團對規制「商品」的需求與規制者對規制「商品」的供給之間的結合,以實現利益的再分配。政府官員通過提供規制「商品」可以獲得選票實現留任的目的或是取得其它形式的回報,而被規制者則可通過游說或賄賂來左右政府的規制政策,以達到利己的目的。
規制實證分析進而對作為規制者的政府的行為模式進行了研究。這種對規制者行為的重新認識突破了傳統的思維定式,使規制理論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這種分析得益於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觀點。
3、公共選擇學派觀點對規制實證分析的啟發
長期以來,政府行為被視作微觀主體決策的外生變數。規范規制分析的最基本依據,也是正統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政府則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言外之意,企業與個人是「經濟人」,是自私自利的,而政府則是「社會人」,是無私的,沒有自己獨立的利益。這一看似很對稱的假設,卻難以得到現實的佐證。政府並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由某些特殊的黨派、政客和官僚集團構成的實體,每個成員都有獨立的利益,為什麼單個「經濟人」組合起來的政府就成了「社會人」?這種假設顯然是很牽強的。
針對正統經濟學的這一假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生了一場「公共選擇革命」,其重要代表人物就是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公共選擇學派以上述假設及人們的思維定式為突破點,重新審視了政府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代理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所謂的公共利益。這一延伸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現實中政府的決策並不總是符合公眾願望,為什麼會出現腐敗或以權謀私,為什麼出於公共利益考慮的政府規制卻出現了低效率。

⑤ 政府如何對壟斷進行管制經濟學

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制定公平的競爭規則,打破壟斷,促進自由競爭,對經濟進行管理。

⑥ 加分跪求幾個關於經濟學的問題,求官方答案。1是政府對價格的管制產生的後果。2是經濟學的作用。3是消

價格管制是指政府根據形勢和既定政策,運用行政權力直接規定某些產品的價格或價格變動幅度,並強制執行。這種價格管制不僅不受市場影響,反而影響市場,從而調整供求關系,以滿足國家管理的需要和大眾的根本利益。主要有最高限價、最低限價、雙面價格管制和絕對價格管制幾種類型。

好處:
1、保護部分消費者利益,控制物價過快的上漲 價格管制堅持保護了那些在價格上漲時生活尤其艱難的人。麵包的價格上限是為了保護那些窮得只能以麵包為生的人;房租上限是為了保護那些在房屋供不應求時租房的人,否則房東就會「坐地起價」.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有重要意義。」
壞處:
會產生三大後果, 一是打壓了農產品價格,將挫傷農民種田的信心,會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 二是對消費者的長遠利益而言,它並不能惠及普通消費者。廠家容易逃避管制和採取捆綁銷售的方式。排隊、逃稅、黑市交易這些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三是會刺激政府對市場活動的微觀參與,將加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矛盾,還會增加權力的尋租與腐敗的機會。 改革開放局面來之不易,而干預價格限價管制等首先損傷的是低收入群體,此類政策只會惡化他們的處境,進而使社會更加不穩定,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成本。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MU1/P1=MU2/P2=λ
邊際等於總量的導數

MPL/PL=MPK/PK

壟斷:

(1)市場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商品。
(2)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例:電廠在照明能源上具有壟斷地位,因為蠟燭或煤油燈雖然是電燈的替代品,但不是相近的替代品。
(3)其它任何廠商進入該行業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在這樣的市場中,排除了任何的競爭因素,獨家壟斷廠商控制了整個行業的生產和市場的銷售,所以壟斷廠商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

寡頭:
幾家大企業生產和銷售了整個行業的極大部分產品,他們每家都在該行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完全壟斷和壟斷競爭市場不同。完全壟斷市場只有一家廠商, 這家廠商的供給和需求就是一個行業的供給和需求。壟斷競爭市場則有較多的廠商。寡頭市場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市場結構。由於寡頭市場只有幾家廠商,所以,每家廠商的產量和價格的變動都會顯著地影響到本行業競爭對手的銷售量和銷售收入。這樣,每家廠商必然會對其他廠商的產量和價格變動作出直接反應,他在作決策時必須考慮其他廠商的決策,同時,他也要考慮自己的決策對別的廠商的影響。

成本:指商品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值。

⑦ 規制經濟學的學科內容

經濟性規制是規制經濟學最核心的內容。它與社會性規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果把規制對象大致分為經濟性活動和非經濟性(或社會性)活動,把規制手段大致分為經濟性手段和社會性手段的話,那麼就可以比較清晰地對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進行定義。即,對經濟性活動進行的規制就是經濟性規制,對非經濟性活動進行的規制就是社會性規制。這種劃分與運用什麼樣的規制手段並無直接關系。正如法律經濟學是研究法律問題的經濟學,社會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問題的經濟學,經濟計量學是研究經濟問題的計量學(注意不是經濟學,因此也不應稱為計量經濟學),規制經濟學就是研究政府規制問題的經濟學,或者說是用經濟學分析規制問題,而不必在意規制對象是經濟性活動還是社會性活動,更不必在意規制手段是經濟性手段還是社會性手段。
在我看來,應該進一步明確的是,經濟性規制也不是針對所有涉及市場失靈的經濟活動,而主要是針對自然壟斷的。非自然壟斷(人為壟斷)的規制主要是反壟斷法的干預內容。這樣,又可進一步明確,對於非自然壟斷,主要交給反壟斷機構去處理;而對於自然壟斷,則允許它存在,但要規制壟斷者行為。這樣,從邏輯思路上看,就有可能大體解決產業組織理論中著名的「兩難困境」,即規模經濟與壟斷弊端並存的問題。這里值得提出的一個問題是,經濟學是已經證明,規模經濟既不是自然壟斷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按我與其他同事提出的理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路經濟「三位一體」才是自然壟斷的較好解釋。但從經濟計量學相關分析的角度看,規模經濟與自然壟斷「相關系數」較高還是可以成立的。 社會性規制容易跑出經濟學家的視野,這主要是因為不知不覺地受到「經濟學帝國主義」指責的禁錮。非經濟性活動或非人為壟斷加自然壟斷的社會性活動,當然也存在成本與效益的關系,自然也是經濟學的用武之地。而且,隨著科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如果說經濟性規制呈放鬆趨勢的話,社會性規制雖然個別時候或許有些
結構調整,但整體上一直呈加強趨勢。社會性規制有時也稱「HSE規則」,那是由於經濟學家到目前為止對醫療衛生、安全和環境問題研究較多的緣故。這當然不是說社會性規制只限於這幾個方面。對中國而言,社會性規制方興未艾,很多屬於社會性規制的問題還非常缺乏規制經濟學的研究,如比較突出的就有醫葯市場問題、礦難問題、排污權交易問題,等等。 根據情況變化和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各國政府有時放鬆
或加強規制都是正常現象。但要注意,有時放鬆規制是特指某些國家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比如美國的里根時代和英國的撒切爾時代。通常所說的放鬆規制是專門針對傳統上的自然壟斷產業的。這可有多方面的理解,一是由於某些過去一般認為的自然壟斷產業現在看來並不是真正的自然壟斷,而是客觀上存在相當程度的競爭;二是由於某些傳統的自然壟斷產業中有些業務本來就是可競爭的;三是政府規制在有些方面表現出較嚴重的規制失靈問題;四是經濟全球化和WTO等國際組織的要求,等等。另外,而且根據鮑莫爾提出「進退無障礙市場」)理論,如果進退基本無障礙,那麼即使「壟斷」程度很高,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壟斷弊端。這些原因都自然會導致放鬆規制。 從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中國體制改革的前景看,現存的規制機構設置肯定是要改革的,有的現在就已經不合時宜。從國家層面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工商總局、商務部、人民銀行總行、環保總局等較為綜合的機構,以及銀監會、證監會、電監會,民航總局、鐵道部、衛生部等部門性機構,都有相應的規制職能。經濟學分析和實踐都表明,發改委同時管宏觀和微觀,既管「計劃」又管「市場(價格),思路是不通的;具有強烈部門利益的機構規管自己是不可行的;即將頒布實行的反壟斷法的執法機構設置與分工需要認真研究;過於依賴信訪機構和領導批示的行政協調急需改革;國際經濟關系中的規制重點從「反傾銷」向「反壟斷」轉變;規制機構與被規制者串通或被「收買」;等等。一句話,中國的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制定需要產業經濟學(或產業組織理論),中國的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需要規制經濟學。政府官員和公務員加強這方面的素質培養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⑧ 規制經濟學的規制分類

依據規制性質的不同,規制可分為經濟性規制與社會性規制。經濟性規制主要關注政版府在約束企業定權價、進入與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點針對具有自然壟斷、信息不對稱等特徵的行業。經濟性規制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施:一是對企業進入及退出某一產業或對產業內競爭者的數量進行規制,這一規制可以通過發放許可證,實行審批制,或是制定較高的進入標准來實現;二是對所規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定價進行規制,也稱為費率規制,包括費率水平規制或費率結構規制;三是對企業產量進行規制,產量高低直接影響著產品價格,進而關繫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通過規制可限制或鼓勵企業生產;四是對產品質量進行規制,相對於前幾種方式,對產品質量進行規制的成本較高,主要包括監督成本、檢查成本,由於規制者難以親自監督產品生產,企業和規制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規制者對產品質量很難把握,因此實踐中這類規制方式較少採用。
而社會性規制是以確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護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規制,主要針對與對付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外部性有關的政策(植草益,1992)。社會性規制是近年來在各國逐漸施行的,主要通過設立相應標准、發放許可證、收取各種費用等方式進行。

⑨ 什麼是規制經濟學Regulation

規制經濟學也稱管制經濟學,是對政府規制活動所進行的系統研究,是產業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其它學科的發展類似,規制經濟學也隨著規制活動的發展不斷演變,體系與內容不斷擴展。目前國外的規制經濟學發展已相對成熟,體系較為完整,基本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規制經濟學中,對規制經濟理論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派別:規制規范分析學派與規制實證分析學派。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是經濟學的兩種基本分析方法。規范分析涉及價值判斷與倫理道德問題,側重於說明一種事物或行為「應該怎樣」,只有通過政治辯論或決策而不是單純經濟分析本身才能解決問題。與之不同,實證分析更側重於用事實說話,說明事物本身情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主要藉助於事實分析與經驗證據。
1、規制規范分析學派
規制規范分析學派側重於說明是否應該進行規制,更多標准來自於政府官員的主觀判斷,而不是規制實施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規制實證分析則是透過主觀判斷的表面,通過對經驗數據的分析,深入考察規制實施的實際效果,側重說明規制產生的實際作用。
規制規范分析學派產生於十九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馬歇爾、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規制實證分析學派萌芽於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迪普特的研究,在20世紀六十年代發展壯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爾茲曼、貝克爾等。
規制規范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是:由於市場機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場失靈,如自然壟斷、外部性等,因此應對企業活動進行規制,規制的目的是在確保資源配置效率情況下,保證公共利益不受損害。十九世紀政府對鐵路運輸業進行規制的主要根據是這一產業存在自然壟斷,競爭性市場難以保證資金供給,為確保這一新技術的運用,提高社會效率而必須進行規制。到十九世紀末,馬歇爾等提出了除自然壟斷外其它形式的市場失靈,如外部性問題,使規制的依據有了擴展。
2、規制實證分析學派
規制實證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是:政府規制的目的並非是保護公共利益,而是為維護個別集團的利益,在規制者與被規制者之間的相互利用,並通過經驗數據分析,佐證了所提出的觀點。在某些經濟學家看來,保護公共利益只不過是表面現象,進行規制與是否有必要進行規制或規制的實際效果是兩個問題。
斯蒂格勒在其1971 年所發表的經典性論文《經濟規制論》中就明確提出了進行規制的公共利益動機只是一種理想主義觀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對規制的「供給」與產業部門對規制的 「需求」相結合,以謀求各自的利益,這才是規制的真正動機所在。這與規制規范分析的「公共利益論」觀點是大相徑庭的。規制實證分析學派的觀點對規制制度變遷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是對解釋近三十年來世界各國所出現的放鬆規制浪潮很有說服力。

閱讀全文

與政府規制經濟學考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