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三鹿奶粉事件的微觀經濟學題目
第一個觀點的解釋: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價格由市場決定。當政府對價格進行限制時(設置價格上限或價格上限),會引起市場上的剩餘或短缺。引起短缺時,企業或個人為獲取利益,便會產生黑市上的供求平衡或者通過各種手段降低自己的成本。這里的三鹿奶粉事件便是政府為保護農產品供應者的利益提出了價格下限保護一起短缺而釀成...的悲劇。 第二個觀點的激勵扭曲則是奶業產業內部的問題。
B. 從經濟學的角度談談為什麼中國進口奶粉的價格普遍偏高
1,供求理論。因為國內奶粉問題頻頻,導致國內對進口奶粉的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2,關稅。國家的關稅導致進口奶粉的價格高於均衡價格。
C. 一道關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國際貿易的問題
沒有關稅前抄,s和d兩條線襲相交的點就是國內價格也就是原國際價格,加了出口稅後,國際價格=國內價格+出口稅。
就是說這條國際價格線就是你想找的那條線。
出口稅如何影響國內消費者的福利、國內生產者的福利以及政府收入?
因為出口稅,國際消費者就需要用比國內消費者更多的錢來買同樣的產品。所以說國內消費者的福利相對來說得到了提高,而由於國際價格提高,需求減少,而國內生產者利潤不變,所以說生產者的剩餘減少,政府收入提高因為關稅收入提高。
D. 為什麼國際貿易是國際視野下的微觀經濟學為什麼國際金融是國際視野下的宏觀經濟學
你好:
國際貿易這個學科中,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是當作公司來處理的,所以可以用微觀專經濟學的方法屬來處理。
而宏觀經濟學是研究產出,貨幣供應量,失業率,國民收入,政府支出,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的。在國際金融的視角下,又加多了匯率,進出口總額等變數,這幾個變數之間相互作用。所以可以用宏觀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
E. 1929-1933經濟危機"倒牛奶"現象用微觀經濟學的成本論怎麼解釋
微觀經濟學?
牛奶是一種非劣等商品,並且它的需求曲線應當是富有彈性的。當人們的收入降低,對牛奶的需求肯定下降,所以牛奶供大於求,需求曲線向左偏,牛奶的價格下降。一種需求曲線富有彈性的商品價格隨數量的起伏變化大,當價格下降到一定程度,牛奶供應商發現減少供應反倒能賺更多錢。所以他們寧願把牛奶倒了也不願銷售出去。
足夠應付老師了,呵呵
F. 微觀經濟學的問題
要加
我
也學來的是經濟類的專業
金融源專業。。
因為在前面加-號
是為了避免算出來得負數。。
比如:若a點到b點
和b點到a點
算出來結果不可能是負數
在前面+負號避免
需求的價格彈性在算彈性系數=-△Q/△P×P/Q(注意要算從那點到任意一點
相同的數據
因為點的位置關系不同
得出的結果不同
)所以要加個負號
不可能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算出來是負號。。
G. 經濟學原理中的進出口是什麼意思
公式是基本正確的,但是推論是錯誤的。不討論為什麼會產生經濟危機,我們只是來指出那個問題邏輯上的漏洞。
一、公式為什麼正確?
@Arlen 的答案講得比較清楚了。
產出=利潤+工人工資+其它。我們用收入法衡量GDP的話,產出=勞動者報酬+營業盈餘+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姑且認為後兩項就是原答主提到的其他,這是一個恆等式。
二、但後面文章的推論全是錯誤的
這篇文章推論說,因為產出=利潤+工人工資+其它,而老闆得到的利潤不會完全用於消費,所以可以推論出商品售價>老闆的消費+工人的消費。永遠供過於求,而老闆為了達到均衡會傾向於減少生產,造成工人更少的工資,又供過於求了,這永遠是一個死循環。
這個模型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慮投資。
再拿出這個模型:
產出=勞動者報酬+營業盈餘+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
其實是 產出=勞動者報酬+企業報酬(中間兩項)+政府收入
說中間這項,企業報酬。按照西方經濟學,假設社會要求的平均報酬率是5%,如果廠商預期再投資能夠超過這個報酬率,那麼它就會進行再投資;如果廠商預期不能超過,那麼它會將利潤分配給股東,由股東進行其他途徑投資。我們假設再投資收益率是4%,企業將利潤分配給股東,股東就會將資金投向其他領域,以尋求5%的平均報酬率。這筆錢,可以借給勞動者提前消費,可以借給其他企業擴大再生產,可以借給政府部門進行再投資。在理想情況下,閑余資金會配置到高報酬率部門,而隨著邊際報酬率遞減,最後各部門報酬總歸趨於一致,達到我們前面所說的社會平均報酬率。
因此,最終,
產出=勞動者報酬+企業報酬(中間兩項)+政府收入 收入法
產出=消費(勞動者+企業家)+投資支出(企業和政府) 支出法,不考慮進出口
這是兩個恆等式,跨期模型的最後,各部門邊際報酬趨於一致,達到古典經濟學家所說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