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條件有哪些
有三個基本前提假設:
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B.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C.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3)微觀經濟學十個原則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D. 經濟學十大基本原理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這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機會成本。
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經濟學分析的背景——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與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四條是關於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市場經濟的組成單位是個人,個人有決策(做出選擇)的自由。個人組成整體。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個人行為。這四條原理說明了如何研究個人行為。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交易關系,這種關系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貿易是雙贏的,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如此。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看不見的手」調節每個人的經濟活動,「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市場機制調節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經濟需要法治,同時市場也有失靈。政府的作用是補充市場機制之不足。
這三個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微觀經濟學所要論述的問題。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決定一國整體狀況的是其生產能力,這是分析整體經濟的中心。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貨幣與物價的關系是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是短期中整體經濟的中心問題,也是政府調節的難點。
E. 微觀經濟學的要點
微觀經濟學的要點
一、經濟學發展史
1、19世紀初,出現了傑文斯代表的英國學派、門格爾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和瓦爾拉斯代表的洛桑學派。亞當斯密之後的1890年,馬歇爾、瓦爾拉斯、庇古、克拉克等以基數效用論、供求關系為代表的邊際效用論。對其的第一次修改是涉及壟斷問題的張伯倫和羅賓遜等人;第二次修改是凱恩斯在1930年大蕭條之後的國家干預理論;第三次修改是希克斯序數效用論相關的價值論和一般均衡論。二戰之後,薩繆爾森建立了新古典綜合派,把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改的微觀經濟學和第二次修改的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1970年之後,出現了新的無法解釋的滯脹現象,動搖了上述理論並出現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二、需求與供給曲線
2、供給與需求:微觀經濟學的假設條件是「理性人」。一般來說,需求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供給曲線右上傾斜的。兩條相交的需求和供給曲線相交的價格和數量是均衡的,供給和需求變化之後,它們分別平移,在另外新的平衡點上相交。易腐商品的售賣的定價:定價過高賣不掉、如果定價過低則可能雖然銷量大但是銷售額減少。農產品的售賣定價:有賤谷傷農現象,在豐收年景銷量的提高低於價格的降低則會出現銷量大但是銷售額小的現象。
3、價格彈性:其實就是供給與需求的相對於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供給或需求的商品數量微分除以價格微分,分為弧彈性和點彈性。大於1為富有彈性,小於1為缺乏彈性。還有完全彈性和完全無彈性。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有:商品的可替代性(替代品越多彈性越大)、用途廣泛性(越廣泛彈性越小)、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非必需品彈性大)、商品支出占消費者預算總支出比重(比重越大彈性越大)、所考察的消費者調節需求量的時間。交叉彈性: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為正、互補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為負值。需求的收入彈性:商品分為正常品(必需品和奢侈品)和劣等品(收入和需求成反方向變動)。恩格爾定律:事物支出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
4、蛛網模型:有可能收斂也可能發散。
二、效用論
1、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一定時間內其它商品消費數量保持不變則隨著某種商品消費量增加效用遞減。
3、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消費者選擇最優的商品組合使在各種商品上最後一元錢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且等於貨幣的邊際效用。在一定預算約束下,為了實現最大效用,消費者應該選擇的商品組合,使得兩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於兩個商品的價格只比。
4、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所願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
5、商品的邊際替代率MRS: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商品的編輯替代率也是遞減的。完全替代的兩種商品MRS=1,完全互補的兩種商品MRS是L型的。
6、預算線:也叫預算約束線、消費可能線、價格線。在收入和價格給定情況下,消費者全部收入能購買到的兩種商品的各種組合。
7、價格-消費曲線:在消費者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與某種商品不同價格水平相聯系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軌跡。預算線與效用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的連線,下凸的曲線。
8、收入-消費曲線:與消費者不同收入水平相聯系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
9、恩格爾曲線:消費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對某商品的需求量。一般來說向右上方傾斜,但是劣等品不同,因為隨著收入增加,劣等品需求先增加、後減少。
10、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之後,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指價格變動之後同類可替代產品的價格相對變低了。正常物品兩種效應同方向,而低檔物品的替代效應反方向。如吉分商品,1845年愛爾蘭飢荒,土豆產品降低、價格上升,需求卻上升了。原因是收入效應太大了,遠遠大於替代效應。
11、風險與保險:只要消費者購買保險的支出等於財產的期望損失,消費者總是願意買保險,狠多時候大於都願意買,這也就是保險公司盛行的原因。這種心態可以這樣理解為:損失發生時假如沒有買保險,則消費者收入會急劇降低,此時收入的邊際效用是很高的;如果沒有發生損失則消費者收入會保持高水平,此時收入的邊際效用是很低的。而由於保險公司是風險中立的。保險公司誇大風險的概率的效果就是出奇地好。
四、生產論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
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邊際報酬=0,則報酬是最大值。
3、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等產量曲線,和等(效用)差曲線一樣。
4、邊際技術替代率:等產量曲線上斜率,反映了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只比。
5、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當一種生產要素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
6、等成本線類似預算線,等產量線是等差曲線。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相切的點構成的線是等斜線,等斜線是一組等產量線中兩要素的邊際成本替代率相等的點的軌跡。規模報酬可以遞增,遞減也可以不變。
7、既定成本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兩個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的價格比例。
8、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兩要素邊際技術替代率等於兩要素價格比例。
五、成本論
1、成本有機會成本,也可以分為顯成本和隱成本。
2、正常利潤是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支付,不屬於利潤屬於成本。不包含在經濟利潤之內。
3、短期成本:在短期生產中,邊際產量的遞增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遞減的階段,反之依然。
4、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內在經濟、內在不經濟,外在經濟、外在不經濟。
5、完全競爭下,總成本是最低的。
六、完全競爭市場
1、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分類依據是:廠商數目、產品差別、定價能力、進入和退出難易。
2、完全競爭廠商的最大利潤均衡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MR=MC。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商品的價格和供給同方向。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表示廠商在每一個價格水平的供給量都是能夠給它帶來最大利潤或者最小虧損的最優產量。
3、生產者剩餘是指提供一定數量商品的實際接受總支付和願意接受的最小總支付之間的差額。
4、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廠商在長期生產中對全部生產要素的調整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現為對最優的生產規模的選擇,另一方面是表現為進入或者退出一個行業的決策。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在LAC的最低點,平均成本為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5、消費者統治和貨幣選票。
七、不完全競爭市場
1、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內壟斷廠商無法改變固定資產要素的投入量,壟斷廠商是在既定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和價格的調整,來實現MR=SMC的利潤最大化原則。
2、多少具有壟斷因素的不完全市場中,單個廠商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不具有供給曲線。
3、壟斷廠商之所以能在長期獲得更大的利潤,其原因在於長期內企業生產規模是可調整的和對市場新加入的廠商是關閉的。
4、價格歧視,一級價格歧視:廠商每個產品都以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二級:不同數量不同價格;三級:不同市場不同價格。
5、自然壟斷的政府管制主要包括邊際成本定價法、平均成本定價法。關於資本回報率管制的問題和麻煩是,第一什麼是公正的資本回報率;第二做為資本回報率決定因素的廠商未折舊資本量難以估計;第三是管理滯後。
6、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也是在現有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和價格的調整,MR=SMC。
7、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是MR=LMC=SMC,AR=LAC=SAC超額利潤為零。
8、完全競爭企業在長期平均成本LAC曲線最低點的產量做為理想的產量,實際產量和理想產量之間的差額做為多餘的生產力。
9、非價格競爭,信息性廣告和勸說性廣告。
10、寡頭市場的古諾模型,每家寡頭的均衡產量=市場總容量/(M+1);斯威齊模型,彎折的需求曲線,原因是寡頭改變價格是別人是否跟著做。
11、博弈論,占優策略均衡、納什均衡,前者一定是後者,而後者不一定是前者。
12、囚徒困境:個人理性和團體理性的沖突。團體智慧可能要小於個人智慧的加總。
13、對於壟斷是否有利於技術進步的爭論。
八、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需求方面
1、引致需求,非直接消費而為了生產的需求。
2、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叫邊際產品價值。產品的邊際收益VMP、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MP,VMP=MP*P。
3、完全競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是:VMP=W(工資)。
九、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
1、勞動供給曲線,向後彎曲。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2、土地、土地供給和土地價格,源泉的價格和服務的價格。土地的服務價格是地租,資本的服務價格是利息。
3、租金、准租金、經濟租金。
4、歐拉定理:完全競爭條件下,如果規模報酬不變,則全部產品正好足夠分配給各個生產要素,不多也不少,也叫產量分配凈盡定理。
5、洛侖茲曲線,基尼系數。
十、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
1、瓦爾拉斯提出一般均衡存在的問題,並探索的惟一性、穩定性和最優性。
2、實證經濟學(是什麼)、規范經濟學(應當是什麼)。
3、帕累托標准,帕累托最優狀態標準是至少有一人認為A優於B,沒有人認為A劣於B。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最優狀態。帕累托最優狀態也叫經濟效率。
4、交換的帕累托最優,埃奇渥斯盒狀圖。交換的契約曲線。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MRS(A)=MRS(B)。
5、生產的可能性曲線,產品的邊際轉換率是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
6、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邊際轉換率等於邊際替代率。三個條件沒有考慮收入問題。
7、任何競爭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狀態,看不見的手。
8、效用可能性曲線,社會福利函數。在非獨裁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適用於所有個人偏好類型的社會福利函數,阿羅的不可能定理。
9、公平與效率,效率優先與兼顧公平。
10,稅收,稅率的提高引起兩點:第一是收入下降意味著閑暇的相對降價,引誘人們轉向閑暇;第二多消費、少儲蓄、少投資。
十一、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1、壟斷廠商的利潤最大化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也就是均衡狀態不是發生在帕累托最優狀態。只要不是完全競爭,需求曲線右下方傾斜,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是邊際收益=邊際成本,而不是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2、尋租理論。
3、生產的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消費的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有關外部影響的政策有:使用稅收和津貼、企業合並、使用規定財產權的辦法,而後者就是科斯定理,只要財產權明確並且交易成本為零,則無論開始時將財產給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
4、公共物品(無排他性、無競用性,國防)和公共資源(無排他性、有競用性,海魚)。
5、公地的悲劇,是公共資源。
6、信息與保險市場,如果保險價格過低,經營虧損,保險公司不願意提供保險,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價格過高,其實經營保險也會虧損,所以存在一個最優的保險價格。
F. 微觀經濟學效率原則
資源配置使總剩餘最大化時候是市場最有效率的時候
G. 微觀經濟學中有哪些經濟規律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